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青龍鄉的各項事宜都已經進入了正軌。不管是小香豬養殖場還是竹制品加工廠,抑或是其他的各種專案,都在迅速而有序的發展著。反應到村民們那裡,就代表著他們兜兜裡的錢包,隨之鼓了起來。在四個鄉鎮的中心,已經開始發展房地產了,這要是在以前的話,根本就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
新的柏油路,也在日夜趕工。看上去,唯一和這裡的發展格格不入的,就只有診所學校內的李氏醫館了。隨著當地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們對於就醫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了,以前小病熬著、大病等著的那種陳舊觀念,已是一去不復返了。
已經有村民們提出,是不是可以在青龍鄉建造個衛生院?之所以選擇在青龍鄉開設衛生院,主要還是李氏醫館的存在,有了阿豆和李家姊妹的加入後,李氏醫館已經不是一般的小醫館了,而是方圓這一帶最出名的神醫館了。
說來也是無奈,四個鄉鎮內,居然都沒有屬於自己的衛生院,有的僅僅只是一些私人診所。管轄著這裡十來個鄉鎮的地方市,到是有個大醫院存在的,可惜對於當地的村民們來說,去那裡的路途實在忒遠了點,並且還沒有專門的公交以及客運線路。
如此的話,還不如去李氏醫館呢!那裡的病人是多了點,不過從藥費和治病本事來說,還是李氏醫館值得信任。哪像大醫院,一進去就得好幾百的錢錢,要是這樣能看好病的話,也就算了,問題是掏了錢錢,病卻依然留在身上,這就讓人有點難以接受了。
現在的李氏醫館,已經名聲在外了,有好多外地人都是慕名而來,滿意而去。只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越發顯得李氏診所的人手不夠了。
這之前,阿豆已經要求四個鄉鎮的私人診所,能合併到李氏醫館的就合併,不能合併的,也要求當地政府提供最大的幫助,比如購買些醫療裝置等等。經過幾次合併之後,當地的醫療資源基本就挖掘一空了,卻還是沒能解決民眾們看病難的問題。
原因無他,實在是病人忒多了些。
當然了,如果阿豆全力出手的話,到是能解決這種局面的,臭小子別的不多,就是煉丹的材料多。問題是這樣的解決之道,雖然能緩得一時,卻不能徹底為青龍鄉解決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氏醫館的擴容,也就在所難免了。
很快的,李氏醫館就被改作了李氏診所,醫院該有的各種建築以及設施,都陸續的到位了。
不得不說,李氏診所的成立,進一步的確定了青龍鄉的龍頭地位。再加上由於公交車的存在,其餘三個鄉鎮的民眾,並不覺得去青龍鄉的李氏診所要比去最近的地方市難多少,相反的,公路要好走許多,還不用半途轉車那麼麻煩。
也就是這個時候,六位中醫學院畢業的正牌中醫,正式被分配到了這裡。
原本,阿豆他們都希望六位年輕中醫的到來,不奢望讓李氏診所有個翻天覆地的變化,至少至少,也能緩解一下這裡看病難的窘境。除了這些醫生之外,還有近二十來位年輕的小護士,她們是司機大哥從衛校中專找來的,基本上,被分配來這裡的,都是家裡沒權沒勢的。
可惜的很,六位年輕中醫雖然有著一定的能力,骨子裡卻是不屑於留在青龍鄉的。原因很簡單,實在是這裡的環境忒差了些,使得這六位年輕中醫,身體在青龍鄉,心裡想著的,卻是時刻準備離開這裡的打算。既然想著要離開這裡,對於本職工作肯定熱情不起來,他們敷衍的態度,別說阿豆看了心煩,甚至連病人們看了,都覺得這些年輕的中醫,似乎有著滿腹的怨氣。
到是那二十來位小護士的工作態度,要遠遠好過這六位主治中醫,尤其在得知她們分配來這裡後,會有診所集團特別頒發的貧困地區特殊津貼之後,一個個的,都變得神采飛揚起來了。按照人家的說法,這裡確實是窮了點,條件也差了點,卻架不住這裡的工資收入高,要是早知道這裡的收入那麼高,說不定,和她們一起畢業的那幫同學,還會來得更多呢!
就更別說,還能有診所集團的特殊津貼拿,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她們的名字,已經在診所集團的檔案中了,以後只要工作出色,很有可能會被招入診所集團。一時間的,這些衛校畢業的女孩子們,都不覺得來青龍鄉有什麼錯了,相反的,還認為這是一種機遇。
阿豆和李家姊妹在李氏醫館的地位有些超然,既象是醫生,也象是醫館的主人。至於李老頭,也就是那位老郎中,基本是不怎麼管事的,要說他在李氏醫館做的事情,更象是名醫生助理。所以說,整個李氏診所中,只有歐陽文靜她們在兼職著這裡的管理工作。
估計是摸不清阿豆他們的身份,六位年輕中醫,都自覺的不去惹麻煩。
只不過,他們不去惹阿豆,阿豆卻想著來惹他們了。怎麼說呢?這樣的工作態度,要是發生在別的地方,或許阿豆就不會管了,俗話說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國內那麼大,能管得過來嗎?偏生這事情就發生在阿豆的眼皮底下,實在看不過去的臭小子,就只能出手管管這些不盡職的中醫了。
話又說回來,這幾位年輕中醫,雖然在工作態度上不算很積極,醫德卻還是有的,到不至於出現草菅人命的醫案。
由鑑於此,阿豆直接從神農氏中醫學院、也就是頒發中醫證書的機關那裡,要來了一份通報批評。
這麼一來後,六位年輕中醫的工作面貌立刻就有了翻天覆地般的改觀,當然了,這都是被逼的。一般來說,兩個通報批評之後,就要重新考核一次中醫資格了。這年頭,中醫資格比六級英語證書還要難考,如果不想再過一次獨木橋的話,就只能好好工作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次的通報批評,維持時間是三個月,並且不計入檔案。
不記錄檔案,主要是考慮到,剛出來的中醫都是年輕人,又有誰不會犯點小錯誤呢?所以說,通報批評既是警告,也是給年輕人一種改變錯誤的機會。這不,效果就出來了,青龍鄉的六位年輕中醫,眨眼間就端正了自己的工作態度。
六位年輕人不知道的是,他們錯過了一次提升自己技能的大好機會,抑或說是錯過了一次成為名醫的機會。如果他們態度端正點的話,阿豆以及李家姊妹絕對不會介意教授他們更多的中醫知識,比如說針灸,又比如說搭脈這樣的中醫技能。
至於現在嘛,李家姊妹到更願意教授那二十來位小護士。雖然人家起步低了點,工作態度卻是很端正的,也就兩個多月的時間,這些小護士中,居然有幾人達到了李家姊妹要求的最低水平。也就是說,從現在開始,這幾個脫穎而出的小護士,就能得到李家姊妹學自江南王家的一系列中醫技能了。
這麼一來,六位正規中醫就有了競爭對手,偏偏在阿豆的規定下,李氏診所還沒了醫護士之分,有的僅僅只是醫生和實習醫生的區別。大家都是醫生,誰也別看不起誰,李家姊妹當然是向著小護士們的,在她倆的傳授下,這些小護士可說是一天一進步,中醫技術提高的非常快。
有時候,正牌中醫解決不了的事情,在她們手裡,反而變得不是難事了。就更別說,她們的背後,還站著李家姊妹和阿豆,有了這三座大神之後,甭管什麼樣的醫學難題,都能迎刃而解。
"自己,居然在和護士的比拼中,落入了下風?"看到這樣的情況之後,六位年輕中醫中不乏聰明人,直接就看出了李家姊妹的本事,要遠遠超過他們這些剛拿到中醫資格證書的人。看到這樣的情況之後,有的想要巴結下,有的乾脆就想追求李家姊妹了,畢竟化妝後的李家姊妹,依然是不難看的。
讓他們無奈的是,阿豆和李家姊妹基本是不分開的,不管是在李氏醫館內還是在青龍鄉的地盤上,都能看到他們黏在一起的身影。最過分的還是,三人居然是住在一個房間內的?!
"這還叫人怎麼去追求啊?"
無奈之下,六位正牌中醫,只能拼命的學習業務技術,力求在和小護士們的較量中,不落入下風。當然了,他們也會就一些病例請教於阿豆,對此,阿豆到是不吝賜教的。至於請教李家姊妹,六人已經不敢了,人家那脾氣可是夠大的,雖然沒有揍人,可一巴掌下去、辦公桌面被砸出一個洞來,這樣的事情,卻是已經出現過好多次了。
"追誰不好,偏偏來追求我們?沒看見手上戴著的結婚戒指啊?"私下裡的,妹妹李敏敏這樣對姐姐李清清說道。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qidian.,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