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堂議衝突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為拉攏門閥士族,採納尚書令陳群的建議,建制九品官人之法以來,九品中正制已存在三百三十七年之久。

自晉以後,南朝統治者或多或少,都察覺到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而做出調整。

例如高澄的老朋友蕭衍。

505年,蕭衍設定五經博士,設立五經館,招收寒門弟子進學。

學生食宿學費全免,只要能精通其中一部經書,透過考試,便可為官。

蕭衍甚至放話,不管是放牛出身,還是替人放羊,只要透過考試,就能得到錄用。

對比三十年後的蕭菩薩,前後變化,讓人唏噓。

南朝統治者,在想辦法擺脫九品中正制的時候,北朝,卻由孝文帝將中正制給移植過來,如今已歷四十餘年。

所幸,對於高澄來說,廢除九品中正制,並不困難。

不能否定河北士族在高氏建義的過程中發揮過的重要作用,他們也是如今高黨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高家的根基,卻在六鎮鮮卑。

九品中正制廢除與否,動搖不了高氏的基本盤。

河北士族若是敢於以命相搏,當年人口括檢,也不會乖乖交出六十萬隱戶丁口。

雖然高澄所倚重的文士,許多都是出自門閥士族,比如出身弘農楊氏的楊愔、博陵三崔等人。

但他相信,這群親信們,能夠在自己的前途上作出取捨。

楊愔自不必提,慘遭滅族之禍的他,如今宗族也沒剩幾個人。

博陵三崔在括檢戶口時的踴躍,猶在眼前。

趙彥深這種貧寒出身更不用提。

但高澄又一次召集文臣、幕僚,其中還包括正準備啟程往晉陽任職的李元忠在內,一應洛陽勳貴中的河北士人。

就連高隆之這個冒認的渤海高氏,也被一同招進了中書省。

元善見召開的朝議只是小高王作秀的場所,中書省議事大堂才是東魏政治中心。

高澄也不繞圈子,直接讓眾人闡述自己對九品中正制優缺點的看法。

新任大將軍府主薄張師齊,首先發表自己的看法。

出身卑微的他,勐烈抨擊中正制度,認為中正對人才的不公平評價,導致寒門才子不能得用,士族庸碌之輩,卻竊據高位。

這一波範圍輸出引起了李元忠等士人不滿,紛紛聲討張師齊,也有少數出身寒門的幕僚下場聲援張師齊。

一時間中書省議事大堂吵鬧得跟菜市場一般。

若非高澄喝止,只怕今日就要在這裡上演一場全武行。

高澄平心靜氣,對眾人說道:

“澄今日招諸君前來,是要聽取諸位對現行選官制度的看法,既然諸位立場分明,不如這樣,先由士族向我闡述九品官人法的益處,再由寒門為我分析其弊端。”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李元忠身為趙郡李氏宗主,被推為代表,向高澄進言。

他認同了張師齊之前對中正評價不公的抨擊,但也著重提到九品中正制對穩定統治、安撫士族的作用。

就差與高澄說一句:

‘大將軍與士大夫治天下,非與寒門、百姓治天下也。’

當然,他也沒這個膽量這樣講。

畢竟高澄這個權力欲旺盛的傢伙,跟某仁宗、神宗不同,誰敢跟他共治天下,他非得將對方愉悅送走不可。

高歡若不是他父親,只怕小高王早已經在私底下開始算計對方。

高澄傾聽了李元忠的看法,又問其餘士族道:

“可還有人補充?”

有人試探著提出九品中正制以家世、道德、才能三者並重為標準。

當即引起了張師齊等一眾寒士的不滿:

“何謂三者並重?唯重門第耳!”

張師齊不帶怕的,他甚至拿博陵崔氏舉例,自孝文帝改革以來,博陵崔氏子弟只要成年,不論賢愚人人都能獲官。

也只差沒說造成北魏官少人多的局面,是因為博陵崔氏等士族太能生養。

博陵三崔如今只有新任黃門侍郎崔昂在洛陽,事關宗族聲譽,他只能硬著頭皮辯解是家族重視文教,人人都有才學。

張師齊回以冷笑。

高澄第一次發現,這個在自己面前阿諛奉承的傢伙,原來這麼勇。

其實張師齊的勇氣正是來源於高澄。

他因記錄高澄言行的原因,常伴左右,可以說是當今世上最瞭解他的一批人之一。

高澄突然召集眾人品評九品中正制,打的是什麼主意,他心底門清。

張師齊一點也不在乎同僚們對自己的看法,他只知道,沒有家世背景的自己,只有討好高澄,投其所好,才能飛黃騰達。

大將軍府主薄,這個曾經可望不可即的高位入手,也讓張師齊對自己的仕途,更有野望。

高澄再一次止住爭端,最後問了一次士族,九品官人法可還有優點。

眾人不再言語,曾經察舉制腐朽不堪用,九品中正制應運而生。

三百三十七年光陰流轉,世事變化,初期許多的優點,不能再放在當下的世道。

高澄於是將目光轉向張師齊等寒門士子,由他們歷數九品中正制弊端。

除了對中正不公、只重門第、以及造成冗官問題。

張師齊又發一言,驚嚇住了在場眾人:

“門閥世族把持選官制度,以黨羽充塞朝堂,僕擔心,大將軍在,尚能掌控時局,大將軍之後,一旦子孫闇弱,一如晉室南渡,必為士族所操控。

“南人曾言:‘王與馬共天下’,真等北人傳唱:‘崔與高共天下’,悔之晚矣!”

崔昂最先反應過來,他拔出腰間配劍,嗷嗷叫著要砍了張師齊。

嚇得張師齊臉色一白,慌忙逃避。

“賊子休走!今日有你無我!”

幾個人都拉不住怒氣衝衝的崔昂。

高澄坐在主位哭笑不得,這張師齊也實在勇過頭了,之前拿博陵崔氏男丁人人為官說事也就罷了。

連崔與高共天下這種話都敢說出來。

崔昂要是不跟他拼命,還真對不起崔氏列祖列宗。

“胡鬧!張主薄!還不向崔侍郎賠罪,此等誅心之言,豈能胡說。”

高澄怒斥張師齊一句,又轉而寬慰崔昂道:

“懷遠莫要與這憨人置氣,澄素知崔氏忠義,斷不會因片面之言而猜疑,且將劍收了,繼續議事。”

有了高澄打圓場,崔昂才將配劍收起,但是一雙眸子,始終狠狠瞪著張師齊。

張師齊也總算有所收斂,雖然不相信崔昂真會與自己換命,但真要激得對方熱血上頭,多划不來。

他張師齊有今天的位子,可不像那些士族子弟一般來得輕鬆。

平息了這次議事的第三場爭端,高澄繼續詢問堂上寒門幕僚,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也許是張師齊與崔昂鬧得太多,其餘人也再無闡述。

“既然如此,諸位依照方才所述,就九品中正的益弊,告訴澄,是否應該改良官員選拔制度。”

說著,高澄將目光投向高隆之:

“高侍中,你先說。”

高隆之作為高澄的老搭檔,配合意識自不用說,他進言道:

“九品中正,僅有安撫士族一利,卻有諸多弊端,下官尋思,難道沒了士族扶持,相王與大將軍就坐不穩這天下不成。”

一眾士族文臣盡皆變色。

李元忠當先出來反駁。

高隆之也不惱,笑吟吟地對李元忠反問道:

“李兄如此維護,莫非真如張主薄所言,希望子孫效彷琅琊王氏不成?”

李元忠勃然大怒,眼見又要再起爭端,高澄趕緊將苗頭掐死:

“高侍中,莫要學張主薄危言聳聽。”

高隆之與李元忠有怨,還不淺。

最早能追朔到洛陽之變,高隆之身處宮城,而李元忠與高乾在不能堅守的時候,打算殺盡他的家卷。

這件事不能說李元忠做錯了,但毫無疑問會被高隆之的家卷怨恨,幾年下來,也能影響到高隆之對他們的看法。

但更重要的是高澄將尚書省事務放手由兩人處置,雖說兩人暗地裡爭權奪利不至於影響公務,但終究是把矛盾累積下來。

高澄看到這一點,也決定等孫騰正式上任,讓他與高隆之各領三部,互不侵奪。

高隆之的態度已然明了,高澄又詢問李元忠的看法。

李元忠胸口起伏,顯然是被氣得不輕,但因高隆之那一番話,也不能再堅持九品中正不能動搖。

於是他轉而向高澄進言,陳說官吏選拔的重要性,希望高澄在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代替方法時,莫要輕易變更。

哪知這正中高澄心意,他當即對眾人提出自己的想法:科舉制。

“科舉制?不限出身,以考試錄官?”

眾人所有所思。

其實考試錄官並非新意,南梁已經實施了三十多年,關東數年前,高澄也曾在括檢五萬冒名官吏後,主持了一場錄用考試。

高澄執政以來,位於洛陽的高氏義學有大量忠勇遺孤進學,其中不少人,年歲漸長,能夠任事。

但他們與寒門學子畢竟只是少數。

第一次科舉,無論考試內容,士族子弟佔據多數是必然的結果。

當考試範圍被公佈,士族門閥所壟斷的知識也能夠幫助他們從容備考。

在廣興文教,培育足夠多的寒門人才之前,無法改變政務上對士族的倚重。

因此,高澄先開科舉,也是希望讓天下人知道,讀書可以改變命運,從而推動文教的發展。

高氏的特殊,決定了以六鎮鮮卑武夫為根基的他們,不需要向隋唐一般無限向門閥士族讓渡,使科舉流於表面。

一旦等到這群鮮卑勳貴完成了向門閥的轉變,再要創設科舉制,難度就不是安撫幾個河北士族這麼簡單。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我有一劍7號基地明克街13號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
相關推薦
大明嫡子重生之港島豪門琅琊風起時紅樓假庶子從吞噬開始萬倍增幅修煉成帝的我把娘子養成天道我在異世成了人氣蜘蛛俠三國之魏武元勳西遊:我大唐太子,領軍西征!開局被始皇問斬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