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大丈夫,當如是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弘道七年六月二十。

長沙城外,北郊,祭天之壇。

旌旗獵獵,長矛如林。

一片紅色的海洋,分成了數團,整齊的排列在了原野上。

“唳!”

雄鷹在天空中盤旋飛舞,振翅之間,一雙銳利的眸子,時不時打量著下方。

在這個空中霸主的腦袋裡,有些不能理解,下面那些人類,聚在一起做什麼?

突然間。

下方人群中,傳來一陣又一陣的聲音浪潮。

“萬勝!萬勝!”

沖霄的音浪,瞬間將在空中飛舞的雄鷹,嚇了一跳。

翅膀撲稜撲稜的,就迅速向著一個地方遠去,逃也似的離開了此地。

原野上。

陸淵騎著萬里挑一的紅色駿馬,穿著一身明黃盔甲,打馬從大軍之間空出的區域,慢慢向前走過。

身後一隊同樣身著黃甲、手持長戈的雄壯騎士跟著。

隊伍所過之處,兩側將士們無不發出歡呼,手中執著的長矛頓地,發出整齊的震動聲響。

就這樣在一片的歡呼聲中,他走過了長長的軍列,來到了最前方的天壇。

此時天壇之下,上千名從地方府縣邀請而來的名士豪強,望著躍馬而來的陸淵,一個個皆是敬畏的低下了頭顱。

在這亂世之中,一切以武力為尊。

哪怕開國建邦,無有強橫武力,也不足以維持國祚。

而眼前這位即將登基,成為萬人之上的王者,無疑就是那個擁有最強武力之人。

也唯有這等王者,才可護佑地方,安定百姓。

已經被戰亂肆虐的數年的洞庭郡,此時正需這等王者,前來鎮撫一方。

陸淵視線掃過這些地方上的士紳,所及之處,無一敢與他對視。

在今日,在這個王者登基之時,他便是眾人的主角,是這天穹下唯一的光。

一股難以言喻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從陸淵的心中湧出。

在這一刻,他理解了劉邦看見秦始皇出行的車馬後,所說的,“大丈夫,當如是也。”,日後橫掃六合,定鼎天下,究竟是何種的豪邁。

這種天下至尊,萬民俯首,王者一言,莫敢不從的權力,的確讓人心生沉醉。

翻身從馬上下來,將韁繩扔給了後面的隨從。

陸淵手按腰間配劍,邁步踏上了眼前,已經鋪了紅毯的階梯。

在紅毯兩側,已經穿上新朝官服,各自按照品級排列的文武官員們,在其所過之時,無不彎腰行禮,獻上了臣服。

一步步邁著階梯,他堅定而又有力的走著。

很快,按照規制修建的三層一百三十五級階梯,就被走完。

到了最高的一層階梯上,負責宣讀朝廷詔命的天使楊景,神色複雜的看了眼,面前的新王者,然後拿起了詔書,高聲念了起來:“奉天受命

……徵南將軍陸淵,克平逆亂,安定洞庭……此功此賢,非封邦建國,無以賞之……

皇命昭昭,代天授之。

今賜洞庭之土,以嘉陸淵之功,建國長沙,進位為王,立諸侯之業,為朝廷藩屬。望爾安守地方……”

花了小片刻,楊景將數百字的詔書唸完,然後將詔書一合,雙手遞到了陸淵面前,道:“長沙王,接詔吧。”

“臣長沙王陸淵,接詔。”

陸淵看著面前遞過來的詔書,深吸了一口氣,然後堅定的接了過來。

旁邊很快就有侍從過來,又從他手中取走。接著就給他褪下盔甲,換上了王袍,戴上冠冕,捧來印璽,完成了身份上的轉變。

做完這些後,又有自侍從遞了一份祭天禱文來。

楊景見此,心中暗嘆口氣,然後也撤到了一旁,與一同來觀禮的上官明等人互視一眼,各自心緒複雜。

他們兩位朝廷的侯爺,自是哀嘆苦悶,直味社稷衰頹而憂慮。

但濟慧聖僧和喬康全,各自眼中,便就含了些欣喜和羨慕。

他二人可也是被朝廷許諾,會封邦建國,稱孤一方的。

而今陸淵和嚴望秋等先行者,都已先後立國,將此事做成。

尤其是今日之陸淵,萬軍擁戴,百官臣服,子民遵從,不知何等之威風。

瞅見了這一幕,同為預備諸侯的他們兩人,如何不想著效彷。

當下就在心裡面暗自打氣,來日自己登基之時,定要弄得比此時排場還要大。

到時要叫來五萬人,不,十萬人一同慶賀,還要請朝廷前來見禮。

絕不能叫這陸淵比下的風頭去。

兩人心中這般想著。

眼前的陸淵,則已經念起了祭天禱文:“臣,長沙王陸淵,詔告皇天……今日臣於此,建國長沙,王於此地,皇天共鑑,后土承之,佑我國祚。”

將最後一句禱文唸完,陸淵把手中的禱文,向著天壇正中,象徵著山河社稷的銅鼎扔去。

瞬間,禱文入鼎,被裡面燃起的火焰燒起,將禱詞獻祭皇天后土。

陸淵看著禱文被燒完,然後轉過身來,一雙虎目看著下方百官萬軍,然後運氣真氣,高聲喝道:“本王宣佈,今日,長沙國立,我為長沙王。”

聲音如雷,在真氣的助推下,瞬間響徹原野。

而下方聽到此音的百官大軍,也瞬間如同先前排練過的一般,跪倒敬拜,口中一起大呼:“長沙萬年!大王萬年!為大王賀!”

三個詞語,整齊如一,在這天地間迴盪。

而陸淵聽著這一聲聲恭賀,站於天壇之上,整個人俯視著下方,望著那一個個跪下拜倒的背影,心中激盪豪情的同時,又忍不住想。

‘這底下這麼多人,有沒有誰在想著,彼可取而代之呢?’

王者之位,不僅代表著權力、財富,更代表著職責與危險。

他今日為長沙王,坐享一郡,封疆千里,治民百萬。

可焉知這片江山之內,沒有人在覬覦著自己,在眼紅著這些權勢,想要取而代之呢?

‘不過不管有沒有“項羽”,有本王在,這長沙國,這洞庭之土,也翻不了天。’

陸淵心中這般想著,微閉上了眼,迎著天上灑落的陽光,開始享受起了這一聲聲歡呼。

穿越至今,已過十七載,這具肉身也三十二的年紀,今日終登基為王,稱孤一方。

昔年穿越時,在那幽冷洞穴中立下的宏願,為王做帝,領兵百萬,聖女魔女為妻,後宮佳麗三千,武功大成,天下無敵,今日大半實現矣。

男兒有此成就,豈不快哉!樂哉!

大丈夫,當如是也。

是日,弘道七年六月二十,陸淵於長沙城外祭天,登基為王,長沙國立。

然後冊封百官,以弟子周青為大將軍,總攬軍務。以崔長青為左相、孫思文為右相,兩人共同執掌政務。

其餘武將官員,各自冊封無數。

然後當天,天壇之上,陸淵親自宣佈,率師十萬,北伐周人,以復國內失土天門府。

在臺下列陣的四萬大軍,霎時雲動,北向而去,直奔益陽。

……

數日後,益陽城外。

陸淵率軍才抵此處,益陽城門便已大開。

“大王,三日前,大王登基立國,率師北伐的訊息傳來後。

益陽城中的周人守軍,便就棄城而去,向北而逃。

臣率兵追擊,直趨百里,斬賊人兩千餘,俘四千餘,另有千餘賊人潰散鄉野,以且能清理追繳。

但賊首李煙景等人,卻還是率這數百殘兵逃去,臣追之不及,請大王責罰。”

城門口,陸淵派著留守此地的弟子楚維,此時彙報請罪道。

陸淵聽完,也略有吃驚,沒想到李煙景等人,竟然會不戰而逃。

但轉念一想,這也符合常理。

先前他雖帶兵包圍了益陽城,但卻一直沒有發動強攻,只是圍著。

再結合他與朝廷隔河對峙,互相戒備的舉動,自然給周人一種他能爭取的錯覺。

於是便派遣了使者而來,想要勸降陸淵。

而那段時間他也為了借周人的勢,沒少釋放好意,甚至都還允許益陽城內的周人,出城外採柴取水,關係一派融洽的模樣。

在那個時候,李煙景他們被圍著,自然心中不慌,畢竟還有著希望。

可現在隨著陸淵接受朝廷冊封,建立長沙國的訊息傳來,原本的一切希望幻想,自然也跟著破滅了。

尤其是前些天,朝廷十數萬大軍聚來,還打出了上官明與楊景的旗號後,這就更讓李煙景他們驚慌了。

畢竟算上陸淵在城外圍著的大軍,那可就是二十多萬強兵,以及六位先天宗師了。

這不管是普通士兵,還是先天戰力,都已經超過了李煙景他們。

如果他們這些周人宗師還留在城中,那麼等陸淵帥軍趕來,可是真的有可能將他們全都留下的。

而如果能一次性留下,三位周人的先天宗師,陸淵也不會錯過這個機會。

只要把李煙景這些人留下來,斬於此處。

那周人一下損失了三位先天宗師,頂層戰力直接損失一半,從此再不復威脅。

到那時,陸淵北方的邊境壓力,將直接大為緩解。

再不用時刻擔憂著,周人什麼時候會跨江而來,打到自己國內了。

可惜。

想來李煙景等人也明白此點,所以在確認陸淵已經正式倒向越國後,便直接棄城而逃了。

如今三位先天宗師,離開了益陽這個囚籠,從此天地廣闊,想要抓到他們,難之又難,已近乎不可能了。

“無妨。能收回益陽縣城,便是好事。”

心中這般嘆了口氣,陸淵看著自己弟子,搖搖頭道:“至於李煙景等人,俱為先天宗師。他們想逃,你沒有先天宗師相助,攔不住也是正常,起來吧。”

以先天宗師的實力,只要不是頭鐵,硬要立抗萬軍。

那麼在萬軍之中,尋個方向破圍而出,還是很簡單的。

更不用說城中的先天宗師,還足足有三位。自己這個弟子攔不住對方,是很正常的。

甚至該說能攔住,這才不正常。

“謝大王寬恕。”楚維聽自家已經登基為王的師尊這般說,心中才松了口氣。

說真的。

這位弟子心中還真有些擔心,新朝鼎立,自己沒攔住李煙景等人,自己師尊會不會惱羞成怒,來個殺雞儆猴。

眼下看來,是想多了。

帶著些許慶幸,他連忙讓人開啟城門,然後引著陸淵隊伍,進入城中,往著已經收拾好的衙舍而去。

……

等進到城內,安頓下來之後,陸淵便叫齊了楊景等人,雙方一同縣衙議事。

“而今李煙景聞我大兵而來,望風而逃,棄城遠遁,益陽縣不費吹灰之力,便已收復。”

陸淵看著眼前幾位越國將軍和國師,正言說道:“既如此,那江南之敵,已然雲散。以本王之見,吾等可乘勝北上,渡江而去,與敵決戰。”

開國之後,陸淵對於周國的求戰之心,開始直線上升起來。

洞庭十府,如今長沙國立,僅有江南九府之地,處在掌控之中。剩下江北的天門府,依舊陷於敵手。

甚至原本的巴陵郡城,一郡首府,都不在他的控制下,依舊被朝廷掌握著。

而關於這點,也是當初朝廷和陸淵商議後,所達成的條件之一。

朝廷給陸淵封王建國,而陸淵則將朝廷依舊控制了洞庭郡城,暫時託管給朝廷,作為朝廷江北大軍的後勤保障據點。

在擊退周人,收復西川郡前,不管是巴陵郡城,還是天門府,朝廷都不會歸還。

所以陸淵想要讓自己國土完整,尤其是拿回象徵意義極大的巴陵郡城,首先得幫朝廷打退周人。

如此一來,陸淵開國之後,自然對於北伐積極無比。

他可是準備拿巴陵城作為國都的,如今一國之都被朝廷控制著,這像什麼話?

什麼?

為什麼叫長沙國,不在長沙府立都,卻要跑去巴陵城。

這就不得不說巴陵優越條件了。

首先,經濟方面,此城臨江,坐擁長江水道,溝通南北三國,最是繁華。

其次,農業方面,巴陵城所在的嶽陽府,也受長江灌既,土地肥沃,那是一等一的產糧種地。

最後,軍事方面,巴陵城控扼長江水道,只要把守住了此城,就能從中截斷長江。更能扼守北方來敵,距離於江北之外。

如此三方面,都極其優越的一處重鎮,這麼一座天下雄城,自然是建都的最好選擇。

當初越國朝廷,也正是看重此點,才會把郡府安置於此地。

至於選長沙府,經濟差了不說,農業方面也不見得更優秀,軍事方面更不見得更安全。

陸淵腦子抽了,才會選此。

然而面對他的積極請戰,原本一直逼著陸淵出兵的上官明等人,卻是拉垮了。

“長沙王勿急。”

上官明看了一眼陸淵,卻是搖了搖頭道:“討賊自然是要進行的。但如今各方大軍未至,僅以我等之力,想要退賊,並不容易。

還是等南海王與寧海王的大軍到來,我等四方大軍齊至,再行北伐。

屆時我等聚兵近五十萬,更有九位先天宗師。

如此渡河北上,浩浩蕩蕩,何愁周人不破?”

當初朝廷與陸淵他們三方約定,三國建立之後,需得各自出兵十萬,幫著朝廷擊退周人。

如今離得最近,建國最晚的陸淵,已經履行承諾,領著十萬大軍會合。

甚至還附帶上了一位先天宗師藍彩兒,可謂誠意至極了。

但另兩位已經早早建國,處在嶺南的嚴望秋和蘇玄歌,可至今還沒個動靜呢?

這兩人答應的二十萬大軍不來,此時朝廷和陸淵率軍北上。

以雙方合力,雖然也並不是不能與周人一戰。

但這豈不是他們兩方,平白給寧海國與南海國當了炮灰,拿自己的兵馬給這兩國打仗?

這天下那有那麼好的事情。

陸淵聞言皺眉道:“南海、寧海二國初立,國政都尚未捋清,更別說聚集兵馬了。等他們帥兵自嶺南而來,怕不是要等到半年後?

我等數十萬大軍,屯於此處,每日人吃馬,嚼耗費無數。

豈能在此乾耗?

而且嶺南之兵,根本不堪戰。

指望這二國的二十萬兵馬,那還不如我等直接北上,與周人決一死戰。”

兵馬有的時候,不是越多越好的。

大軍征戰,正面對決,真正能發揮作用的,還得是那些訓練年久,見慣了生死的精兵強將。

可嶺南之地,近些年承平,自從靜海國滅後,就再無大戰。

數年下來,國內除了一些郡府縣兵外,那還有精銳?

而就那些郡府縣兵,兩國加起來,能不能湊出兩萬都是個問題。

這種情況下,南海、寧海兩國,要履行跟朝廷的承諾,派出十萬大軍,能怎麼辦?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怕不是最後,也只能拉些明夫出來湊數了。

而更大的問題,還是兩國的內政混亂。

嚴望秋與蘇玄歌兩人,可不像陸淵,一年多前,就開始籌備著建國了。

所以如今登基,文武百官,地方府縣,三軍將士,很容易的就轉換了旗幟,建立了新的秩序。

南海、寧海二國,倉促上臺,又經歷了他們胡亂裁撤官員的亂政,地方都開始混亂無序。

這種狀態下,指望它兩國拉出十萬大軍來?

他不是連強拉壯丁,都沒這個能力。

而等到兩國國政捋清,怎麼也要好幾個月後。再等派兵北上,那時間就更久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深空彼岸唐人的餐桌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不科學御獸宇宙職業選手神秘復甦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大山的兒子從大山中走出的風水神婿玄武殿九叔:開局買制裁,殭屍整不會了我在凡人垂釣諸天海賊之暗影王座從天后演唱會開始出道超能國寶港片裡的小警員領主遊戲,開局一座龍騎兵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