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通九竅,先天一炁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捧著一本《道藏》一番通讀下來,外面天色已暗,雨也停了,空氣變得格外清新。

張玄清放下書籍,只覺心中疑惑解開了許多,但又填了許多新的疑惑。

果然如莊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世間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人要懂得適可而止。

大智知止,小智惟謀,智有窮而道無盡哉!

隨便對付了幾口晚飯,張玄清便盤坐在地上,下邊墊了個沙發墊,開始按照孫思邈傳授的方法打坐,修煉先天一炁。

先天一炁,佛家、道家、醫家、儒家盡皆推崇,是生天生地生人生萬物的原始之炁,是構成天地萬物的基本素質,更道家是元神金丹的基礎。

在醫家看來,人的出生,便伴隨著一口先天之氣,隨著人越長越大,這口先天氣越來越少、越來越雜,直至人死亡,這口先天氣才會散去,道家亦然。

故此炁不在體內,不在體外,隨生而始,隨死而滅,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玄之又玄。

張玄清盤膝在地上坐下後,便定心止念,冥心凝神,致虛守靜,努力追尋那種太虛太無、太空太玄、杳杳冥冥、惟恍惟惚的境界。

其實真正的道家靜坐並不是他這種形體端然,瞑目閤眼,這充其量只能算是“假坐”而已。

真坐者,須十二時辰,住行坐臥,一切動靜中間,都心如泰山,不動不搖,把斷眼耳口鼻四門,不令外景入內,但有絲毫動靜思念,即不名靜坐。

不過到了那種地步的,都是功行深厚者,最不濟也要像孫思邈那樣。

張玄清如今入道日前,修不得這般功夫,只能嚴苛恪守打坐姿態,以期達到由外入內的效用。

開始時,心中雖無甚雜念,然枯坐片刻,一個個想法便都躍入腦海,雖大都是求道之念,卻亦讓念頭駁雜。直至想到道經中“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是病,不續是藥。”等語,頓時福至心靈,心知妄念起時,即予覺破,令不續起,便自可至無念之境。即刻貫注全神,集中一點,苦死琢磨,勘破迷念。

自己為什麼要修道?

修道之後到底能不能長生?

自己修煉多久才能真的顯出效用?

如此種種,張玄清對其餘念頭不管不顧,只集中在自己為什麼要修道上,細細思尋。

如是這般,雖然不能真個心中無物,空寂湛然,但貫注全神,集中一點,卻可消磨其餘雜念。最後只剩下這一個念頭,此又謂之“一靈獨耀”。在一靈獨耀境中,不必動心思量,念起即覺之,心動即止之。妄念欲動時,即伏之不動;妄心欲起時,即伏之不起。

每當一心散亂,幻想與雜念紛起,破了這“一靈獨耀”時,便以斬截法,截斷諸心,打殺萬緣。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

正所謂無念便無心,無心便近道,及至心神一塵不染、一念不生時,則自身虛靈不昧,澄澄自知,這靜坐功夫亦可稱之為登堂入室矣。

詩曰:

我有神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當張玄清真正達到定心止念,一靈獨耀後,只覺自己來到一個一片虛無的世界,四周黑暗混沌,一無所有,唯有在世界的中心,有一粒白光,宛似明珠一顆,大放光華,使之虛室生白。

剎那間,在光芒爆射後,只感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盡皆消殞,歸於寂滅。不知不覺中,黑暗不在,光芒不在,感知中無實無虛,無色無空,無為正定。卻有一股氣流緩緩彙集,非寒非暖,若有若無,似真似幻,但他心裡又知道,這便是那“先天一炁”。

不知過了多久,當張玄清意識清醒,睜開雙眼之時,恰好旭日初昇,紫氣東來,轉眼時間已經過了一夜。

看著窗外朝陽,體悟著感知中的那一股氣感,張玄清只覺一陣奇妙。

這先天一炁確實不在體內,亦不在體外,很玄妙的感覺,彷彿在身體裡,又彷彿不在,完全不是他預想的那種武俠小說中盤踞丹田的真氣,既不是暖流,也不覺得清涼,總之給人一種似有非有,似無非無的感覺。

就好像道家說的玄關一竅,有的說在丹田,有的說在眉心,有的說在鼻尖外三寸處,根本沒有具體的位置。

先天一炁也一樣,彷彿無處不在,又彷彿無處能在,你要讓它在體內,它就可以出現在體內;你要讓它去體外,它就可以儲存在體外。但你要具體指出它在哪裡,它又完全沒有個具體安歇處、沒有個具體收攏處、沒有個具體歸置處。只感覺它風吹不散,日曬不消,實實在在的“有”,亦虛虛幻幻的“無”。

怪不得孫思邈說它沒有什麼攻擊力,此“炁”在有無之間,日後或能聚則成形,散則成氣,但在這初生之時,完完全全是一種“太極”的狀態。

太極不是陰陽,而是陰陽前的狀態,本不分陰陽。世上流傳太極陰陽魚的圖案,只是方便讓人理解,沒想到世人無知,反鬧了好大誤會。

就比如某些小說中關於太極的說法,說什麼陰陽二氣某一方強過一方,太極的狀態就會不穩,完全就是扯淡。

陰盛陽衰、陽盛陰衰,此二言只說得是陰陽兩極消長。而此時之陰陽,則屬於“兩儀”之列。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在古典哲學中才指“陰陽”。

天地初開,一切皆為混沌,是為無極,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

太極,是指陰陽混合未分,宇畝最初渾然一體的元氣。

此元氣,便可稱之為先天一炁!

……

閉目體悟著先天一炁,張玄清忽覺身體傷處傳來一股異樣,睜開眼,低頭看向左肩。經過昨天上午一通折騰,此處包紮的紗布已經有幾分松落,透過縫隙向肩膀傷處看去,但見傷口已經結痂。張玄清面上並無驚異,反而閃過一絲瞭然。

經過之前幾次用眼疲勞後,身體就有一股清涼執行至眼部緩解疲勞,張玄清已知如今自己身體有些不同尋常。現在看來,那股清涼不僅能緩解疲勞,還能加快自己傷勢癒合速度。

不過他這一身傷雖然不重,卻也不輕,尤其是左肩,甚至是重度擦傷。如今傷處雖已結痂,但仍不能徹底恢復,張玄清便也沒有理會。

吃過早飯,再次體悟了一會兒先天一炁,張玄清就又進行接下來的修煉:貫通九竅!

大道初修通九竅,九竅原在尾閭穴。先從湧泉腳底衝,湧泉衝起漸至膝。人之一身,有三百六十骨節,八萬四千毛孔。後有三關:尾閭、夾脊、玉枕。尾閭在夾脊之下盤頭處,位於尾骨端與****之間,這貫通九竅的關鍵處,就是這尾閭穴。

此處貫通九竅可不是武俠小說中講的打通經脈,在中醫理論中,人體內經絡天然就是貫通的,正所謂“通則不痛,通則不痛”,可以說是個人就是武俠小說中百脈俱通的奇才。

如果誰的某一處經脈不通,那就是得病了。如果真的如武俠小說中講的,全身經脈堵塞,需要修煉真氣貫通,那麼對不起,你也不用修煉了,因為這時候你已經死的不能再死了。

貫通九竅,說白了就是刺激體內穴道,使九竅得到增強,超於凡人。好比是足療,一個腳底的穴道,卻有的管心,有的管肺,中醫理論從來不是哪病治哪,而是找出病因,哪怕你腦袋疼用針灸給你扎腳丫子,在中醫中都不鮮見。而貫通九竅的關鍵穴竅,就是處於尾骨端與****之間尾閭穴。

尾閭穴屬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在中醫理論中,每一處穴道都不是個體存在的,而是與其他某些穴道相互勾連,最後才形成了人體中密集的經絡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刺激尾閭穴,不應該直接從尾閭穴著手,而是從腳底湧泉穴起,過膝蓋,至尾閭,再至頭頂百會泥丸宮,也就是上丹田。然後再從督脈轉任脈,到達鼻部金鎖關,再下咽喉,喉有十二節,故名為十二重樓。經十二重樓下至顫中穴,再至丹田氣海,最後完成一個迴圈。這個步驟,在道家名為文武小周天,在武俠小說中,就是所謂的打通任督二脈,功至先天,能成為一方大高手了。

然而道家修煉,最重先天,而忌後天用事,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其實這貫通九竅之法,在一些道經之中,已經落了下乘,就如陳泥丸所說的“三品丹訣”,故而張玄清開始才會糾結。

不過如今張玄清修煉出先天一炁,對於先天一炁有了一個大致的認知,情況又有所不同。

先天一炁不是人以常理所能認知的東西,每個人身上都有,但不能增,不能減,用之無窮,不用無盡。也就是說,你可以掌握先天一炁,卻不能透過修煉使其增加,使用起來也不會有消耗,至少現在的張玄清是這樣。

道德經有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先天一炁,就是其中的“一”。故而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一正。至於這個“一”如何才能生二、生三,道經中沒有具體步驟,也不是張玄清現在能瞭解的。

與其好高騖遠,尋求那虛無縹緲的長生不老,倒不如先博一個身輕體健、百病不生,這就是張玄清現在的想法。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不科學御獸光陰之外我有一劍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
相關推薦
沒有安全屋的我在遊戲裡兇的一匹喜上眉頭重生之孝看人生三國之袁家霸圖蜜戀通知:霍先生,請小心我和春天有個約會之鳳菲美女總裁愛上我天幕戰神我在西遊開書店天劍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