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芒村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相比解放區農村,芒山村堪稱天堂。

居家過日子離不開柴米油鹽醬醋茶,經過迪石時"特務丈夫"在城市裡買了好多,把車廂和後排塞滿滿的,陪在宿舍呆不住的兒子出來轉轉才發現村裡有商店,在村公所(村部)對面。商店是華人開的,店面很大,從生活日用品到化肥農藥全有,價格不比城裡貴。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特務丈夫"也不是村裡唯一擁有或會駕駛汽車的人。

村長的小女兒,也就是正在同張醫生談戀愛的阮氏蓮,指著前面卡車上卸貨的小夥子,不無得意地介紹道:"南哥是我二姐夫,跟高校長一樣會開汽車,商店就是他家的。要是你想帶安安去迪石玩,高校長又沒時間送,就搭他的順風車。"

杜氏梅倍感意外,禁不住問:"你...你二姐嫁給華人?"

"華人怎麼了,張醫生也是華人。"

阮氏蓮感覺她不像一個城裡人,像看土包子一樣回頭看了她一眼,一臉驚詫地問:"阿梅,你不看電影嗎,不看電影總該看過電視吧,現在誰還講究那個,只要喜歡就可以結婚,有娶進來的,有嫁過去的,像我二姐跟南哥這樣的多了去了。"

解放區連電都不通,哪有電影電視看。

杜氏梅不無尷尬的摸了摸鼻子,敷衍般地問:"你姐夫經常去迪石?"

"不是經常,是天天去。早上5點,村公所門口準時出發,中午11點準時回來,不管颳風還是下雨。"

"天天去,去幹什麼?"

"他家要進貨,其他人要去城裡做小生意,不然種那麼多菜,養雞養鴨下那麼多雞蛋鴨蛋賣給誰?汽車要燒油,不能白搭他車,來回一人四塊,東西多再加四塊。你和安安跟他們不一樣,不用給車錢,可以坐前面,不用跟他們一樣在後面擠。"

去進貨還能賺村民的搭車錢,一天一趟,搞得像大城市的公共汽車,不得不服氣,華人資本家真會做生意。

從商店和商店後面的二層樓房能看出來,她二姐夫家絕對是村裡最有錢的人。而她家也不簡單,中午一起吃飯時神父說過,村長的大兒子也就是她大哥好像是偽軍第師的一個少校營長,部隊駐紮在峴港,平時極少回來。

從飯桌上他父親說話的口氣,以及村民對他父親的態度上,就能看出他父親在村裡擁有什麼樣的地位,簡直說一不二。

沒想到他家不但支援西貢偽政府,而且還同有錢的華人資本家聯姻,杜氏梅不由地感覺到一陣厭惡,故作若無其事地問:"四妹,你大姐呢,你大姐結婚沒有?"

阮氏蓮情緒突然變得有些低落,沉默了好一會兒才低聲道:"大姐死了,在老家被越盟打死的。大哥說總有一天要打回老家去,幫大姐報仇。"

"被...被...被越盟打死的?"

"我們是天主教徒,不相信越盟那一套。越盟卻要我們放棄信仰,要我們幫他們打法國人,要沒收我們土地,甚至要殺神父。我們當然不會答應,就跟他們打起來了。我那時小,不懂事,不然我也會跟大姐一樣去當民兵。"

杜氏梅猛然意識到這是鐵桿反G的天主教村莊,如果思想進步他們根本不會從北邊逃到南邊來。

村莊不大,但佈局很整齊。

東西走向的一條洋灰(水泥)馬路,貫穿整個村子。

一排排瓦房在馬路兩側以村公所、教堂、診所、學校、配電所及商店為中心而建,村公所左側的電線杆上,安著三個朝不同方向的大喇叭,正在播放迪石廣播電臺的新聞節目。

勞累了一天的農民,三三兩兩聚在擺放在路邊的小桌子邊吃飯、聊天、納涼。現在是商店生意最好的時候,孩子們跑來跑去,給大人們買酒,然後把找下的零錢換成汽水或零食。

回到學校宿舍,"特務丈夫"已經做好飯。

紅燒肉、炒雞蛋、炒豆角...兩葷兩素、四菜一湯,不愧為廚師的兒子,色香味俱全,一看就讓人垂涎欲滴。

"慢慢吃,沒人跟你搶。"

方樂先捏了捏兒子的小臉,拿起碗筷笑道:"肉、雞蛋和這些蔬菜,全家長讓學生送來的,廚房水缸裡還有幾條魚,乾柴快堆到房頂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杜氏梅夾了一塊豆角,嘀咕道:"當校長一樣不能拿群眾一針一線。"

"人家這是尊師重道,要是不收下,學生家長反而不高興。再說這兒不是老家,入鄉隨俗,入鄉隨俗。"

尊師重道,在解放區也一樣。

杜氏梅不想再討論這個話題,淡淡地問:"你從明天就開始當教書匠,我做什麼,難道就這麼混吃等死?"

"什麼混吃等死,說這麼難聽。"

方樂先笑了笑,意味深長地說:"阿梅,我發過誓要讓你過上好日子,從今往後你什麼不用幹,就在家當全職太太。對了,剛才去找你們回來吃飯時路過商店,我託商店錢老闆明天幫我捎一臺電視機。在家看看電視,聽聽收音機,再出去轉轉,不會悶的。"

校長工資鄉里發,一個月00皮阿斯特,別說在農村,在西貢也算得上高薪,足夠一家人花銷,何況他有一筆不菲的存款,她賺不賺錢真無所謂。

然而,他的錢上面沾滿著同志們的鮮血。

杜氏梅不想花他的錢,嘟囔道:"我有手有腳,能養活自己跟安安,用不著當什麼闊太太。"

閒著只會胡思亂想,有事情做或許不是什麼壞事。

方樂先剛準備提議她把學校東邊那一小塊地利用起來,種點蔬菜瓜果什麼的,一個村民興沖沖跑了過來,扶著門框一臉不好意思地笑道:"高校長,教室有點燈和電風扇,四伯晚上要召集大家夥開會說點事,村公所坐不下,教堂一樣,想...想管您借教室用一下。"

四伯就是村長阮文嚴,這個面子必須給,更何況學校電費本來就是由村裡承擔。

人家派人來說一聲是給你面子,方樂先毫不猶豫答應道:"什麼借不借的,來吧,沒事。"

"那就這麼說定了,我去通知,一會兒就來。"

在敵人內部潛伏那麼多年,方樂先對下六省農村基層組織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雖然不再從事情報工作,仍對村裡的會議非常感興趣。甚至決定如果發現什麼不足就寫一份報告,請蒯先生幫著交給上面,給決策者提提醒,畢竟在農村組織工作上他有一定經驗。

夜幕降臨,村裡只要有點影響力的人,吃飽喝足、說說笑笑來到學校。

神父換上一身莊重的神袍,趁開會前的一點時間,先到宿舍看看他們一家有沒有安頓好,抱著安安打聽他們一家的宗教信仰,得知不是天主教徒,便滔滔不絕地宣揚有信仰的好處。

杜氏梅很討厭這個"神棍",認為國家就是被他們搞分裂的,但為了孩子不被歧視,不僅能夠保持極大剋制,而且勉為其難的露出一臉笑容。

幸好會議即將開始,神父作為村裡的二號人物必須參加,不得不意猶未盡結束佈道,並熱情無比地邀請這一家"迷途羔羊"旁聽。

走進高年級教室,方樂先被眼前的一切搞得哭笑不得。

村長和一幫男人坐在中間,周圍擠滿女人,織毛衣的織毛衣、串珠子的串珠子,一邊做著各自的手工活,一邊拉家常,聲音比男人們還大。

杜氏梅最熟悉的村長千金阮氏蓮也來了,正坐在角落裡跟張醫生卿卿我我。大庭廣眾之下拉手,她父親居然對此視若無睹。

見她流露出一臉驚詫的表情,商店老闆錢阿貴微笑著低聲解釋道:"芒村離迪石遠,村民看病不方便,好不容易來個醫生,人品和長相又不錯,當然要把他留下。看樣子快成了,過幾天請高校長和高師孃喝喜酒。"

他是村長的親家,有資格發出邀請,方樂先樂了,不禁露出會心的笑容。

"喂喂喂,說你們呢,過來乘涼就乘涼,幹活就幹活,哪來那麼多廢話,正在談事呢,給我把嘴閉上。"

女人們拉家常拉得越來越肆無忌憚,村長不高興了,起身訓斥了一番。他才坐下正準備繼續,一個女人竟起身諂笑道:"四伯,一會兒就好。錢老闆,過來幫我看看,這是不是串錯了。"

"好好好,我看看。"

親家面子必須給,村長氣得一聲不吭。

無組織無紀律,杜氏梅感覺很是好笑,方樂先倒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好,反而認為這樣的氛圍很輕鬆,湊到妻子耳邊低語道:"她們做的是手工活,那些毛衣和裝飾品全出口,錢老闆是廠家的經紀人,拿材料過來給她們做,做好幫她們送到廠家拿工錢,聽說收入不錯。"

開商店,搞運輸,又做什麼經紀人,這個華人資本家太黑心了,簡直是在變著法榨取村民的剩餘價值。

就在杜氏梅為村民被資本家剝削憤憤不平之時,會議終於進入正題。

村長再次敲了敲桌子,一臉不快地說:"前天去鄉公所開會,鄉長說儂村又開了個什麼水泥制品廠,專門做水泥下水管、樓板和水泥電線杆。北邊要修渠,要用多少水泥管?新會那些沒通電的村子要拉電線,要用多少電線杆?

奶牛養殖場、奶製品廠、磚瓦廠、木器加工廠、扎綢廠、冷凍廠,現在又開什麼水泥制品廠,村民收入是我們幾倍,一個生產隊頂我們一個村,隊長開汽車,村民開摩托車。過幾天他們村長的兒子結婚,我都不好意思去喝喜酒啊!"

剛從北越撤到南邊時,由於有教會幫助,芒村日子過得遠比儂村好。當時沾沾自喜,幾年過去了,人家後來居上,越搞越好。

太丟人了!

村長沒面子會發火的,一個個耷拉著腦袋不敢吭聲。

別人怕他,阮氏蓮不怕,突然冒出句:"爸,這只能怪您,要是那會兒不殺牛吃肉,現在我們也有奶牛養殖場。"

這是芒村人引以為恥的一個大笑話。

剛安置到這裡時,澳大利亞志願者送來十幾頭奶牛,誰都不會養,又不能用來耕地,再加上快過年家家戶戶飯桌上不能沒點葷腥,阮文嚴乾脆讓村民們把牛殺了,過了一個有牛肉的年。

隔壁儂村沒人送奶牛,但聽說周圍幾個天主教村莊要殺牛吃肉,就家家戶戶湊錢去收購,把其它幾個天主教安置村的奶牛全買下來,並派人去西貢請會養奶牛的人過來傳授技術,於是有了奶牛養殖場,有了奶製品廠,有了冷凍廠,差距就是從這兒開始拉開的。

"這兒沒你事!"

阮文嚴老臉漲得通紅,又敲了敲桌子:"先說眼前,儂村我們趕不上,總不能不如新大羅。再不想辦法搞幾個像樣的廠,再不想辦法多賺點錢,別說年輕人留不住,就算留下來也是麻煩。"

一個村民不解地問:"四伯,留下有什麼麻煩?"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好姑娘嫁給外面的好人家,好小夥子娶不到好姑娘,這不就是麻煩麼?"

神父深以為然,一臉嚴肅地補充道:"去年全村二十六個姑娘出嫁,八個嫁到城裡、七個嫁到工業村、四個嫁到儂村,只有七個嫁在村裡,這麼下去多少小夥子要打光棍?"

阮文嚴點點頭,接著道:"種地賺錢沒去工廠上班多,去年男男女女加起來出去70多個,有的去迪石工業村,有的去儂村,最遠的去富國島,回來一次帶幾個,回來一次帶幾個,再這麼下去地誰種,周圍誰去巡邏?"

迪石工業村本來就吸納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那些大老闆為了工廠安全,又偏偏喜歡來這些堅決反G的天主教村莊招工,年輕人出去開了眼界,賺到比在家種地更多的錢,就不願意再回來了,直接導致村裡出現嚴重的勞動力流失和男女青年不平衡等問題。

這些問題在解放區是不存在的,男人參加革命,好多人一去就沒能再回來,走到哪兒都能看到寡婦,男女比例同樣失調,不過是女人多男人少。

杜氏梅情不自禁地拿芒村與解放區對比,村民們則你一言我一語商量辦什麼廠好,怎麼才能讓年輕人在家一樣能賺錢。

這個議題顯然不是頭一次討論,討論了半天依然沒能討論出結果。

第二個議題是傳達鄉里的指示,村長捧著一個小本子,咬牙切齒地說:"越G亡我之心不死,在北邊越鬧越兇。我們全是九死一生逃過來的,不能因為過了幾年好日子就忘了以前的事。為了防止越G打進下六省,第四戰術區要擴軍,省裡要推行兵役制度,0歲到0歲的男人全部要當三年兵,女人要接受預備役也就是民兵訓練。

無論為報仇還是為子孫後代,服兵役的事我們都不能含糊。名單交上去了,就看第一批徵多少。在這兒把話清楚,接到徵招令如果不去就是逃兵,就會以逃兵罪論處。我們的命全是撿回來的,相信這種丟人的事不會在我們芒村發生。"

"當兵好啊,四伯,您怎麼不早說!"

"別高興太早,政策變了,以後是義務兵,什麼叫義務兵,就是盡義務。服役期間只有津貼沒有工資,只有立大功晉升為下士,或者三年服役期滿且服役期間表現好被部隊留下晉升為下士,才能跟文慶一樣一個月拿一千多。"

"三年沒錢拿?"

"不光你一個,下六省全這樣,所有人一視同仁。不管大老闆家的少爺,還是省長縣長家的公子,只要接到徵召令都要第一時間去徵召點報到,誰要是不去,誰就是逃兵,誰就要坐牢。"

"家裡活兒怎麼辦?"

"軍屬有軍屬的待遇,地裡活要是忙不過來全村人幫你家幹,義務兵服役期間田稅減半,你和你媳婦的婚姻受法律保護,誰要是敢趁你不在家幹那種傷風敗俗的事,那就是破壞軍婚,不管男的女的,全要以破壞軍婚罪論處。"

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教室裡一下子變得鴉雀無聲。

村長頓了頓,接著道:"部隊那頭是這樣的,每年一次探親假,假期十五天,報銷來回路費。到底什麼時候可以回來探親,要由部隊長官視情況安排。畢竟誰都想回家過年,要是全在春節回家,那部隊不就沒人了嗎?

戰場上子彈無眼,萬一,我說的是萬一啊,萬一運氣不好戰死,軍隊會給家屬發放0000皮阿斯特撫恤金。另外視家庭情況,縣政府和鄉公所再發放兩至五萬不等的扶助金。保證幫你把子女養到18歲,並且你們的子女在看病、唸書和工作方面全有優待..."

杜氏梅本以為村民會強烈牴觸"拉壯丁",沒想到他們不僅沒任何牴觸,反而一個個興高采烈,恨不得明天就接到徵召令。

方樂先非常清楚這與"工投系"幾年如一日的反G宣傳有很大關係,電影、電視和電臺裡,報紙和雜誌上,不是宣傳北越有多麼多麼黑暗,越G有多麼多麼殘暴,就是這樣或那樣的英雄事跡。

在下六省想成為英雄,想真正獲得尊重只有兩條路,要麼創業成為大老闆,帶動多少人就業,給國家繳納多少稅收,為國家作出多少貢獻。要麼就是加入第四戰術區成為一名光榮的"工投系"軍人,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

PS:上一章因為種種原因被遮蔽了,不知道該怎麼修改,乾脆不改了,請各位兄弟姐妹見諒。另外訂閱實在有點慘淡,淚求看本書還行卻忘了訂閱的書友訂閱支援,拜託了。(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深空彼岸神秘復甦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天才布衣神門南宋不咳嗽電影世界大抽獎遊戲旅途九泉歸來醫道至尊永恆之心造化玉碟銀狐
作者卓牧閒其他書
濱江警事 韓四當官 守捉大唐 老兵新警 洋港社群 韓警官 朝陽警事 我真不是神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