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江,爾瑪、日美吉在褒斜道路口安營紮寨起來。
“傳我軍令,命斜谷關守將速速派遣一支軍隊,前來接應我們,並在關內準備好酒食。”爾瑪下令。
左右領命,遣三名斥候,即可趕往斜谷關。
“另外,去催催其餘人,速來褒斜道路口集合。”日美吉說道。
此番羌氐聯軍共分為九路大軍,一路由爾瑪、日美吉率領,另外八路分別由古羌國八大將軍率領。
爾瑪、日美吉的行軍速度是最快的。
等候了一個多時辰,也不見其餘八路大軍。
當三名斥候進入褒斜道時,就已經被商軍的探子盯上了。
在一處狹長的小道處,猛然崩出了一道絆馬索。
只聽一陣尖叫,三匹戰馬受驚,紛紛被絆馬索絆倒在地,背上的斥候也摔了下來。
左右草叢裡,猛地竄出十餘個身影,手持繩索將三名羌軍斥候束縛住。
“什麼人?”羌軍斥候驚喝,想要掙扎,卻猛地被十餘個大商探子拳打腳踢。
直到鼻青臉腫,慘嚎連連時,三人才放棄了掙扎。
隨後,那十幾個探子便押著敵軍斥候,前往斜谷關。
斜谷關的守將從三名斥候口中得知爾瑪、日美吉,已經抵達褒斜道路口時,連忙把這個訊息,送抵涪城帝辛手上。
涪城。
帝辛正在與眾將議事。
洪錦、飛廉、鄂崇禹等人,已經率領六十萬大軍,進駐了涪城。
這時,傳令兵拍馬趕來,將一份竹簡轉呈給帝辛。
“爾瑪、日美吉現在褒斜道路口!”帝辛沉聲。
蜀道有很多條。
在此之前,帝辛也不確定爾瑪、日美吉會走那一條。
但現在看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敵軍大部隊,必定會走褒斜道,經由涪城、去往綿竹。
綿竹四周盡是崇山峻嶺,且王庭也在綿竹。
只要爾瑪抵達綿竹,就猶如魚躍大海,部隊化整為零,以綿竹為中心,躲藏在四周大山內,縱然是千軍萬馬,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從十萬大山裡將他們一一找出。
“傳旨,三軍即可開拔褒斜道,命惡來速帶麾下十萬大軍,繞到褒斜道路口,只等爾瑪大軍盡數進入褒斜道時,再從敵軍後方衝殺而來,來一個甕中捉鱉!”帝辛輕喝。
在得知爾瑪北渡蜀道後,帝辛就命惡來速速結束攻打劍門關的戰鬥,在金牛道路口的大山裡埋伏起來,若爾瑪走金牛道,入劍門關的話,這樣就更好,畢竟此刻的劍門關已經成為了一座孤城。
如果爾瑪敗走劍門關,連綿竹他都去不得,只能被困在劍門關裡,待到糧水用盡時,就是爾瑪的末日。
幾十萬大軍即可開拔。
全部輕裝上陣,所有的重武器、軍械糧草等,都命魯能負責押送。
帝辛率領五萬騎兵先行一步,一路飛馳電掣,僅用了大半日,就抵達了斜谷關內。
“情況怎麼樣?”帝辛入了將軍府,對此地的守將高繼能問道。
“啟稟大王,爾瑪之前遣了三名斥候,想要斜谷關派出一支軍隊前去接應,並讓我們備好酒菜,只等其他八路大軍一到,就即可入城歇息。”高繼能答道。
“其他八路大軍?這麼說來,爾瑪、日美吉現在,只是一支孤軍嘍?”帝辛眉梢微挑。
高繼能點頭,“是的,臣之前派了幾個比較精明的斥候前去查探,發現爾瑪、日美吉麾下的大軍並不多,也就幾萬人左右。”
“大王,這是好機會啊!請讓臣率領十萬大軍,定能擒下爾瑪、日美吉,得勝而歸!”鄂崇禹連忙請戰。
其餘將領也躍躍欲試。
“不可,若是這樣,必定會打草驚蛇。”尤渾反對。
“沒錯,其他八路大軍尚未抵達,一旦驚跑了他們,處理起來就會變得麻煩許多,不如等九路大軍盡入了褒斜道,另一邊惡來將軍把守住褒斜道路口,把網給兜住了,再一網打盡才是最快最穩妥的辦法。”雷開附和道。
“就怕遲則生變,那爾瑪不是普通人,萬一被他察覺到什麼不對,放跑了他,可就是天大的麻煩。”孔宣蹙眉道。
帝辛沉吟,在房裡踱步少許後,說道,“傳洱隆過來見我。”
“是。”左右領命。
少許,洱隆在四名玄鳥衛押解下,入了大殿。
望著四周殺氣凌凌的大商將軍們,洱隆大氣都不敢喘一下,走到帝辛面前,恭恭敬敬的行三拜九叩的大禮。
大商雖是禮儀之邦,重禮法教化,但平日裡君臣奏對,只需執作揖禮即可,唯有一些重大節日時,才會行三拜九叩這種最高的禮儀。
面對洱隆如此恭謹到卑微的姿態,帝辛淡淡地一笑,卻也沒有糾正他。
“愛卿平身。”
“謝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洱隆起身,垂手而立,仍然是一副恭謹的姿態。
“爾瑪、日美吉北渡蜀道,現已抵達了褒斜道路口。”帝辛緩緩說道。
洱隆身體微震,但很快就滿臉欣喜道,“恭喜大王賀喜大王,爾瑪、日美吉這純粹是羊入虎口,不知死活!臣願率兵馬,替大王擒下爾瑪、日美吉,為大王的千秋萬業添磚加瓦!”
“你有這份心,寡人就已經很高興了。現在孤有一件事,需要你立即去辦。”帝辛平靜道。
“請大王示下!”洱隆作揖。
“派幾個心腹之人,引爾瑪大軍進入斜谷關的甕城內。”帝辛說道。
洱隆一怔,隨後立即說道,“臣願萬死不辭!”
“無需你萬死,事成之後,你的功勞,寡人會記在心裡的。”帝辛淡笑道。
“臣不敢!”洱隆連忙說道,“為了大王,臣願……願萬死不辭!”
……
……
“那三個斥候去多久了?”褒斜道路口,爾瑪看著前方望不到盡頭的道路,皺眉問道。
“已經有一日時間了。”一名親衛答道。
“一日了?按理說不能這麼慢啊。”爾瑪嘀咕道。
話剛落下,遠處的狹長天際線處,猛地多出了兩道黑影。
馬蹄聲由遠及近。
兩名羌兵打扮的人,拍馬而來。
“參見左相。”兩人翻身下馬,撫胸跪地。
爾瑪仔細地打量了二人一眼,皆都是普通的羌族面孔和打扮。
當下心裡也沒什麼懷疑。
“可是斜谷關守將派你二人來的?”爾瑪問道。
“是的,將軍大人聽聞左相和日美吉王叔駕臨斜谷關,倍感欣喜,命人立即備好了酒菜,遣我二人來迎接左相入關。”一人說道。
爾瑪頷首,“你二人在前方引路,我軍即可開拔。”
“遵令!”二人抱拳應諾,重新上馬,緩緩地朝來時的方向奔去。
“啟程,入關!”日美吉大喝。
此刻,九路大軍已經盡聚褒斜道,共計十五萬大軍浩浩蕩蕩的朝著斜谷關方向而去。
在爾瑪等人離開褒斜道路口的半個時辰後,惡來率領的十萬大軍也抵達了這裡。
“於兩側山嶺就地埋伏,備好滾石和箭矢。”惡來低喝。
“這一次,你插翅難逃!”惡來聲音冰冷。
……
……
斜谷關就在眼前。
但爾瑪卻在此刻,心臟豁然一緊。
許是心血來潮,他眉頭緊鎖,總覺得哪裡不對。
“許是最近壓力太大,過於緊張了吧?”爾瑪輕喃,他仔細地回憶了一下,不覺得自己哪裡出了錯。
來到斜谷關城下,爾瑪抬起頭,望了眼城樓。
身穿羌族服飾的士兵一字排開,不論是樣貌、氣質、舉止等,都沒有什麼懷疑的。
羌民的樣貌雖然與殷人大致無二,但因為兩者生活的環境不同,樣貌上還是有一些細微的差距,包括身高也是,羌民相比殷人,略微矮小,且眼睛弧長,好似野狼一般,這可不是靠單單模仿就能模仿出來的。
唯一讓爾瑪稍感不解的是,這些羌兵似乎都很緊張。
沒等爾瑪細細深思,十五萬大軍約有三分之一便進入了甕城內。
轟隆!
忽然,一道厚重的閘門猛然落下,直接就堵住了外城城門口,使得大軍直接被截斷,包括爾瑪、日美吉在內的六萬人,被困在甕城裡,其餘幾萬人卻被堵在了關外。
在此刻,關外兩側叢林,猛地殺出二十萬大軍,對那幾萬名羌軍展開了圍殺。
而被困甕城中的六萬羌軍,也遭到了漫天箭雨的齊射。
噗……
血流漂杵,慘叫聲不斷。
龍鬚虎大發神威,抬手發石,一塊塊磨盤大的石頭從天而落,代替了投石機的作用,在固有的空間內,根本就避無可避,一塊巨石落下,總能砸死砸傷一大片人。
“中計了!”爾瑪大叫,目眥欲裂。
商軍的攻勢太迅猛了,幾輪攻擊後,六萬大軍瞬間沒了五分之一。
連防禦陣型都來不及組建,就被商軍幾輪打擊,帶走了一萬多人。
“爾等聽著,古羌王已經被孤活捉,你們的王命令你們放下武器,向商國投降!”帝辛挎著人王佩劍,穿戴冕服,立於甕城城樓,手一招,古羌王親筆書寫的聖旨,就飛到半空中,懸浮起來。
“真是大王的字型!連那玉璽都是一模一樣的!”青衣大將軍驚叫。
字型可以模仿,但玉璽的真假,他還是能辨認出來的。
王室的玉璽,乃是古羌王族自古傳承下來的瑰寶,所透露出的氣息可謂是獨一無二,根本就做不了假。
爾瑪心裡一沉,日美吉神色已經驚變。
玉璽象徵著王權,除非是國破身亡,否則根本就不可能落入外人手中。
“大王……”日美吉臉龐瞬息變得蒼白,若古羌王落入商國之手,那豈不是說大半個西南,已經盡入商國之手?
“聖旨是假的!”爾瑪大喝,“莫要聽信賊軍蠱惑!眾將士,隨我殺出去!”
爾瑪還想負隅頑抗。
然而,帝辛似乎早就料到一樣。
“你們看這是誰?!”帝辛揮了揮手。
孔宣親自押著古羌王,登上了城樓。
“是大王!”幾個大將軍同時尖叫出聲。
一些王庭武官、將領,更是瞳孔一縮。
“二位王叔,你們速速放下武器,向商國投降,這是王令,爾等豈敢不尊?”古羌王一邊大喝,一邊小心翼翼的瞥了帝辛一眼。
迎上帝辛那雙鼓勵的眼神,古羌王信心大定,挺直胸膛,擺著屬於他最後的一次王威,“還不快放下兵器,向商王乞降?孤乃你們的國王,莫非連孤的旨意都不聽了?!”
一些王庭武官、將領遲疑少許後,丟棄了手裡的兵器,跪倒在了地上。
忠君為國,是他們一生的信仰。
雖然打從心裡,不願向商國屈服,但王令,卻不能不從。
“爾瑪……”日美吉望向身旁的爾瑪,發現他似乎一瞬間老了太多。
爾瑪仰天長嘆。
甕城內的攻擊已經停止了,但城外的廝殺還在繼續。
望著四周城牆上,那一根根森冷的箭矢,爾瑪頹然一笑,知道任憑自己謀略驚天,也不可能在如此局勢中逆轉乾坤。
“當初老夫就不該扶持你登上王位!”爾瑪恨鐵不成鋼的怒瞪古羌王,“你個沒骨氣的東西,王室的臉都被你丟盡了!”
“你大膽!你個爾瑪老匹夫,竟敢罵孤?若不是你和日美吉處處打壓寡人,始終不讓寡人掌權,今日之局面,何至於此!?”古羌王反罵。
帝辛看的有些津津樂道,畢竟叔侄對罵的大戲,可著實不多見。
“想老夫十一歲入仕,輔弼兩王,一直勤勤懇懇,戰戰兢兢,不敢有絲毫懈怠,沒想到還是讓古羌亡在了老夫手中!今日之局,非我之過也!老夫,問心無愧!”
爾瑪怒髮衝冠,指著蒼天,指著古羌王,連聲質問與怒罵。
隨後,爾瑪拔劍,自刎於眾人面前。
元神自動兵解,遁入輪迴。
日美吉選擇了投降,沒有像爾瑪那樣,選擇壯烈。
或許是內心羞愧,使得日美吉眼底,多了一絲死意,人的精氣神也不復從前,瞬間老了太多。
其餘大將軍辨別局勢後,無一例外,都選擇了投降,但也有不少將領選擇了自殺,成就忠臣之名。
但這些將領,無一例外,都是出自於王廷軍。
關外的戰鬥也已經接近尾聲。
在數位武侯、將軍的衝殺下,幾萬大軍近乎被殲滅,只有少部分漏網之魚得以逃脫。
但途徑褒斜道時,就被埋伏許久的惡來大軍,一網打盡。
-- 上拉載入下一章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