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良禽擇木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在文武群臣都到齊之後,康熙用他那極富扇動性的聲音說道:“海寇大造輿論職責官軍屠戮平民,如今天下輿情洶洶,如之奈何?”

“皇上!奴才以為海寇指責我大清殺戮平民是假,想要製造藉口與我大清開戰是真,奴才認為我大清必須做好萬全準備,各個與海寇交界之處,都必須日夜監視,防止海寇可能出現的偷襲。”納蘭明珠首先出班奏道。

“臣附議!”陳廷敬出言贊同了納蘭明珠的提議。

“臣附議!”

······

連續幾人都出班附議了納蘭明珠的提議,康熙很明顯對於這個提議並不感興趣,明珠的這個提議只能說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善於揣摩上意的索額圖看著康熙不置可否的樣子,馬上明白皇帝對這個建議很不滿,看來皇帝還想在開戰之前與海寇再進行一次接觸。

若是能夠爭取一段時間,讓朝廷能夠從容將吳逆徹底平滅,那個時候就算海寇不與朝廷翻臉,朝廷也會主動對海寇發起攻擊,最起碼要將海寇趕下海才行。

“皇上!明珠大人所說聽起來有些道理,可是卻沒有什麼大用,眼下朝廷最需要的不是與海寇開戰,而是在平滅吳逆之前穩住海寇。

因此奴才認為應該安排一員幹吏為行人出使海寇,就巴蜀問題與海寇進行談判,只要能夠穩住海寇,朝廷做出一些讓步也不是不行。”

索額圖的一席話讓康熙眼前一亮,看來還是自己的老丈人更懂自己,雖然康熙不認為滿清朝廷將姿態放低就能爭取到鄭氏海寇不出兵,但是利用談判拖延一段時間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過康熙沒有立刻表態,他還想看看自己這些重臣還有多少人贊同索額圖的建議。

皇帝沒有表態,底下的群臣立刻分成了好幾個陣營,有贊同明珠的,也有贊同索額圖的,還有一些低頭沉默不做聲的。

康熙將群臣的表現都看在眼裡,對於那些一言不發明哲保身的官員,已經在心裡給這些官僚下了定論,這樣的官僚一定不能大用。

不管是提出任何的建議,哪怕是無用的建議,都能證明官員是願意做事的,這些一言不發者明顯就是不願意做事的。

在群臣誰也說服不了誰的時候,康熙輕輕敲擊了一下龍書桉,聲音不大卻足以讓所有爭論的人閉口不言,這就是皇權的威力。

眾臣將目光看向康熙,康熙咳嗽了一聲,見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他這裡,開口說道:“明珠與索額圖所言都有道理,依朕看來兩位之議完全可以同時進行。

備防與談判並不衝突,當然我大清以和為貴,能不開戰最好,只要鄭經願意以談判解決雙方的分歧,我們可以適當做一些讓步,甚至可以請鄭氏派人親自到巴蜀進行調查。”

陳廷敬眼前一亮,立刻出班恭維道:“皇上聖明,此計甚好,若是能夠在談判問題上拖上一年半載,朝廷就能徹底解決吳逆。

到那時,我朝憑著新勝之師,一鼓作氣便能將海寇趕下大海,未來幾年我朝勵精圖治,打造海船,早晚能夠將海寇徹底拔除。”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話算是說到了康熙的心坎裡,他的策略就是想要用談判拖延時間,這個談判的人選就要好好選擇,必須要能明白皇帝意思,儘量將海寇拖住。

既然陳廷敬這麼明白自己的心思,不如就讓陳廷敬做為行人出使海寇。

“陳師傅說的好!甚合朕意,我大清如今最重要的事是徹底解決吳逆,在吳逆沒有解決之前,不能再開戰線,憑白的分散朝廷的力量。

朕有意請陳先生代表朝廷出使海寇,與海寇進行談判,不知陳師傅意下如何?”

“臣敢不從命,不過臣一人勢單力孤,特請皇上下旨奪情丁憂在家的張敦復與臣一道出使。臣二人都與海寇打過交道,算得上比較瞭解海寇者。”

“朕準了!”

“臣還有一件事本來打算過些日子事成之後再向皇上稟報,既然臣要出使鄭氏,這件事就提前向皇上稟報一下。”

“陳師傅有事就說,只要朕能辦到的,一定照辦!”

“今年以來,皇上命臣掌管工部,前線繳獲了一些吳逆使用的火銃,威力甚大,根據俘虜交待,這些火銃是來自鄭氏海寇。

得知這些火銃的來歷之後,臣便命令工匠仔細研究海寇的火銃,是如何打製出來的,為何威力如此巨大。經過大匠的仔細研究終於明白了這些火銃威力巨大的奧秘。”

群臣的眼光一下子集中到了陳廷敬的身上,當年滿清與海寇交手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海寇的火器犀利,能夠遠距離射殺敵兵。

而且根據武昌前線的士卒描述,吳軍使用的這種火銃列陣之後,能夠連續不斷地發射彈丸而不炸膛,可見其做工之精良。

更為讓滿清工匠驚奇的是,這些繳獲的火銃的銃管竟然大小一致,這在戰場上的作用可太大了。若是所有火銃都能統一一種口徑,以後的後方的彈丸製造就能統一規格製造,這將極大的減輕後勤的壓力,也能大大的提高火器的裝備。

可以說對於火器的渴望,滿清不比其他勢力低,所謂的騎射那就是個笑話,無論平三藩、戰沙俄、擊噶爾丹都是以火器取勝。

宣傳騎射的目的是讓漢人恐懼旗人的武力,以武力壓制華夏百姓反抗的聲音。

聽到陳廷敬說彷制火器有了眉目,康熙當時興奮地站起身子,搓著雙手問道:“陳師傅!快給朕講講這海寇的火器到底有何奧秘?”

“回皇上!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位大匠分別拿著各自的尺子測量同一批火銃,結果兩人測量的結果完全不同,因此大匠恍然大悟,這海寇製造火銃之前必先統一了尺子的長度。

應該是所有工匠的尺子都是用的統一規格,只有這樣無論是哪位工匠打造出的銃管都應該是一樣的。要說這統一尺子並不是什麼新鮮的發明,秦朝時就有了統一度量衡的規定。

無奈後世工匠,一人一把尺,誰都不願使用其他人的尺子,兩個工匠使用的尺子甚至會有很大的偏差。因此臣立刻下令營造司專門製作了一批精工製造的營造尺,這些尺子的要求必須規格一模一樣。

如今營造司正在加緊打造,估計再有一些時日便能全部完工,只要這批尺子的規格統一了,以後我大清製造的所有軍器都能做到規格統一。”

群臣沒想到海寇火銃犀利的原因竟然這麼簡單,是尺子的原因。若不是陳廷敬說出來,群臣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鄭氏海寇的火器跟尺子有關係。

“陳師傅!這新火銃什麼時候才能打造出來?”

“這個臣不知,工匠們正在日夜研究,統一尺子只能解決火銃的銃管口徑的問題,而其他的如發射的機括,藥池、還有槍管的打造方式都在研究當中。”

“怎麼這海寇的火銃與我大清的鳥銃還不是一樣的打造方法嗎?”康熙好奇地問道。

“臣不懂營造,不過工匠說過這海寇打造的銃管是渾然一體,絲毫看不出任何卷管、焊接的痕跡,簡直就是渾然天成。

工匠們推斷海寇製作銃管是用實心鋼棍直接鑽孔打造,可是這樣的製造方式,我大清工匠並未掌握,只能使用打造鳥銃的方式打造海寇的這種自生火銃。

還有一個很大的難題是,海寇機括的彈黃彈性非常好,擊打砧板有力,能夠保證燧石的發火量,每次擊發都能保證引燃藥池中的火藥,從而點燃銃管中的火藥,將彈丸發射出去。

而我大清工匠打造的彈黃卻做不到如此有力,這就造成了我大清打造的自生火銃發火率不足,無法趕上海寇火銃的威力。”

“沒想到一杆小小的火銃竟然有這麼多的門道,可見事事皆學問,海寇雖然粗鄙,不識文采,然而在制器一道上卻足以勝過我大清。

我大清在制器一道上還是要多加鑽研,爭取早日趕上海寇的水平,陳師傅放心,朕會親自安排人督促工匠用心打造火器。

爭取早日打造出足以媲美海寇的火器,在戰場上與海寇一決高下。”

陳廷敬領了出使鄭氏的差事,回家告別了家人,收拾行囊準備出發,夫人王氏詢問他:“老爺這是打算去哪裡出公差?”

陳廷敬也不知道自己這一趟能不能回來,便對夫人說了實話,他長嘆一聲說道:“夫人!老夫這一次是去海外鄭氏出使,老夫走後夫人緊閉大門,在家教導豫鵬、壯履讀書,不要與任何人來往,以防招來不必要的麻煩。待到為夫回來,一切皆自明也!”

王氏是大明名臣王國光的後人,不是什麼都不懂的愚夫愚婦,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家老爺的意思,垂淚點頭道:“老爺只管放心,妾身定會守好門戶,認真教導孩兒成才。”

在家待了一個晚上,第二天在禮部領受王命旗牌,踏上了出使的行程,路上無話,半個月後陳廷敬一行人抵達桐城,找到了正在父親墳前結廬而居守孝的張英。

張英的父親已經亡故多年,不知是出於孝道,還是出於什麼原因,張英在今年又將父親重新安葬,並且告假在家為父守孝。

接旨之後,張英明顯有些愕然,沒想到自己剛回到家鄉不久,就被皇帝重新啟用,當陳廷敬說明此次出使的任務之後,張英嘆了口氣說道:“子端這是欲將吾架在火上烤啊!”

“敦復何出此言,此次出使肯定不會順利,但也不是什麼兇險之事。”

“子端欺吾!”

張英輕輕一句話讓陳廷敬老臉通紅,他知道張英看破了他的心思,滿朝之中能夠在出使鄭氏幫得上忙的只有張英,因為漢臣中只有張英是親自與鄭氏接觸過,對鄭氏有所瞭解。

出使敵邦一言一行都代表著國家尊嚴,而談判中又要達到己方想要的目標,這就需要高超的話術技巧。陳廷敬遍觀滿朝文武,也就只有張英符合自己的想法。

“敦復息怒,你我同庚,又是同殿為臣,就算是坑人也不會坑你,這場談判看似兇險,實則還是大有機會。你我二人到了東番,無非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鄭氏以禮相待,我們為朝廷據理力爭,將鄭氏出兵的時間儘量往後拖,只要朝廷平滅吳逆,你我的差事就算大功告成。

第二種是鄭氏根本不給我們談判的機會,直接讓你我二人打道回府,我們這一趟算是無功而返。

第三種就是我們到了東番島,鄭經將你我扣下,既不殺也不放,將你我軟禁起來,等到與朝廷的大戰分出一個結果的時候,無論是朝廷勝還是鄭氏勝,你我的安全都沒有任何問題。”

“這是為何?”

“鄭氏勝!為了表示自己是天下正統,肯定會對你我勸降,你張敦復是翰林學士兼任禮部侍郎,某是工部尚書,你我二人身份地位足夠,一旦你我二人表示歸順,那鄭經必然會倒履相迎。

鄭氏敗!你我二人會成為鄭氏向朝廷乞降的籌碼,為了表示對朝廷的恭敬,鄭經肯定會將你我二人放回,取信於朝廷。”

“子端想要做貳臣?”張英看了看門外守衛的侍衛離著二人很遠,應該聽不到二人的談話,這才低聲問道。

“非也!不說良禽擇木而棲之類的藉口,你我二人不用卑躬屈膝,只要保持臣節,安心做個俘虜,一切等候塵埃落定就好。”

張英明白了,陳廷敬應該是看出了朝廷如今已是強弩之末,若是單獨對付一個吳逆,還能應付,可是面對實力強盛的鄭氏,大清朝廷早已力不從心。

這個時候對於陳氏這樣晉中大族,自然要在新朝給家族留出一條後路,這對於大家族來說都是正常操作,就是張英也不是什麼硬骨頭,若是硬骨頭也不會選擇做滿清的官。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唐人的餐桌光陰之外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深空彼岸
相關推薦
網遊之我在女帝身邊當太監半島的秘密青空逐鹿大荒傳茅山女傳人神域蒼穹Tempest五道之韓娛記錄詭秘世界的修仙者重生之吳霸春秋我,詭異遊戲的荒誕補丁從直播開始成為神級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