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 第八世:大革命(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第466第八世:大革命(二)

與被送上斷頭臺的路易十六相比,魏欽喜的境遇相對較好,忠王派潰敗京都時狼狽逃亡到吳藩。

六月革命震動了魏夏二十四藩國。

就魏夏分封體系來說,皇室存在非常有必要。儘管各藩國齊心合力遏制皇室不允許其做大,但是魏氏血脈共同聯絡卻能提供相對舒緩的博弈平臺,再者如果皇帝都沒了,藩王還怎麼說服臣民效忠?

於是,各藩國迅速組建尊王討逆大同盟。

吳藩、魯藩、趙藩、越藩、衛藩、楚藩、晉藩、周藩、楚藩、交趾藩、南洋五藩國等,十五家藩國齊心合力組建遏制諸夏共和國的尊王討逆大同盟。魏氏諸藩裡,僅有燕藩態度模糊,託辭說警戒衛藩、羅藩、勝蒙藩等異姓藩動向,暫時不必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

當然,一切選擇都是為了利益。

以魏藩為例。

姜氏傳國到1726年,陡然遇到繼承危機。

姜為牟死,子姜立國繼位;姜立國死,姜傳德繼位。

1726年,姜傳德病逝,無子。考慮姜為牟只有姜立國孤子,姜立國也有姜傳德孤子,如果遵循繼承法理,魏藩內閣應該推舉姜為牟哥哥弟弟血脈繼承魏藩法統。然而世間有一句老話,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眼見姜氏血脈凋謝,姜傳德的妹夫楊會學陡然起了異心,楊會學先以毛思蕸舊例推舉妻子繼任魏藩公爵,而後再命令妻子把公爵尊位讓賢給自己。

1728年,姜氏魏藩變成了楊氏魏藩。

楊會學篡位之初,趙藩、燕藩等藩國正忙著支援北蓬萊共和國削弱魯藩,無暇理會他。而今六月革命大混亂,各藩驚恐共和思潮同時也想趁機擴大地盤,於是趙藩、唐藩、燕藩等三藩默契以“尊王討逆”為名進軍魏藩,就地瓜分楊氏魏藩。

唐藩拿走了毛九忠吞併衛拉特汗國而設定的北疆和魏藩固有領土阿拉善盟;燕藩拿走了興安盟、錫林郭勒盟和外蒙古;趙藩以把朵顏府(赤峰市)割讓給燕藩為籌碼獲得魏藩精華,拿走了烏海市、鄂爾多斯市、巴彥淖爾市、包頭市、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市、大同市、朔州市等地。

1742年,唐、燕、趙三家分魏,魏藩從此成為歷史名詞。

回到尊王討逆大同盟主線。

儘管尊王討逆大同盟聲勢浩大,他們一時半會兒卻奈何不得諸夏共和國。很難總結出具體原因,或許是因為諸夏共和國粉碎封建秩序瓶瓶罐罐,無數平民俊才成為共和新軍的骨幹;或許因為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人民都覺得這是為自己而戰,士氣特別高昂;或許因為魏氏藩國各有各的小心思,很難齊心合力聯合起來。

當然,諸夏共和國也有共和國的難處。趕走皇帝魏欽喜之後,這派系那派系旋即圍繞國家權力傾軋起來,一會兒你掌權我反對,一會兒我掌權你反對,很難高效利用人民的熱情。

總體而言,諸夏共和國稍具優勢。

1743年,待諸夏共和國權力結構稍稍穩定,共和新軍長驅直入吳藩,皇帝魏欽喜和吳藩王室狼狽逃亡蓬萊殖民地。不過,諸夏共和國沒有正式兼併吳藩,僅僅約束吳藩調整成共和體制,捆綁到諸夏共和國戰車。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1744年,諸夏共和國又向南擊敗越藩。越藩地理地形不利於控制,且漫長海岸線極容易引來尊王討逆大同盟的優勢海軍騷擾,諸夏共和國得到越藩反而需要浪費更多兵力守衛海岸線。於是,諸夏共和國沒有顛覆越藩藩王體制,僅僅要求越藩與諸夏共和國簽署和平條約,準時提供足量戰略物資。

當然,尊王討逆大同盟才不會允許越藩成為諸夏共和國溝通海外的後勤基地。短短數月時間,越藩被迫加入諸夏共和國,慘遭尊王討逆大同盟封鎖。越屬蓬萊蓬萊殖民地為了保證自家利益,相繼宣佈不再聽命越藩王室約束,且以獨立身份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

1745年,諸夏擊敗楚藩,楚藩轉型共和體制,繼夏、吳、越之後成為共和國聯盟第四家成員。

面對越來越強大的諸夏共和國聯盟,尊王討逆大同盟不得不尋找更多盟友。燕藩、唐藩、明藩、遙遠的毛氏羅藩、毛氏勝蒙藩、剛剛取代毛氏的沙氏安息藩等勢力,相繼加入尊王討逆大同盟。儘管如此,尊王討逆大同盟也很難在陸地上擊敗諸夏共和國聯盟。

所幸,諸夏共和國也遇到了千古難題。因為保衛共和國的戰爭需求,軍人勢力越來越重要,他們對諸夏共和國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原復道生於湖北行省縣吏家庭,從軍時恰逢諸夏共和國大變局,旋即因為卓越的戰爭天賦迅速爬到高位。1746年,原復道因為軍事戰略與內閣發生衝突,內閣想把原復道流放到海外殖民地,原復道卻毫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念頭,當晚集結青壯軍事骨幹推翻舊內閣。

如果說六月革命是法國大革命,原復道就是諸夏共和國的拿破崙·波拿巴。

當然,原復道像拿破崙卻不是拿破崙,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原復道並不忠誠共和制度,他執政諸夏共和國內閣之後,開始有意識地削弱共和思潮衝擊,嘗試與尊王討逆大同盟談判協商。原復道的外交手段遠勝拿破崙,他甚至表示願意廢棄諸夏共和國,恭迎魏欽喜回到京都恢復內閣秉政式君主制度。只要魏欽喜願意歸政內閣,共和與否根本不是問題。原復道戰場上能打,外交場合又謙遜,尊王討逆大同盟越來越傾向和平談判方式解決諸夏共和國問題。

1751年,原復道先廢棄諸夏共和國榮譽,而後婉拒登基稱帝誘惑,遣使迎接魏欽喜歸位。

於是出乎魏東生意料,1740年到1751年僅僅十一年時間,魏夏王朝又在一片廢墟中重建。

如果一切順利,六月革命掀起的十一年混亂或許能夠就此了結。

可惜,各藩都有各藩的利益。

十一年來,夏國皇室附庸了吳藩、楚藩,向南控制了越藩,向北奪走了河南行省的南陽府和汝南府。原復道固然不忠誠共和制度,卻是無可置疑的國家主義者,他可以不篡位登基,卻不肯為了和平而出賣國家利益。而各藩國組建尊王討逆大同盟,除了畏懼共和思潮衝擊,更是害怕諸夏共和國席捲九州吞併他們的基業。如果允許原復道執政的皇室內閣繼續控制吳藩、楚藩、越藩和南陽府、汝南府,尊王討逆大同盟早晚還得打一次削藩戰爭。

當共和不再是問題,藩國利益又成了新矛盾。

魯藩阻攔魏欽喜回國,要求原復道吐出諸夏共和國侵佔的地盤,回到六月革命之前的勢力範圍。

原復道拒絕魯藩的賣國提議,硝煙再起。

1753年,原復道把魯藩當作主要目標,駭然打穿了河南行省,把戰火燒到了趙藩境內。

1754年,原復道擊敗趙藩,嚇的趙藩和魯藩連忙遣使乞求和平。同年,原復道宣佈收復河南行省,並勒令趙藩把大名府劃給河南行省。這是魏夏立國以來皇室最輝煌的時代,無數群臣聯袂上表:“丞相武威勝於魏夏高祖皇帝,天下有德者居之,理當順應天命。”

原復道再番否決了群臣勸進輿論,堅持要求魯藩送魏欽喜歸國復位。

怎料,魯藩等藩國儘管被迫解散了尊王討逆大同盟,卻把魏欽喜囚禁在吳屬蓬萊。原復道明白魯藩的想法,此舉無非是激化皇室陣營矛盾,間接利誘原復道篡位,而後“揭破原復道弒君陰謀”,再次組建尊王討逆大同盟。卻是為了保證各藩國利益,他們寧願原復道篡位誅殺皇室血脈。

但是,原復道堅持己心,時時刻刻以丞相自居。

既然魯藩等各有異心,既然海外殖民地不肯臣服,原復道索性繼續整合舊九州勢力。

1755年,晉藩加入原復道陣營,謹遵皇室內閣一切旨令。

1757年,周藩和漢藩加入原復道陣營,謹遵皇室內閣一切旨令。

1758年,原復道勒令趙藩、燕藩、唐藩吐出魏藩。趙藩聽命行事,乖乖吐出了昔年所得;燕藩和唐藩卻予以拒絕,原復道旋即率軍攻向燕藩,決定先打服燕藩再打服唐藩,最終實現帝國大一統。

結果非常遺憾,原復道像拿破崙一樣失敗了。

與拿破崙稍有不同,原復道敗給了背叛或者說陰謀。

原來,燕藩拒絕吐出魏藩之舉乃是趙藩、魯藩、燕藩的三國密謀。魯藩默許魏藩重建不代表魯藩真心希望原復道控制北疆,趙藩乖乖吐出魏藩地盤也並非真心實意,一切的一切都是引誘原復道發兵燕藩的密謀。

待原復道遠征軍長驅直入攻到燕藩王都城下,趙藩和魯藩突然間露出獠牙。魯藩陸軍負責阻滯皇室陸地增援原復道,趙藩陸軍、樂浪藩陸軍和魯藩領導的三國海軍截斷原復道的後勤通道。

沒了後勤,原復道的戰爭天賦再強又能如何?(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明克街13號光陰之外宇宙職業選手深空彼岸我有一劍7號基地神秘復甦
相關推薦
了不起的神豪我是如何當神豪的重生之神級豪婿醫療聖手以嫡為貴洪荒戰蠻我的蠻荒部落蠻荒爭雄蠻荒霸主蠻荒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