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千字文 弟子規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劉襄批閱了三天的呈文,才算把積累下來的政務處理的差不多,有時間思考一下蒙學教材的問題了。

一提古代開蒙,三、百、千、千自然而然的浮上心頭。

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現代的小孩大部分都背過其中之一,就算沒背過,也知道這些是什麼。

但漢代沒有這些啟蒙的文章。

漢代開蒙主要是用《說文解字》和《爾雅》,這兩個相當於現代的字典,不押韻,不方便記憶。

好點的族學,會教《急就篇》、《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等等。

劉襄如果想要真正的留名蒙學,提升自己的聲望,就不能只是以官方的名義辦學,必須得在教材上留下名號。

那還有什麼好猶豫的,抄唄。

三字經裡面,後世的典故太多,現在拿出來不合時宜。百家姓他小時候沒背過,只記得趙錢孫李,周吳鄭王,什麼什麼,蔣沈韓楊,後面的就更不知道了,而且,漢代的時候排姓氏,肯定劉姓第一啊,修訂這玩意太麻煩了。

還是抄千字文吧,這個他小時候真背過,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嘛,押韻,琅琅上口,跟兒歌似的,順著就能背下來。

還記得小時候,如果中間哪句忘記了,就得從頭捋一遍,然後就能想起來了。

千字文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散騎侍郎,給事中周興嗣從王羲之的書法作品之中,挑出了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編纂成文的,對仗工整,條理清晰,平白如話,易誦易記。

成書時間離漢末不遠,沒什麼後世的典故,不用過多修改。

而且文採斐然,適合裝逼。

劉襄不是想混個才子的名號,他只是想扭轉自己粗鄙武夫的形象,這幾年光打仗了,武將的形象深入人心,這不好,會被士人鄙視。

他要豐滿自己的人設:家學淵源,文採斐然,因為世道亂了,迫不得已棄文從武,征戰幾年,武運昌隆,造就了現在的自己,允文允武,文武雙全。

這樣才能讓大部分的士人從心裡接受他,特別是寒門子弟,會把他當成自己人,甚至是偶像、榜樣。

因為他真的出身寒門,原身他爹也是真的有才名,只是離世太早,又生活在幽州邊郡,才名未能彰顯於世。

這樣的人設,會幫助自己聚攏人心。

好處這麼多,不抄是傻子!

他拿過竹簡、筆墨,興致勃勃的默寫千字文。

從“天地玄黃,宇宙洪荒”開始,一句一句往下寫,不得不感嘆,兒時開蒙的記憶,真的能記一輩子,後面小學、中學的知識,其實大部分都還給老師了。

當寫到“布射僚丸,嵇琴阮嘯。”的時候,這句不對,不能留。

這句話的意思是呂布擅長射箭,宜僚擅長玩彈丸,嵇康擅長彈琴,阮籍善於撮口長嘯。

宜僚他想不起來是誰了,但呂布是這個時代的,嵇康和阮籍都是竹林七賢之一,現在還沒出生呢。

寫出來當預言故事嗎?

還有下一句“恬筆倫紙,鈞巧任釣。”

蒙恬發明毛筆,蔡倫改進造紙都沒問題,可馬鈞是三國時期的魏國人,現在還小,有可能還沒出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不能留。

對這兩句起總結作用的“釋紛利俗,並皆佳妙。”自然就不能有了。

與前幾句對仗的“毛施淑姿,工顰妍笑。璇璣懸斡,晦魄環照。”也不能留。

後面的幾句到是沒什麼問題,其實也只剩下六句了,一口氣寫完,以“孤陋寡聞,愚蒙等誚。謂語助者,焉哉乎也。”收尾。

全篇九百六十個字,說千字文,也不算什麼錯誤。

劉襄準備用它作為啟蒙的文章,再輔以說文解字、爾雅和簡單的加減法,作為蒙學教材。

想了想,覺得有點少,但他不喜歡《倉頡篇》、《訓纂篇》、《凡將篇》、《滂喜篇》,只留下了《急就篇》。

《千字文》、《急就篇》和加減算術,確實有點少。

乾脆自己再抄一篇。

小時候長輩推崇傳統文化,他上小學之前沒少被封建糟粕禍害,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什麼的,沒少背,要不是年紀到了,該上學了,他都快開始背誦四書五經了。

別人家的小孩哭著喊著不想上學,他揹著小書包歡歡喜喜的奔向了學校的懷抱,小學生活,太舒服了。

因為上學了,要接受系統的現代教育,家裡的長輩便不再干擾,怕影響學業。

像什麼“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呀,“在親民”呀,“在止於至善”呀,都只是聽過,並沒有真的去瞭解。

但《弟子規》他可是真的背誦過,也因為背不下來,而被打過屁股。

記憶深刻啊。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起個頭,他就能往下背。

這都是疼痛換來的,能記一輩子。

劉襄揉了揉屁股,決定把《弟子規》加進去。

這篇文章挺有用的,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接物、處世、求學時應有的禮貌。

知禮總是沒錯的。

懂禮貌的小孩,招人稀罕。

兩篇文章加起來兩千字多點,分了兩卷竹簡,總重六七斤。

他這是小卷,大卷一般能記載兩千字左右,一卷大概重五斤。

在古代,知識很有分量,讀書人也是很有力氣的,書簡真的比刀劍沉,掄起來能砸死人。

所以說,《論語》別名“掄語”,是有事實依據的。

劉襄背負著能當武器的知識,出宮向書城而去,他要去找蔡邕,一是請老丈人幫忙斧正,看看有什麼不合時宜的地方。

二是想讓他寫個範本,這可是書法大家,蔡伯喈的手書,極受世人推崇,有他的字做範本,不但能吸引蒙師,而且能讓蒙童從一開始識字就接觸正體,好處很大。

當然不可能給每個孩子發個蔡邕的字帖。

是他寫個範本,讓蒙師抄錄,然後再教給學生,讓那些蒙童在沙盒中練字。

現在沒有印刷術,劉襄沒辦法給每個學生印刷教材,那太奢侈了。

他不是沒想過把印刷術“發明”出來。

可是,印刷術的關鍵不是雕版也不是活字,而是油墨和紙張。

光發明個印章有什麼難的?

真正難的,是能夠承載印製的柔韌紙張和便宜的油墨。

東漢的紙,屬於草紙,粗糙、脆弱、發黃、散墨,畫畫還行,水墨畫的很多意境,其實就是紙張散墨留下的歷史原因,咱們的祖輩反而把這個缺點玩成了藝術,真牛逼!不服不行。

這樣的紙,字跡不清晰,難以用來書寫,也不容易儲存,更別說印刷了,拓印的時候太容易損壞了。

還有油墨的問題,漢朝有油墨的前身,印章用的印泥就是,可那玩意不便宜,大規模印書成本不低。

所以印刷術屬於技術上能達到製造要求,但推廣上,問題重重,他也在改良紙張,可效果不好。

技術難以落地,跟沒有一樣。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光陰之外我有一劍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唐人的餐桌明克街13號深空彼岸宇宙職業選手不科學御獸神秘復甦7號基地
相關推薦
鬥破:從收雅妃為侍女開始無敵太監武帝,冷宮掃地一百年全球進化:我覺醒了SSS天賦重生嫁給了死太監遮天之我有一枚種子魔獸之暗影奧術師御天狂鳳丹麥崛起1890我有一個諸天模擬器我不是氪星人,我是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