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樂熹續說兼併事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樂熹接著說:“‘相地而衰徵’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均地分力’,二是‘與之分貨’。

按勞動力平均分配全部耕地,當然包括公田,即‘均地分力’;在‘均地分力’基礎上實行按產量分成的實物地租制,即‘與之分貨’。

總之,每畝土地的租額,按土地的好壞和產量的高低,而有輕重的差別,就是‘相地而衰徵’的含義。

這是農業生產關系上的一次重大變革,開啟了春秋時期各國大變革的時代。

但管仲的改革,仍然是建立在土地國有的基礎之上的。

魯宣公十五年實施‘初稅畝’,無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納稅,實際上承認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國有向私有的轉化。

秦孝公在位時,商鞅在秦國實施改革,主要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井田制由是徹底瓦解,土地買賣從此發端,而所謂的土地兼併也隨之而來。”

馬騰問:“土地一般來說,怎樣進行買賣?”

樂熹道:“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裡,地權交易頻繁,流行著‘千年田,八百主’、‘田無常主’的說法。

但這種頻繁的交易內容複雜,形式多樣,有‘活賣’與‘絕賣’之分。

‘活賣’是指賣主保留回贖的權利,但回贖權力保留有一定的期限;過期不贖,即成‘絕賣’。

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以‘活賣’的形式進行的。‘活賣’其方式主要有‘典’、‘當’、‘賣’三種。

農民想保留土地回贖權,常透過典田取得現金和實物,典田在不贖而絕賣時所得的補價為數很少。”

馬騰又問:“那買進土地的通常都是些什麼人呢?”

樂熹說:“有能力並樂意追求土地財富的主要有這樣兩種人:

首先是佔據社會優勢的人,包括王侯、將相、皇親、貴戚、在職官吏、退職鄉紳、地方豪強、名門望族等,其次是富商大賈。

有關他們購置田產的記錄史書上不乏其例。

漢朝建立以後,新的權貴集團開始利用其政治影響集聚財富。這些都是漢朝最初幾代人皇帝的功臣及後裔。

例如,灌夫雖然是一個軍功並不顯著的武將,卻也積累了大量的財產和良田。

這個集團中的功臣在高祖封侯的有143個,呂后當政封了12個,文帝統治時又封了10個,總共有165人封侯。

這些家庭及其前後的家臣與親屬,構成了國家最有影響力的家族,他們都有能力為自己掠取大量土地。

外戚和宦官也十分活躍,他們或者從皇帝那裡尋公田,或從其他所有者那裡來掠取私田,外戚在這方面聲名狼藉。

後漢時期外戚更甚,雖然在光武帝統一全國前他們已經很富有,但其搶佔財產的情況仍有發生,一個非常著名的例子就是竇憲掌權時強奪某位公主的土地。”

馬騰擔憂地說:“這樣一來,豈非是有的人土地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富;有的人土地越來越少,也越來越窮?”

樂熹道:“是的。土地經過合法或非法的買賣使地權發生了轉移。

轉移的結果是土地的佔有發生了兩極分化,一邊是大量的失地貧農,一邊是佔有大量土地的少數富有者,土地的分配嚴重不均衡了。

最初的分化在時間的流淌和土地兼併的瘋狂中愈趨擴大,朝著董仲舒所痛斥的‘富有田連阡陌,貧者亡立錐之地’的方向發展。

土地兼併所引發出來的各種經濟社會危機終於埋葬了前漢王朝,隨後建立起來的後漢王朝仍無計可施,聽任兼併的繼續。

曾有一個賢人對此有一個概括,他說:‘井田之變,豪人貨殖,館舍佈於州郡,田畝連於方國。

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榮樂於封君,勢力侔於守令。’

這些可以說是我後漢土地兼併的一個生動寫照。”

馬騰道:“在臨松薤谷時,我曾聽永嘉先生講,我大漢王朝對農業極為重視,而且農民的稅賦很低。

那麼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讓農民大批地放棄土地而進行買賣?”

樂熹說:“我想這裡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重農政策執行不力,人民的負擔主要來自勞役和剝削。

前後兩漢歷任皇上,都講究休養生息,因而對於農業是很重視的,漢初朝庭一再減免田租。

到漢景帝前元二年,農民只需三十稅一,這可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農民所負擔的最低稅率了。

但由於地方官吏的剝削,沒收了農民稅負較輕的福利,再加上一些不可避免的勞役,便使得一部分貧農先陷入困境,而最終成為佃農。

至此,朝庭的抵稅福利便由地主擠佔了。地主對佃農的租金收取高達百分之五十,加重了其生活的困苦。

二是農民的非農業支出較多。

雖然朝庭採取了種種抑制商業的政策,比如鹽鐵專營制度、‘告緡令’等,但只要社會不發生大的震盪,農民無論出於社會上層還是底層,都需要經常到市集進行交易。

為支付這些費用,有的農民放棄了土地,流入到城市,說明了當時農產品價格是較低的。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三是朝庭的抑制工商業政策,不僅降低了非農業活動吸收剩餘勞力的能力,也導致了單位人均土地擁有量的下降。

朝庭實行抑制工商業政策是受‘農為本,工商為末’的限制,這基於這樣一個認識:

要穩定王朝的統治,最重要的是農業,保障糧食的供用充足。

而商業被視為農業的替代產業,會吸收一部分勞動力,更為重要的是商業的興起會造就一批財力雄厚的商人。

朝庭擔心其會威脅自己的統治,比如說商賈大量購置田產,因而各朝各代都對商業進行限制。

漢代對商人的態度遠稱不上友好,高祖劉邦曾禁止商人穿絲綢、乘車輿,並提高了商稅,來限制他們的發展,貶低他們的地位。

《鹽鐵論》為朝庭實行鹽鐵官營提供了理論依據。

其中有一段明確指出,官營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遏制富商大賈日益增長的影響。

此外,漢武帝元狩三年,朝庭實行了針對商人與手工業者的‘算緡’,不僅對車輿徵收重稅,而且工商業者擁有的財產也必須按其價值的百分之六徵稅。

這一法令中,商人被禁止擁有土地,違法佔有土地要沒收充公。“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明克街13號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神秘復甦宇宙職業選手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唐人的餐桌我有一劍7號基地
相關推薦
甲斐的野望此生長水果人[無限]三國之白馬天下三國之一馬平川重生1999帶著傳奇遊異界盛世風華:洛王妃仙尊始亂終棄以身償債:愛妻,要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