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節 謹慎的埃及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埃及的權位,已經傳到了第五代君主伊斯梅爾手裡,在阿里時代,埃及就已經走上了輝煌的頂峰,不但統治者包括阿拉柏半島在內的廣大阿拉柏地區,而且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走了哈里發的頭銜,致力於重建阿拉柏帝國的輝煌。

但在阿里之後就持續下滑,阿里時代打造的官辦工業體系,透過榨取農民維持工業生產,在阿里時代後期基本上就破產了。在其他工業國,主要是歐洲工業國商品的衝擊之下,埃及根本不可能誕生出本國的工業。官辦工業的低效率,連本國人都不樂意使用官辦產品。到了第二代君主,基本上就關閉了這裡官辦工廠,只留下了兵工廠、造船廠等少數戰略工業,棉紡織廠、被服廠之類的工廠,不是關閉,就是變賣。

中國雖然控制著蘇伊士運河,可事實上在埃及的投資並不多,商品輸入也不多,因為這裡距離歐洲實在是太近了,法國為什麼在敘利亞能形成資本優勢,就是因為法國距離這裡只隔著一個地中海,而從中國到埃及,要經過比地中海更大的南海,接著是印度洋,然後是紅海,如此漫長的海運距離,導致中國商品在這裡不佔優勢。

因此官辦工業破產之後,埃及的工業一致很難發展起來,除了少量紡紗廠之類的初級加工業之外,埃及基本上是一個農業國家,以出口尼羅河三角洲的農產品維持。

幸好中國管理的蘇伊士運河效益日益提高,每年能帶來上千萬英鎊利潤,根據協議,埃及政府可以分得五百萬英鎊。這是一個非常可觀的數字,對於埃及這種農業國來說,基本上是他收入的一半以上。

管理運河的歐洲公司,在埃及也就享有了特殊地位。

但埃及依然無法擺脫歐洲的滲透和影響,法國投資敘利亞等中東沿海地區,英國直接投資埃及本土,法國壟斷蘇伊士運河以東的鐵路,英國則壟斷了蘇伊士運河以西的鐵路,英國還從埃及滲透到了非洲內陸,在蘇丹地區開發礦產,壟斷了幾座銅礦;法國則在敘利亞開發鉀鹽。

由於英法的滲透,以及埃及儘管依靠歐洲公司,但其實對蘇伊士運河也是虎視眈眈,做夢都想收回來,因此他們其實也有意促成歐洲勢力在埃及跟中國勢力相互平衡。

結果到了第五代埃及統治者手裡,他的思想十分西化,十分親近歐洲,公開宣稱“我的國家不會再在非洲長存,我們已經是歐洲的一部分。我們得放棄以前的做法,並採納適應社會狀況的新制度。”

之所以親歐洲,一方面是伊斯梅爾家族本身就是阿爾巴尼亞人,是無可爭議的歐洲人,另一方面他是在巴黎接受的系統教育,所以對法國大革命那些觀念是相當崇尚的,法國一場大革命,給世界帶來了巨大的思想衝擊,影響力遠超他們的國力,別說埃及了,就是中國,也有大批受到大革命精神感染的精英,這還是在中國國力強勢的情況下,埃及國力的虛弱,讓埃及人不可能有什麼文化自信。

所以伊斯梅爾上臺之後,做了大量改革,改造了關稅、郵政制度,鼓勵商業,建立製糖工業。大規模興建公共工程,在首都開羅西端模仿巴黎建造一座城市,改良亞歷山大港,大肆興建鐵路工程,埃及和蘇丹從原本沒有一條鐵路的狀態,發展成非洲鐵路最密集的地區。

以一個農業國進行如此規模的建設,是十分吃力的,靠埃及的財政根本無法支撐,所以埃及的外債規模很大,外資規模也很大。可以說這些建設,就是建立在高負債和外資的基礎上的。

外資是一個好東西,但如果作為本國資本的補充,是很好的,可以帶來新技術,新的管理方式和思想,可如果外資成為統治級資本,那就大大不利了,會造成大量利潤外流,本國淪為殖民地經濟,持續失血。小國自不用說,連俄國這樣的大國,在19世紀末期,在大量外部投資下,經濟飛速發展,可經濟危機爆發後,外資大量抽離,導致俄國爆發了革命。

伊斯梅爾現在已經執政了十年之久,他所能進行的改革基本都進行了,甚至建立了埃及議會。

可距離他理想的狀態,相距甚遠,不同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導致了各種問題。大量的外債和外資,已經嚴重壓制了埃及本國資本的積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但想要改變,已經為時已晚,因為伊斯梅爾發現,埃及根本無力抵抗。欠了英法和中國三億多英鎊債務,歐洲公司的債務有運河收入擔保,英法的債務,卻只能不斷的將礦產等資源抵押出去,甚至連海關現在都被英法和歐洲公司控制。

由於已經無法從運河收入中直接得到財政收入,所得都被用來償還債務,關稅也基本上被三國拿走,這讓伊斯梅爾即排斥歐洲公司,又排斥英法,經濟困難,加上數代君主的現代化改革,埃及新生的民族主義者排外情緒高漲。

要求收回運河,收回海關,收回鐵路,收回礦產。這時候伊斯梅爾反而害怕了,收回這些東西他也想啊,可真這麼幹了,估計埃及就完蛋了。落後國家的尷尬就在於此,不發展,死路一條,發展了,矛盾激化。除非咬牙一口氣衝上先進國家陣營,一個停頓,就是萬劫不復。要麼是因為發展,點燃了矛盾,社會崩潰,陷入長期的暴動和混亂之中,非洲大多數國家和阿拉柏國家後來就落入這樣的困境。要麼是停頓之後,再也積攢不起力量,陷入了長期停滯之中,阿根廷、菲律賓等南美和東南亞國家就是這樣,長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不上不下。

由於伊斯梅爾不敢跟世界三大列強同時叫板,反倒是讓他改革中培養出來的民族精英,開始對他不滿,將埃及的貧弱歸因於伊斯梅爾的軟弱上來。

大革命的思想是一把雙刃劍,激發出來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是改革的動力,同時過於強烈的民族情緒和愛國情緒,卻失去了理性,傷人傷己。

伊斯梅爾這幾年只能不斷的壓制民族運動,對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憂慮不已,同時採取加強宗教信仰的方式,希望透過共同的回教精神,團結所有民族。

這種情況,直到德法開戰之後,終於得到了改觀。就好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得到了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一樣,德法戰爭爆發之後,英法商品無力繼續傾銷埃及市場,英法資本也無力繼續入侵埃及,甚至開始從埃及撤退,廉價變賣了大量資產。

於是一直苟延殘喘的埃及紡織工業得到了喘息之機,不但完全獨佔了一個過去被英法壟斷,開闢出來的市場,甚至由於英法陷入戰爭之中,埃及產品都可以出口歐洲。諸如基於埃及棉花的紡紗、紡織工業,加工埃及小麥的麵粉加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這其實也不僅僅是埃及獨有的機會,沒有參戰的國家,都能享用這個歐洲資本和商品退出,留下的市場空間。只是埃及近水樓臺,加上有一定基礎,發展的格外快速。戰爭打了一年,埃及迅速成為世界上排名靠前的機器進口大國。

經濟迅速發展,財政也大大改善,加上英法陷入戰爭,英鎊和法郎大幅度貶值,以英鎊和法郎計價的債務,大大的縮水,英鎊暫時還算穩定,可法郎因為已經進入了印鈔注水階段,在國際市場上,法郎紙幣大幅度貶值,埃及利用改善的財政,收購這些廉價法郎,償還了大量外債。

按照這種速度,埃及財政顧問認為,埃及有可能在兩年內償清法國債務,三年內償清英國債務。

可英法兩國依然掌握著埃及帝國境內大量的固定資產,鐵路、礦山,甚至港口,這些固定資產可不會縮水,在經費緊張的情況下,英法是願意變賣這些資產的,但問題是埃及買不起。

唯一能提供財政支援的是歐洲公司,但中國也參戰了,幫主埃及收購這些英法資產,相當於為英法募集戰爭經費,歐洲公司這種有立場的大公司,是不敢這麼做的,儘管沒有任何法律限制,可他們是聚光燈下的特殊公司,引起輿論攻擊的損失,遠超給埃及放貸的收益。

因此主要鐵路和礦產依然掌握在英法手裡。

終於在皇太子批准水師制定的海陸推進方案之後,歐洲公司給埃及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對英法宣戰,然後凍結甚至強行沒收英法資產。

老實說,埃及很心動,但伊斯梅爾卻沒有馬上答應。

阿里家族的人都十分謹慎,這也是為什麼阿里家族能夠崛起,而奧斯曼帝國卻衰落了,因為阿里十分善於對列強妥協。阿里如此,能說出埃及是歐洲國家的伊斯梅爾,同樣如此。

如果能透過宣戰,沒收英法資產自然好,可大國戰爭這是獅子的遊戲,伊斯梅爾清楚,埃及雖然藉助機緣,國土龐大,人口眾多,但卻只是一頭虛弱的肥羊。獅子打架的獵場上,他們躲得越遠越好。

奧斯曼帝國就是前車之鑑!(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深空彼岸光陰之外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
相關推薦
影子人這個秘書不好惹我在西遊鎮守天牢天書封神傳我的物品能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