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真正的意會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那阿一,其實你覺得這是一部怎樣的作品呢?”

這點祝守一可沒想到九叔會這麼問他。

從剛才的到現在,九叔很明顯在這方面的話題裡沒有過多參與。但祝守一明白,像九叔這樣見多識廣的人肯定是有一些個人的見解的。

所以祝守一明白,自己在面對九叔的這個問題的時候,那就不能太過隨意了。

而是應該要做到盡善盡美的回答這個問題。

但九叔的這個問題,可不是這麼容易回答的。

祝守一可以從原著入手。

祝守一覺得西遊記——一部艱苦卓絕的僧侶遠征記。

其實提到西遊記,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各種影視版本。其中最為公認的經典,數楊潔導演,六小齡童等主演的86版《西遊記》。這版電視劇,給我們的童年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憶。很難想象,沒有《西遊記》的童年,天空是何等灰暗,記憶是何等苦澀。

可能由於電視劇太經典,很多人會一直沒能靜下心來通讀原著。總以為,這麼經典的電視劇,肯定把原著要表達的東西,都展現得淋漓盡致,盡善盡美。而認真讀完這部古典鉅著後,祝守一發現,先前不讀原著的藉口,是那麼無知,那麼荒唐。

而若是一開啟原著,就被那古樸的氣息,美輪美奐的文字所吸引。

話說盤古開天後,經三皇治世,五帝定論,世界遂分為四洲:東勝神州,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

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有塊仙石,受天真地秀,吸日月精華,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因見風,化一石猴。那石猴會行走跳躍,食草木,飲澗泉;與狼蟲虎豹為伴,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遊峰洞之中。發現水簾洞,被拜美猴王。為求長生不老之術,石猴開啟了艱苦卓絕的第一次西遊記。

石猴孤身從東勝神洲,兩渡重洋,歷時十數載,經過南贍部洲,到達西牛賀洲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師,取名孫悟空。學得筋斗雲,七十二般變化等諸多本領。回到花果山:震山林,闖龍宮,懾地府,鬧天宮。後被如來佛施大法囚於五行山。鐵丸充飢,銅汁止渴。

五百年後,南贍部洲大唐丞相魏徵,夢斬涇河老龍。唐太宗李世民因失信於老龍,被其狀告冥府,取走魂魄,不省人事。幸魏徵至交,冥府酆都判官崔珪通融,為其增壽二十年。魄歸還陽,太宗驚魂不已,夢魘連連。為超度冥府亡魂,遂大赦天下,出榜招僧,修建水陸大會。洪福寺玄奘法師從眾僧中脫穎而出。

登壇講小乘佛法時,被觀音當場質問,稱小乘佛法不能超度亡靈。只有大乘佛法可以度亡脫苦,解百冤之結,消無妄之災。玄奘立表決心,願為大唐皇帝前往西方靈山大雷音寺,求取大乘佛法。觀音贈玄奘錫杖、袈裟,唐太宗與其義結金蘭。口稱御弟,號賜三藏。身負層層重託,僅帶少許隨從,唐三藏踏上了西遊征程。

唐僧一行三人,連馬四口,迎清霜,戴曉月,行至雙叉嶺,跳出一魔王。綁三人,食二從,得太白星扮老叟脫險。即出,猛虎咆哮,長蛇盤繞,幸獵戶劉伯欽相救。

五行山下,救出孫悟空,納為首徒;鷹愁澗邊,降伏小白龍,遂作坐騎。觀音院袈裟惹禍,黑風山熊羆為患。高老莊前,唐僧受託;雲棧洞裡,八戒被捉。黃風嶺,貂鼠精攝玄奘;流沙河,李木吒收沙僧。鎮元子兩難五莊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黑松林裡,唐僧逢魔;寶象國內,大聖歸來。青毛獅為妖烏雞國,紅孩兒作怪火雲洞。黑水河裡,西海龍子捉鼉;車遲國中,東土行僧鬥法。金魚雪阻通天河,青牛設陷金皘洞。西梁國裡,暗藏蠍子精;花果山中,假冒美猴王。火焰山,三調芭蕉扇;祭賽國,一洗寶塔冤。木仙庵玄奘和詩,小雷音師徒遭劫。朱紫國,孫悟空行醫;盤絲洞,豬八戒忘形。黃花觀唐僧中毒,獅駝嶺大鵬呈兇。比丘國,識魔救嬰兒;無底洞,取牌降奼女。滅法國弘揚佛教,隱霧山攘除豹精。鳳仙郡悟空勸雨,玉華洲兄弟收徒。金平府,三藏觀燈被攝;青龍山,四星來助擒牛。天竺國,捉兔辨公主;地靈縣,追魂救員外。

唐僧師徒歷時十四載,到達靈山,面見如來佛祖。因傳經士索要人事不得,遂傳無字白本。古燃燈佛得知,派坐下弟子白雄尊者作狂風,啄出白字經。唐僧師徒二上靈山,獻出唐王欽賜紫金缽盂後,取回真經。不料九九差一,通天河失信於老龜,墜水溼經。九九圓滿後,迴歸大唐。送經回國後,隨八大金剛返靈山受職。唐僧被授旃檀功德佛,孫悟空被授鬥戰勝佛。此二人座次,位居觀音菩薩之上。豬八戒被授淨壇使者,沙僧被授金身羅漢,白龍馬被授八部天龍馬。此三人座次位居諸菩薩之末。

《西遊記》的故事早已家喻戶曉。那公式般的情節,吸引力固然有限。而對古典文學愛好者來說,《西遊記》實在是不可多得的鉅作。徜徉在詩詞的森林裡,讓人流連忘返;遨遊在駢文的海洋裡,令人心馳神往。

《西遊記》雖是一部小說,它的價值卻遠不止在文學方面。它折射出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等諸領域的問題。對我們瞭解當時的明朝社會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在宗教方面,很多人認為,《西遊記》尊佛貶道。也有人認為其表面尊佛,實則貶佛。我倒覺得,這些想法都有片面之嫌。當時的中國,主要宗教有三派:儒、道、釋,而儒教並非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故書中的宗教矛盾,主要還是道佛兩派。其實,作者的宗教觀是很鮮明的。他既非單一尊佛,也非單一崇道。書裡有好幾處尊佛。如,車遲國鬥法降道妖,祭賽國掃塔辨僧冤,滅法國施法剃光頭。也有很多地方諷刺佛教。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如,借豬八戒之嘴,說和尚是色中餓鬼。四探無底洞前夕,在鎮海禪林寺裡,老鼠精以美色為誘餌,吃了六個和尚。末尾幾回,天竺國近在佛祖腳下,仍有妖孽為患。

靈山藏經閣裡,傳經士竟索要人事。作者希望三教和諧統一。因為三教都是勸人行善,其各自的宗旨和教義並不矛盾。這一點在本書第四十七回開頭有明確交代。作者借孫悟空之口,對車遲國王說:“望你把三教歸一,也敬僧,也敬道,也養育人才,我保你江山永固。”載儒成聖,載道成仙,載釋成佛。作者的這一宗教觀,在末尾也有體現。如,孫悟空在全書完結時,已然成為三教歸一的典範和象徵。

《西遊記》裡有很多政治矛盾和階級鬥爭。如,在大鬧天宮及西行途中,道界、佛界、魔界有著各自的勢力體系和政治潛規則。佛道兩派既有矛盾,又有統一。既有爭鬥,又有合作。魔界是他們共同的政治敵人。《西遊記》在對待政治敵對勢力方面,尤為血腥殘暴。唐僧的弟子們,每到一處,對森林裡的靈界精怪,無不大肆屠戮,趕盡殺絕。這是完全不符合佛教教義的。

《西遊記》裡折射出來的法律問題,相信大家有目共睹。但凡有背景,有來歷的妖怪,甭管犯多大法,造多大孽,通通倖免,無一例外。如通天河裡的金魚,每年食童男童女,荼毒生靈,為禍一方。觀音一籃提走了之。比丘國,鹿精作亂,一度成為小兒城。不是孫悟空要求上朝作證,南極壽星一來就想帶走重刑罪犯。大鵬金翅雕,惡貫滿盈。吃掉一國之人,卻未見其伏法。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號稱全書中最倒黴的黃獅精,沒見吃人害人,手下外出購物,一律使用人間通行貨幣,連點外賣也概不賒欠。就是這樣遵紀守法的山林精怪,也慘遭剝皮食肉,抄家滅門。也難怪大家為其鳴冤。

《西遊記》裡的社會,大概就是當時明朝社會的現實寫照。西行裡的人間國度,大多是“文也不賢,武也不良,國君也不是有道”。這些國度裡,政治生活和政策措施總是陰陽錯亂,顛顛倒倒,稀奇古怪,呈現出不祥的氣氛。百姓的生活,很少風調雨順。“一連三載遇幹荒,草子不生絕五穀。大小人家買賣難,十門九戶俱啼哭。三停餓死二停人,一停還似風中燭。”昏君無道,政治黑暗,官官相護,民不聊生。

談及《西遊記》,有一個焦點問題,似乎總能引起大家的興趣:為什麼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所向披靡。西行途中,卻不堪一擊?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人們可以找到很多線索,從中發現蛛絲馬跡。

《西遊記》裡還蘊含著一些樸素的自然原理。萬事萬物都是相生相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孫悟空神通廣大,法力無邊。人、仙、魔三界無不對其心有餘悸。他不僅可以降妖除魔,還可以剋制豬八戒和沙僧。而懦弱無能、膽小如鼠,一碰上妖魔就嚇得滾鞍下馬、涕淚交加的唐僧,卻是孫悟空最大的剋星。唐僧、孫悟空和妖魔之間,相互制約,相生相剋。

《西遊記》裡融入了很多人性的元素。人性裡的聰明、勇敢、機智、堅韌、樂觀等諸多積極因素,主要集中在孫悟空身上。人性裡的愚蠢、貪婪、好吃、好睡、好色等消極因素,主要集中在豬八戒身上。人性裡循規蹈矩、不偏不倚的中庸元素,主要集中在沙僧身上。領導人的多疑、武斷、昏昧、自負則集中體現在唐僧身上。

《西遊記》是一座寶藏,有很多東西值得去挖掘。它給我們的啟發太多,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巧舌如簧,道不盡其美;巨筆如椽,書不盡其妙。

人生的旅途,恰似一次遠征。誘惑不斷,挑戰不止。起決定性作用的,非沿途的險山惡水,而是人的初心和意志。行路難!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

而祝守一其實覺得西遊記開篇立意【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

造化即是因果,會元即是輪迴。

說,人要想明白因果、解脫輪迴,非看西遊記不可。

釋厄,則是:釋化苦厄,心經裡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這也就暗示了西遊記的主題:說的就是人在自己的顛倒夢想中,屢遭挫敗,最終了悟空性,度了人生中的一切苦厄。

師徒四人即是一身三心

所謂的降妖伏魔,不過都是自己的心魔。哪有什麼師徒弟四人,分明就是四大皆空。

悟空悟空,了悟空性,便得清淨心。為什麼孫悟空逃不出佛主的五指山,哪裡有什麼五指山,那分明就是五蘊,著因著果的眾生面對五蘊:色受想行識,那一樣不是如同大山一樣被壓的喘不過氣來。悟空在還無法覺悟空性的時候,是絕對無法逃出五蘊這座五指山的。

而上不怕天、下不怕地的孫悟空為何單單受不了觀音菩薩教給唐僧的緊箍咒,縱有七十二般變化也斬不斷這金箍呢?

因為這金箍是金剛打造,而金剛是天底下最硬的物質,能斷金剛的天底下只有一部佛經,那就是金剛經,我們雖然都聽說過金剛經,但是大部分人並不知道金剛經的全稱叫做:《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而取經完成後孫悟空發現他頭上的金箍自己就消失了,這是因為這時候的孫悟空,已經悟到空性,而空性正是金剛經的主題。

相對應的緊箍咒,實際上正是大名鼎鼎的心經咒語。我們說師徒四人本是一人,唐僧表肉身、悟空表自覺之本心、悟能表覺他之愛心、悟淨表無上正等之清淨心。

人在自我修證的路上,最大的障礙就是五蘊不空,所以要悟空,而悟空之後,就勢必要升起度化他人的慈悲心,是捨身為人的菩薩心腸,是脫離男歡女愛的大愛之心。我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自己能不能做到這樣的大愛,是名:悟能。

而一個人不但了悟了空性,修證到自覺;

而且也悟了能愛,修證到自覺覺他的菩薩境界,

那麼離成佛就只剩下最後一步,那就是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是為究竟涅槃的清淨心,是名:悟淨。

西遊記看似一場紛紛擾擾的取經之行,實則是一步一臺階的自我修證之路,可以說是人生至高無上的終究修行之道。

顛倒夢想心向西,所以根本沒有什麼西天,一切都是我們的顛倒夢想,哪裡有真經供你取得,一切都在你的心中,證得即是取得,因為你本俱足佛性,一切都在你的心中,一念即可成佛。西天取經我們知道要走十萬八千裡,而孫悟空的一個筋斗正好是十萬八千裡,為什麼孫悟空不一下翻過去,把經取回來呢?

因為雖然人心本來可以一念成佛,但是人卻放不下凡心,凡心即是拋不下肉身這個臭皮囊,臭皮囊正是唐僧這個毫無法力的凡人,可見我們每個人都有上天入地的心,但是給肉身這個五蘊的障礙給羈絆住了,什麼時候你能無住生心,什麼時候你就能上天入地、金剛能斷、得大自在。《紅樓夢》裡也說:都說神仙好,只有兒女忘不了…

沒有凡心是梵心,孫悟空七十二變,看似變化多端,厲害無比,實際上正是暗示凡人的心念太雜亂了,整天胡思亂想、隨境生心,早已經找不得自己那顆真心了,已經被塵閉久已,不見光明,所以頭疼,所以好鬥,所以不得自在。

西天一行終於完成,悟空被如來授記鬥戰神佛,也象徵著我們每個人終有一天會跟自己的真心和解。

其實祝守一覺得,每次對於這本書的瞭解,就是一次對於人生的履歷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