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四章仁與利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孟子果然不認同莊周的齊物論,認為它沒用。

莊周雖然覺得大家齊同,天下大同,卻也給不出任何的例項和推導。連墨家兼愛還需要說大家都是老天爺的財產,所以老天爺不希望人類打仗。但莊周的齊物論完全就沒有這種前提推導,只是告訴大家要齊物的結論。

其實孔子也是直接告知結論,沒什麼推導,只是教大家仁愛。但如今時代變了,不是春秋是戰國了,儒生必須要回答為什麼要仁愛,仁愛的基礎在哪裡。

孔子的時代,沒人這麼問他。但戰國卻有人這麼問儒生,孟子回答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給仁義禮智找依據,這四端是每個人都有的,也就是所謂的性善論。

而齊物論的依據又是什麼?莊周回答不了,他只能說每個人都有‘成心’,所以看到的只是事物表現的表象,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但成心不能作為齊物的依據,只能說明人族有缺陷。齊物論本身只是莊周用敏銳的直覺想象出來的,告訴大家應該這麼做,但不要問依據是什麼,莊周回答不了,做多也只能說和成心反著來。

所以最後有了道教,宗教就是不要問懂不懂,只要問信不信。

不過就在孟子批評莊周的主張是水中月鏡中花的的時候,芸姚仗義執言認為齊物論雖然不能落實到個人身上,也不能落實到社會之中,但可以落實在思想上、主張上,落實到孟子的‘法先王’上。

可謂語出驚人,孟子本以為芸姚只是個巧舌如簧的說客,沒想到一開口就要把一儒一道兩個極端的主張融合到一起,簡直膽大包天。孟子可以肯定就算是稷下學宮的學生也沒有芸姚這麼大的口氣,一開口就說法先王是‘法表象,而沒法本質’。要是自己的學生在這,肯定能一人一口唾沫噴死芸姚。

孟軻皺著眉頭,看向芸姚,目光中充滿了不認同。“你說法先王是畫蛇添足?我倒要問問你先王行仁政,史書之上可有記載?”

“確有記載。”史書自然記了很多仁政的例子。

當年孔子微言大義,在《春秋》中加入了很多個人的主觀見解,對自己不認同的歷史事件用貶義詞,對自己認同的事件則用褒義詞,透過褒貶的區分來表達孔子對歷史事件的態度。這樣一方面可以保護自己,一方面也能讓後人知道孔子的態度。

也因為孔子的微言大義,所以光是《春秋》的解釋就有《公羊傳》《穀梁傳》《左轉》,三部《春秋》的解釋都有不同的傾向性,有專門挖掘孔子微言大義的,也有注重補充歷史史料的,也有單純就是契合時代的翻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透過微言大義,孔子把道德觀念融入《春秋》,他老人家支援什麼反對什麼,一目瞭然。

孟軻見芸姚不否認史書,就說道:“既然你知道史書上有仁政之記載,就應該知道聖賢之仁德才是天下太平的原因,我讓大家法先王又有何不妥?”

“在對歷史的態度上,我是認同法家的,認為國政應該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不能一味循古。”芸姚緩緩說道:“歷史上確實有仁政,但也清晰地指出了古今的不同,歷史上的先王治理過萬乘之國麼?恐怕沒有。但現在萬乘之國就有七個,千乘之國也不少,有如此巨大的變化,如何還能循古?”

“若是聖賢能復生,一定能管理好萬乘之國。”孟軻非常篤定地說道:“聖賢一出,天下皆從。到時候天下的奸邪小人全會被除掉,萬乘之國也會聞風而至,接受聖賢的統治。”

“這就有些一廂情願了,難道賢如夫子還不夠麼?我也沒見七國認夫子你做天子啊。”芸姚覺得孟子這種看法太天真了。

孟軻瞪了對方一眼,好在他是有涵養的,才沒直接罵人。他只是說道:“不敢當,鄙人可不敢和古之聖賢相比。”

“不說笑了。”芸姚板起臉來,開始認真的忽悠模式,她說道:“我聽說夫子去過魏國,大魏王見到夫子的時候開口就問如何強國,夫子則轉身就走,認為魏王不先問仁,卻先問利,不是個好大王,可有此事?”

孟子點頭承認,當年他也是年輕氣盛,根本不給君王好臉色看,不滿意轉身就走,根本不鳥他們。

“我再問夫子仁政可是養民、教民,讓民安居樂業?”

“沒錯,仁者無敵。”孟子點頭說道。

“養民、教民,安居樂業難道不是利麼?”芸姚說道:“這也是禮,夫子讓國君行仁政其實也是利。過用齊物論看歷史,我們就能發現仁義之君都是分利給天下,所以天下人都覺得君主的土地太少,財產太少,因為賢君最終會把自己的東西分給別人,自然天下太平。而現在天下已經找不到願意分利給大家的君主了,就算有也是慷他人之慨,是從其他國家搶劫過來一起分利。”“齊物論告訴我們看問題要看本質,不能看表象。表象是君主仁慈,國人愛戴,君民和諧,但本質就是仁慈的君主是分利給大家的,並非只談仁不談利。”

孟軻拍案,對芸姚怒目而視,芸姚這麼說先王聖賢,置仁義於何地?這些理論簡直就是汙言穢語,簡直就是亂世亡國之語。

芸姚按手,希望對方稍安勿躁,繼續說道:“孟夫子,你不要激動,我又沒說仁義不好。仁義自然也好,不過只能在君王分利的時候用,在大家一片喜氣洋洋的時候用,而不能在君王搶奪利益的時候用,搶奪利益還是要看刑名。因為仁義只能分利,卻不能造利。現在七國的問題不是分利的問題,而是造利的問題,利就這麼多,但國家中要分利的人口卻越來越多,所以七國都需要找到新的造利之法。法家提出的就是變法圖強,李悝、白圭、衛鞅的思路其實都差不多,先賺錢,後強軍,最後擴張。因為法家能夠造利,所以君王都喜歡重用法家,而不是儒家。這就是齊物看歷史得到的結論,齊仁利,才能看清本質,利是資源,仁是分配方式。”

芸姚表示用齊物論的方式去看待歷史就能看到問題的所在,歷史的竹簡裡寫滿了利益和分配,誰都不能迴避。儒家不被重用的原因也很簡單,儒家不能造利,只能在原有的利益基礎上再分配,那誰願意啊?君主和貴族根本不願意和民眾分利,對儒家的態度自然是高高捧起,但絕對不用。

畢竟儒家開口就是仁政,就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就是要給君王放血,而且還是光放血不造血,戰國哪個君王能被儒家這麼折騰啊。也只有以後大一統了,需要一個四海皆準的分配方式,儒家才被正式啟用。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光陰之外7號基地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我有一劍宇宙職業選手深空彼岸
相關推薦
我!在2077的末世中當收尾人仙王奶爸科比,帶著籃球果實去海賊翡玉無暇都市丹師契約婚情:總裁老公輕點寵獄中點評天下眾生,我竟成無上宗師馭命圖種田:我的紙片人大軍又解鎖了新地圖黑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