第四一八章 諸葛孔明出南陽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袁耀得了其父袁術的重點培養之後,雖然不是一州之主,但很多具體事情也能做主。他因為諸葛瑾的一番話而引起父親重視,這才得到了袁氏家族的大力支持,內心自然對於諸葛瑾十分看重和信任,常常與其同榻而眠,親密交談,漸漸地學到了許多治理州郡的謀略和智慧。

諸葛瑾見袁耀不恥下問、禮遇自己,也不藏私,悉數將自己對於時局的看法、一些治理國家的經驗教給袁耀。在他的想法中,今後盡心輔助袁耀,未嘗不是一條可以嘗試的道路。畢竟諸葛玄輔助袁術,深得袁家人的器重和認可,在揚州如今也算是位高顯赫,以後由諸葛玄和侄子輔助袁術的兒子袁耀,更能拉近兩家的關係,結成更加牢固的利益集團。

甚至,為了能讓揚州的根基更加穩固,諸葛瑾還給自己剛剛年滿十八歲的兄弟諸葛亮去信一封,建議其結束在南陽的求學生涯,也到壽春袁術帳下供職,將來等到袁耀掌權之後,可以一展胸中才華。

此時的諸葛孔明,距離歷史上的“三顧茅廬”還有十幾年,不過是個滿身書生氣的青年才俊,因為缺少治國安邦的實際經驗,所以也算是個比較突出的“憤青”。

諸葛亮在南陽名士龐德公、黃彥承以及司馬徽等人門下求學期間,時常與石韜(字廣元)、孟建(字公威)、龐統(字士元)幾位青年士子談論天下形勢,每每辨論到熱烈之處,眾人便各持己見,爭得臉紅脖子粗,有時甚至是不歡而散。等過上一段時間,幾位好友彷佛忘記了之前的不合,又歡聚一堂開始爭論。

諸葛亮接到兄長的書信之後,仔細思考了三天,然後做出了一個超乎眾人想象的決定。

諸葛亮向幾位老師和同窗好友辭行,結束了在南陽的遊學生涯,但他沒有返回壽春追隨兄長諸葛瑾,而是決定前往洛陽和晉國遊歷一番。

在諸葛亮看來,如今晉國已立,朝廷一時不會再發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其他各州又無力對付晉國,大漢內部正好遇到一個難得的平穩時期,他正好可以放心大膽地四處遊歷,親自耳聞目睹天下變化,為今後的人生道路做個謀劃。

可以肯定的是,此時的孔明胸中,肯定有著經世致用的理想抱負,但他卻難以選擇一位合適的明主進行投靠。按照原有歷史的發展軌跡,此時諸葛玄已被朝廷解職歸田,整個諸葛世家將會走向更加沒落的境地,身負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還要在南陽的田間地頭勞作上十來年,直到等來求賢若渴的劉備“三顧茅廬”,這才登上歷史的舞臺,掀起一陣狂風巨浪。

“學得文武藝,貨於帝王家”,這句話是對那個時代文士和武人出路的精闢總結。任你是天縱之才,任你是萬人無敵,遇不到賞識和重用的明主,那只有被埋沒的份。

有史可尋的例子太多,比如郭嘉當初供職於袁紹帳下,不得重用,然後轉投曹操,最終弄死了袁紹;賈詡原本在董卓手下混飯吃,也就是個小吏,沒有得到重用,後來投靠曹操,最終官至太尉;趙雲原在公孫瓚帳下聽用,也是籍籍無名,後來公孫瓚死,趙雲做了山大王;張遼當初跟著呂布,不過是個小小偏將,一身才華難以施展……

心高氣傲的諸葛亮之所以拒絕了兄長代表袁耀發出的邀請,那是因為他不看好袁家這棵歪脖子大樹。如今天下形勢遠非另外一個時空中三分天下那麼明朗,就算現在的劉備遇見了孔明,恐怕也問不出個什麼高屋建瓴的結果來。

讓諸葛亮難以作出抉擇的根本原因,在於按照歷史指令碼發展本來不該存在的趙興和晉國。如今大漢朝的形勢,實在詭異的讓人難以琢磨,不僅僅是諸葛亮看不清楚,就算各方有識之士都難以看清楚。

佔據北方大片土地,擁有精兵強將十多萬和數百萬百姓的幷州,就這麼堂而皇之地變成了晉國,封王的還是當今天子的親弟弟。雖然趙興圖謀天下的野心昭然若揭,可他就這麼理所當然地玩弄朝廷和各方勢力於股掌之間,任誰也難以撼動其堅不可摧的地位。

你讓聲名不顯的諸葛亮投靠誰好呢?擺在孔明面前的有四個選擇。

第一條道路,投靠晉國趙興。這條道路無疑是平坦的,至於是否光輝燦爛,則完全看個人本事高低。儘管各方勢力肆意詆譭趙興的形象,可趙興招攬人才,尊重人才,重用人才的名聲早已在外,無論誰投晉國,大小都能有所收穫。但是,一旦踏出投靠晉國的這一步,那就要做好今後當“反賊”和“謀逆”的思想準備,有識之士都能看出來,趙興志在天下。當然了,如果押寶押對了,那就是一份天大的功業。

第二條道路,投靠朝廷。這條道路也算中規中矩,但卻有著諸多的限制與困難。朝廷用人選人,如今儘管有劉備主持大局,但還是會受到世家集團、外戚集團、武人集團的影響,並非是人才就能得到提拔重用。而且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勾心鬥角、相互算計實在是錯綜複雜,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個家破人亡的悽慘結局。如果諸葛有幸被劉備慧眼相中,今後肯定也是會大有作為,一切就要看機緣了。

第三條道路,投靠其他州郡勢力。這條道路十分考量擇主之人的眼光。如今天下十三州,每州都有一兩個勢力存在,其中不乏見識卓越之輩,比如曹操、孫堅、司馬防、袁紹等人;亦有庸庸碌碌之輩,比如劉岱、孔融、陶謙、劉表;還有目光短淺之輩,比如劉焉、袁術、公孫瓚、公孫康。不論投靠其中的哪一個主子,結果到最後還是稱王稱霸,或者只求自保,甚至到最後被人消滅。

孔明如果投靠曹操、孫堅等人,會因為資歷淺、去的晚而受到排擠,不一定得到重用;孔明如果投靠孔融、陶謙等人,早晚淪落到被人吞併的下場;孔明如果投靠劉焉、袁術等人,這樣的主子壓根就不會容得下能力太過卓越的下屬,去了更憋屈。

第四條道路,誰都不投靠,姑且等著。這麼做的好處和壞處都是顯而易見的:誰都不靠自然將風險降到了最低,可也錯過了許多可以展示才華的重要機會。等到天下形勢明朗之後,再去找人抱大腿,自然沒有亂世之中表忠心讓主子覺得受用。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已經將各中利弊看得清楚明白地諸葛孔明,最終決定先四處走走看看,進行一次深入充分地“社會調研”,透過比較分析,最終決定自己的出路。

在涉及到人生道路的選擇方面,諸葛亮給大家做了很好的表率。不盲從、不著急,貨比三家、不選貴的,只選對的……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光陰之外我有一劍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唐人的餐桌深空彼岸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
相關推薦
霸神都市召喚師噬日網遊之劍帝太極第一人網遊之弓神無敵宅魔王超級高科技霸主護花寶鑑大唐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