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 改變認知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這個時候祝守一相信阿九已經明白了許多了。

該說不說,祝守一覺得對於回答阿九的問題,他多少有些自豪感的。畢竟是顯得有幾分屬於男朋友的優越。

“那麼阿一,我這裡還有些疑問?”此時炳叔又是繼續詢問道。

“炳叔不妨直言便是。”祝守一明白,炳叔也是快言快語,想到什麼也便就問出口了。

“阿一,其實我一直覺得好奇,你說的孫大聖如此厲害。但他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十萬天兵都拿不住,但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呢?”

這個問題倒是有趣。至少祝守一是樂於回答的。

那麼這裡的問題其實是拆開兩個問題來看待。

炳叔在這裡問的是十萬天兵為什麼拿不住孫悟空。而且為什麼一個妖怪就讓孫悟空吃盡苦頭。

第一個問題,十萬天兵拿不住孫悟空

若這裡說的《西遊記》是86版電視劇西遊記,還是吳承恩寫的《西遊記》,還是現在網上各種戲說隨意解讀各種揭幕陰謀論版的《西遊記》?

如果說的是86電視劇版。那當時的拍攝背景,要求將孫悟空美化為“向天庭封建階級勢力開戰”的,“不畏強權”的英雄。所以才有“十萬天兵,拿不住一個妖猴”,才有孫悟空打上靈霄寶殿,瀟灑的坐在天帝龍椅之上,而玉皇大帝只能鑽到桌底的鏡頭,這是“敢把皇帝老兒拉下馬”的表述形式。這些在小說中其實是沒有的。

如果你要說的是吳承恩版。那十萬天兵並非拿不住孫悟空。事實上,十萬天兵對花果山形成天羅地網,孫悟空手下的猴子猴孫,包括那什麼結盟的七十二洞的各路妖兵,都被剿滅一空,完了還被放了把火,將好個花果山上的草木燒得乾乾淨淨。孫悟空這還不叫敗?

打贏哪吒和巨靈神又怎樣?這只是戰將對決,只是戰爭的一小部分。論單人武力值,關羽怕過誰了,最後不也走了麥城。是役,孫悟空手下操練經營多年的猴軍可以說是全軍覆滅,從一開始的有帥有旗有武器,還時不時能抓人來吃的妖軍,最後落得個連人類獵戶都鬥不過,根本就是從成建制的軍隊變成了一盤沙子,這叫大潰敗。和他結盟的七十二洞洞主全部慘敗,那些個妖兵妖將更是死傷無數。整個花果山及周邊的妖怪勢力可以說被清剿乾淨了,這是天庭勢力的一次大勝。

而如果你說的是網上各種陰謀論版的西遊記。陰謀論嘛,你懂的,話說一半,剩下的你自己想。至於這個陰謀能有多大,就看你腦洞能開多大了。陰謀論還有個特點就是,他的論據只有一半是真的,他會引用幾句小說中的原話,但並不會給你引用全,甚至小說中沒有說的,他都給你腦補上了。要說例子,現在的就有,就在這個問題裡有兩個回答,一個說兜率宮要行刺,一個說紅孩兒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這種沒有原著原話來支撐的,論據只有一半,另一半全靠腦補的,看看就好。

那麼第二個常常出現的問題,一個妖怪就讓孫悟空吃盡苦頭。

這個其實很好理解。《西遊記》是華夏古代的經典小說,它的世界觀,是建立在華夏傳統世界觀的基礎之上的。而華夏傳統世界觀的基礎是什麼?

當然是周易。在周易的世界裡,所有事物都在演化,由生到盛,由盛到老,由老到衰,由衰到亡,由亡到生,一個大迴圈。而所有的事物之間,又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又是一個大迴圈。相生呢,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還是大迴圈。周易認為,所有事物都由這五行構成,而五行又是相生相剋的,由這些相生相剋的元素構成的事物,又是不斷由生到盛,由盛到衰,由衰到死,由死到生的演化的。

這就是古人的世界觀。簡單來說:只要你還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有剋星。只要你還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有變化,一定有老和滅。

所以古人為什麼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不在五行中,這得多牛逼啊!你想想。不在五行,不受事物演化規律的影響,真正的不老不死,不生不滅,這是成佛的境界。

然而,當時的孫猴子,還沒有成佛,顯然是在三界五行之中的。只要你在五行之中,你就一定要受五行規律的影響,換言之,一定有東西能克你。

大戰紅孩兒當中就講過,孫悟空怕煙,而這個病根,其實還是在八卦爐裡落下的。

又有很多地方,孫悟空承認,他其實是不適應水戰的。

鬥琵琶女那裡,孫悟空被蠍精尾巴上的”倒馬毒“蜇得夠嗆,而這蠍精卻又極其懼怕昴日星官——二十八星宿中的大白公雞。這正是一物降一物,萬物相生相剋的道理。你要說昴日星官能打得過孫悟空嗎?你說呢?

所以在華夏古代世界觀中的很多事情,說到打架,並不是“武力值”這麼個簡單的因素來決定一切的。古人認為每樣事物都有其剋星,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但不代表水就能克木,相反,水還生木。

簡單的拿A打贏了B,B打贏了C,所以A為什麼打不贏C呢?那麼這些問題來問華夏古代價值觀體系下的作品,自然是徒勞的。

當然,那些陰謀論,也就由此得到了市場。讀者不去學習周易,不瞭解古代價值觀,自然就讀不懂小說當中使用的“語言體系”,讀不懂,那就只能交給別人幫你讀懂,解讀權就落到別人手上了。

所以祝守一覺得“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

這大概是關於《西遊記》的問題裡,最常見的一個。

反正祝守一在看西遊這些年,被各路讀者問過無數回。

老規矩,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孫悟空取經路上的表現,確實與大鬧天宮存在落差、確實動不動就要搬救兵、確實沒幾回是靠自己的能力救出師父的。

但是,絕沒到“誰都打不過”的程度。

拿出原著仔細統計一遍,西天路上,無數場戰鬥裡,沒有任何妖怪,能以絕對武力勝過孫悟空——注意,“絕對武力”。

鬥黃袍怪、鬥金銀角大王、鬥紅孩兒、鬥兕大王、鬥如意真仙、鬥蠍子精、鬥多目怪、鬥比丘國鹿精、鬥青獅白象、鬥黃獅精、鬥三犀牛、鬥玉兔精,書中基本都有較為明確的悟空佔據上風的描寫字眼。

哪怕上天搬救兵,許多時候也是由於敵人被打敗、躲進洞中不肯出來、這才讓悟空奈何不得——尤其是水裡的那些,小白龍、通天河靈感大王,均是如此。

妖怪若能讓孫悟空陷入困境,靠的幾乎都是奇怪的法寶或妖術——紅孩兒一噴火,黃風怪一用風,鐵扇公主的扇子啊,黃眉老佛的金鈸和人種袋啊——碰到這種,孫悟空往往開始吃虧。

而且你發現沒有,基本都是孫悟空佔上風了、妖怪覺得打不過了,這才用出法寶和妖術:

多目怪與悟空戰了五六十合,“漸覺手軟”,這才“一時間松了筋節,便解開衣帶,忽辣的響一聲,脫了皂袍,那兩脅下有一千只眼,眼中迸放金光,十分利害”。

金兜洞兕大王率一眾小妖圍毆悟空,大聖把金箍棒丟在空中變出千條萬條,嚇得群妖“一個個魄散魂飛,抱頭縮頸,盡往洞中逃命”,兕大王這才祭出金剛琢,收走了悟空的兵器。

蠍子精以倒馬毒樁(蠍尾刺)蜇傷猴頭,也是由於“見我破了他的叉勢”。

換句話說,如果不拿著法寶和妖術“開修改器”的話,單單撒開了架勢、公平競賽、只比功夫,誰都贏不了孫悟空。

孫悟空單挑從無敗績,就這一條,還不夠厲害嗎?

然後,我們又要搬出那個永恆的理由了——《西遊記》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是一部“世代累積”的小說。

大鬧天宮、西天取經,它們本身就是兩個故事系統。

在民間以各自神話、傳說、戲劇、說唱藝術流傳的時候,大鬧天宮的主角,和保護玄奘法師西天取經的主角,壓根就不是同一個人,他們的能力值當然不會完全等同。

只不過,大鬧天宮故事的主角經常被描述成一個猴王,保護玄奘西行的主角,經常被描述成一個猴行者,當這倆一起被整合到《西遊記》小說裡,猴王和猴行者才合併同類項了。

雖然合併同類項了,他們當初不是一個人(一個猴)的後遺症還在,漏洞瑕疵還在,突出表現為,戰鬥力的不一致。

特別有意思的是:我們古代四大名著,除了《紅樓夢》,都是“世代累積”出來的,於是它們的主角,除了賈寶玉外,也都有各自的歷史原型。

但這幾個人物在故事逐漸演化的過程裡,好像無一例外地,經歷了能力上的矮化:

劉備從《三國志》裡桀驁不馴、特別能打的梟雄,變成了《三國演義》裡那個永遠在哭的老淚包——怒鞭督郵的事蹟挪給了張飛,殺車胄的事蹟挪給了關羽,火燒博望坡的事蹟挪給了諸葛亮。

宋江從《大宋宣和遺事》裡“勇悍狂俠”、“橫行河朔”的強盜頭子,變成了“面黑身矮、武藝低微”、天天唸叨著要招安的小官員:《大宋宣和遺事》裡他曾幹過“殺人題詩於牆”這麼恐怖高調的事情,這事兒在元雜劇裡被挪給了李逵(《黑旋風雙獻頭》),到了小說裡,又挪給了武松血濺鴛鴦樓。

而與能力上的弱化相伴生的,是道德上的拔高化,好像在古代人的觀念裡,這倆,註定是此消彼長的——太能打的人,多半還不夠善良、人格還不夠偉大吧。

沒錯,祝守一一直認為,孫悟空在取經路上顯得武力下降的最重要、最核心、也最容易被忽略的原因,恰恰在於這裡:

隨著他越來越接近西天,越來越領悟到佛法的真諦,越來越從當初那個充滿破壞欲的妖猴,走向慈悲濟世的鬥戰勝佛,他的殺心在下降,求勝心在下降,對打鬥這件事本身的迷戀,也在下降。

說白了,就算誰也打不贏,那又怎樣。打贏真的那麼重要嗎?

當初天下無敵的齊天大聖,只是像個頑童一樣,在惡作劇、在摧毀和攪亂他看到的一切東西。

後來那個“誰也打不贏”的孫行者,卻做成了他這一生中最大的偉業。

當他沒那麼想贏的時候,其實,他真正地贏了

不理解這一層,就沒有讀懂《西遊記》裡,最內在的那一重意義。

再者,“劇情需要”,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

西天取經是蔓延了整本書百分之八十章節的主幹情節,它需要有波折有變化,才能讓讀者看得下去。

一兩場好戲裡比如大鬧天宮主人公啟動無敵模式,你會過癮會開心。可要是這種套路週而復始呢?要是十萬八千裡一路都是無敵模式,一路都是見誰滅誰,你自己想想,這還有啥看頭啊?

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網路上的爽文小說,都不敢這麼寫吧。

就算是孫悟空,也值得為故事的精彩曲折來犧牲一下吧。

還有一點,也很關鍵。有時候,戰意不足,恰恰是因為胸有成竹。

要知道,取經乃是佛祖一早就安排好的事業,師徒四人不過是站到前臺的執行者,從靈山到天庭,一路全都盯著護著,叫天天應、叫地地靈。

走捷徑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你必須要經歷這一段旅途、艱辛和磨難,但走不完那也是不可能的,道路曲折、前途光明,成功的結果基本沒啥懸念——要不然,怎麼無論出來個啥對手,最後不是被收了就是被滅了呢?

既然這樣,用幾分力、打起多少精神去戰鬥,又有什麼關係?

這個事兒,唐僧沒數,孫悟空可是明白得很:這就像一場大型直播真人秀,“不必擔心終點,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享受過程就好了。

此外也要看到,孫悟空的作戰風格,本來就不是那種“速勝型選手”。

他的猴性堅挺,熱衷嬉鬧,趣味至上,幹啥都是玩,打架也不例外。以前就講過,七十二變這種bug系法術,《封神演義》裡楊戩拿來不知殺了多少怪物,到了悟空手裡,竟然主要用於鑽人家肚子裡惡作劇、變人家爹孃和老公佔便宜比如蓮花洞變老狐狸、火雲洞芭蕉洞兩次變牛魔王。

孫悟空能與對手多糾纏一會兒、多玩一會兒,他絕不介意。

大鬧天宮是他處於自衛狀態(保護花果山)、自我證明狀態(被小瞧、封了弼馬溫、沒資格去蟠桃會)和報復狀態(被抓後刀砍斧劈雷電打、被推入八卦爐燒),這才觸發了狂戰士屬性。

沒錯,要孫悟空下狠手,除非是點燃他的情緒、讓他處於憤怒的非理性當中。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可惜,西天路上,這種機會並不太多。

倒是有很典型的兩個例子:

鷹愁澗對陣小白龍,這是悟空從五行山下復出後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戰。而此前殺了一隻動物—老虎、殺了幾個凡人,也就是六賊,他老人家“找狀態”的味道非常明顯,來來往往耗了很久才讓“那條龍力軟筋麻,不能抵敵”。結果回去被唐僧埋怨責罵了一通,心情不爽,第二次再來對決,猴子果然發起狠來,這次的結果就是“鬥不數合,小龍委實難搪”。

其中反差,你看到了吧?

天竺國收玉兔精,先是“鬥經半日,不分勝敗”——估計大聖憐香惜玉,而且剛才說了,這都快到西天了,悟空的勝負欲基本降到最低值——但沒成想後來玉兔飄了、自己作死、言語孟浪,張口就是“我認得你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弼馬溫”,觸犯了猴子的心中大忌,於是猴子開始發狠,於是,“戰經十數合”,就“妖邪力弱難搪抵”了。

其中反差,你也看到了吧?

綜上所述,閱讀時“就記得悟空又去找神仙幫忙了”的“認知慣性”、《西遊記》“世代累積”的“文字特性”、作者出於需要設計更多波折的“戲劇性”,孫悟空殺心漸弱的“佛性”、對取經事業胸有成竹後樂得不出全力的“人性”、上陣愛玩愛鬧愛糾纏的“猴性”,共同匯出了、回答了“孫悟空大鬧天宮時這麼厲害,取經路上為啥誰都打不過?”這個錯覺性疑問。

所以祝守一覺得這個問題已經足夠回答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