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道之八:天地不仁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發表人:邊荒傳說(燕飛)

發表時間:2010-12-09

修仙小說中經常能看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相信99%的人,會理解為“天道無情,高高在上,俯瞰眾生,在它的眼中,普羅大眾皆如螻蟻”,而確實,在你所看到的故事情節中,也無不凸顯著這個意思。凡人中雖然見不到這句話,但從包括韓立在內的修士視人命如草芥,動不動就出現“血祭”、“滅族”、“團滅”的鏡頭,不難看出其中瀰漫著的“大道無情”,會讓你的腦海裡不由自主地浮現出這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

它來自於《道德經》第5章,與其廣為人知相對應的是,後面還有一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卻是鮮為人知,被很多喜歡引用《道德經》的人自動過濾了。這兩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老子僅僅是在發表“大道無情、眾生如蟻”的感慨嗎?

顯然不是。貧道多次強調過,《道德經》的內容,濃縮起來無非是四個字:“天道人心”;老子的主張,概括起來無非是八個字:“崇尚天道,平息人心”。老子提倡的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人類應該遵循天道,人道應該效仿天道,所以從這個邏輯來推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兩句話,其含義是“天地不講究仁,把萬物看成是草狗一樣,人們應該崇尚天道,效仿天道,所以聖明的統治者或者管理者,也應該不講究仁,要把百姓當成草狗一樣看待”。

看到這裡,很多道友也許會說:鼓動統治者、管理者把老百姓當成草狗來看,這老頭子是不是立場有問題呀?不然就是吃錯藥、腦子進水了?如果這是他的真實意圖,那麼這老家夥就不僅僅是反科學、反技術、反文明、反發展了,還有必要給他再加上一條:******!

貧道可以負責任地說,你沒有看錯,這的確是老子真實的意思表達。很少有人明白他為什麼要這樣說,《道德經》的前後文中也沒有對此作出解釋,只能靠你自己去理解。

有人懂得其中的深意嗎?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你還很難在各式各樣對《道德經》的解讀中,見到一個合理的版本,下面還是讓貧道來為你揭開其中的奧秘吧。

(一)、天道無親

“仁”是什麼意思?易中天說:孔子所說的仁,指的是一種有層次、有差別的愛。依據是樊遲問孔子“仁”是什麼,孔子說是“愛人”;而孔子又主張先要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推已及人,再去愛其他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以墨家的“兼愛”指的是無差別的愛,而儒家的“仁愛”指的是有層次、有親疏、有差別的愛。

老子所說的“天地不仁”中的“仁”字,和孔子說的是不是一個意思?這不重要。我們可以大概地斷定,老子說的“仁”,應該是“情感、愛、惻隱之心”的意思,反正是人類的一種情感。有感情,就會有親近疏遠之分,有喜好厭惡之別,就好象在凡人中,忘語總是對漂亮的女修懷有特別的感情,經常會放她們一馬,比如虛天殿中的元瑤,墜魔谷中的紫靈,昆吾山中的天瀾聖女、白瑤怡。即便是慕佩靈、柳玉、宋姓女子被第二元嬰抓走了,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小黑知道慕佩靈修煉了顛鳳培元功,應該有好戲看了,結果被狂野湘軍嚇唬一句“月票榜上看傢伙”,就乖乖地把人放出來了,由此可見,忘語筆下的“仁”,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書友心中。

天地不仁,就是說天地沒有情感,在它眼中,萬物就象是草狗一樣,沒有親疏之分,沒有好惡之別。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不仁其實就是一視同仁,天地對於萬物,都是同等看待的,沒有喜歡誰,不喜歡誰;同情誰,不同情誰;想要照顧誰,不照顧誰。

天道無情,恰恰是天道規則賴以維繫的必要前提。因為天地萬物之間的關係,是環環相扣、錯綜複雜的,其演變過程是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的。比如在生物鏈中,植物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食草動物以植物為食,低階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為食,高階食肉動物以食草動物和低階食肉動物為食,高階食肉動物死亡後,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後又重歸於塵土,這是一個迴圈的過程。在這個鏈條中,每一種生物在食物鏈中都是吃與被吃的關係,假如老天爺對某種生物特別照顧,那麼處於它食物鏈上游的生物吃什麼?天道規則是一個有機整體,在一張網中,只要一個結點斷了,整張網就會崩潰。

正因為天道不講人情,所以天道規則才能做到“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整個世界才會如此有條不紊,秩序井然,新陳代謝,迴圈演變。如果老天爺講感情的話,為照顧某些個別生物而屢屢違反規則、突破規則,那整個世界不早就亂套了!

這就是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背後的真意。

(二)、法外情

貧道記得,在近20年前曾看過一部劉德華主演的電影《法外情》,影片內容已經有些模糊了,但記得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涉世未深的年輕女子,遭人玩弄懷孕後又被拋棄,她生下了一個兒子,為養活自己和孩子,她淪為娼妓,但她不願意看到孩子陪著自己受苦,所以把他寄給別人撫養,以自己的賣身所得,定期給孩子支付生活費,並供孩子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她自己,為了避免影響孩子的前途,從未暴露身份,只是遠遠地看看自己的孩子,不敢靠近。後來,孩子長大了,成了一名很有前途的法官,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著稱,而她自己年老色衰,生意清淡,艱難度日,最後因受不了一個老妓客變態的性要求,殺了他之後被押上法庭,抬頭一看,主審法官正是自己魂思夢想的親生兒子……

年輕的法官此時已在養父母口中得知了所有的真相,此時他必須作出一個艱難的決定:是稟公斷案,維護法律的尊嚴,還是法外施仁,暗中放自己可憐的母親一馬?

影片的結局早已談忘,但這無關緊要。貧道在這裡引用這個故事的目的,只是想提醒道友們注意一個事實:和天道排斥人情一樣,法律、倫理和情感之間,也是會出現劇烈衝突的,殺人償命天公地道,但從情感的角度來說,殺人者卻又往往有其值得同情之處。所以在古裝戲中公堂上往往會出現一塊牌匾,上書“天理、國法、人情”六個大字,而在電視上的法律欄目中,也經常能聽到這樣一句話:“法無可恕,情有可原”。又比如某港臺片中的一個情節:一個大陸的偷渡客帶著年幼的兒子流落街頭,孩子說:“爸爸,兩天沒吃東西了,我餓!”,偷渡客讓孩子在街上等他,自己默默地走進了一家超市,一會兒那孩子看見超市方向人聲鼎沸,原來是一個偷麵包的賊被憤怒的人們活活打死了!也許在場的圍觀者會覺得小偷本來就該打,活該,但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還會這樣想嗎?

在強烈的個人感情面前,你還會堅定地維護規則嗎?假如你是那個法官,你會不會斷然把自己的母親送進監獄?如果你是那個孩子,你會不會走上前去指責自己父親的小偷行徑?

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要做到“不仁”,其實比“仁”更難。但規則制定者和執行者的“不仁”,是確保規則正常發揮作用的必要保證,因為“不仁”才能“一視同仁”,規則面前人人平等,就是對規則最大的維護。在任何時候,情感都不能成為突破規則的藉口,否則,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因為“情有可原”而逃脫規則的制裁,那麼慢慢地規則就會變成官樣文章,毫無約束力,整個社會就會亂套。

這就是老子提倡“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背後的真意。

(三)、規則比情感重要

很多人可能寧願選擇讓人感覺溫馨的人情味,而不喜歡冷冰冰的規則,但貧道要提醒你的是,不管你喜不喜歡,規則都比人情更為重要,請看下面的例子:

有一家酒店,很有人情味。某天接到一個臺灣客人的電話,說是在酒店遺落了一包回家祭祖時從祖墳上帶來的泥土,酒店發動員工翻遍了所有的袋,最後找到了;另一次一位老太太說忘了帶走一縷頭髮,這是她死去的丈夫的,她隨身帶著,每天睡覺時都放在枕頭下,酒店又發動員工翻找袋,也找著了。這些客人都對酒店印象很好,倍感溫馨,酒店經理也引以為榮。

在一次與同行交流時,這位酒店經理舉出了上面的例子,同行們都很欣賞他們的做法,只有一位酒店經理笑著說:“我們酒店從來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其他人很奇怪,問:“難道你們從來沒有遇到過丟了東西的客人嗎?”,這位經理回答說:“有,不過我們酒店有規定,在客人退房以後,服務員如果發現客人遺落的東西,一律要儲存,不管值不值錢,哪怕只是一張寫有電話號碼的紙,也要完整無缺地儲存下來,這樣就不會在無意中扔掉客人有紀念意義的東西。我們有專門的一個房間做保管室,將客人遺留下來的東西進行編號儲存”。

相信看完這個故事,道友們對於兩家酒店的孰優孰劣,會有自己的判斷。制度和規則能從根本上杜絕問題的發生,當然比事後彌補要強得多,不管你的這種彌補是如何的盡心盡力,是如何地充滿人情味。

相比之下,西方人更注意遵守規則,而中國人更在乎人情。

請看一位出國留學生講述的故事。初到學校的那天晚上,他找不到地方住宿,就給導師打了個電話,結果他的導師毫不客氣地說:“這事跟我有什麼關係?你應該向學校相關部門尋求幫助”,說完就把電話掛了。在那一瞬間,他原本火熱的心頭被潑了一盆冷水,對西方社會人情的淡漠有了深切感受,這件事情讓他對留學生涯的前景感到悲觀,甚至有放棄學業回國的衝動。

但接下來的一件事改變了他的看法。過了一星期之後,他開著老鄉的二手車去上街,迎面被一輛違反交規的小車給撞了,他的腦子裡閃出一個念頭,麻煩了,在異國他鄉遇到這種事情,不會被人敲榨吧?一個人都不認識,誰會來幫你呀?結果讓他意外的是,在場看到事情發生經過的幾個過路人,主動留下來等待警察的到來,為他作證,說是對方的過錯,警察也據此很公正地作出了處理。這和國內大家碰到點事情就託關系找人,處理結果就看誰關係更硬的印象大不一樣,讓他覺得西方社會雖然人情淡薄,但秩序井然,也有不錯的一面。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然而人情多了是會變味的,當整個社會風氣從“有熟人好辦事”變成“沒有熟人不能辦事”時,透過人際關係網表面的溫情,就會看到一個令人惡心的真相:有關係的人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遊離於關系網之外的老百姓,都成為被漠視、被遺棄的物件。

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的,首先是規則,而不是愛。一個社會沒有秩序,遠比缺少人情味要可怕得多,不信你可以去索馬利亞、伊拉克、盧安達看看。

(四)、我-爸-是-李-剛

需要指出的是,“以百姓為芻狗”中“百姓”的概念,和我們現在所說的“平民百姓”是不同的。老子口中的“百姓”是和“聖人”相對應的概念,“聖人”指的是聖明的社會管理者,而“百姓”指的是被管理物件,包括了聖人自己的親人和朋友。按照老子的觀點,聖人在管理社會時,應該“不仁”,要完全拋棄個人情感,既不能對自己的親友特別照顧,也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對被管理者區別對待,這樣整個社會才能秩序井然。

遺憾的是,翻看中國歷史,沒有一個朝代的統治者可以完全做到“不仁”的。他們總是對自己“仁”,對自己的親友“仁”,對自己所處的階層“仁”,而對和自己沒有關係的平民百姓“不仁”。每個朝代都因此而形成一個特權階層,壓在草根階層上面,成為當時社會關系的固定模式,然後又因為特權階層的極度擴張和屢屢突破規則,侵犯草根階層微薄的生存權利,最後使其不堪重負而造成整個社會形態的崩塌。

建國初期的帝王,因為親身因歷過王朝更迭的劇烈動盪,大都能自覺遵守規則,維持特權階層和草根階層之間這種不對稱的平衡關係,對這種脆弱的平衡被打破時可能造成的後果有清醒的認識,比如李世民就曾告誡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然而不管是在歷代王朝,還是我們建國不久的**,權貴階層藐視規則,越界行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規則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掌握了主動權。不但是他們,就連他們的親友,甚至司機、秘書,都因為權貴們的“仁”,因為他們對“自己人”的特別關照,而成為特權階層的一分子,從而可以肆無忌憚地踐踏規則而不受應有的制裁,這就是某人可以在校園內驅車撞死人後,仍然從容淡定的原因。

縱有萬法千規章,不及我-爸-是-李-剛,這就是特權階層的底氣所在。

然而需要知道的是,特權階層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平民百姓任勞任怨,辛勤工作之上的,正是百姓們創造出了供這些人享用的物質基礎,支撐起了整個上層建築的正常運轉。但百姓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一旦特權階層過於龐大,或者需求過於旺盛,成為百姓們不能承受之重,或者頻繁越界,損傷了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基礎,那麼這個王朝就離解體不遠了。

希望**的權貴們能引以為戒。當然相比以往的歷朝歷代,**的特權階層是幸運的,他們早已準備好了移民的後路,可以更加的有恃無恐:陳-良-宇抽屜中的護照,足足有13本之多!

(五)、“以人為本”還是“以道為本”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還有一層更深的含義,就是社會的管理者不能過分地講究“人道”,更不能堅持“以人為本”,而應該“以道為本”。

比如人口問題。地球上有限的資源,絕對不可能支撐越來越膨脹的人口數量,這是無從迴避、不可否認的客觀規律。西方的“人道主義”、“以人為本”的觀念,在世界人口問題上起了極其惡劣的負面作用,比如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就因所謂的“侵犯人權”、“不人道”而飽受垢病。

“以人為本”還是“以道為本”?老子的態度是很明確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作為社會的管理者,必須崇尚天道規則,尊重自然規律,即便這樣做會損害被管理者的利益,侵犯人權,不人道,也必須堅持這樣做,因為只有崇尚天道,尊重規律,你的行為才符合整個人類的長遠利益。

但要堅持“以道為本”,必然會觸及很多人的現實利益,甚至需要你自己、你的親人朋友作出犧牲,這就需要管理者做到“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讓所有的人都支援“不仁”吧,這樣氣候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等一系列的危機,才有解決的可能,人類才會有長久的希望。

謝謝閱讀。

。。。。。。

收集整理人:huhaoslm3

。。。。。。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明克街13號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神秘復甦宇宙職業選手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唐人的餐桌我有一劍7號基地
相關推薦
聯盟之我有很多英雄池極品人生凌天尋命錄在霍格沃斯種蘑菇逆襲都市開外掛最佳拍檔(重生)我老婆來自修真家族路明非挑戰FGO重慶姐妹他是重慶方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