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本夏日祭的隨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上海夏日祭順利結束,南京夏日祭終於被叫停。

因為在南京這個城市舉辦來自日本的夏日祭(雖然該市之前成功舉辦過多次),還是在大屠殺紀念碑附近,舉辦方之無良,用心可誅。

距此七七事變,才十天。

好氣。

很多人在網上掀起討伐浪潮,也就理所當然。

因為傷害了國人的感情,無論有心還是無意。

大家知道,祭祀信仰文化屬於“禮儀”,是一國文化的最高層次,是文化本源的體現。

所以一提到華夏文明的基因特徵,那最先讓人想到的,就是祭祖和黃陵這種禮儀信仰,然後才是漢字。

禮儀信仰在先,漢字在後。因為一個文明的發展歷程,是禮儀信仰在前,文字產生在後。

禮,文化之始也。

服飾也屬於禮儀的一部分。人類發明衣服,是為了禮,不是為了保暖。

是不是這樣?

由此可見,祭祀文化在一國文化中的地位。

這就是為何,你大可學日語看日漫賞櫻花,沒有人多事的批判你,可若你敢在中國穿和服招搖過市,那就是找罵。

禮器和服飾在文物中的等級地位很高,高過文具,兵器和日常用品。

所以,祭祀文化是最敏感文化核心,也是文化侵略的核心。

現在,竟有中國人穿著和服,堂而皇之的去參加夏日祭,全程浸潤式的體驗日本的祭祀文化,令人難以接受。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因為觸碰到了核心!本質發生了變化。

已經不是什麼文化交流這一句話就能敷衍搪塞過去的。

太小看了吾輩“槓精”和“上綱上線”者的智慧了。

都觸及核心了,還不是文化侵略?還只是不痛不癢的文化交流?

甚至比文化侵略更可怕:文化認同!

文化侵略是別人主動,侵略意圖未必達成,效果可疑。

文化認同則是自己主動寬衣解帶,來者不拒。完了還說“還要”,純屬“婊忠心”。

據在上海體驗夏日祭的人說,順利舉辦的上海夏日祭,很有東方文化的典雅韻味,熱鬧而不喧鬧,豐富而不豔俗,很有內涵,格調滿滿。

就好像回到了唐詩宋詞中的夏天。

嘖嘖。

聽聽。

她這句話多美?美的像一串珠子。

本宮都自愧不如,她對美的感知都超過詩人了:“好像回到了唐詩宋詞中的夏天。”

此話確有詩意美,這是事實。可這話又讓人心情不美,同樣是事實。

反正,我心情不美。

於是我回覆:“日本人的東西,就那麼有意思?”

她回覆:“就是覺得夏日祭有意思,東方元素很多,那些東西就是看的舒服,很有傳統美感。”

明明就是日本的東西,偏偏說是“傳統美感”。

我沒有再回,但我思考了。

這一思考,雖不深邃,卻越發氣惱。

你道為何?

因為她這種理由和心理,我其實遇見過很多。大學期間,很多人都有這種心態,我覺得很典型。

既然屬於典型心理,是不是有分析討論的必要呢?

當然有。

首先,講一個人盡皆知的庸俗故事。

有個男人叫劉徹,他心愛的女子李夫人逝去。他日夜思念逝者容顏,卻再難見到佳人。

這是一個傷心的故事。

於是,這個有權勢的大男人,就請巫師作法招魂,想見到曾經陪伴自己的逝者,聊以安慰。

巫師就借了李夫人生前的衣飾,找了一個樣貌聲音和逝者有些相似的女子,穿著逝者的衣裙,配戴著逝者的環佩,畫了逝者常用的妝容,在夜裡登場了。

恰好,也是一個夏夜。宮中燈影斑駁,螢蟲如星,清夜如水。

儺神巫師作法,曾經逝去的佳人姍姍來遲,卻倩影翩翩。

名叫劉徹的大男人看了,似曾相識的感覺湧上心頭,心生憂傷的喜悅,不禁作詩道:

“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姍姍其來遲。”

大男人明知是假的,可是他的心卻得到很大安慰。

唉,這真是一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啊。

那麼,大男人真的會喜歡假扮逝者的“影子”嗎?

當然不是。

大男人喜歡的,仍然是李夫人,愛屋及“影”。他愛李夫人,所以才會期待影子的出現。

哪怕影子是假的。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替代心理”。

華夏的傳統文化,就好比李夫人本尊。

日本文化,就好比巫師作法招魂來的“李夫人”,也就是影子,替代物。

大男人“喜歡”替代者,僅僅是因為替代者和李夫人有些相似罷了。

說回當下。

這些逝去的傳統文化,早已經成為共同的東方審美元素,沉澱入東亞民族的審美基因,和西方審美分庭抗禮!

日本文化或許只是表象,更深層次的,應該是東方元素。

武斷的否定部分中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喜愛,其實太過於簡單,這種否定物件,深層次的表象或許恰恰是值得肯定的。

漢服還沒有流行時,我曾經問一個同學,為何要買韓服。

她回答:因為像古裝劇中的漢服啊,感覺很漂亮。

聽她的回答,分析她的心理,就不是單純哈韓那麼簡單了。

她喜歡的可能是逝去的漢服,問題是漢服很少賣,沒流行時也不敢穿。

而韓服像漢服,傳承自漢服,是漢服的分支。

和服其實也是漢服的分支。有變化,但變化不大,主要形制沒變。

所以服飾文化史上,學者們將韓服和服都歸於“東亞儒家服飾圈”,這等於是承認了,韓服和和服其實是漢服的分支。

可是有什麼辦法呢?

傳承華夏古典文化最好的,恰恰就是日韓,而不是當今的中國。

你自己丟掉了,或者被異族野蠻的毀掉了,沒了,斷了。

所以變得不再自信。

人家雖然從你這裡學的,也有差別,可人家畢竟還有,還在,還像。

不是曾經所愛的人,卻像是曾經所愛的人。或者說,是所愛之人的女兒。

那麼,有些別樣的“畸戀”,是不是不足為奇,情有可原?

我相信,哈日文化群體中,這種心理的人是多數,真正的媚日舔狗不是主流。

就像有個網友說的那樣:“笑話,我會真喜歡日本?我喜歡的明明是大唐。”

再說說夏日祭。

為何很多愛中國的,恨日本的人,仍然要去參加夏日祭?

還是同理。

因為這個夏日祭,源於中國古代四季社祭中的‘夏社祭’!

你看,夏日祭,夏社祭,雖然差了一個字,但祭祀物件一樣,都是祭祀社神,儀式差不多。

日本學中國的東西,實在太多太多了。

櫻花,茶道,書道,建築,律令制,服飾,文字,音樂,節日,禮儀,包括他們引以為傲的劍道,哪個不是學古代中國?

簡直就是全方位的學。

更要命的,他們偏偏儲存的還不錯。雖然有了自己的特色,但變化不大,仍然能一眼看出傳承關係,本質上還是一系。

中國古代的“社祭”,也是日本神社文化的來源。所以日本很多廟宇叫“神社”,就是取之中國古代的“社祭”。

中國古代的夏社祭,不但官方要舉辦,民間更是熱鬧。

從鄉村到城鎮,節日一到,無不參加社稷,簡直就是全民娛樂,規模很大。

祭祀儀式,祭祀歌舞,祭祀食物,廟會花燈,詩社,郊遊,田獵,內容豐富而又具有儀式感。

豈止是夏社祭,還有春祭,秋祭,冬祭。

還有中元大祭,端午大祭。

除了祭日,還有節日。

比如著名的上元節。上元節有多熱鬧,多隆重,看看記載就知道了。

日本另一個著名的盂蘭節,其實也來源於古代中國的中元大祭,祭祀物件相似,活動相似,連日子都是同一天。

翻翻古詩詞,有多少詩詞是在這些熱鬧非凡的節日寫下來的。

那可是曾經伴隨了中國人千百年的,傳承古老,影響深遠的文化特徵。

還記得魯迅先生的《社戲》嗎?

看看《社戲》中的儀式文化,娛樂文化,參與程度,已經不可小視。

哪點比日本的夏日祭差?

那僅僅是一百年前,而且還只是個鄉民自發舉辦的村莊級別的社祭而已。

就很講究了。

當年的祠堂,神廟,就是祭祀文化的中心舞臺。

可是如今,基本上都丟失,或者被毀掉。

現在雖然恢復了幾個傳統節日,然而毫無儀式感和厚重感,僅僅只是放假而已(很多單位還加班不放假)。

這種毫無儀式感的節日,對人心能有多大觸動?能有多少文化表現力量可言。

至於文化審美功能,就更是“要求太高”。

僅僅是恢復了節日名稱罷了。

這就是為何,很多人要參加夏日祭,要羨慕日本文化。這就是為何,很多人活的沒有儀式感,活的很糙。

哪怕有錢人,也有種“粗糙”的感覺。

就是春節,也覺得渾然無味,粗糙,單調,土氣。

靈魂全沒了,都被丟了。

官方的冷漠,足以說明問題。

就像是漢服一樣。漢服運動這麼多年,逐漸成為流行元素,已經成了氣候。

可官方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支援態度,大有冷眼旁觀之意。

漢服運動純粹就是民間力量的推動。能發展到這一步,也純屬不易。

若是有一天,華夏傳統文明真正得以復興,還有幾人會眼紅日本的那些東西?

我相信沒有幾個人還會那麼賤。

可是,我對傳統文明的復興前景,很是悲觀。

不是我們不想,不是我們無能,而是有人不喜歡。(此處不要評論)

至於為何有人不喜歡,就不要探討了。(此處不要評論)

PS:小說正文大概晚上八點半,盟主加更大章節。昨晚半夜沒睡的更文。蟹蟹!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不科學御獸光陰之外我有一劍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
相關推薦
參天訣我的諸天同人開局被騙加入嚮往神秘帝少深深愛資訊素騙局開局一座山神廟我載入了豪門遊戲小人物的穿越之旅簽到三年我成了一方仙人亂三國之趙氏風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