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天下 第兩千一百章 千呼萬喚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合肥;

二月末的合肥比莫斯科更多了一份暖意,但文建陽的心思很沉澱;

初步的油田損失報告終於自方天浩和迪化傳送到手中;

獨山子油田幾乎全部被炸燬,恢復到之前開採水準至少需要半年時間;

比較獨山子油田,巴庫油田人員損失輕微,但評估分析油田產量會減半,排程資源搶修,在排除第二次攻擊前提下至少需要半年時間才能將產量恢復到未遭受轟炸之前水準。

陶若水凝重:“按照目前數據分析根據地今年對石油需求將突破1000萬噸,根據地至少需要保證不低於000萬噸的產量才能維持目前建設、發展、軍事需求以及向德國的石油輸出,目前有近一千萬噸缺口”

文建陽真需要高產量油田。

勝利油田,到了開採時候。

華北之戰時期根據地就完成了對山東半島的油田探測工作,以東營為核心的油田主開採區域被確定並在半年時間內相續在昌濰、膠萊、臨清、魯西南等5個坳陷段全部探測到油氣資源。

至始至終沒有被開採完全因為華北大戰戰局所影響。

華北戰事塵埃落定,唐宮相續研究出鏈式第二代雷達和“后羿”釐米波雷達,海航實力增加,中國海艦隊組建。地面威脅消除,山東半島區域海上和空中防衛也能保證,是到了開採山東半島油田的時候。

文建陽接收到的並非都是噩耗,還有喜訊;

同一時間,唐宮、秦皇軍工、漢武軍工和高科技武器研究所向文建陽傳送了漢華軍等待已久的資訊。

大禮!

首先是漢華軍集中唐宮、秦皇軍工、漢武軍工和德國聯合研發的重型轟炸機專案終於開花結果。

以德國梅賽施米特公司ME-264四發遠端戰略轟炸機設計資料為基礎的重型轟炸機在歷時近一年半的技術改進、公關並參考B17重型轟炸機技術後樣機終於透過效能測試。

聯合研發的ME-64重型轟炸機摒棄了當初航程可以達到15000千米這種不符合實際的引數要求,在原有設計思路基礎上參考目標就是B17重型轟炸機並力求綜合性能超越B17重型轟炸機。

完全達到了標準,聯合研發的ME-64專案重型轟炸機發動機4X1800馬力,比B17有更加出色的動力系統,最大航速超出B17達到50千米,航程400千米,最大飛行高度11000米,載彈量8噸,控制翼面是織物蒙皮,機身使用鋁製蒙皮。

轟炸機成員1人,包括正副駕駛、領航員、投彈手、機械師、無線電報員、機槍手。有現成的B17可以效能比較,聯合研發重型轟炸機載彈和B17相同,機體結構、火力、飛行速度、最高高度、瞄準具效能、機槍手觀察視角設計全部超出B17重型轟炸機。

德國軍工的精細和漢華軍軍工未來意識設計思路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只是開始,研發成功並接收透過效能測試的重型轟炸機還將以雙方各自的技術條件和戰場需求會產生區域性的改動,在重型轟炸機研發研發過程中唐宮高科技專案突飛猛進,諸多先前只是提出理論層面的科研項目在期間內先後被攻克,根據地獨立生產重型轟炸機還將逐步加裝‘浮屠’系統以及空用釐米波雷達。

漢華軍、伯林終於結束了缺少自主研發可以投入實戰的重型轟炸機。

給文建陽的驚喜不僅僅是重型轟炸機的研發,利用重型轟炸機專案產生的技術積累以及漢華軍軍工可以獨立生產容克-88中型轟炸機的底蘊,同時間秦皇軍工研發出漢華軍完全具備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型轟炸機。

不同於重型轟炸機,秦皇軍工研發中型轟炸機採用發活塞發動機,每發1800馬力,效能、載彈量、飛行速度、高度同樣超出B10轟炸機,和莫斯科新式圖-中型轟炸機、美國B-5轟炸機各有千秋。

不僅僅是重型轟炸機,秦皇、漢武在德國容克-88轟炸機基礎上技術改進的遠端高速戰略轟炸機專案也開始進入最後攻堅階段。

欣喜不至於次;

重型轟炸機研發成功在可以預判的結果當中,預料之外的是秦皇、漢武軍工以及唐宮以德國‘猛獁’大型滑翔運輸機為基礎研發的運輸機專案。

薛語嫣打通卡拉奇通道,‘猛獁’大型滑翔運輸機分解的樣機和全套設計資料便輸送到根據地。

在唐宮、漢武、秦皇,漢華軍三大科研集團緊鑼密鼓制定運輸機研發的同時根據地第一時間成立了‘猛獁’大型運輸機技術改進之後二次設計研發的戰略轟炸機項目組。得益於ME-64重型轟炸機專案產生的根據地技術積累和經驗,反覆論證之後項目組肯定了文建陽當初的設想。

以“猛獁”大型運輸機為原本可以重新設計研發戰略轟炸機。

一個文建陽、方天浩都不知道的秘密自“猛獁”專案產生,“猛獁”的金屬機翼三角設計就是後世二戰德國研發但最終未投產的Ho-9轟炸機,而後世德國戰敗Ho-9轟炸機成為美國戰列品,隨後美國研發出B-隱形戰略轟炸機。

後世沒有確切資訊證明B-隱形戰略轟炸機和德國Ho-9轟炸機有必然的因果關係,但不能否認的是B-同Ho-9轟炸機有如出一轍的外形設計。

無意中文建陽為根據地開啟了另外一扇天空之門。

當然以文建陽時代的科技水準不可能研發出B-型別太超越時代的戰略轟炸機,但至少漢華軍沒有走錯路。

漢華軍軍工在有可能研發出不亞於B-9戰略轟炸機前提下在設計理念領域將大幅度超越美國、德國。

前提是德國沒有如若後世一樣存在Ho-9轟炸機專案。

“猛獁”運輸滑翔機向運輸機和戰略轟炸機的發展完全是一個不同領域的專案,後者的技術難度全面超越前者,以漢華軍井噴的科技發展速度至少在下半年才能生產出樣機,但運輸機研發卻因為漢華軍在C47、容克-5技術積累也因為全套的德國技術資料和完整的樣機而提前問世。

大容積、低底板的貨艙、可開放的機頭門扉和多輪起落架設計完全達到了文建陽預期標準,也開啟了現代軍用運輸機的先河。

繼承了‘猛獁’滑翔運輸機原有設計,主翼翼展由之前6米增加的68米,木質膠合板外殼,其餘部分為布蒙皮,主翼梁鋼管支援架向後延伸鉸接著全翼展的動翼。8名機組人員,機鼻左右各裝備一挺1.7口徑航空機槍,頂部加裝一部“浮屠”近程防空系統,六具發動機。可以搭載漢華軍現有各種作戰車輛、防空武器。運載士兵標準是140名以及可以配套使用的武器彈藥。數量低於“猛獁”滑翔機設計00人標準。最高時速40千米,航程400千米,最大高度8000米。

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

140人的投送量幾乎可以比肩大型運輸飛艇,而運輸機又具備飛艇不具備的速度、高度和防衛能力。更解決了飛艇可以向作戰區域投送部隊但無法第一時間滿足作戰部隊對裝甲車輛要求的難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後世德國軍方夭折的“天空巨人”最終誕生的漢華軍軍工手中。

成功絕非偶然,除了文建陽、方天浩等人的意識引領、漢華軍軍工的爆發、德國原有技術之外還有一個因素;

漢華軍化工技術;

“猛獁”滑翔運輸機德國研發是在年之前,木質多梁構造需要優良的粘合劑,而當時德國生產粘合劑完全達不到技術要求,結果在樣機實驗中屢屢造成主、翼梁脫裂、折斷,無數細小的問題堆積最終導致了伯林對‘猛獁’專案的放棄,而一年之後唐宮的化工水平就達到了世界領先水準。

重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的出現讓漢華軍真正的跨入到航空強國之列,“猛獁”運輸機的出現再搭配根據地龐大的飛艇運輸編隊直接放大了漢華軍立體化戰、超限戰、遠端作戰威力。也讓漢華軍成為當世首支可以跨區域實現快速戰略調動的部隊。

漢華軍未來戰略轟炸機部隊組建曦光微露。

重型轟炸機德國還是保留了之前的命名,漢華軍則定名H-4‘烈火’轟炸機,中型轟炸機定名為H-4‘逆風’轟炸機。

大型運輸機則保留之前稱呼,還是因為理念的存在,‘猛獁象’大型運輸機將直接發展成專門輸送兵員和車輛兩種型號,貨運型尾部設計有大型貨艙門,兵運型則是小型貨艙門,內設金屬桶狀座椅,加裝電氣系統、防寒系統和供氧系統。

“猛獁象”大型運輸機,“烈火”重型轟炸機和‘逆風’中型轟炸機的研發成功堅實的打下了漢華軍向戰略化部隊轉變的基礎。

“猛獁象”、‘烈火’、‘逆風’的生產成本、時間遠遠超出漢華軍空軍現役各種裝備,以最佳化資源、集中生產為目的,“猛獁象”生產專案被分配到漢武軍工集團,‘烈火’、‘逆風’則由秦皇軍工生產,分配生產任務的同時在現有資源基礎上根據地在徐州、蚌埠建立專屬生產廠。

“猛獁象”、‘烈火’、‘逆風’效能測試合格正式進入生產階段,同時伴隨釐米波雷達專案發展,根據地夜間戰鬥機、重型坦克專案也進入樣機、樣車效能檢測階段,根據地巨型炸彈研發同樣進入尾期,也能預見根據地所研發巨型炸彈效能將完全的超出‘高腳杯’。

漢華軍航空轟炸機研發團隊將資源開始完全的傾斜向高速遠端戰術轟炸機和戰略轟炸機。

“秦式”、‘漢式’、‘P47H’戰鬥機以及武裝直升機的研發成功並不代表漢華軍的航空水平已經達到世界前列,只能說文建陽、高傳輝、方天浩、蕭飛羽、宋明書等人的引領下漢華軍走了一條最為正確的道路。

“猛獁象”、‘烈火’、‘逆風’的研發成功效能檢測合格,真正將漢華軍帶入到世界航空強國行列。(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宇宙職業選手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唐人的餐桌7號基地不科學御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深空彼岸神秘復甦
相關推薦
我怎麼成了土匪小精靈之與世界為敵東岑西舅漢武揮鞭狂暴大領主撿了個女鬼俏媳婦黑道大姐的穿越生涯:無賴王妃黑道爭霸絕色黑道皇妃我在王者榮耀撿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