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地主家也沒有餘錢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在南京的那段日子,黃宗羲也見了許多朋友,有舊識,有新朋。既有官場大員,也有致仕鄉宦,還有商賈鉅富,多日的聚會應酬,各種朋友結識了一大群。

這次大會開了有十多天,最後大家都滿意而歸。復社不再是群龍無首一盤散沙,他們推舉了新的社長。而新社長就是黃宗羲,這是他怎麼也沒有料到的,又推舉了數名副社長,分別由顧炎武吳應箕顧果鄭元勳等四人為副社長。

李春江和陳貞慧等五人,被選為名譽社長和名譽副社長。

復社又與其它諸社聯盟,一時聲勢雄壯。

最後在李春江等的提議下,復社與聯盟的諸社,都新增了社綱,其中第一條就是永遠忠於大漢,永遠擁戴大漢皇帝。

所有成員都宣過誓言,忠於大漢忠於大漢皇帝。

復社甚至還得到了一個特權,他們有權把自己的建言遞交給朝廷,把自己的聲音傳達到朝廷,傳達給皇帝。當然,復社成員們的建言摺子得先交到復社總部。

為此,復社又還成立了一個復社理事會。選舉了三十六名理事,以後重要的事務,都由五名社長和這三十多名理事一起商量,包括社員們的建言摺子,交到理事會討論後,多數透過的,再由社長黃宗羲呈給朝廷。

李春江還宣佈以後朝廷會每年給復社理事會拔一筆資金,社長和理會們,還能拿一份年薪。

不過相應的,以後復社如果要舉行集會,都得事先向當地官府遞交備報,會議的內容也得備份上報。

黃宗羲覺得拿朝廷的錢,總有種被朝廷收買的感覺,可李春江堅持。說這是為了讓士子們有個更好的環境,也讓他們能夠更好的把士子們的建言及時的整理並報告朝廷。

話說的這麼大,黃宗羲只好同意了。其實這筆款子還不少,因為復社成員有一萬多人,各地分社眾多,因此朝廷每年給復社一萬塊經費,另外每社長一年一千塊,副社長五百塊,理事和各省分社社長副社長各三百塊。

李春江甚至在南京拔了一座宅子,然後掛上了復社總社的牌子。做為了他們的總部。

按新訂的社綱,復社的社長副社長理事和各省府分社長理事們,都是由社員選舉,然後報請朝廷,由朝廷透過任命的。而且每人的任期三年,並規定最多連任兩屆。

從這方面來講,黃宗羲覺得自己似乎已經成為了朝廷的官吏。

而朝廷還在復社派駐官吏,設有一個監事會,派遣多名監事。還有一名監事長。這些人都不是復社自己選出來的,甚至不是復社成員。

而復社所有的重要會議等,都必須有他們出度。

對於這些附加條件,黃宗羲覺得有些鬱悶。但最後大家還是透過了。畢竟朝廷花了這麼多銀子,肯定不會完全放手的,軍中不也還要派監軍嗎。好在監事也是士子出身的官員,不會是太監。要不然大家肯定不會接受。

大會結束後,黃宗羲回了家鄉紹興。

雖然當了社長,可畢竟鄉試重要。

回鄉時。他聽說各地都在開展換契行動,當聽到換契還要徵收百分之八的契稅時,黃宗羲心裡有些不滿。

一回到京,家裡就告訴他衙門來催了好幾次換契之事,說再不去更換,以後沒有新契可就要沒收田宅財產。

黃家在紹興餘姚縣通德鄉黃竹浦,一個安寧的鄉下。

黃家也算是鄉里的大戶地主,平時也都是靠出租收佃放債收益,家裡人多不事生產,一心只是讀書科舉,然後出仕做官,賺下的銀子又拿來置地放債,祖祖輩輩都是如此。

夏收已過,租子也該收了。

黃宗羲對管家道,這附近的人家大部份都是佃種他們家的地,且都拖欠的厲害。眼下已經夏收,如果不馬上下鄉催租,只怕農民們到手的那點銀錢,轉眼又不知道哪去了。

大爺,今年的租子佃戶們都已經送過來了,連著往年欠的,也多是補上了。還有拖欠的,也只剩下最窮的那幾家。

管家的話讓黃宗羲大吃一驚,什麼時候佃戶們不再拖欠佃租,甚至不抗租了

江浙地區雖然富裕,可也是重賦地區。

明史食貨二賦役載:初,太祖定天下官民田賦,凡官田畝稅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減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沒官田一斗二升。惟蘇松嘉湖,怒其為張士誠守,乃籍諸豪族及富民田以為官田,按私租簿為稅額。而司農卿楊憲又以浙西地膏腴,增其賦,畝加二倍。故浙西官民田視他方倍蓰,畝稅有二三石者。大抵蘇最重,松嘉湖次之,常杭又次之。

雖然說紹興屬浙江省,不如江南省的蘇松地區田賦高,但也比其它地方高多了。

蘇州的田租最高畝稅兩三石,松嘉湖等地也有畝稅一石左右,再其次常杭紹興等地又次之,可也畝稅七八鬥。

比起河南等地一畝三五升的稅,那是重了十倍不止。

雖然說江浙富裕,百姓多種桑養蠶,加上商品貿易繁榮,收入遠高於其它地方,但這個重稅也確實是個很沉重的負擔。

過去黃家的佃租,每年都很難收齊,佃戶們經常拖欠不說,還總發生抗租的事情。有些莊子直接整莊子一點租都不交,有時還請來青手對抗,把去收租的家丁打出去。

為了這事,黃宗羲過去沒少愁過,尤其是父親去世後,他身為長子,便承擔起家長的責任,要照顧母親弟弟們。

有時他會感嘆,幸好家不是在蘇州,不如畝稅二三石,這怎麼生活的下去。

以往明朝時,浙江一省田稅二百七十五萬兩千餘石,而蘇州府一府就稅二百八十萬九千餘石,松江一省也達到一百二十萬九千餘石。浙江一省。田賦還不如黃州一府。而蘇州才一州七縣,松更是才兩縣。

說起這重賦,據說是因為國初之時,因為蘇松等地原是張士誠的地盤,抵抗頑強,因此滅了張士誠後,在蘇松課以重稅。

黃宗羲跟著管家去了家裡的糧倉,發現倉裡果然堆的滿滿的,仔細的抓了幾把,發現都是當季新糧。且曬的很幹,吹揚的很乾淨。

這怎麼回事

大爺,你還不知道嗎朝廷最近新下了詔,各地田賦更改,統一為南方畝稅二十斤,其中國稅十五斤,地稅五斤。而北方則畝稅十六斤,國稅十二斤,地稅四斤。另外不論南北。每畝皆加徵一斤糧,為丁銀。

管家解釋了一會,黃宗羲聽明白了過來。

你是說,以後田賦每畝只徵二十一斤糧。折銀四角二分。然後再沒有附加,沒有火耗,甚至這四角二分還包括了所有的火耗附加和丁銀在內,不再另徵丁銀。也不再徵免費勞役

管家咧嘴,山羊鬍子都在抖動著。

就是這麼說咧,皇帝的詔書都貼的到處都是。還有公差四處宣揚,沒有錯的。想不到,新皇帝還很仁厚啊。

黃宗羲怔在那裡,二十一斤糧,不過一斗多點,而過去他們徵多少畝徵七八鬥,這還沒包含加徵的火耗,以及丁銀等。光是加徵的火耗,都有好幾鬥了,若再加上丁銀,每畝產出半數多要上交皇糧。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而現在,才一斗多點,這反而相當於過去賦稅的十分之一了。

紹興的田地還是不錯的,細心伺弄,種兩季的話,加起來畝產三四石肯定沒問題。不過因為南方土地兼併嚴重,大多數的地都在地主手裡,因此百姓既要交稅還有交租,這留下的收成自然更低了。

再遇上各種加派加徵,日子越發難過。

而現在,朝廷居然說禁止地方加徵火耗,也不會再有人在糧食收穫時打壓糧價,抬高銀價,更不會有交銀時要加徵火耗,實實在在的,糧賦加丁銀,按畝只徵四角二分。

糧站已經把夏糧收過了,一手收糧一手給銀券。糧賦確實只收四角二分,一分不多。不用押糧送糧,不用加徵火耗,老漢我活了五十多年了,還是頭一次見到這樣的情形。

這不,百姓把糧交了,手裡有了銀券,倉裡還有了餘糧,便主動的過來把佃租還有歷年拖欠交了。

其實百姓也不想拖欠,也不想抗租。

欠著債,就覺得揹著壓著大山。可以往不拖欠那就要餓死妻子兒女,也只能無奈拖欠甚至秔租。

但現在既然有了剩餘,那大家都會想著早點把債還了,無債才一身輕,無債才能把脊樑挺直。

佃戶也是感恩的,他們清楚的知道自己種的是黃家的田。而黃家在鄉里,一直名聲不錯,災年之時,也會救治鄉民。遇到有人家喪葬娶親等無情之時,也會借錢。

尤其是之前朝廷要求各地減租減息之時,黃家也第一時間響應了,主動的跟鄉民們清理了債務,該免的都免了,該清的也清了,租也減了,息也減了。

大家都覺得黃家辦事公政,做事地道,現在大家有了糧,自然沒人還會再去拖欠。

東家,不少人還多加了三五鬥,說是今年要換契,我們黃家又要破一筆財,大家都願意幫襯一把。

黃家確實要破一筆財,換新契不只是換契這麼簡單,還要加徵一筆契稅。本來契稅只是在交易買賣時立契後才繳稅,現在只是換契並不是交易。可朝廷卻要加徵這筆契稅,說白了,這就是一筆向大戶們開刀的財產稅。

就如漢武帝的算緡令,根據財產徵稅,漢武帝是徵收百分之十的財產稅,小手工業者徵分百分之五。後來許多人不願申報財產,漢武帝又下達告緡令,舉報者鼓勵。

這道命令,讓當時無數的富戶破產。

而現在,朝廷要換契,開徵契稅,百分之八,也一樣相當沉重的一筆稅。

不過好在,契稅比算緡令要好。算緡令是直接按財產數量徵稅百分之十,而現在的契稅只是按房屋和田產的價值徵百分之八,其餘的金銀珠寶古董字畫等存款是不必徵稅的。

但就算如此,對於黃家這樣的地主來說,稅也很重。因為他們最大的財產,就是田產和房屋。

黃家有千餘畝地,都是上等好田。在紹興這個地價極高的地方,一畝好田普遍價錢在百塊左右。這意味著黃家光田產就價值十萬以上,若再加上房屋和城裡的商鋪,幾處莊子。

加起來。黃家換契,差不多得繳一萬塊左右。

黃家確實有些錢,但那是過去,這些年父親去世後,家道還有點中落。再一個,家裡的錢其實多置地買田了,並沒太多的現銀。

一下子拿一萬塊出來,這讓黃家有些為難。特別是之前黃家還上繳了五年的欠繳,那也是一下子繳了上千塊。

福伯。家裡還有多少銀子

家裡現銀只有一千來塊,銀行裡有五千塊。

黃宗羲皺著眉頭,鋪裡還有多少糧食

做為地主,黃家也在城裡有一個糧鋪。出售自家田裡收的租子,並做些糧食加工生意。

黃家千餘畝地,每年能收千餘石租,現在減租後。一年也起碼能收到七八百石租。

店裡的糧食加上新收的租,有一千石左右。

黃宗羲算了一下,現在糧價較貴。就算稻穀每石也能賣三塊,一千石,可以賣三千塊。把家裡的和銀行的錢加起來,再把米都賣了,也才九千。何況,銀行裡的錢可以隨時取,但糧食卻不可能一下子賣掉。

想到這裡,眉頭更是擰在了一起。

他憂愁著嘆息著,慢慢爬完那道沿坡而築的石板臺階,越過一字並排的四棵合抱柳樹,從懸著風憲二字的牌匾門樓下穿過,走進掛著太僕公府的黃家。

一進門,卻發現家裡廳中堆著好多箱籠。

母親和妻子弟媳們正忙碌著。

娘,你們這是做什麼呢

黃宗羲十二歲的大兒子黃百藥和十歲的次子黃正誼發現父親進來,忙過來。

大兒子黃百藥比較早熟,自小跟著父親讀書,已經是下過場的童生。忙回道,祖母正讓娘和嬸孃們把各自的陪嫁首飾和綢緞衣料拿出來。

作什麼

他已經想到了什麼,依然驚訝無比。

母親轉過頭來,一臉平靜。

家裡的狀況我是知道的,管家也算過了,我們家換契得繳一萬塊銀元左右。可是家裡拿不出這麼多銀子,田產現在也賣不出,糧食也一下子出不了手,但這契稅卻馬上得交。

銀,這事我來想辦法,緩緩不急。

怎麼不急,衙門已經貼了告示,不繳還欠稅,不換契交完契稅,不但明年就要查沒無新契田宅,最得要的是,今年還不能去參加科考應試。你們兄弟幾個,加上你堂兄弟們,今年都要下場,這怎麼能耽誤呢。

另外你們要去杭州趕考,等考中了舉人還得去京城參加會試呢,這些都得花銀子,我得早做準備。你也別操心,我們婦人都有些嫁妝體己,這時拿出來變賣典當,也沒什麼,等你們高啊,到時再置辦就是了。

黃母很清楚的知道,對於黃家來說,家中幾兄弟的科舉應試是第一大事。而朝廷把完稅和科舉資格綁在一起,黃家無論如何都得把這稅給交了。

黃宗羲的父親曾經做過京官,但那是過去的事情了,要想讓現在的黃家再興盛起來,也唯有科舉入仕這條路。

只是要讓母親妻子她們變賣自己的首飾嫁妝,這讓黃宗羲心裡十分難過。

娘,我還是找朋友週轉一下。

你啊,現在哪家不得繳契稅,繳欠糧,這個時候哪有餘錢外借我們還得早點把這些整理了,拿去典當了為妙。黃母道。

正說著話,管家卻小跑著進來。

大爺,夫人,外面有官差來了。

來的其實不是官差,而是銀行的人。

不久前,四海銀行進行了分拆,分成了皇家銀行和帝國銀行,皇家銀行是商業銀行,而帝國銀行是中央銀行。

帝國銀行負責的是發行貨幣,印鈔鑄幣。同時也代理國家財政,並且還集中商業銀行的儲備金,充當最終貸款人。並且還負有制定執行貨幣政策,對銀行錢莊當鋪等金融機構進行監督和管理。

帝國銀行是一個監管機構,不直接經營商業存貸業務。

而皇家銀行不同,皇家銀行分離了那些官方職能後,成為一家單純的商業銀行。

現在,帝國銀行屬於朝廷官有,而皇家銀行,依然屬於皇帝私有。

今天來的就是皇家銀行浙江分行紹興支行的人,他們主動前來拜訪黃家,並且願意向黃家提供一份貸款。

以黃家的信用,黃家可以貸款一萬銀元。

黃宗羲有些意外,但沒客氣,黃家正需要錢的時候。

不過他擔心利息問題。

利息多少

帶隊前來的經理一臉微笑,我們提供的是最低的息率,一萬元貸款,若半年以內還款是百分之七,半年到一年內是百分之八,一年到三年是百分之九,三到五年是百分之十,五年以上百分之十一。

黃宗羲心裡松了口氣,這個利息確實不高。比起外面動不動一分半兩分的利息,很划算了。

需要抵押嗎

剛才我說的就是抵押貸款,需要用房屋或者田產的契約進行抵押。如果是無抵押信用貸款,利息會高一點,但是放心,也高不了多少。半年以下到五年以上,分別是百分之九百分之十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二和百分之十三。

黃宗羲心裡默算了一下,如果是抵押貸,一萬塊貸一年,利息八百塊。信用貸款貸一年,利息是一千。要多兩百塊銀元。

而他估計,一萬塊貸款,起碼需要兩到三年才能還清,這樣才不會影響到黃家的生活。而三年抵押是九百,信用是一千一。

我要抵押貸一萬,三年期還。

可以,房屋抵押還是田產,我推薦田產。按抵押物現值百分之七十計算,如果抵押田產,那麼按你的田價,只需要抵押一百四十畝。

黃宗羲想了想,沒什麼問題。

可以,就抵押一百四十畝地。

經理一臉微笑,今天就可以辦好手續,三天內一萬塊銀元就能到你手上。另外,田產契約抵押給我們後,這田依然還是由你們耕種的,收成也是你們的,只有到期未償還貸款時我們才收回抵押財產。

沒問題。黃宗羲滿意的點頭。

這個結果,比他預料的更好,不必拿母親和妻子的嫁妝首飾典當了,也不必去求人借貸,更不必典賣祖產,銀行息找上門來,利息還這麼公道。

雖然他要為這筆貸款付三年一千一百塊的利息。

不過他做為復社社長,每年還有一千塊薪水,三年有三千塊,算來,還不錯。未完待續。

:  這更晚了,只能零點過後更了。

感謝厚德禮仁碭山貢梨天下無雙飛揚季節書友160122.我愛我姐我弟無仙。。往昔隨風歷史逝去的真相&為啥不羈~自由諸位的支援,謝謝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深空彼岸神秘復甦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顫慄世界極品劍師魔源紀全民偶像我家果園成了異界垃圾場超級仙氣漢末文丑冠軍之心韓定食機械神皇
作者木子藍色其他書
唐朝好地主:天子元從 海上升明帝 貞觀俗人 隋唐大猛士 晚唐 重生之十年 隋末 逍遙小地主 唐朝好地主 重返大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