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四章 海外分田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在水師官兵的驅趕下,蜂擁而來的倭人乞丐們不得不散了開去。

但他們當中,還是有人被一些漢人移民施捨了一些錢。

畢竟許多漢人移民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除了被招安的外,大多數是寧餓到賣兒鬻女的地步也不造反的人,所以善意仁心還是有的,也就會難免忍不住要施捨一二。

要不然,這些倭人乞丐也不會見到漢人移民出現就撲過來。

很明顯經驗告訴他們,漢人大多很善良,會給他們施捨銀錢。

人口密度比大明更大的倭國本地倭人,本來就生存競爭就比漢人的生產競爭更激烈,所以相較而言,漢人的確更溫良善意些,也就會有不少漢人百姓會主動施捨。

不過,隨著這名水師武官這麼一說,高自嘉也頓時把著雁翎刀直起腰來,而有一種自己的確比這些倭奴更高貴的感覺來。

高自嘉跟著水師官兵進入了長崎城中,然後他就看見這長崎城完全就和中土的漢人城鎮沒區別,許多叫賣聲也是喊的漢音。

叫賣聲以漢音為主是要原因的。

原因就是在長崎的主要日常消費群體其實不是倭人,而是來這裡的駐軍漢人及其家屬,和來這裡經商的漢人及其家屬,以及遷移來這裡耕作的漢民。

倭人大多因為幹著最低賤的活,加上人口多內卷嚴重,收入也最低,所以消費能力有限。

再加上,大明朝廷有意在這裡推廣大明官話。

因而,叫賣聲也就主要還是以漢音為主。

高自嘉沒多久就被分了一塊在大明東瀛布政司元敬府的十畝上等良田。

元敬府原是倭國九州左賀郡的地盤,後來因其藩主鍋島直茂參與對抗大明征討倭國之戰,造成左賀郡被大明佔領,而以示對龍造寺的懲罰。

而之所以取名元敬府,則是因為朱翊鈞為鼓勵更多漢人將來能積極往外拓展,所以特地將此地地名改為以戚繼光字的方式來命名。

元敬府土地肥沃,要不然也不會是三十五萬石級大名的治地。

所以,這裡的良田很多。

只是大明在佔領這裡後,拒絕將這裡的土地給倭人佃租,為的是將倭人集中起來去服役去採礦,同時能將土地給國內漢人,從而解決國內人多地少的問題,進而便於田稅徵收與漢化。

所以,這裡原來的土地所有者與耕作者基本上已經不是被消滅,就是被驅趕至礦區採礦或一些地方服役做工,如參與港口建設什麼的。

而現在,這裡的耕地基本上都是被荒廢了,或者給了從國內移過來的流放罪犯或其他原因來這裡的漢民耕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一天。

一場暴雨剛結束。

高自嘉就再一次來了自己的田裡,且在看見寫有自己名字家庭情況,以及所得田畝數量的木牌,的確已經釘在分屬於自己的良田上後,就高興地摩挲了木牌很久。

他是真沒想到,朝廷真的會給他發田,而且還是這麼好的田。

“我終於又有自己的田了!”

因旱災早賣了自家五畝薄田的高自嘉一時間不由得喃喃說了一句,然後眼睛裡就閃起淚花來。

“老鄉,要倭奴嗎,忙的時候能幫你幹活,閒的時候能陪你睡覺,既當你婆姨又當你丫鬟,只要五錢!”

而高自嘉剛分得田,就有牙行的牙人找上了他。

明顯這些牙行的人都是人精,知道高自嘉這種被分田的漢人最需要勞動力也有消費能力。

“你看看,是不是很水靈?”

這牙人說著就指著領來的倭女對高自嘉再次說了起來。

高自嘉瞅了一眼這倭女,又瞅了一眼自己田壟旁邊的山崗和山澗一眼,然後就問:“能吃苦嗎?”

“當然能吃苦!就是窮苦倭奴出身的!”

“你養她也不難,每天就給兩頓飯就行。”

這牙人笑著說後就道:“將當發個善心?人家父母帶她從薩摩那邊跑來也不容易,如果不是跑得快,早被島津家逼為娼妓了!”

時下倭國處於戰國時代,戰火不斷,各藩大名為征戰也不注重休養生息,反而壓榨平民甚重。

所以,大明東瀛反而是這裡最太平的地方,所以許多倭人平民都會逃來這裡為奴或者被賣來這裡為奴。

總之。

後世備受人感興趣的日本戰國時代對當時的普通倭人而言,並不是一個好的時代。

據記載,有倭人為了躲避戰亂不惜做入教西夷傳教士的奴隸,有西夷的傳教士的倭國奴隸一度達到五萬之數。

閒話少敘。

正因為時下倭國是這一背景,所以這倭女也伸出了兩手指,也彷彿是在說給她兩頓飯吃就行。

“來潮了嗎?”

高自嘉問道。

“來了,能生養。”

這牙人回道。

高自嘉聽後點頭,又問:“她能說我們官話嗎?”

“能聽懂一些,但不能說。”

“只因沒訓練多久。”

“要是能說肯定會賣貴一些了。”

“但她笨,怎麼都學不會說,只好先賣了。”

“生養不影響的。”

這牙人回道。

然後摸出了五個錢來,給了這牙人。

這牙人就領了錢離開了這裡。

高自嘉則從自己袋子裡拿出一張胡餅來,給了這倭女:“餓嗎?”

這倭女忙磕了頭,拿了過去,吃了起來。

高自嘉見此笑了笑,就繼續侍弄起自己的新田來,且對這倭女說道:

“你們這些倭人啊,還是不會養田啊!”

“這麼好引水的田,卻沒有用木牛耕過,還沒有灑脂麻籽餅與蘿蔔籽餅,另外這田明顯土性帶冷,該啥骨灰的。”

高自嘉說著就蘸取了一點田裡的土在嘴角舔舐了一下,說:“還得在插秧時撒點石灰淹苗,因為這土和醋泥一樣酸!”

高自嘉從十二三歲時就開始和父母下地幹農活,和許多漢人農夫一樣,有著很豐富的務農經驗與技術。

只是因為生產者往往並不容易靠勞動致富,所以高自嘉在這之前也就還是成了流民。

但無論如何,如今高自嘉在來到倭國成為新的自耕農後,在農耕技術方面,的確要比倭國本地農夫強許多的。

畢竟他背後是一個幾千年農耕文明的技術積累。

而倭國這些年一直處於戰國時代,沒有大一統,最近一次大規模農耕革新還是在宋代,靠宋代時來到倭國的一些漢人遺民帶來的農耕技術,提升了農耕技術,所以倭地在農耕技術上是落後於大明的。

沒錯。

這個時代的不同農耕帝國在農耕技術上是有差距的,有農耕帝國還是刀耕火種,有的農耕帝國則已經出現了複合農業,以及開始使用原始的化肥技術與改良土壤技術。

大明便是後者。

高自嘉所說的灑脂麻籽餅與蘿蔔籽餅在田裡,在後世經過研究後發現,就是補充銨肥與鉀肥用。

而且,在明朝時期,農夫們還總結出各種植物化肥的差距。

據《天工開物》在《乃粒》中記載,明人已總結出七種可以作為化肥加工的植物籽粒,有脂麻籽粒、蘿蔔籽粒、油菜籽粒、油桐籽粒、樟樹籽粒、烏柏籽粒、棉籽粒,且還認為,脂麻籽粒、蘿蔔籽粒的增肥效果最好,其次油菜籽粒,樟樹籽粒、烏柏籽粒、棉籽粒效果最差。

至於木牛,則是大明這時出現的一種新型農具,因為有曳鉤、轆轤等零件,可以更省人力,耕得更精細。

同曲轅犁的出現讓農業經濟更發達一樣,歷史上明朝中後期出現的木牛也讓大明的農業更加進步了不少。

灑骨灰不用說,這個時代的明朝農夫的確已經知道燒飛禽走獸的骨養田,以補充磷肥。

灑石灰則是調解土壤酸鹼性。

總之。

大明代表的農耕文明的確是比倭國本土的農耕文明要先進許多的。

朱翊鈞要透過對外擴張取利最大的問題,倒也不是大明在生產技術上沒有足夠先進,而是長期的自給自足,讓肉食者易忘記進取,沒覺得自己有使命去擴張自己的先進文明,甚至主動捨棄許多技術,如遠洋航海技術。

高自嘉等漢人遷移過來,不僅僅是解決國內的人多地少的問題,也的確是利於這裡的土地能夠被生產出更多的糧食。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不科學御獸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光陰之外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深空彼岸我有一劍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
相關推薦
超級神醫闖花都從西漢開始擺爛全球遊戲之我能重啟副本快穿之女配只想談戀愛學霸的學習系統我,造物主!某不柯學的蘭姐龍運陰陽師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無限之我們都是死神的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