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糧食跟王朝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中國歷史發展,唐宋是一個重要的部分,可是明清也算的上是的各方面都發展到很高程度的兩個朝代,或許某些領域,會出現一定的倒退,但是在農業和經濟作物上面,還是一步步的發展。

明朝是各方面都很高的程度,清朝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可是伴隨著滿清的高壓政策,把來自南美的高產作物給普及之後,哪怕對於清朝有再多的不滿,也不得不認定,清朝時期,人口增長上面,遠超過其他的歷史朝代,從最巔峰的超過1億人,到民國時期,四億五千萬,經這個人口基數,奠定了之後,中國人口第一大國的美譽。

封建社會,可沒有什麼計劃生育,人們當然是想生多少,生多少,在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面,人口出現了有規律的波動,寫在三國演義最開頭的那句話,也成為了至理名言。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封建王朝,無論是再怎麼的聖明,皇帝再怎麼的努力,都有一個死結無法避免,那就是權貴們和地主階級,逐步的積累土地,當土地兼併達到了極限,剩餘的土地,無法養活整個國民的時候,就必然會發生民亂。

人活不下去了,可不會默然的死去,他會抗爭,會揭竿而起,這就造成了王朝的動盪,或許農民起義,無法佔據正朔,成為皇帝,卻沉重打擊了王國的力量,讓這個封建王朝面臨著分崩離析。

這中間,北宋的發展是一個巔峰,龐大的國土,旺盛的商業,造就了北宋的輝煌,讓人口大規模的攀升,最巔峰,甚至超過了1億以上。

以北宋的耕地面積,差不多8億畝的耕地面積,如果全部種上糧食,按照兩季或者是一季半來計算的話,總共4石左右產量,算下來,全國大概有32億石,一個人年均10石糧食的話,極限大概能夠養活3.2億人。

人均是不均衡,有人少,有人多,不可能全部的糧食,都會使用到吃飯上面,更不可能,全部的地都種地,還需要考慮經濟作物和其他。

也就是說,在一切平穩的前提下的,最多2億人,就是北宋發展的極限的,這點,跟任何人做皇帝,任何人做宰相是沒有任何的關係,這本身就是糧食跟人的供需關係決定的。

傳統的封建王朝,到北宋,應該是一個發展的極致,可是偏偏在清朝發生了改變,這也是後世一些人鼓吹的什麼康乾盛世,說句實在的,滿人的執政水平,也就那樣,康乾跟傳統英明君主比起來,最多算是一個中人之姿,可是偏偏,他們獲得了神器。

紅薯,玉米,土豆,實際上,是在明朝時期,就逐步流傳進來,因為這種飲食是舶來品,傳統的做法的,無法發揮出三種食物的味道,加上他們或多或沙,都有一些問題,實際上,推廣並不容易。

明朝的一些有名的士大夫,曾經在明朝紛亂的小冰河氣候旺盛的時候,也認識到了糧食不足的問題,開始推廣紅薯,可是效果不好。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紅薯是可以果腹,但是吃的多了,也容易產生問題,比如說,多纖維的紅薯,對於胃腸都是一個巨大的負擔,還有這些糧食,需要更多的油才會好吃,否則,味道很不好。

清朝擁有著得天獨厚的時機,到了戰亂平息的時候,小冰河氣候也正好過去,異族統治在初期都存在著屠殺和高壓,這種政策再加上戰亂思平,最終,紅薯,玉米和土豆的最困難的推廣關,就這麼的度過了,甚至當時滿清也沒有什麼政策,推動這三種植物的大量種植,可是最終,成為了既成事實。

糧食在封建社會,直接決定了人口,有了更多的糧食,就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在不受任何節制,不斷高漲的人口增長率面前,最多100年,就可以增加好幾倍,這也是清朝人口激增的根本原因。

在明清時期,中國的農作物經過了發展,開始以小麥和稻穀為主,而作為北方一年兩種輔助經濟作物的,棉花在眾多的經濟作物之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松江棉甚至在國際上面也行當的有名,日本崛起時期,也是大量的購買來自中國的棉花,這才獲得了紡織業這個重要的工業。

戰爭的存在,或許會讓日本獲得不小的好處,可是真正讓日本崛起的,還是各種的輕工業,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當所有的發達國家,都被這個史無前例的巨大的戰爭,拖入到了泥潭之中,日本和美國趁機崛起,佔據了的這些發達國家顧不上的商業份額。

這中間,作為島國的日本,如果沒有整個中國的各種礦產物資作為後盾,根本無法賺到這麼多錢,沒有足夠的原材料,規模化的生產,根本就沒辦法達成。

對於定海軍而言,現在一個巨大的問題,就在原材料上面。

在北宋,雖然說棉花已經出現,可是那是西域棉,也就是俗稱的草棉,真正在後世大興於世的棉花,實際上是印度棉。

被稱之為草棉的西域棉,他們纖維並不長,因為植株相對比較矮小的關係,他們非但質量不高,產量也不高,也有人紡紗織布,卻不是主流,這個時代,還是以麻為主,棉花還沒有成為的經濟作物,或許零星有使用的,卻不是很多。

趙信已經注意到了這個東西,在大名府的時候,就透過商人,尋找棉花的蹤跡,也找到了一些零星的棉花產地,多集中在南部地區。

實際上,在南方,因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關係,中東,印度跟中國的聯絡還算緊密,棉花就透過這裡,零星的進入到中國,還沒有綻放光芒,可是在一些地域,也成為特產之一。

工業化的紡織業,規模才是關鍵,效率再高,原材料只夠生產幾百上千匹,你效率在高也沒有什麼作用,要支撐工業化棉布的原材料,起碼也是在萬噸這個規模的。

以北宋的這個人口,萬噸棉花,可能就能夠製作出1500萬匹的布,這個連整個北宋的市場都佔據不滿,布匹的需求是一個剛需,1500萬匹,可能10個人分一匹布。

可是就算是10萬噸棉花,也需要龐大的種植面積,一般而言,後世的棉花產量,可能只是三四百斤,這還不是皮棉,紡織業需要的是處理過的皮棉,普通的棉花,經過處理之後,才是皮棉,要幾倍才轉化一。

10萬噸的皮棉,以最初的產量來說,可能要幾百萬畝的土地種植棉花才可能。

農作物這些東西,需要時間來發展,就算是到了21世紀,良種的推廣也不是一兩年能夠完成的,必須要有試點,推廣,從上到下的支援,能夠在5年之中做到這一切,已經不容易了。

在背誦,就更難,怕是現在,趙信開始推動發展,要想獲得足夠的原料的,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短則十年,多則二三十年的,這需要不斷的努力才可以做到的。

棉花在化工發展到某種程度之前,是紡織業的根基,沒有棉花,哪怕趙信懂得很多先進的織布機和紡紗機,也不可能興建的大規模的棉紡織工業。

至於中國傳統的絲織,就算是到了21世紀,成規模體系的絲織機器,也無法大規模的使用。

蠶絲有眾多的優點,可是跟棉纖維相比,強度上面,首先就不行,除非是把蠶絲固定成很多的程度,這樣又發揮不出來絲綢的絲滑的優點。

當然了,進入到了數控機織的階段,機器在絲綢的編制上面,還有很多的優勢,可是這對於趙信來說,太遙遠了。

材料上面,因為卡牌系統的強大,哪怕是在北宋這樣的環境之下,也可以達到21世紀,或者是20世紀中葉的程度,可是微電子行業,這中間的累積,可不是短時間可以提供的。

北宋現在,連電力都沒有達到,就算是進入到了電力時代,距離微電子和半導體,還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

當然了,如果不惜一切代價,還是可以的,甚至不選擇電子管和電晶體,直接的走半導體,這樣來的更快。

制約半導體最大的問題,就是良品率,這一點,在卡牌系統的複製面前,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良品率,就可以推動半導體的逐步擴張,半導體的昂貴,是因為良品率和巨大的投入上面的,當這個被廉價的複製取代的時候,只要是最初級的製造出來,然後逐步的加強精度,就可以快速的提升。

可是那也是要基本的理論和第一個半導體製作出來才可以,趙信現在,除非是藉助著卡牌系統的抽獎,幸運的抽到半導體之外,依靠北宋目前的科技,製造出來的可能性基本為零,甚至從現在開始向著這個方向,進行準備,也不是一兩百年能夠產生多少作用。

以現在定海軍來說,當鍊鐵廠奠定了基礎的前提下,只要平穩發展,走海軍這一條路,然後普及熱武器,幾乎可以吊打包括北宋在內的整個世界了,這些更先進的東西,或許在有生之年,會留下一些相關的知識,或者乾脆只是假想一樣的設想,可是這些必然會在未來,讓中國節約幾百年的時間。

當然了,如果真的要選擇,北宋還是有一個數量龐大的專案,那就是麻,麻是在棉紡織成為主流之前,中國主流的纖維作物,麻衣也以低廉的價格,成為了平民的穿著。

關於麻,在麻被棉花取代了之後,已經成為了一個小眾的東西,依託著返璞歸真,也流行過一段麻布,可是只是一個潮流,很快,就被其他更加新潮的東西所取代了。

明知道要淘汰的東西,趙信並沒有想要涉足這個領域,因為他所記憶的,工業革命的那些棉紡織機器,那些都是以棉紡織為主的,依託著這個思路,開發出麻紡織也不是不可以,但是這等於是浪費時間啊。

從一個技術,從出現到完善,以趙信對於麻紡織一知半解的瞭解,可能需要三五七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之中,趙信已經找到了大量的棉花種子,並且初步的推廣了。

棉花跟麻之間的差別,那可是天上地上,歷史已經用毋庸爭辯的事實證明了這一點,為了三五年的利潤,卻要逆歷史的大勢,這不是螳臂當車麼,趙信就是研究歷史的,當然不會這麼的腦殘的選擇。

實際上,現在趙信可以進行的,就有一個龐大的專案,在日用品行業之中,日化產業在後世,也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無論是以洗滌為主題肥皂累產業,還是以塑膠等石化產物為基礎的石化產業,都是日用品的重要支柱。

原來,趙信還相當積極的涉足到日化產業,在苗家莊,掙到第一桶金的兩個專案,一個饅頭,使用的是純鹼,一個肥皂,是皂化反應的產物,在三酸兩鹼已經完成的前提下,化工產業,只要稍稍的深入研究,就可以獲得巨大的收穫。

比如,在肥皂的基礎上面,開發出洗髮精,洗手液,各種的洗滌產品,比如說,在從三酸兩鹼的基礎上,完善其他的化工產品,在比說,嘗試著裂解石油,初步的開發石油化工。

這本身是自然而然攀升的科技線,卻因為鋼鐵廠的事故之下,被暫緩了,三酸兩鹼,全部都是腐蝕性,在化工轉換之中,會有非常多的化學反應,絕大部分的化學反應,都伴隨著光,熱,劇烈反應和氣體揮發。

這中間的危險性,甚至比鋼鐵廠的危險性更高,一些腐蝕性的氣體,或者有毒氣體,因為誤操作的關係,一旦發生了爆炸,產生的危險,足以抹去一個城市。

在只有丁海軍這麼一個根基的前提下,趙信也不敢輕舉妄動的,除了原有的肥皂產業之外,就停下了化工發展的步伐,原來產業也開始萎縮,形成一個實驗室性質的小型工廠,在這些工廠之中累積經驗,至於大規模的擴張,要等到佔據更加龐大的島嶼之後在進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我有一劍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神秘復甦7號基地
相關推薦
馴狼為妃無限沉淪真千金重生後變病嬌了舉國:我打遊戲拯救全世界源力戰士叩問仙道抽卡救不了詭異世界回到清朝做鹽商我在諸天締造神話我的厲鬼會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