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章 說服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柳雨煙很是自信,一點都沒有因為,自己是在和一位皇帝說話,而顯得有些膽怯。張妙清是知道的,這位還是一位謫仙人。仙人嘛,怎麼會看一個凡人怎麼樣?當然是不會害怕的了。

元青也有這樣的想法,心裡想到,謫仙人果然不同尋常。皇后娘娘和官家,才是有些驚奇的。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害怕皇帝。就算是包拯,其實也是有些擔心的。只不過包拯是一個真正的讀書人,願意為了一些自己堅持的真理,而堅持自己的態度。

柳雨煙來回走了幾步,侃侃而談的說道:"所謂的與民爭利,無非是那些大宗的生意,是那些民眾必須的東西。可這製冰是什麼?這不是必須的,但卻是很好的東西。天氣熱一些,就算是沒有冰,也不會有什麼。最多,也不過是有些不舒服,洗個涼水澡,也一樣能解決問題。大戶人家裡面,都挖了地窖,專門用來藏冰的。"

"但這些冰窖,也有地方限制,能夠儲存的冰塊的數量有限。"柳雨煙一邊說著,一邊想著,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絕陽光和空氣,冬天時候把冰放進去,由於冰窖基本不通風,且無光照,深藏於地下,所以熱量很少傳導進去,可以長時間儲存冰塊。窖冰,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凌。注云:凌,冰室也。其事始於此。《鄴城舊事》有冰井臺。《魏志》雲:建安十九年,魏王曹操造此臺以藏冰,為凌室,故號冰井。《宋朝會要》曰:建隆三年,置冰井務,隸皇城司也。"老北京時冰窖分為兩種,一為官辦冰窖,一為民辦冰窖。二者加起來,得有數十座。官辦冰窖多為磚石砌築的拱形地下冰窖,民辦冰窖則皆為挖掘土坑,窖穴貯冰。官辦冰窖,又分兩類,一類是直接為皇宮服務的御用冰窖,一類是為官衙或王府服務的吏用冰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在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共有32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以冰窖為主體的有兩處,一是雪池冰窖,一是恭儉冰窖。雪池冰窖建於明代,重修於清康熙年間。《藤陰雜記》記載:"雪池,康熙中賜蔡升元,內府司員,冰雪施工,如期告竣,令同知***送歸新第。"雪池冰窖是皇家禁地西苑冰窖,位於北海東門與景山西門之間的陟山門街路北。雪池冰窖當初共有6座冰窖,現存之冰窖,乃康熙年間重修的。雪池,典出"雪窖冰天",是冰窖的雅稱,為地下建築,地面上只露出1米來高的四壁,無窗,窖頂是人字形的起脊雙坡,覆蓋琉璃筒瓦,內部為拱形,很像一個地下城門洞子,冰窖的牆體和拱券全部用磚砌築而成,白灰勾縫,非常堅固。內部空間長25米,寬10米,高10米,窖門有1米多厚,密封隔熱性能非常好;大約能盛2500立方米冰,6座冰窖大約能盛15000立方米冰。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載:臘八日御河起冰貯窖,通河運冰貯內窖,太液池起冰貯雪池冰窖,開謻門運之。各門護城河打冰,於河邊修土窖貯之,夏日出易甚便。引文中的"謻門",今存;當年是專門為向雪池冰窖運冰的門,平時常閉而不開。現如今,民辦冰窖早已無處可尋了,官辦冰窖至少還有3處尚完好儲存著,一在紫禁城內;一在北海公園東門陟山門街雪池衚衕,號稱雪池冰窖;一在北海公園東夾道恭儉衚衕五巷五號,號稱恭儉冰窖。許多以冰窖命名的地名,可供人們訪古懷舊。雪池衚衕即雪池冰窖所在地;冰窖口衚衕,在德勝門外,在其北部尚有冰窖後巷(又稱冰窖後身);冰潔衚衕,在阜成門北順城街,原稱冰窖衚衕,1965年改今名。冰窖廠衚衕,在正陽門外三里河,今為冰窖廠小學所在地。在北海公園北門外,也有冰窖衚衕,該處的冰窖是土窖,20世紀50年代初尚可存冰。在今中關村一帶有冰窖;海淀鎮也有冰窖衚衕,20世紀末,這條小巷才被中關村西區所代替。

柳雨煙說道:"冰,並不是一定需要的東西。無非也就是個奢侈品,有錢有勢的人家,才需要這東西。說白了,就是這些人金貴,容不得那些許的熱量,會熱壞了人。可如果沒有冰,這些人難道就不活了麼?"

柳雨煙搖搖頭,說道:"其實大家都知道,這冰並不是必須的,有些大戶人家也會將自家窖藏的冰塊出來售賣。為的就是賺取一些豐厚的利潤。這是和誰爭利?這些人,本來就是大富之家,若是有閒錢來冰,為何我們不賣?可要是沒有閒錢,大不了不要用冰就是了,為何一定要用冰?"

官家啞口無言,是啊,這東西又不是必須的東西。你不用冰,難道就會死了?肯定是不會的,那些口口聲聲話說與民爭利的,其實就是想要這製冰的法門,自己去賺錢吧?官家無師自通的想明白了。

但官家又說道:"可這冰淇淋,也算是一種點心。那些人肯定會說,這東西拿出去賣,那些原本的酒樓的生意會受到衝擊。到時候,酒樓開不下去了,豈不是與民爭利了麼?"

慶曆新政包含的內容,明黜陟,就是改革**的升遷罷黜制度。這是針對北宋王朝庸官、冗官、貪官數量太多的弊端採取的措施。抑僥倖,主要將矛頭直指造成大宋王朝冗官氾濫的"蔭官"制度。擇官長其實就是明黜陟的具體實施措施,選擇優秀的**,淘汰庸官、貪官和懶官。這3項改革措施是慶曆新政的核心,其他7個措施都是無關緊要的老生常談。也因為這3個措施直接損害了既有利益集團的利益,才遭到他們瘋狂的反撲。據統計,最先下詔實施的措施是"擇官長",時間是慶曆三年(1043年)10月12日;第二個實施的措施是"明黜陟",時間是慶曆三年10月28日;第三個頒佈的措施是"抑僥倖",時間是慶曆三年11月19日;第四個釋出的措施是"限職田",時間是慶曆三年11月28日;第五個頒佈的措施是"精貢舉",時間是慶曆四年(1044年)3月13日;第六個頒佈的措施是"減徭役",時間是慶曆四年5月28日。慶曆新政延續了八個月便無疾而終,甚至在社會上沒有掀起太大波瀾。新政失敗的原因很複雜,那麼,那麼到底是哪些原因導致了新政的流產呢。第一個原因就與仁宗皇帝有關。從新政開始實施,到落魄收場。不但後世這麼認為,連當時的人都持這種觀點,修撰《宋史》的元代丞相脫脫也不例外,實際上,不管既得利益集團多麼猖狂,攻擊多麼狠,只要仁宗皇帝堅決支援改革,成功的機率是很高的。而仁宗皇帝在變法期間自始至終採取虛以委蛇的態度,行事風格特別不正常。先是倉促提議改革,不給范仲淹等人充分的準備時間,在新政推行過程中,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新政實行了沒幾個月,仁宗憑著一些捕風捉影的朋黨指控,就陸續罷免了幾乎所有的改革派。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仁宗的行為,他根本就沒有改革的意願。第二個原因就是新政改革觸及了北宋王朝的政治制度。改革派們還沒學會游泳,就一個猛子扎進了深水區,不出事才怪呢!選官和蔭官雖然存在諸多問題,但是這是北宋王朝得以正常運轉的根基,龐大的利益集團已經形成,除非有壯士斷腕的決絕,徹底更新既有的政治制度,才有可能解決這些痼疾,否則只是痴心妄想。而在當時那個條件下,改革派們也沒那麼大的覺悟,根本無法辦到,遭到反對者口誅筆伐,也是情理之中。第三個原因,新政上馬極為倉促,沒有長遠規劃,沒有分步實施措施,很多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執行起來非常困難。並且對於可能產生的****估計不足,對於後續承接沒有可行的方案。比如,擇官長這個措施很不錯,淘汰了一大批庸官和蠢官,但是,這些人淘汰之後怎麼安排?直接把人家趕回家?讓人家從天堂掉進地獄,家族老小幾十口上街要飯?這明顯不可行,也不人性化。第四個原因,才是那些既得利益集團瘋狂反撲、撕咬改革派,這是表面原因。說實話,把別人逼得都活不下去了,他們能不狗急跳牆嗎?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秘復甦深空彼岸我有一劍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不科學御獸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
相關推薦
一胎三寶:神醫狂妃,太難寵一胎三十六寶之極品老爹一胎四寶:孩兒媽是女神老師修仙直播app這個APP很有問題穿越北宋之水滸英雄跟我走我是血法師最強跨界商人帶著系統重生錦鯉仙妻甜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