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零章 劍道傳承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因為歷史的原因,古傳的許多劍法現在已經失傳,一些宗派中,雖然還有極少數劍法傳了下來,但這些劍法卻又受其宗派功法的束縛,缺少一些東西。

而吳鋒所在的劍宗,卻有著歷國境內,有史以來最完整的劍術傳承。

而且老祖的劍術傳承,也無時不刻都在他的腦海中,會突然翻騰出來。

如果說在歷國境內,還有誰能得劍法之神髓,那麼就只有吳鋒一個人了。

只是非常可惜,他練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太雜,而且全都是他自行摸索,沒有人來給他進行指導,所以未能持恆勤習,落得個空有其表而已。

但是當飛羽劍鑄成之後,吳鋒改變了想法,準備暫時先放下其他,專注於劍法時,情況便又不一樣了。

劍器輕靈,以腰運步,以步帶勢,吳鋒之劍法,更重腰步手腕之力,以求大開大合、劈砍挑刺、撩圈攪撥,動如猛虎下山,靜如處子待閨,行如龍蛇飛舞,疾如蒼鷹捕兔,忽而如夜戰八方,又恰似驚天一線。

這凡練劍之法,先求腕力,次習腰步,再練劍法,逐而運劍成勢,以腰步帶膀腕,擰轉起伏,前後環顧,左右兼備,跳躍疾進,務求一劈開山裂石,一擊洞天徹地。

吳鋒每日裡練劍勢千遍萬遍,更以內外功夫相佐其根。

在練劍之時,劍器長而重,償有九尺長鋒、六尺長劍、三尺青芒之別,長劍練功,短劍練形,練重使輕,習長用短,更加內煉,相輔相成。

而練劍之功夫,首重心神,內有養精蓄銳、凝神斂氣,外有步法、身法,乃至劍法各勢,練至九轉還原,自有擎電拿雲之妙,驚神泣鬼之奇。

每每練劍之時,吳鋒便用千斤巨石,以短繩繫於其兩耳,更用一長繩,一端繫於繩之居中,其另一端,則繫於一圓木之上。

木長約一尺二寸,粗約一握,以棗木製為佳。木外廓宜有稜,不宜平正,在木之正中處,鑽一對穿之小洞,繩頭即在洞中穿過,然後緊縛木上。

練時吳鋒立於懸崖之邊,足站騎馬步,上身挺直,兩手各握圓木之一端,將巨石懸空提起,至肘平於肩為度。

此時他小臂豎直,略前斜,虎口相對,掌心向外,提起之後,待壇蕩定,兩手即分死、活把,將木漸漸向內轉旋,使棉繩漸漸纏繞於圓木之中部,巨石亦隨之上升,直旋至罐平於胸,略停頓片時,更緩緩放下,如此升降三千次而功畢。

此後他每日晨夕加練,練習數日之後,石中加砂,行時增加次數,依然練習數日,更加巨石斤兩。

以後每練數日,換巨石,所

加之份量,須按次遞加,加至三萬斤時,其人懸勁與握力,足以驚人矣。

而後吳鋒又專練劍之運臂功夫,取黃泥水拌置於大桶中,每日以三尺木棒,直插桶內,不停攪拌,勿使黃泥乾結,如有乾結,添水保持其溼,以備次日攪拌。初時因阻力而無法攪拌,然隨習之日久,自能隨意而行之,至能以木棒輕易插入半乾之黃泥中,攪拌如意,腕力自然驚人。

然後吳鋒又取一頂高之百斤鐵棍,粗適一握,手持一端,將臂伸直,純以腕力,將木棒做繞圈動作。

再取一丈長滿握木杆,初如運木棒之法演習,甚至在木杆之遠端,縛之以重物,初一二百斤,漸而七八百斤,或能至幾千斤者,上萬斤。

吳鋒每日暇則為之,絕無斷間。

不過這練力雖能增加攻擊力度,但仍死力,而武藝格鬥,實以巧勝拙之術,故練力之時,尚需練勁,勁力俱備,自當神勇,長短之技,皆能通勝也。

練劍首在形體工整,劍術練習時的每個動作勢式,都必須按照一定的規格要求,做到準確、齊正、勻稱,結構嚴整,線路清楚,一絲不苟。

吳鋒腦海之中老祖留下了傳承裡說,“五體稱,乃可謂之形備。”

“五體”即身體的軀幹、兩上肢和兩下肢,共為五體,也喚作“五骨”或“五筋”。

劍術和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勢式,無不都是由這五條線結合劍器所組成。

如果這五條線的結構組合不工正、不勻稱,就不能算完美。

而怎樣才能使動作勢式的形體做到工正、勻稱,達到完整呢?

就是“其形方中矩,圓中規,自中衡平均施,斂束相抱,左右顧盼,八面供心。”

每個動作勢式都需顧到前後左右、上下高低。

要是動作勢式的形體做不到“整”的話,不僅顯得難看,而且勁力也不容易發揮出來,練習劍術,形體必須工正、勻稱,做到一個“整”字。

此外還必須筋骨遒勁,所謂筋骨遒勁就是使組成動作勢式的“五骨”,每根線條都要具有遒勁,只有皮肉沒有筋骨,形體動作就成了空洞欲坍的架勢。

即使是綿體的劍術,也不是不講究筋骨遒勁的,只是較工劍體的劍術顯得含蓄蘊藏,所謂“綿裡裹針”柔中含剛,不把遒勁暴露於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因之任何劍術“體稱勁遒”才能算是形質完備,而要使“五骨”具有遒勁,須從拳術中的“骨法”著手。

西就是要心力堅強,這是要求內心裡面也要鼓足一股勁。

劍術的形體動作一般都有它的意向,

要把動作意向表現得完美,內心必須參與一起活動。

而這個特點決定了劍術的形體動作,一定要“心動形隨”,它隨著內心意識的活動而運動。

心力不堅,形體的動作勢式就會鬆懈,筋骨也不可能剛健勁遒,所謂“心力不堅,則無勁健。

而動作的意向則更難以表現出來了,動作沒有意向,運動就失掉了生氣。

因此,練習劍術心力要堅,要使內心裡的一股勁和形體動作的一股勁兩者內外結合起來,成為“合力”。這樣才能做到勁力遒健,動有意向。

而在一路劍術裡,所有的動作都應該是“始終連綿相屬,氣脈不斷”,連綿不斷固然是綿劍體劍術的特點,但其它劍體的劍術也同樣要有這種連綿相屬的要求。

對工劍體等其它劍體的劍術,所謂“連”,並不是說要把整路的劍術動作,也象綿劍體劍術那樣不停頓地一氣練完,中間沒有間歇。而是要求在一招一勢之間,必須做到“形斷意連”,“勢斷氣連”,善於運用內在的心志活動透過眼神把前後動作的意向連接起來,使整個套路的劍術勢勢相連,無勢不連。

而劍術包含著動靜、虛實、剛柔、快慢、伸縮、張弛、抑揚、頓挫、輕重、起伏以及內外、上下、正偏、左右等種種的對立因素的規律,動作就能做得更好。

對立因素的某一方,都是不能孤立地存在的,沒有動,就沒有所謂靜,沒有虛,就沒有所謂實,沒有剛,也就沒有所謂柔……

欲要動先須靜,欲要實先須虛,欲要剛先須柔……

所謂“雙重則滯”,陰陽對立的兩面,有任何一面“重”了就失去了運動,失去運動,失去了變化。

同時,任何陰陽對立因素,還必須是在同一個運動過程中相互轉化,不能把它們分割成兩個運動過程,否則就失掉了對立的統一。

在劍術練習時,把法的向背、劍勢的起伏、動作的輕重、節奏的緩急等等,都必須運用對立因素的規律使之有陰有陽。

而劍法有著擊刺斬等許多的劍法,這些劍法各有各的運使部位和方位,各有各的著力點。

有的劍身直著向前,有的劍身平著向前。

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前鋒,有的著力點在劍尖側鋒。

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前端,有的著力點在劍刃後端。

劍法不同,劍的使用形式和著力點也不相同。

無鋒老祖的傳承,在劍法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和要求,該是什麼劍法,就該是使用什麼樣的部位和形式,就該是什麼樣的著力點,不能亂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光陰之外7號基地神秘復甦不科學御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深空彼岸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武俠之麟動九天伊爾迷的武俠之旅武俠之血戰八方武俠之拳傾天下大千劫主星際攻略:老祖讓我來報恩我憑本事伺候的老祖魔門老祖會穿越[綜]帶著治癒技能走世界無限之技能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