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高氏七代,惟此而已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李曄在長安殿與何芳鶯促膝長談的同時,冊封詔書也到華州了,雖然被封為國公,但韓建心裡卻很不爽,朝廷出爾反爾,把先前允諾的隴右郡王改為國公。

不但如此,竟然還強硬的要奪走了潼關控制權。

韓建很生氣,可想起被小皇帝凌遲處死的秦宗權和李茂貞,又只得上表謝恩。

“那咱們的人要不要撤出潼關?”

韓建聞言,冷笑道:“暫且不急,先看看高傑有沒有這個本事。”

長安大明宮,含元殿。

李曄翻看著韓建遞交的謝恩表章,心情極為複雜。

朝廷冊封韓建為華國公的同時要求他交出潼關,改由神策軍使將高傑接手,韓建在謝恩表中答應照辦,但卻說潼關是關中屏障,事關朝廷和天子安危,當由可靠大將鎮守。

韓建這麼乖?

真正效忠朝廷的臣子接到中央命令後,正確做法是無條件服從中央,就算當時有意見,本人也必須保留,事後再上表說明想法,而不是在此之前對中央安排指手畫腳。

一開始李曄還沒看明白,反覆看了幾遍才知道韓建話中有話。

一,朝廷挑選的高傑不是這塊料,陛下最好別讓他來。

二,潼關事關朝廷安危,臣對朝廷亦是忠心耿耿,可為何朝廷卻突然要收回潼關?難道在陛下眼裡,臣還不如一個寂寂無名的高傑可靠?陛下在猜忌臣?

三,臣覺得朝廷的做法不妥,所以暫時不能交出潼關,請陛下考慮再三。

在李曄心目中,韓建兵不足萬,控制的土地和人口都很少,雖然毗鄰京師,但對朝廷的威脅能力幾近於無,從眼前的局勢來看,華藩也是最容易收復的土地。

對於這一點,李曄覺得韓建也能想明白。

那麼問題來了,李茂貞被殺的先例在前,韓建也知道此舉極有可能招致朝廷問罪,那麼他為什麼還敢大著膽子教朝廷做事?他這麼做的動機是什麼?

他是覺得朝廷不會討伐他,還是認為上表暗示抗議一番朝廷就會放棄收回潼關?

思來想去,李曄覺得是前者。

朝廷討伐李茂貞是出師有名,但鎮國軍無罪,如果朝廷因為潼關歸屬問題跟韓建翻臉繼而出動大軍討伐,雖然肯定能滅掉韓建,但這也會引得關中諸鎮人人自危。

在這些方鎮大帥看來,皇帝今天能為了潼關殺掉韓建,明天就有可能為了某地殺他們,韓建在伐岐之戰中立了功,朝廷前腳滅了李茂貞,後腳就因韓建不恭殺掉他。

這是什麼?典型的卸磨殺驢!

在韓建沒有造反的情況下,李曄對他動兵就是出師無名的不義之戰,王行瑜會怎麼想,楊守貞會怎麼想,李茂莊會怎麼想,楊守忠會怎麼想,輿論又怎麼評價?

當年李克用犯闕逼得先帝流亡,如今還跟天家結成了秦晉之好,韓建僅僅是對朝廷收回潼關的做法表示不滿就要被朝廷興兵討伐,這是何道理?

如是一想,李曄終於搞明白了韓建的心理。

難怪韓建敢上表對朝廷決策指手畫腳,原來是事前就猜到李曄輕易不會伐華。

李曄摸透了韓建的心思,韓建也猜到了朝廷的心理。

那麼該怎麼辦?

思前想後,李曄覺得在這個時候還是應該強勢一些,不過這個強勢必須有度,既要達到實際敲打到韓建的作用,還得不撕爛遮羞布,讓雙方保持對話和最大限度剋制。

長安方面,大多數官員被鳳翔大勝衝昏了頭腦,如果李曄把韓建這封謝恩表公佈,肯定會有很多大臣建議嚴懲韓建,即使李曄拒絕,也會產生很多不利影響。

一是不利於關中局勢穩定,二是不利於朝廷和鎮國軍的雙邊關系友好發展。

真要是逼急了,韓建不反也得反。

按照現在的形勢,對於潼關的歸屬糾紛問題,李曄必須審慎行事。

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

當然,最好是韓建自己露出馬腳來,這樣李曄就能光明正大出兵,不過韓騙子生性謹慎,自予朝廷討伐口實的事肯定不會做,所以李曄也沒抱太大希望。

韓建是個什麼人先不管了,既然李曄已經放話要收回潼關,那麼潼關就必須收回。

天子,口含天憲,言出法隨。

作為皇帝,潼關歸屬問題關係到了李曄的尊嚴。

把腦海中的預定戰略方針推演了一遍,李曄決定立即啟動第一步,深吸了一口氣,李曄對高克禮威嚴道:“去,宣左神策行營馬步都校高傑覲見。”

中官將天子旨意一級一級傳達出去,在玄武門練兵的高傑見到內侍省中人的時候,直是一個激靈,心中又驚又怕,不明白皇帝點名道姓見自己一個小小都校為何。

但看那幾個中官一臉嚴肅,高傑也知道這不是開玩笑,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高傑收斂心思,將手頭事務放下,一番洗漱更衣後就跟著內侍入宮。

進入朱雀門後,高傑的心情惶恐不安到了極致,官袍內衣已然溼透,一雙眼睛不停地打量道旁武士。

他總覺得這些武士對他不懷好意,張口詢問中人,中人也閉口不言。

罷了,聽天由命罷。

恭恭敬敬跟在內侍身後,步入含元殿正殿後,高傑簡直不敢相信發生的這一切。

天子親自召見,召見我這個罪官親信!

高傑是罪人子侄,這幾年一直被排擠,升遷他是沒指望了,只想著儘量為朝廷做點事,為天子練出一支精銳之師,以此贖叔父罪過,以此求得祖父含笑九泉。

邁過門檻進得正殿,望著端坐在遠處的少年皇帝,高傑只覺一陣窒息,連忙開始行君臣大禮,三叩九跪及近後,伏惟正聲拜道:“罪臣高傑陛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打量了高傑一陣,李曄抬手道:“平身。”

高傑叩首道:“臣罪人也,蒙國恩效力神策,又得今日陛見隆恩,願伏惟答話。”

一想起仲父做的那些混賬事,高傑就覺得害臊萬分。

李曄道:“高駢有罪不假,爾父承簡卻是國家功臣,各是一家人,起來罷。”

皇帝說第二遍了,高傑只得戰戰兢兢起身,但是卻深深的低下了頭。

親眼親耳見聞高傑言行,李曄還是比較滿意的,於是吩咐高克禮道:“賜高傑座。”

聽到李曄這句話,高傑愈發羞愧,臉色變得通紅。

“罪臣叩謝陛下恩典!”

呼罷又是叩首一拜,李曄會心一笑。

小太監拿來一張墊子鋪在高傑身後,高傑起身後小心翼翼的坐了下去。

亦如當初的李忠國,現在的高傑也不知道天子單獨召見自己的原因,如果天子要問罪,只須一句話就讓自己滾出長安,可天子的言行表現來看,並非是要對自己追罪。

“你不必害怕,朕不會因為高駢追罪於你。”

看到高傑如此惶恐不安,李曄索性先給他吃一顆定心丸。

聽到仲父高駢的名字,高傑頓時大窘,臉色寸寸漲紅,憋成了豬肝紫。

沒錯,眼前的高傑正是高駢的親侄子,高崇文的嫡長親重孫。

高崇文有二子,長子高承簡和次子高承明。

高承簡有三個兒子,小兒子生高劭、高濟,次子生高澞、高瓊,長子生高傑。

高劭在華州被土匪殺害,高濟在楊行密府中為司馬,高澞被高駢處死,高瓊在彭州當縣令,去年王建橫掃西川,逐彭州刺史,高瓊大罵王建不臣,因而遇害。

也就說,高承簡的後人只剩高傑這個嫡長孫了。

高承明只有高駢這麼一個兒子,高駢與郭氏也只有一子,小名四十三郎,早夭。

也就是說,高崇文只剩高傑和高濟這兩個後人了。

昔日赫赫有名的高氏禁軍世家,到如今已是門前冷落鞍馬稀,時耶?命耶?

不等李曄細數完,高傑的情緒就徹底崩潰了,在李曄面前泣不成聲,掩面哭泣道:“臣的兄弟皆不幸早逝,承先人後者只臣與揚州濟弟,高氏七世,惟此而已!”

悽悽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李曄嘆氣,給高克禮遞去眼色。

高克禮心領神會,給高傑端來熱茶,喝了一口熱茶,高傑情緒稍緩,哽咽著總結陳詞道:“仲父不忠不孝,令威武曾祖父九泉蒙羞,每念於此,罪臣痛斷肝腸。”

“非卿之罪,勿復再言。”

李曄明白高傑的意思,但他今天召見高傑的目的並不是討論高駢的罪過。

事實上對於高駢的罪過,其中也存在很多爭議。

黃巢南下後,唐廷恐懼東南財源被截,空降高駢坐鎮東南。高駢到任後大敗黃巢,降服黃巢部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等數十人,迫使黃巢北退。

此時高駢以為局勢盡在掌握,為避免諸道援軍分去滅賊大功,高駢自作主張,謊報軍情奏請僖宗調回各道援軍,僖宗信任高駢,於是照辦了。

結果黃巢反戈一擊,斷然擊斃張璘,於同年七月率部飛渡長江。

得知黃巢大軍渡江,東南各道驚恐不安,高駢也不敢再出戰,只率部扼守揚州,東南戰況傳到京師後,長安輿論譁然,高駢與賊勾結的言論席捲京畿,但僖宗並未輕信。

黃巢攻陷長安後,僖宗一面逃亡成都,一面急調高駢勤王,次年高駢發檄討賊,結果只是出兵在揚州停留了百餘日,根本不打算入關勤王!

僖宗得知情況憤怒不已,但在鄭從儻和楊復光等人調和下並未問罪於他,可高駢自己又來找死了,不入關勤王就算了,居然還兩次上表請僖宗巡幸江淮!

別說僖宗如何,王鐸第一個就火了,發文叱責高駢道:“爾欲行曹魏之事乎!”

至此,僖宗對高駢完全失去信任,罷免了他所有使職,又撤掉了他東南戰區總指揮的職務,另外選派中央重臣空降。

考慮到高崇文,僖宗也沒做的太難看,封他為渤海郡王,這意思也很清楚,給你機會你不中用啊,算了,你別幹了,回老家養老去吧。

被僖宗收回東南軍政財一切大權後,高駢氣得破口大罵,屢次向僖宗上書辯解,強調說:“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乃至出言不遜。

有多不遜?

拿子嬰系頸於軹道和更始帝俯首刮席這兩個典故,直指僖宗已為亡國之君!

僖宗氣得半死,險些詔各道兵馬齊討揚州,宰相和楊復光考慮到黃巢,勸僖宗忍著。

僖宗忍了,只讓朝廷下詔駁斥。

翌年宰相王鐸率軍收復長安,高駢聽說後悔恨萬分。

李熅之亂爆發後,朱玫矯詔進高駢中書令,兼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等使職,高駢本來就怨恨僖宗,於是接受偽命,上箋勸進,不斷遣使供奉偽政權。

前年,高駢被劉匡殺害,高崇文的嫡系後人亦同步全部被殺。

這是正史的說法,那麼問題來了,高駢有罪嗎?

肯定有!

但,決不是割據東南!

根據《冊府元龜》收錄的時任宰相鄭畋在中和元年三月釋出的檄文,鄭畋檄文中說道:“淮南高相公,會關東諸道百萬雄師,計以夏初,會於關內。”

那麼由此可知,此次出兵是中央既定計劃。

既然是既定戰略,高駢駐軍揚州百日不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桂苑筆耕集》對這個問題提供了佐證,其中收錄了唐廷在中和元年秋天頒佈的兩道詔書,其中一詔明確指示高駢,非不必離任勤王,應當扼守江淮要地,以防黃巢逃脫。

僖宗原話是:“為朕全吳越之地,遣朕無東南之憂。”

那麼由此可知,高駢主觀上並非不願入關勤王,最後也是奉旨收兵,正如他自己說的:“陛下遠許分憂,不令離任,臣進退惟命,始終無虧。”

其實高駢無法北上的原因也很簡單,一是受到了浙西周寶和徐州時溥這兩大強藩的掣肘,二是唐廷判斷高駢北上後東南必亂,所以最後以高駢奉旨收兵結束。

兩唐書和資治通鑑這三部正史的相關內容,一可能是受了《廣陵妖亂志》等醜化野史的影響,歐陽修和司馬光等是史學大家不假,但當時是宋朝,一手史料不多。

舊唐書雖是根據實錄撰寫,但主編劉昫先後出仕唐和後唐,對故朝存在一定感情,另一位作者趙熒出仕朱梁,對唐朝沒感情,寫文的時候也就沒那麼多忌諱。

有人要美化,有人要照實寫,有人照著二手三手史料寫,這麼一來,誰說的是真的?或者說,哪家是權威?

這也就導致很多說法存在爭議。

二是為時代政治限制,當時中央主政的宰相鄭畋與高駢素來不和,僖宗雖然對高駢請幸東南的舉動不滿,但真正促使僖宗下定決心放棄高駢的,鄭畋恐怕脫不了干係。

鄭畋是平定黃巢的大功臣,對故朝有感情的劉昫當然有動機給高駢加一筆黑料。

而且高駢後期昏聵是公認的事,後晉史官再在他兩次上表請僖宗南幸的基礎上說他意圖割據東南,後人聯想到他駐軍揚州不前以及臣服偽帝的舉動,當然會相信。

不過當李曄一番查詢對證,發現情況不實。

如果唐廷真的認定高駢割據東南,那麼高傑根本不可能在神策軍當上都校,高濟想在楊行密府中當上司馬也不會那麼順利,高瓊就不可能以科舉出仕前往四川當縣令。

根據現在朝臣的態度來看,也沒人把揚州和河朔三鎮同列。

李曄心裡想著的時候,高傑的哭聲也停止了,李曄把這一切看在眼裡,扶額嘆息道:“常言四十不惑,高駢卻是越活越糊塗,最終招致不幸,連累崇文公血親一同被害。”

高傑恨恨道:“仲父好神鬼事,真是鬼迷心竅了。”

君臣二人交流幾句,李曄正色道:“雖然高駢給祖父臉上抹黑,但高家世代忠烈不假,你在伐岐之戰中也立功了,朕論功行賞升你為潼關防禦使,但韓建認為不可。”

高傑眉頭擰成一團,躬身拱手道:“臣願為聖人效死,請至尊示下。”

稱呼從陛下變成了聖人,至尊也整上了。

李曄淡然一笑,抬手虛扶道:“韓建敢阻,然朕意已決,朕準備立即讓你赴任。”

不待高傑回應,李曄就繼續說道:“但朕並不是讓你去找張行思討要,朕會撥給你五千精銳馬步軍,你就在潼關十里外紮營,朕已令黃元彰與劉過點四千天威軍和你同行,他們也會在潼關十里外紮營,你們平日裡正常操練士卒就行,不必理會張行思。”

高傑道:“朝廷無名駐師,臣恐潼關鎮國軍狗急跳牆。”

這是朝廷的慣用手段,我不打你,我就在你周圍練兵,進行軍事演習,至於假想敵是誰,自然有人對號入座。

高傑也知道李曄的用意,所以才擔心鎮國軍狗急跳牆。

李曄笑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潼關匪患愈演愈烈,你們去山上剿匪就行。”

一邊剿匪一邊演習,韓建也找不出話說,除非他自己派兵剿匪。

等,就這麼等。

等韓建主動把潼關交出來,或者忍不住跟天威軍打起來,

火拼?來啊!

天威軍都是打群架的好手,最喜歡打群架了。

要是雙方真火拼起來,朝廷就有理由下場調停了。

李曄點明後,高傑當即謝恩承諾道:“臣謝陛下信任,臣一定為陛下收復潼關!”

“去吧。”

卻說李曄剛誇完天威軍,群架又打起來了。

朱雀大街上的一家酒肆,不知是誰帶頭,居然紮起了堆,吆喝叫罵之聲時高時低,似乎是發生了什麼衝突,同時也有看熱鬧的人唆使,而且陣仗越來越大。

沒過多久,居然有百十人靠了過來。

店家嚇得半死,一面派人報告京兆府,一面派人去金吾衛報警。

京兆府捕快跑來只是看了一眼就跑了,劉間率金吾衛趕到後,下令將酒肆包圍,本人則從密密麻麻的人群分出道往裡面走,進去一看才發現竟是禁軍子弟在打群架!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地上躺著幾個兵,鼻青臉腫,渾身是血,有進氣沒出氣,看著裝卻是神策軍。

門口這邊站著三十多名神策軍士兵,對面也站了十幾個老武夫,個個膀闊腰圓,面帶兇殘相,衣冠不整,髮髻凌亂,看到金吾衛圍了酒肆也不怕,隊正還淡定的飲酒。

“你們哪個營的兵?住手!”

劉間臉色大變,裴盈昌和吳長真等人看情勢不對,急忙派人上去把已經打成血葫蘆的幾十個兵強行分開,細細一問才搞清楚,對面那十幾個武人是李忠國的兵。

裴盈昌向劉間覆命道:“稟將軍,是李司空的部下。”

李忠國在伐岐之戰中立下大功,被皇帝進封檢校司空,故而有此一稱。

劉間沉著臉不說話,上前朝雙方頭目瞭解情況。

稍稍一問也就清楚了,吵架打架的原因簡單可笑,這十幾個天威軍士兵趁著休假的日子來酒肆喝酒,酒桌上聽到別人聊起神策軍的優厚待遇,頓時都聽得很不開心。

這夥天威兵的軍頭王謀全,更是拍案怒罵道:“人給五十千而不識戰陣,彼何人也!常額衣資不足而前蹈白刃,雪夜行軍與賊鬥死,此何人也!”

憤聲洶洶不可遏,酒客被嚇到了,都三三兩兩散去。

在酒肆裡喝酒的還有二十多個神策軍士兵,聽到天威兵指桑罵槐羞辱神策軍,神策軍這邊的頭目王有石當即上前理論,討伐宋文通的戰事我們也參加了,你這混賬罵誰啊!

王謀全冷笑道:“罵的是誰,你自己心裡有數。”

王有石與王謀全理論,可是哪裡理論得過,然後雙方罵了起來,先是王有石跟王謀全打起來,接著同行的神策軍士兵跑來上幫忙,天威軍那十幾個武夫見狀也跑來幫忙。

就這樣,兩個人的鬥毆演化成了幾十個人的群架,就差動刀子了。

圍觀眾人唯恐天下不亂,見有打架的好戲看就連連起鬨,於是這群架愈演愈烈,這十幾個天威兵都是老軍,這些神策軍士兵打不過,要不是王有石悍勇,早就被打跑了。

劉間臉色難看,自知無權干涉禁軍鬥爭,便派人去李司空府上報告,李忠國正在跟何寧學做飯,聽說自家兵跟神策軍打起來了,直是氣得半死,操起佩劍就走。

遠遠看到李忠國走來,十幾個天威軍武人當即準備開溜,卻不想李忠國一陣疾跑衝過來,奔跑途中拔出佩劍飛擲過去,同時厲聲暴喝道:“畜牲東西,敢跑!”

這一生嘶吼嚇得看熱鬧的人都是心中一抖,那十幾個天威軍士兵果然不敢再跑。

李忠國咬牙切齒,心頭那一把無明火騰騰的按捺不住,從柱子上拔出佩劍,托地跳將下來,大步往那十幾個兵走去,邊走邊厲聲叱罵,什麼畜牲狗東西之類的。

眾鄰居和金吾衛都不敢向前去勸,過路人都立住腳,店小二也驚得呆了。

李忠國右手拿劍,上前就伸出左手一把揪住王謀全,往小腹上只一腳就把王謀全踢倒在當街上,再走一步就踏住他胸脯,提起碗口大小拳頭,看著王謀全咒罵道:“平日不學好,淨給乃父找麻煩,非要害死了乃父才肯罷休?你如何對神策軍不服!”

撲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王謀全鮮血迸流,鼻子歪在半邊,王謀全不起來,口裡叫道:“咱們腦袋別褲腰上跟岐賊拼命,神策軍跟著撿剩食,還吃喝穿好,我不服!”

李忠國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

一句罵罷,提起拳頭來就著往謀全眼眶際眉梢一拳。

在場看的人懼怕李忠國,誰敢向前來勸?

王謀全當不住打,只得張口討饒,李忠國喝道:“畜牲東西,鬧!”

罵著又是一拳,那十幾個天威軍武人嚇得半死,又見王謀全挺在地上,口裡只有出氣沒了入的氣,躺在地上動彈不得,便齊齊跪下,壯著膽子向李忠國告饒。

李忠國面色稍緩,起身照著那十幾個武人一頓拳打腳踢,罷了拔步便走,回頭還指著那十幾武人威脅道:“回去傳話,哪個畜牲日後再敢在京城鬧事,仔細他的皮肉!”

眾兵喏喏連聲而退,大氣不敢出。

大罵威脅一頓,李忠國一頭大踏步去了,街坊鄰居並金吾衛,無人敢上前阻攔。

消息報入宮中,李曄目眩良久。

是夜,李忠國與夫人何寧入宮請罪,李曄賜天威軍二十萬錢。

這也讓李曄意識到一個問題,朝廷對禁軍太過優待,會導致別軍將士不滿,可如果不提高神策軍的待遇,關中的優質兵源就會被藩鎮節帥吸收。

提高禁軍序列以外將士的待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這會極大增加朝廷的財政壓力。

難,目前是無解了。

送走李忠國夫妻,李曄又想起了綿州的楊守厚。

這傢伙口口聲聲說入朝,但就是不起身,可這半年來朝廷足足下了五道催促詔書,可是連個人毛也沒看到,李曄也不好再催促了,再這麼做就是自取其辱。

考慮到即將爆發的西川大亂,沒了辦法的李曄便召柳璨問計。皇帝深夜召見,柳璨料到必有大事,穿上衣裳就走人。

看到柳璨,李曄不開心道:“楊守厚遲遲不入朝,你有沒有良策?”

柳璨早有準備,順勢道:“臣府中有一士,嘗與臣論時事策論,頗有韜略。”

瞟了柳璨一眼,看他信誓旦旦的樣子,李曄也來了興趣,問道:“何人?”

柳璨喜滋滋道:“姓羅名隱字昭諫,之前給臣行卷,臣看他……”

“什麼?”

不等柳璨說完,李曄就打斷道:“就是那個十不上第的羅隱?”

柳璨心中奇怪,天子為何知道?

“回陛下,正是十不第羅隱,千真萬確無疑!”

接著就把羅隱如何給他行卷,他又是如何看中他,二人又是如何交往的,交往的時間有多久,羅隱給他說過什麼策論,都一一如實道來,最後還狠狠誇了羅隱幾句。

李曄聽罷,不動聲色推舟道:“讓他去,就讓他去。”

……

綿州,催促楊守厚入朝的詔書已經是第五封了,但楊守厚不是受傷就是生病,遲遲起不了行,朝廷委派的新任綿州刺史徐琦很是惱怒,新官三把火隨時可能爆發。

眼見事情拖了快半年了,王仲先這心裡也不好受。

這事要辦不好,陛下以後還會用我嗎?狗東西楊守厚能不能去死啊,快死了得了!

正當徐琦和王仲先束手無策的時候,長安方面終於派人來了。

徐琦一見此人,不禁大喜過望,道:“羅先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唐人的餐桌光陰之外宇宙職業選手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
相關推薦
沒人比我更懂穿越!御獸:開局覺醒九星天賦在遮天變成女妖的那些年詭秘:魔女先生與獵人小姐攝政王的寵妻日常第三種絕色精靈:我轉生成了百變怪科學修仙:開局製造飛劍加特林精靈時代:帶著裂空座去高考半死人之停止輪轉的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