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七大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騎兵部隊的組建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相當的難。

甲騎具裝在魏晉南北朝直至唐初非常盛行,弓騎兵對騎士的要求非常高,騎士既要熟練掌握騎射,還要有騎馬砍殺的能力,人馬皆披甲的重騎兵更是苛刻,所以為了保證戰鬥力,重騎兵一般都是一人兩馬,若是跨地區、遠距離、長時間、地形復雜多變、多兵種協同的大型戰役,一人三馬也是常態,畢竟人和馬的具裝水糧還要輔馬運輸。

算上朝廷本有的千來匹馬,李曄現在手裡的馬共有八千多匹,如果按照重騎兵的規制組建,得兵率幾乎不到一半,甚至可能會更低。

這八千匹馬是戰馬不假,但能作為具裝重騎兵參訓的良馬絕不會太多,真要是好馬,藩鎮不會給朝廷,可光送劣馬又不像話,那還不如不送,所以他們會摻雜一些好馬,總的情況就是,泥沙俱下。

好在李克用豪氣,不搞小人動作,他送的這兩千多匹馬倒是好馬佔大頭。

馬匹素質參差不齊,李曄要建設的是一支專業騎兵部隊,但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李曄只得按上中下三等將這些馬分流,分建輕騎兵、弓騎兵、具裝重騎兵。

第二個難題是,朝廷該建設一支怎麼樣的騎兵部隊,誰來訓練,它將來的職能是什麼,又該歸屬到哪一個序列?

在這個年代,文人經書和武人兵法跟武林神功秘籍一樣,非關門弟子不看不傳,有點心得的大宗師都把自家學問看得跟命根子似的,生怕他人學去。

初,太宗將伐高昌,命君集學兵法於李靖,但李靖卻只教了一半,侯君集不開心了,對太宗告發李靖道:“他教我兵法只肯教一半,留那一半作甚,李靖他想謀反啊!”

太宗果然起疑,召來李靖詢問。

李靖卻道:“滅高昌只需一半兵法,侯君集為何想學全?臣看是他想謀反。”

這個故事頗有警喻後人的味道,不該學的別學,不是自家的別學,學了就不要嫌少。

所以,由誰來負責騎兵戰術教學是迫切的一個難題。

這個人必須具備帶過騎兵的練兵經驗,還要有率領騎兵參戰的實戰經歷,而且不能是只知道打殺的無謀匹夫,基本兵法要懂,最後則是必須絕對忠於李唐。

安史之亂後,唐廷基於形勢調整國策,由對外擴張攻勢轉為戰略收縮守勢,主動對外戰爭全部停止,隨著神策軍的崛起與建貞以後朝廷赤字規模日漸龐大,騎兵最終被廢棄,河朔三鎮雖各自都有相當規模的重騎兵部隊,但並不歸中央調遣。

就目前而言,無論是李忠國、黃元彰等天威軍將還是劉間、劉過、武成策、裴盈昌等南軍大將,亦或是神策軍的孫惟、高傑等人,都沒有組訓騎兵的經驗。

神策軍雖有一萬馬步軍,但這是馬步軍,跟專業騎兵是兩個概念,李曄要的是殺人的戰爭機器,不是只能拿出來看繼而自我安慰的花架子。

正是為難的時候,李曄突然想起了符道昭。

史載,秦宗權用為心膂,使監督諸軍,後為騎將,尤能佈陣,勇聞於時。

如此看來,符道昭的確有練騎兵的能力。

李茂貞敗亡後,符道昭歸降朝廷,之後一直賦閒長長,之前李曄命劉崇望考查選用岐州諸降將,又命淑妃何芳鶯隱於幕後聽議,考校結束後,符道昭與楊崇本被派往東川參戰。

李保正在劍門關與吳自在激戰,如果李曄貿然召回符道昭,恐怕會惹人遐想,這很有可能被前線的文臣武將理解為,朝廷對綿州戰事的進展非常不滿。

深思熟慮後,李曄決定等待一段時間。

當然,要讓符道昭好好辦事,李曄還得使些手段。此人雖能,但跳槽賣老闆的行為不是一回兩回了。

在蔡州發跡的時候,時逢秦宗權第一回被朱全忠擊敗,符道昭當即開溜,他來到關中投靠了洋州刺史葛佐,幫助葛佐攻打楊守亮,葛佐吃敗仗後,符道昭又投靠了李茂貞。岐州被破後,符道昭率部繳械列隊,於城門口跪迎王師入城。

由此可見,符道昭雖談不上是三姓家奴,但牆頭草的名字是跑不了的。

寄了,不想打了,點了!

第二個難題的第二個問題,這支騎兵的職能是什麼?

像南衙十六衛那樣作為一種兵役制度,還是像神策軍那樣作為衛戍中央的形式武裝,或者像新設御馬監四大營那樣交給宦官統領?

不,這三種形式都不是李曄想要的結果。

無論是南軍還是北軍,李曄都不能親自統率,在君權神授的理論支援下,李曄必須保持皇帝的神性和不可直視,皇帝的身份是李曄最大的底氣。

自降身份跟一群武夫混在一起,不光朝臣反對,藩帥也會更加的藐視皇帝,皇帝親自練兵帶兵,這就是個笑話,歷代大一統王朝,除了開國皇帝就沒幾個親自練兵並且帶兵上陣打仗的,倒也出了那麼幾個鬼才,永為後世笑料。

賦予宦官兵權,這是李曄基於形勢所為。

神策軍被李曄移交給了南衙,宦官手中再無兵權,若是將來再發生一起類似涇原兵變的大動亂,李曄自是有人保護,但皇族宗室后妃和內侍省宮人的性命沒人保證。

臨到大亂,這些人是首先被拋棄的物件。

宦官手中無兵,華州被囚三年就是下場,岐州被囚三年就是下場。

這是基於朝堂政治力量對比做出的選擇,也是李曄的自我保護措施之一。

雖然朝臣會拿宦官專權甚至弒君的先例來反對,但正史記載中死於宦官之手的唐朝皇帝只有敬宗李湛一個人。

永貞內禪雖有俱文珍權重的原因,但根據永貞革新的內容和當時的朝廷政治力量對比以及李誦的儲君生涯,要說這中間沒有太子黨的功勞,李曄是不信的。

至於後世猜想的,李誦是被憲宗和宦官合謀致死,這說法也站不住腳跟,父子二人關係的一直很融洽,而且李誦當時已沒有復位的可能,憲宗根本沒有弒父的理由。

至於憲宗,他的死一直都存在爭議。

《舊唐書·憲宗本紀》記載:“元和十五年正月庚子,是夕,上崩於大明宮之中和殿。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史氏諱而不書。”

《資治通鑑·唐紀五十七》記載:“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庚子,暴崩於中和殿。時人皆言內常侍陳弘志弒逆,其黨類諱之,不敢討賊,但雲藥發,外人莫能明也。”

成書於後晉時期的舊唐書說諱而不書,那說明唐實錄根本沒有記載憲宗是怎麼死的,但蹊蹺的地方又來了,同樣是舊唐書的說法。

舊唐書文宗本紀說,大和九年九月癸亥,令內養齊抱真,將杖於青泥驛,決殺前襄州監軍陳弘志,以有弒逆之罪也。舊唐書皇甫鎛傳說,憲宗服柳泌藥,日益煩躁,喜怒不常,內官懼非罪見戮,遂為弒逆。

兩種說法前後不一,但撰寫文宗本紀和皇甫鎛傳顯然很傾向這件事是宦官陳弘志幹的,那麼問題來了,陳弘志弒君動機何在?就憑這段話給出的理由,那也太牽強了。

吐突承璀和仇士良這些人又不是傻子,他們憑什麼要讓陳弘志殺害憲宗?

而且憲宗不喜太子是都眾所周知的事,李恆害怕自己會被廢黜,也曾在憲宗病重前問計於他的舅舅郭釗,但郭釗說什麼?大王只須克盡人子孝謹之心即可,其他的事你不要擔心。

由此可見,外戚一黨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只等憲宗死訊傳出。

憲宗的正妻是郭子儀孫女,憲宗一直防著郭家,所以一直沒有讓她讓當皇后,當然也沒敢讓別的女人當皇后,而是讓郭子儀的孫女以貴妃的身份穩坐後宮頭把交椅。

在憲宗忌憚外戚的情況下,李恆的儲君之位並不穩當,而且憲宗還表示看好另一個兒子,偏偏憲宗的頭號親信宦官更是旗幟鮮明的支援這個兒子當太子。

在這種背景下,憲宗突然死了,郭家會追究憲宗之死嗎?

支援郭子儀外孫的政治力量會追究憲宗之死嗎?估計是不會的。

事實上,憲宗前腳斷氣,他寵愛的那個兒子以及支援他的權宦都被殺了,中尉梁守謙與諸宦官馬進潭、劉承偕、韋元素、王守澄等共立太子,殺吐突承璀及澧王惲,

所以,憲宗的死基本上可以確定其幕後主使者是外戚郭家。

正是因為如此,實錄才沒有記載憲宗死因,只是含糊不清的把鍋子扣到陳弘志頭上,說什麼時以暴崩,皆言內官陳弘志弒逆,舊唐書也才會說:“史氏諱而不書!”

皆言?莫須有。

至於文宗,也沒有實際證據指向他是被仇士良殺害的。

從情理上來講,文宗的結局是他自找的,仇士良前腳幫他除掉了王守澄,他後腳就要殺了仇士良,就算是卸磨殺驢也太早了些,而且鳳翔節度使鄭注還在帶兵來的路上。

有確定證據死在宦官手裡的皇帝,只有打夜狐的李湛一個。

隨著皇長子的出生,淑妃何氏一族的勢力將愈發壯大,太子黨將逐步形成,劉崇望和杜讓能已經老了,後來的宰相們是什麼樣子,李曄不知道,但他該建設自己的班子了。

宦官不是不能掌兵,只是不能掌重兵,李曄也沒有讓高克禮和顧弘文出任神策軍長官,御馬監的辦事處也設在內中,就在李曄眼皮底下,而且四大營目前也只有幾千兵力。

說回原題,關於這支騎兵部隊,李曄定下了其職能基調。

既是作為與御馬監一道制衡神策軍的衛戍力量,也是制衡御馬監四大營的內中武裝,等到壯大之後,具備一定戰鬥力後,還會作為直屬於李曄本人的快速反應部隊。

七月十三日,李曄設天樞、天權、天璣、天璇、搖光、玉衡、開陽七軍,號北斗七營,以此昭示權力與軍隊定位,每營定額五千人,每營設一正九副十總兵,監軍使二人。

七營之上設紫微指揮使,由李曄親領,又設七營軍務處於含元殿,兵部與御馬監每日各派兩名官宦入內處理日常軍務,四位軍務大臣的處理結果須面呈李曄取得最終聖裁。

北斗七營的駐地最終定在皇宮北面,靠近大明宮的玄武門。

同長安武學和神策軍一樣,李曄在北斗七營也設立了參軍,不過名稱上有所變化,叫做治軍參謀,職責是教武夫們學習古今文宗和天下大勢,並領武夫們學賊傳和忠記。

賊傳分為古篇和今子篇,古篇包括英布、劉濞、王莽、董卓、李傕、司馬懿、司馬昭、赫連勃勃、侯景、爾朱榮等人,今篇包括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史朝清、田承嗣、田季安、王承宗、王廷湊、劉闢、李琦、仇士良、田令孜、楊復恭等人。

忠記亦如此,古篇包括比干、姬旦、伍子胥、屈原、晁錯、董承、嵇康、諸葛亮等人,今篇包括長孫無忌、李孝恭、杜如晦、魏徵、房玄齡、尉遲敬德、段志玄、張柬之、郭子儀、李光弼、田弘正、韓愈、白居易、王叔文、楊復光、鄭從儻等人。

這兩本教材是翰林院根據李曄的指示,會同史館與弘文館大學士聯合編修而成。

經御馬監與七營軍務處半個多的籌備,北斗七營迎來了第一批新兵,一共是三千名健壯無疾的長安良家子,另外一批士兵來自各門守軍和神策軍推舉的低階軍官,還有來自被李曄冠以忠心朝廷平叛有功的天威軍士兵和部分中下級軍官,全部一共五千人。

良家子必須佔多數,這是皇帝反復強調的底線。

比起武學的開學典禮,北斗七營的成軍禮儀簡樸非常,但卻很隆重,因為皇帝和宰相來了,作為北斗七營紫薇指揮使,李曄當然要親自駕臨訓話了。

許多文臣武將也來捧場,跟皇帝套套近乎,或是談談自己對兩川戰事的看法,李保的大軍還沒打進劍門關,吳自在和王建就已在長安被這些人滅殺了幾十次,李曄一笑了之。

兩川戰事可不是三倆月就能結束的,少說也得一年。

典禮結束後,北斗七營就正式成立了,和神策軍一樣,也有三個月的整訓期,不合格者裁汰,因此七營每日操練不絕,無論是烈日當空還是風雨大作,白天都不休息。

第一批被下放到北斗七營擔任軍官的是武學下舍的武夫,他們將按照自己在武學所得兵法帶隊操練這些新兵,初期無非是早晚例行操、單個軍人動作、齊步踏步跑步走、十五裡負重長跑、俯臥撐、單槓等專案,中期就是佇列變換、旗語聲語、佈陣、馬術、劍術。

後期的內容得等到符道昭回來,暫時也不急。

每天訓練結束洗漱吃飯完畢後,七大營的士兵還要集體學習賊傳和忠記,朝廷派了很多大學問下軍講課,另外逢七休沐日的晚上還有長安大劇院的美人俊男演的戲劇看。

隨著李曄的神諭,各種景象都出現了。

但讓李曄沒想到的是,七大營每天早上集合後展開的早操成了長安一景,天天都有老將軍或無事的友軍士兵跑來玄武門觀看,甚至還有不少長安的紈絝子弟,其中不乏高門美人。

聽到那震天響的出操聲,好多人都驚了。

連劉崇望的小女兒劉疑都天天往外偷跑,劉崇望一開始還以為女兒有心儀男子,偷跑出去是要跟男人約會,於是就派人跟蹤她,結果發現她只是跑去玄武門看新軍操練了。

神策軍雖然也是這種操練辦法,但戒備森嚴,一般人根本進不去。

李忠國也去看了,一開始他還以為有甚麼玄妙之處,但看了兩天也沒看出個門道來,因此心中暗自嘆息,擔心北斗七營這樣操練下去根本不會有甚麼用,其他什麼都沒說。

所謂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莫非就是這樣?

有的老臣甚至在自家懷疑,皇帝是不是因為某些原因失去辨別能力了,上回派蜀王這個紙上談兵的宗室領兵出征東川就算了,現在又選那些長安武學的半吊子武官去練兵。

天天齊步跑步走,這有什麼用,不是平白浪費錢糧嗎?

雖然很多不知情的文臣武將很不厚道的認為李曄在胡搞,但的確有很多人的心路在朝這一方向發展,因為不但武學胡鬧,御馬監和北斗七營也在白折騰,知情人倒是沒說什麼。

神策軍之前的閱兵式他們是親眼見過的,除了佩服再無其他話,因此碰到妄議新軍和武學的好友,這些知情人只是出言暗示提醒道:“不該說的別說,早晚你會知道的!”

雖然劉崇望和柳璨在制止這種言論,但還是有老將看不下去了,上書請求武學和禁軍停止這種荒唐的練兵之法,並且毛遂自薦去武學和禁軍教導後生們,李曄點頭同意。

這些上書請停練兵法的老將們就這樣成為了武學的特聘講習官,一輩子舞刀弄槍的老武人突然就變成了文武雙全的講習官,長安的大街酒肆茶樓之中跟著多了許多張衰朽的笑臉,開心了幾天後按上頭通知去武學上課時,居然發現在武學講課的人還有正得寵的吏部尚書柳璨、知制誥、右散騎常侍柳璨,一問才知道柳璨是教歷史和地理的。

柳璨是唐朝出色的歷史學家之一,尤精漢史,目前稱得上是大唐歷史學界的領軍人物,有點出身的老將們大多知道柳璨在這一行的造詣,但是對他懂地理的情況表示懷疑。

你會畫地圖嗎?你會製作州縣山川志嗎?

你以為你是李吉甫李相公啊?

更有人認為柳璨在武學講課純粹是因為皇帝寵信的緣故,直到柳璨精確畫出河東道太原府、蒲、晉、絳、慈、隰、汾、沁、遼、嵐、石、忻、代、雲、朔、蔚、澤、潞十八州府山川地形圖,這些老武夫們才齊齊閉嘴,柳相公能位居宰相,的確是有本事的。

這沙盤又是何物?

當年要是有這神物,我早該郡公了!

不過李曄顯然沒心思關注他們,北斗營將士的甲冑刀劍弓弩等兵器裝備和戰馬的甲冑、馬鞍、馬蹬、轡頭、馬鞭等馬具的製造是一件大事,工部忙得不可開交。

考慮到這個時代還沒有馬蹄鐵,李曄還在研發馬蹄鐵。

也談不上研發,就是講一下這個東西的作用和大概的樣子,讓將作監先去憑空想象無中生有,等將作監那邊摸明白這是什麼東西了,李曄就可以讓工部去大規模製造馬蹄鐵了。

高克禮新上任御馬監掌印太監,對御馬監的工作相當上心。

根據李曄的最新指示,在杜讓能的大力配合下,由高克禮和顧弘文主持,御馬監在陷陣、虎豹、大正、武原四大營的基礎上,招募了兩萬三千多名強壯流民錄入四大營。

加入四營為軍者,可得永業田一塊。

這些永業田來自楊復恭、楊守虎、楊守奉、楊守名等外宅郎君被抄沒的田產。

短短一個月時間,御馬監四大營擴張到二萬七千人,在每營定額五千人的建制下,多出來的七千人李曄下令別置一軍,移駐太和關,以淑妃弟、神策軍虞候何宏義為大使。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屯田太和關,糧餉軍政司法鹽鐵等重大事項不得自決,一律奏御馬監核准。

對於李曄設立御馬監擴張其下四營的舉動,朝中很多大臣以為是皇帝對神策軍不放心,所以才無視宦官亂政的先例,一意孤行恢復宦官掌軍的慣例並加強御馬監軍力。

老好人杜讓能都坐不住了,明裡暗裡幾次進諫,陛下忘了楊復恭之禍了?劉崇望、柳璨、崔昭緯、裴樞甚至連後宮的淑妃也跑來說了,讓李曄萬萬不要賦宦官重大軍權。

李曄淡淡一笑,並未過多解釋。

皇帝的不以為然讓何芳鶯很生氣也很傷心,一連好幾天都陰沉著臉,李曄去長安殿看望她的時候,長安殿的宮人大多答道:“陛下,夫人來月事了,身體不適,正在安睡。”

淑妃裝病也就算了,劉崇望居然也病了,一連兩天沒上班,李曄派高克禮去探望,發現他在家裡很是神傷,整天對著太宗皇帝的畫像嘆氣,高克禮氣得半死,轉身就走了。

回到宮裡,面對李曄詢問,高克禮果然進讒言道:“相公裝病,此乃大不敬。”

李曄一笑,又問道:“你以為該當如何?”

高克禮果然又道:“奴婢以為當罰,長此以往,他們都要跟陛下講條件。”

“罷了,替朕管好御馬監就好了,其他事無須多問。”

高克禮大驚,慌忙跪下磕頭如搗蒜,連呼自己罪該萬死。

不管朝臣反不反對,宦官掌一定軍權都是李曄鐵了心要做的事,只有這樣,在外廷掌神策軍的情況下,內廷外朝的政治力量才會平衡,宦官才不至於去依附藩鎮和外臣。

武學子弟多為世家出身,前往御馬監擔任軍官的武學子弟也都是經過武學辦事大臣奏報李曄核准的,所以宦官只是御馬監四營名義上的長官,這支武裝真正的領導權在李曄。

劉崇望心中明白這一點,生了兩天悶氣之後也理解了皇帝的苦心。

宦官可怕,有竊國之心的權臣難道不是更可怕的嗎?

自己是權臣不假,但沒有竊國之心,但自己的後來者有沒有,誰說得定?

經過大半個月的籌備,御馬監四大營的成軍典禮在北苑舉行,四營各五千人,總共兩萬人,雖然名為禁軍,但不直接擔負宿衛警戒職責,反而是標準的野戰軍團配置。

步兵一萬六千人,其中重甲步兵六千人,輕步兵一萬人。

輕步兵中,兩千五百人各配弓一把、箭三十、重刀一把、長槍一杆、大盾一面。另外兩千五百輕步兵各配弓一把、箭三十,還有一個更大的箭簍、裝箭一百,配弩一把。

禮兵一千人,剩下的三人作為輜重軍。

更讓大臣們驚訝的是御馬監四營設立了一個新的職位,名為叫教化參軍,各自下轄文吏數十個人,從京城落第士子中擇優選拔充任,各有辦事處,其職責是在軍中宣揚皇帝陛下的神文聖武,關愛百姓的高尚品德,樹立士兵和下級軍官為朝廷為皇帝陛下而戰的堅強信念,代士兵寫家信的同時和士兵們聊聊天,這並不新鮮,李曄只是把它體制化了。

接下來,就等整訓結束了。

辦好御馬監及下轄四大營和北斗七營及七營設含元殿軍務處等各項事務後,李曄內庫的錢已經用去一半,心也累得不輕,東川戰事也傳來了新的訊息,李保攻破了劍門關。

這個好消息的到來,讓沉悶的朝堂不禁為之精神大振。

快兩個月了,終於有大進展了。

看完李保的捷報,近日愁眉苦臉的李曄終於露出了笑容。

定初元年八月初一,長子滿月,欽定名裕,賜封德王,李曄在延英殿大宴群臣。

杜讓能進言道:“陛下登基以來,患山河隱亂,常不能寐,乃念祖宗偉業不可畢於陛下之手,於是外誅不臣,內除賊宦,事必躬親,凡此長年,海晏河清,四海山巒靜動,諸事太平,今德王受封,故臣等請立皇后,使龍珠幸得,鳳霞歸位,淑妃冠主六宮。”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唐人的餐桌光陰之外宇宙職業選手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
相關推薦
沒人比我更懂穿越!御獸:開局覺醒九星天賦在遮天變成女妖的那些年詭秘:魔女先生與獵人小姐攝政王的寵妻日常第三種絕色精靈:我轉生成了百變怪科學修仙:開局製造飛劍加特林精靈時代:帶著裂空座去高考半死人之停止輪轉的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