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遠洋海船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在別人眼裡,大海是一個變幻莫測的地方,是一個充滿了危險的貧瘠之地。

沒錯,相對於比較平靜河流,大海是變幻莫測的,而且充滿了危險,有時候明明是豔陽天,轉眼就會風雨交加。

就算是沒有風的日子,無風三尺浪,是大海的現狀,波濤洶湧的大海,這對於工具的要求更高。

在獨木舟就可以開行的河道上面,海洋幾乎杜絕了獨木舟的存在,哪怕是在相對比較平靜的海洋,貿然的駕駛獨木舟,也是非常危險的,除非是在島嶼星羅密佈的場所,相對比較的平靜,相互之間的距離也不遠。

對於海邊的那些漁夫們,也是最悲慘的,海邊,依靠著海洋打漁為生的那些漁夫,幾乎是每個家庭,都有在海上遇難的成員。

原因很簡單,近海靠近岸邊的地方,因為長時間打撈的關係,魚類很少,要想收穫更多的魚獲,必須深入到海洋。

在海洋之中,也是分出層次,一般靠近點岸邊的地方,因為距離陸地較近,有一定的穩定性,海洋的力量,會被陸地消減,海浪也不會很大的,可是越是深入到大海,從淺藍走向深藍的過程,這個海洋是越來越大的。

進入到海洋深處,沒有島嶼和陸地的遮擋,一覽無遺的海洋,根本無法阻擋住強風,一些熱帶風暴也無法阻擋,不但不會減弱,反而會逐步的增強。

沿海的漁民,他們有多少錢,能夠花費功夫,早出一葉扁舟,已經是非常不錯的了,大部分都是一個大木頭,或者幾個臨時處理一下。

這些船隻別說是征服海洋了,就算是在海洋之中,稍稍待的久一點,透過海洋的浸泡,捆包和連接處,都會出現的問題,這也是他們悲慘的命運。

這些漁民暫且不說,就算是龐大的海船,面對著無法抵禦的風浪或者觸礁,都會沉沒,對於沒有雷達,沒有海圖,沒有通訊裝備,這是非常危險的。

正是莫測和危險,讓大海充滿的死亡和危險,沒有足夠裝備,要想越過海洋,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趙信所在的時代,是一個地球村的時代,或許在海洋的深處,還是地殼的深處,還有一些神秘的存在,可是單純大海,已經沒有多少神秘了。

在地理大發現的時代,耗費無數人命,甚至是長達百年的不懈的犧牲,這樣才能夠探明的海路,在趙信這裡,有一個大致的方向,這一點,對於探險來說,幾乎是帶著作弊器的來做的。

因為這種掌控,趙信的眼裡,大海卻是一片寶庫,單純大海本身的產出,就足夠在沒有任何土地的前提下,養活大量的人口。

在陸地上,要一頭牛才多重,1000斤已經算是非常可怕的,可是一頭藍鯨有多重,最大的超過33米,重達180噸。

哪怕是普通的三四十噸的藍鯨,一頭也相當於六七十頭牛的,這樣的捕撈,可以帶來多少的食物。

這也是在地球資訊時代之後,鯨魚已經成為瀕危物種之後,還有國家悍然捕鯨的原因,除了鯨魚肉類本身的價值之外,還有眾多其他有經濟價值的東西。

捕鯨可是一個好事,在這個時代,鯨魚遠沒有滅絕,甚至有些氾濫的前提下的,適當的捕鯨,還是可以快速的培養航海人才。

捕鯨在內的捕撈業,不過是海洋的很少一部分的收益的,地理大發現還沒有出現,在海外有無數地廣人稀的土地,等待著他來征服。

中國的擁有著燦爛的文明,勤勞的中國人,用辛勤和努力,創造了目前龐大的科技和龐大的人口,可是因為如此,中國陷入到了輪迴之中,當和平年代積累之下,越來越的人口和土地兼併的共同作用之下,最終當糧食無法養活這麼多人的前提下,王國滅亡那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只有走向海洋,用更龐大的土地和資源,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海洋養殖,海外的各種物資,這些才是萬事之本。

從趙信選擇定海軍,而不是的其他地方的原因,只有海洋才擁有無限的可能,只有海洋,才可以在隱秘之中,達到他的目的。

如果定海軍海軍,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幾乎必然,要尋求擴張,而第一個選擇,就是臺灣。

臺灣,這個中國最大的島嶼,在拿下定海軍的同時,趙信就派遣了一部分的精銳的力量,前往臺灣。

在三國時期,東吳就有登上夷州的記載,跟別說在現在的北宋,遠洋航道甚至可以前往阿拉伯半島,那是超過萬里的龐大海域,從福建沿海到臺灣,只有100多公裡,甚至後世一些游泳愛好者,甚至可以游泳橫渡,對於擁有遠洋能力的海船而言,跨越應該不成問題。

真正有問題的,是大規模的移民和開發,工業化的社會,對於物資,商品,甚至是糧食,需求量非常的可怕,沒有一個可靠的,擁有著強大的遠洋航行能力船隊,貿然的開發臺灣,要麼,因為物資等問題,功敗垂成,要麼,控制力薄弱,讓這個強悍的力量,脫出了掌握。

無論是哪一個方面出現問題,都會影響整個定海軍的計劃,趙信哪怕等一等,也需要穩定的發展。

不過前期探測,還是很順利的,派遣的,都是定海軍的精銳力量,這些裝備了定海軍的精銳武器,從頭到尾武裝到牙齒部隊,只有一個營左右,用了的一個多月的時間,這才完成了運送。

這已經是極限了,雖然說,連數百噸,甚至更多的東西,都可以運送到萬里之外,不過是臺灣,如果定海軍想要,是可以送上幾千人上島。

可是按照之前瞭解的資訊,甚至從中間調查的結果,島上大部分都是一些土著,這些土著並沒有生活在海邊的平原地帶,而是在山裡。

臺灣的地形非常獨特,中央有一大片的山脈,最高的甚至接近4000米,這在一般的島嶼上面,是很少見到的。

臺灣地處的地方,每年都會遭受颱風的天氣,就算是到了21世紀,也是惡劣的天氣,對於這些土人而言,他們的技術水準並不高,根本無法抵擋颱風,當巨大的死傷之下,他們選擇了比較安全的所在,遠離海邊的高山,也因此,形成了後來的高山族。

500人是一個合理的數字,不必會遭受更大的圍攻,而寡不敵眾,也不會因為人員太多,而帶來補給上面的巨大壓力。

就算是只有500人,距離也相當的近,在定海軍,會有5艘2000料海船組成的船隊,對他們進行補給,他們也在臺灣初步的站穩了腳跟,建造了一個定居點。

實際上,趙信如果有時間去一趟的話,可以給哪裡具現幾個稜堡,那才是防護能力最強大的堡壘,那就可以大大的增加的防護強度。

在遠洋航船有一定保證的之前,趙信基本上不會選擇乘坐海船,大宋的大型福船,雖然效能出眾,佔據了這個時代,絕大多數的海船市場,可是危險性太大了,平底的海船,一旦深入到海洋,很容易遭到狂風的侵襲而側翻,這也是鄭和早在明朝就不遠萬里前往非洲,卻沒有發現近在咫尺的大洋洲的根本原因。

沿著海岸線,慢慢的前行,其中經過一些的大型的國家,獲得交易和補給,中國帆船可以慢慢的前行的,萬里,只是一個接力的過程,時間問題而已。

可是沒有更先進的海船,面對著藍色海洋,越來越龐大的風浪,平地海船根本不具備哪怕200海里左右的海洋跨越。

相對而言,順著海岸線前往東南亞都比較的穩妥,反倒是更近一點日本航道,更加的危險,原因就在於深入海洋。

從東南亞向大洋洲,雖然最近的地方,只有幾百海裡,在鄭和下西洋的時間,順著東南亞一路向東,哪裡極為貧瘠,沒有多少人煙存在,不能獲得補給,也就不能繼續下去航行。

從這個意義上面說,明朝沒有發現大洋洲,也是一個必然的現象,明王朝海船,沒有一個深入到藍水的能力,只有幾百海裡的深海,可能就是一個天塹一樣的存在。

趙信是研究歷史,曾經也在網上跟一些人吐槽和討論,可是在造船業和航海業,有一個跨越式的發展之前,這種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這也是中國的悲哀,在很多的領域上面,中國早早的就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後世很多的憤青們,在網路之上都感覺,只要向前,就可以更進一步,可偏偏沒有。

中國獨特的條件,讓整個大陸已經足夠廣大了,一般的王朝,並不願意邁向海洋,沒有這個主觀的想法,船舶的發展,當然不能更進一步。

趙信的出現,實際上,讓北宋越過了這一步,更加適合遠洋航行龍骨,直接讓船底更加適合海上航行,可是要達到目的,還需要驗證,只要這些體系,達到設計的要求,更加適合海洋,那麼使用上去是一定的。

趙信知道的,只是網路上看到的一些資訊,並且根據一些圖片的東西,自己瞭解的力學方面的知識,做出的設計,不懂得造船的前提下,必須要依靠船匠來改變。

船匠們,更加熟悉的是中國式帆船帆船,只能夠一點點的修改的,一部分,只是修改了一些簡單的子系統,一小部分承擔不同的實驗目的。

趙信的想法,位於定海軍,主持這個造船實驗的人員,非常明白,他第一次是透過加急送來了基本的信件,2天之後,更加詳細的東西,透過另外一個渠道,送到了趙信的面前。

趙信在匆忙的看完了之後,也算是瞭解目前的進度了,還算是不錯的,大部分的專案都進展的順利,有幾個專案,因為特別順利的關係,已經完成了。

在二十多個實驗性船舶中,最先完工的,一共有4個專案,開始的時間並不一致,可是完成的時間基本相同,在幾天完成的。

這些實驗性的船舶,他們承擔的子項目,是改變最少的,真正讓趙信比較看重的子系統,並沒有完工。

在首批的20個船實驗之中,實際上,並不包括蓋倫船全部的子系統,單純四五層的船身,在目前的船隻上面,就無法實現。

船匠的實力的問題的,第一批的20艘船隻最大的一個,只有1600料,這樣的船,在北宋已經不算小了,可是跟真正的多甲板的蓋倫船比起來,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按照大型蓋倫船基礎的排水量400噸到500噸來說,基本上相當於北宋計量單位的1.2萬料和1.6萬料之間,這樣的船,別說是目前的定海軍,就算是在整個北宋,也很難做出來。

在21世紀,有一個很有名沉船打撈,南海一號沉船的打撈工作,這是一個在南宋初期運送絲綢和瓷器跟海外交易的一個沉船,後來經過測算,他的噸位大概在800噸左右,換算成料的話,也就是2.4萬料左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一般的大型船舶,一二十年的壽命是正常,從這個時間推斷,這一艘船基本上,應該是建設在北宋時期,而且不確定南海一號是不是北宋最龐大的一艘船,但是基本上可以確定,北宋的造船能力,可以製造出2萬料到3萬料之間的大型海船。

當然了,除了南海一號沉船,其他的沒有文獻記載的支援,實際上,在科技上面成果,在整個封建王朝,都相當的模糊。

士農工商,這個層次,不是說笑的,雖然說,一些大商人,在掌控了一些資源之後,可以用錢來買通文人來記載,可是對於工匠來說,除了少數,本身地位較高,做官到很高的程度,著書立說留下來的,剩下,很多的成過都沒有記載。

這樣的船,也不是說建設就可以建設的,後來,被招募來的船匠,比起第一個船匠,水平上高出了很多,可是他也不過是獨立監製過800料左右的船隻。

步子邁的太大了,容易扯到蛋,對於趙信來說,穩步發展,才是最重要做法,最初的一系列的船舶實驗之中,噸位都不是很高。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我有一劍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神秘復甦7號基地
相關推薦
馴狼為妃無限沉淪真千金重生後變病嬌了舉國:我打遊戲拯救全世界源力戰士叩問仙道抽卡救不了詭異世界回到清朝做鹽商我在諸天締造神話我的厲鬼會修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