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師出有名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歷史上的多次發生的燕趙大戰!

早年,燕國、齊國、趙國鄰邦不睦,多次發生混戰。燕國起初十分強大,曾一度差點消滅掉齊國。但自從田單破燕復齊之後,燕國開始由盛轉衰。齊國也因為國主年幼,外戚掌權、人才流失,也陷入衰弱的泥潭。期間,燕趙互攻,算是彼此間結下了戰禍不止的“樑子”。

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變革後,國勢漸強,成為可與秦國相抗衡的東方強國。燕國末世之君武成王、孝王和燕王喜三代,還抱有降服趙國、復興國家的野心,不顧燕國實際上處於衰弱的事實,屢次乘趙國危難之機,落井下石,挑起事端。惹得趙國上下,對燕國切齒痛恨。

1、代北之爭

公元前65年,趙惠文王死,趙孝成王立,趙太后主政,秦國趁趙國政局不穩之際,向趙國發動了進攻,連取三城。秦在攻趙之前,曾派使者說燕武成王從燕國的代北之地(古地區名,即戰國時趙雁門郡地。大約是在當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帶,即山西境內代縣附近,也有說法是今河北蔚縣)攻趙,與秦軍南北策應。燕武成王遂遣榮為將,配合秦攻趙的軍事行動。趙國一時處於秦、燕夾攻的困境,不得已而求救於齊國。齊國則提出條件,要求趙派長安君作為人質。趙國答應後,齊國派相國田單率師救趙。西拒秦軍之後,田單又率趙、齊聯軍對燕國進行報復,佔領了燕地中陽(今唐縣)。燕攻代地的軍事行動以得不償失而告終。

、策反武垣令、圍攻昌壯(城)

公元前60年,秦趙長平之戰,趙國大敗,秦坑殺趙卒,趙國大傷元氣。第二年秦國又攻取趙國的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和武安(今武安西南),進而兵圍邯鄲,趙國處在岌岌可危之中。就在趙國軍民全力以赴投入邯鄲保衛戰時,北部靠近燕境的武垣卻發生了叛趙歸燕的事件。《史記》第四十三卷(趙世家十四)中記載說:“武垣令傅豹、王容、蘇射率燕眾反燕地”。武垣郡處於燕、趙交界地帶,下轄11個縣,城邑在今在河北肅寧縣城東南7.8公里,那裡還是漢代著名的鉤戈夫人故里。

燕國不但策反,還直接出兵圍攻昌壯。《正義》書說:“壯字誤,當作城。《括地誌》雲:‘昌城故城在冀州信都縣北五里’。此時屬趙,故攻之也”。新都是哪?就是今日的邢臺。燕國在趙國軍民在邯鄲與秦軍浴血奮戰的艱難時刻,居然為虎作倀,打到了邯鄲近鄰的邢臺!

昌城軍民誓死抗敵,與燕軍激戰五個月,才城池陷落!

燕國趁人之危下手,十分不光彩!

所以,導致趙國邯鄲解圍後不久,不顧國力孱弱,立即就派遣廉頗率重兵大舉討伐燕國。第二年,趙國大將樂乘兵困燕國都城。

後面的發生的燕趙戰爭,就更不應當,竟然是三位好友之間的生死對敵!

、慄腹攻趙。慄腹者,齊之平陸人也,少師於稷下。燕伐齊,去齊出遊。十年間與劇辛、龐瑗相善,腹年少,父事二人,三人相與為刎頸之交。遊燕,會成安君弒王,乃自薦於成安君,曰:“今君殺燕王而族之,君之立於天下危於累卵。君聽臣計則生,不聽臣計則死。”成安君從其言,立武成王,慄腹由是得貴於燕。武成王十年,質於胡者歸。慄腹詳問之,乃進言請伐胡。武成王使將襲胡,拓地千里。自造陽至襄平築長城,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是歲,武成王以慄腹為相。王喜元年,慄腹以百金為趙王壽。酒三日,還報曰:“趙王壯者皆死長平,其孤未壯,可伐也。”群臣皆以為可,獨昌國君樂間異之。王數問,樂間數駁,王大怒,卒起二軍,車二千乘,慄腹將而攻鄗,卿秦攻代。慄腹至鄗聞卿秦已敗,罵曰:“豎子不足與謀!壞王事者,樂氏也。”是夜,趙將廉頗來襲,慄腹大敗而退。慄腹收殘卒與廉頗大戰者三,兵復振。腹與諸將曰:“成敗之機,在此一舉,敢言退者斬!”會有燕人降趙,告慄腹之謀。廉頗知慄腹將來,以輕兵為鋒,伏大軍於後。慄腹既敗輕兵,追之甚急,及遇伏軍即大亂。慄腹死鬥不退,為亂兵所殺。卿秦、樂間被趙國俘虜。

這次燕趙之戰前後歷時三年,燕國破軍殺將,都城被圍,燕王喜不得已向趙國求和。趙國提出必須讓將渠來主持和議,燕王只好同意。最後雙方達成和議,燕國割地五城,趙師解圍而返。

此時,秦國趁機出兵攻擊趙國,奪去了趙國榆次附近的7座城池。

燕趙暫時罷兵後,餘恨未消。趙國相國廉頗依舊派遣延陵鈞去魏國,說動魏王對燕國發動軍事打擊。最後以燕趙交換國土收場----趙國將龍兌(河北滿城)、汾門(河北徐水)、臨樂(河北固安)給燕國,燕國將葛地(河南寧陵)、武陽(山東莘縣)、平舒(山西省晉中市壽陽縣)給了趙國無疑沾了大便宜!

趙國沒興奮多久,就被秦國攻取了軍事重鎮晉陽(今太原)。

可見,歷史上秦國曾經多次利用燕趙相互攻防的機會,消弱燕趙兩國------這是有前科的!

趙國奪取燕國的土地,很快就轉手秦國。而燕國鍥而不捨,與趙國糾纏個沒完沒了,結局是一齊被拖下亡國的深淵。

4、趙國悼襄王即位後,與魏國盟好,欲打通平邑與中牟之間的交通線,再開闢一條聯絡魏國的通道,燕趙再度交戰,趙國不勝。第二年,趙國派遣悍將李牧出擊燕國,奪取了武遂(河北省徐水縣的遂城鎮或河北武強一帶)、方城(具體待定,但絕不是今河南方城縣)等廣大地區。燕國損兵折將,咬牙切齒準備反擊!

5、劇辛攻趙。燕王喜十二年(公元前4年),見趙國屢困於秦國,廉頗、樂乘反目,廉頗怒走魏國,趙國以龐煖代將。燕王喜以為有機可乘,問劇辛能不能攻打趙國?劇辛憑藉著自己當年與龐煖作朋友時的印象,對龐煖做出了評價,他認為龐煖是“易與”的,也就是很容易打發的人。於是,燕國即以70歲的老劇辛為帥,伺機進襲趙國。結果劇辛輕敵,率軍冒進,被趙軍統帥龐煖擊敗,劇辛被俘殺,燕軍損兵二萬。6、公元前8年,趙國繼續攻擊燕國,奪取了貍城(燕國並無貍城,疑“貍”字誤,當作釐城即今日河北任丘)和陽城(山西陽城,有說應是河北唐縣,燕國曾稱中陽,趙國改稱陽城,也有一說是指河北保定)。可是,趙國軍隊出動還沒有回來,秦軍就趁機攻取了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1公里的漳河北岸)地區。

我們即將提到的這最後一次燕趙戰爭,同樣演變成了一場“螳螂撲蟬,黃雀在後”的歷史悲劇。

------------------------

且說趙國中計,發兵攻打燕國。李牧先遣出發,率軍南下與燕軍對壘激戰。

趙國軍隊大營,趙國軍隊的旗幟正在疾風中翻卷--------那風勢猛烈,竟將李牧的軍旗折斷。

營帳外,李牧憂心地對部將說:燕軍本不足為慮,我擔心的是秦國方面的動作啊!-----將旗折斷,似是不祥之兆。速速傳書給相國(龐煖)!-----提醒他那裡大軍不可輕動,務必小心提防。

於是,龐煖指揮的大軍依舊未動。

-----------------------

秦王嬴政獲知情報,急招李斯入王庭。

秦王:先生,燕趙已經接戰,可龐煖大軍依舊未從邯鄲起行。先生可有良策?

李斯:龐煖都85歲高齡了,可謂老奸巨猾,他可沒那麼容易上當!關鍵是還需要給他添一把火,吃上顆定心丸。王上,燕國求援的信使可來咸陽了?

秦王:按照先生所謀,本王已經拒絕了燕國出兵的請求,告知我國的對策是,希望燕趙和談、結束紛爭。燕國來使此時已經去韓國、魏國求助-------

李斯:好!我們派往趙國的使團要立即出發,任務就是促成兩國和談,並告知趙國,秦國希望從中調解,勸說兩國立即罷兵議和。

秦王嬴政:善!------

對於秦國佈設的疑陣,趙悼襄王趙偃和龐煖終於被迷惑了,趙國主力大軍起兵於邯鄲,去大舉攻擊燕國。

燕趙大戰全面開戰!趙國軍隊調集全國主力之師,企圖一舉消滅燕國。生死關頭,燕國一方面節節抵禦、奮力抗敵,一方面不斷派出外交使節,向秦、韓、魏、楚以及齊國求救。

李斯等人謀劃的好戲上演了!

----------------------------

咸陽宮前的銅鐘,轟然敲響了,響徹全城--------這是秦王召集王國群臣們,緊急與會的鐘聲!

秦國王城內的文武官員,急急趕到咸陽宮中,卻看到秦王正臉色鐵青地在王座前踱步!

鴉雀無聲的殿堂上,嬴政怒氣衝衝地將幾捆簡書拋棄到大堂之上。

“奇聞啊!真是天下奇聞!------王國的重臣,死了連屍體都找不到!------”

相國隗狀出班奏道:呂不韋負罪自裁,也是天意。據說其屍身被門客們偷偷運走、埋葬了,之後各自逃散。故此,臣派人苦索而不得--------

秦王怒道:呂不韋即使有罪,他也還是秦國的大臣。葬禮要循國制,蓋棺定論!現在可好,連屍身都找不到,那麼多的地方官員,汝等是如何看守的?

王琯奏道:呂公自殺,其事蹊蹺!臣等派人前去弔唁,府第裡一個主事的人都沒有見到。只說呂公自殺之前,巴蜀郡守梠守之大人去過那裡------

秦王:梠守之是河南當地人,本王準他回鄉探親後,再赴巴蜀,順便讓他探視呂公。這些,本王清楚!屍身失蹤,難道非要本王親自去找尋嗎?

王琯:王不必行,此事屬臣等失察。臣等定嚴加盤詰,弄清楚呂公屍身去向------

秦王喝道:李斯!你身為廷尉,定要迅速查明此案!

李斯:臣遵命。

秦王威嚴地掃視著群臣:你們中許多人,都是呂公當年一手提拔的。現在,呂公亡故,有多少人前去弔唁?寥寥無幾!--------哪有一點感恩之心?

呂公故去後,凡未曾前去或派人去弔唁的官員,俸祿在500石(10鬥祿米為1石)以下的,暫時保留爵位,予以革職,遷出咸陽!

俸祿在600石以上的高官,凡未向本王稟報,擅自前去弔唁的,也全部革職,奪其爵位,判處流刑!

呂公權傾朝野之時,你們趨炎附勢,看著他恣意妄為也不曾去勸告,只想著保全自己的功名利祿!為友不信、不仁,為臣不忠、不義。

呂公故去,爾等卻如喪考妣、邀名買譽,眼中只有呂公,沒有君王!

“來人啊,把那些雜七亂八的東西都搬上來!---看一看!”

幾名宮人抬著一大堆簡牘來到大堂之上,秦王喝令:念!----

大太監走過去,從中任意抽出一本讀到:查,大司徒贏逢玉接受漢中郡守白璧五雙,海珊瑚一隻,黃金00鎰(二十兩為一鎰,一說二十四兩為一鎰),濫撥賑濟錢糧。

秦王怒喝:“再念!”

“-查,-----左庶長蒙武手下軍中,賭博之風日盛,軍餉花費完了,就有人結伴上路,去攔截、搶掠、勒索商旅,獲取不義之財。

“查,-----咸陽都尉副使奸佔民女兩名,又縱容手下開設妓館,從中抽取盈餘。”

“查,-----大司寇楊牧,指使手下收取囚犯所謂待罪銀,擅自釋放囚犯,或偽造病案予以開釋。收買、唆使、縱容獄中不良之輩,欺壓、毆打同監人員、蹂躪女囚,引發多起命案。”

-----------------

聽聞一樁樁罪行暴露,許多涉案的大臣紛紛叩頭求饒,秦王怒不可遏。

秦國宮廷權力大洗牌開始了!

李斯出班奏道:王上,臣請不要再念下去了!國有律法,民與公卿同罪!臣定當查辦到底,使其人各負其責,服罪定讞。

秦王:所有被揭發有劣跡的人員,逐一甄別,一經查實,嚴懲不貸。當誅則誅,絕不寬赦!

----------------

秦王與李斯等人,閃電一般完成了在重要崗位上對主和派的清洗,扶植起了一大批主戰派掌權。其中有:王戊、馮劫、馮去疾、馮毋擇、蒙氏兄弟、王賁、楊端和、桓齕等人,還迫使一批中間派投靠過來:如王翦、李信、章邯等軍事將領。

相國隗狀還擔任相國之職,不過他與李斯身份調轉,被派去工地當監工了。王琯則寫下悔過書,被勒令在家反省。蒙武的左庶長官職被撤,降為公乘,軍職還不如自己的兩個兒子----蒙恬和蒙毅,王翦攢升為大上造,李信、桓齕為少上造,楊端和晉升上將軍,王戊升上卿。

至於李斯,依舊擔任長史兼廷尉之職,權勢逼人,君王之下,無人能望其項背。當然,經此一役,群臣也都見識了李斯的厲害,哪個也不敢去頂撞了。

李斯祭出大秦律法,大筆一揮,一批犯案嚴重的權臣頭顱落地,剩下的個個心驚。

這日,李斯將經查證罪行輕微的大小官員,一齊召集到府衙,命人將記錄他們劣跡的簡牘付之一炬。

李斯:身為公吏,自當勤政用事。人心自私,卻不能禁絕也!況爾等顛簸仕途,用度不菲?爾等需切記: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者,君王之天下也。民者,君王之載舟也。故害民者,實鑿君王之舟、傷君王之天下。焉能無度?

不足之心人皆有之,珍寶珠玉人皆愛之,窈窕美色人皆羨之,光明正大而獲者,捫心自安。不義不仁得之者,其心惴惴。

君王默而許之,彼亦不可妄為,因其界不明也!位高權重者、微名小吏者,均當謹記:既食公祿,王命之事,不可懈怠,自當勉勵!

李斯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除少數降職處分以外,暫時不再追究,以觀後效。

涉案官員們千恩萬謝,李斯在朝官中美名鵲起,人心歸服。

-------------------------

咸陽宮內,秦國、韓國、魏國、楚國、齊國、燕國等諸國使節的聯席會議正在召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秦王:今燕趙大戰正酣,燕國局勢危急,幾度求救於諸國無應。秦國去趙國的使團,斡旋兩國和談,也未見功效。今日,請諸國商議,此事如何處理?

燕國使節哀求:趙軍勢大,此番傾巢急攻,其志在滅亡我國。軍情如火,惟望諸國相救!

韓國代表:燕趙互攻,兩國積怨頗深。似是難以禁阻------

魏國代表:坐視燕國滅亡,趙國稱雄,也不是良策。

楚國代表:我國也勸說兩國,止戈謀和,叵耐趙王不聽呀。

李斯致辭:天地都有永恆不變的法則,驕橫凌人、逞強鬥勇、好弄陰謀的國家必有災禍。不應使百姓窮困,不做戰爭的發動者,不做禍亂的肇始人,不搞陰謀顛覆,不妄自專斷和猶疑,不圖謀侵削他國的領土,不謀求掠奪別國的宮殿居舍。君主應當嚴謹地穩定自己的臣民,遵從天地執行的規律。

覬覦別國的土地,肆意掠奪民力,這是違背天道的,如果不予以伐正,這種爭端就不會平息。悖逆天道的惡行正在勢頭上的時候,有誰肯去正面的抵敵它呢?暴虐到極點,人道自然應去懲辦它!

蓄兵征戰者有為謀利而征戰的,有為道義而征戰的,有為逞洩憤怒而征戰的。討伐他國的叛亂和禁止君主的暴行而出兵,這是正義之戰。為正義而戰,人們都會為之稱頌。

法度,就像繩墨辨明曲直一樣決定著事物的成敗得失。國家間的交往,也有道義和公認的法度。過去,諸侯無道,朝廷就要去討伐它。後來,諸侯國共推的盟主就來主持這種正義。現在,我們齊聚於此,就應當討論如何去阻止趙國的暴行!

燕國代表感激地落淚:長史大人的恩德,燕國沒齒不忘。

李斯:燕國不應當忘記的,是秦王的仁德和主持正義的壯舉。

啟奏吾王,我們秦國見到弱小受到欺凌,決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秉承天道去拯救它,即使有犧牲也在所不惜,這也是一個大國的責任!

-----------------------------

李斯的言論鼓舞了各國,他們紛紛摩拳擦掌,表示願意跟隨秦國,阻止趙國對燕國的攻擊。

李斯將其處心積慮發動的不義戰爭,披上了道義的袈裟,籠罩上了正義的光環。

------------------------------

經歷百年與秦國的苦戰,此時的魏國已經被秦國打得不成國家了,凡失地百多座城池,中間隔著趙國被斷為南北兩截,魏國國都南遷後,被迫將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交給趙國作為買路費。這次,秦軍的主要出擊方向就是鄴城至安陽一線,目的就是隔斷趙、魏兩國的聯絡。另一個出擊方向則是晉北的閼與和橑楊(即今日山西和順和左權)。

兵分兩路,秦軍北路軍統帥為王翦、副將為蒙恬、李由,兵發咸陽,經上黨發起進攻。南路軍統帥桓齕、副將楊端和、馮去疾,兵發洛陽,直指邯鄲。按照預定方案,兩路軍馬完成重點作戰任務後(奪取九城),合兵突擊向燕趙交兵地帶,解除趙國對燕國的攻勢後,立即回師,不與趙軍繼續接觸。

李斯等人為什麼要設計這樣一個軍事方案呢?

首先,這是秦王親政以來的第一戰,不求大勝,寧肯小勝,也決不能打輸,否則忒影響君王的銳氣。

其次,此次出師打的是“舉義兵援助燕國”的旗號,重點是練兵,鼓舞君王的信心,沒必要與趙國死鬥。

再次,也是因為忌憚趙將龐湲和李牧的虎威,多少屬於心裡有點沒底。(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神秘復甦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光陰之外宇宙職業選手不科學御獸我有一劍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
相關推薦
東方遊樂行大魔法師異界遊少年鬥魔痴帝妖之妄想曲破壞專家入侵腦細胞陶花小事之泰安危情仙侶奇緣現代版幽冥特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