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論道——奪道統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依東坡先生所言,男兒欲遂平生志,不僅要五經勤向窗前讀,還得服劍乘馬善射箭了?”

國子監司業劉逵笑吟吟地發問。

這話聽著像玩笑,其實卻含著一絲殺機。“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是宋真宗《勵學篇》裡的語句。宋真宗可不是隨便蘇東坡挖苦的汪神童。他要是亂開炮,回頭就得有御史找茬了。

“先帝的《勵學篇》是鼓勵無良田、無高樓、無良媒、無人隨的寒門士子讀書上進的。”蘇東坡笑著說,“所謂窮文富武,習武的花銷可比讀五經高多了,不是貧家士子可以承擔的。因此貧家子欲遂平生志,就只能讀五經。勤讀五經,乃是寒門上進之徒。對劉公路你是不合適的,你的岳丈現在可是海州鉅富了,所以劉公路你的兒子還是應該允文允武的。”

蘇東坡的嘴巴真是不饒人,這會兒又把劉逵挖苦了一番。不過他的這番話也不是不能挑毛病,一個歪曲先帝最高指示的罪名大概是可以按上去的。

當然了,只要東坡先生支援劉皇後當劉太后,那就什麼麻煩都沒了……

覺得自己已經抓住了些什麼的劉逵沒有再和蘇東坡鬥嘴,而是笑道:“東坡先生,伊川先生,二位請坐吧。”

坐而論道,當然是要先坐下再論的。不是坐椅子,而是依照古法席地跪坐。蘇東坡和程頤坐好後,各子身後的弟子也都席地跪坐。

首先開口的是程頤的高足侯仲良,他說:“請問蘇門諸君,天、地、人,是否只一道也?”

天、地、人之間是有一個道,還是有三個道,在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一直是存在爭議的。

這個爭議後世的人們不大明白,不過武好古的記憶中存在兩世的知識,所以很能理解。“只一道”的意思大概就是存在一個“神”或者是“理”。雖然儒家一般不言鬼神,但是“天理”近乎於神,其實是在向宗教演變了。

而“非一道”則是“天人相分”(這是荀子的理論),天歸天,人歸人。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載人,不能治人。這套理論發展一下,也許就是無神仙論了。

侯仲良一開始就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想讓蘇門在“一道”和“非一道”之間做出選擇,然後就能把論道拖向“孟子”和“荀子”兩個路線的扯皮了。不過武好古的回答,卻是出乎意料的。

“天、地、人或只一道,或非一道。”武好古說,“既然以實證求道,自不能預設答案。只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只一道’和‘非一道’,對我輩而言,不是答案,乃是假設。

聖人問道、求道,卻很少言及天道,其精髓就在於問和求。孟子言天人合一,荀子說天人相分,其實都是大膽假設。天人或許合一,或許分離。究竟如何,還須後人小心求證,方得其解。

而伊川先生的天理之說,同樣是假設,是在孟子天人合一基礎上的假設。所以天理之說可以信,可以不信,但不可以視之為終極之道。不可因為有了天理之說就不去求道,不去問道了。

伊川先生,你說呢?”

在蘇東坡這些日子的教導下,武好古的嘴炮現在也越來越厲害了,一上來就把實證之說擺到了各種假設驗證者的地位。

這就讓程頤很難反駁了,儒學現在還不是宗教,所以天理並不處於不可驗證批判的地位。武好古的“假設之說”是站得住腳的。

“那人之所以異於禽獸,是因為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嗎?”程頤開口提問了。

程頤的問題可不簡單!

天理難證,那就從人欲來反證天理!如果人和禽獸有異是因為有“仁義禮智信”,那麼“仁義禮智信”從哪裡來?最合理的假設無疑是來自“天道自然”,也就是天理了。這樣天理不就在某種程度上得到證明了?

如果天理讓人擁有“仁義禮智信”,以別於禽獸,那麼“仁義禮智信”就是天理的一部分,人就應該遵守實行……這其實是道德神學的邏輯。

“叔正,”蘇東坡笑著接過了問題,“我在儋州時常常見到山野之民,他們不知有仁義,更不尊禮法。那他們是人乎?是禽獸乎?”

“山野之民並非沒有‘仁義禮智信’,而是沒有人幫助他們發現自己的‘仁義禮智信’。”程頤道,“如果能得到教化,他們就能知道‘仁義禮智信’。而禽獸草木,是沒有辦法教化的,因為它們根本就沒有‘仁義禮智信’。”

額,這好像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

武好古吐了口氣,笑著問:“伊川先生,世上並不只有‘仁義禮智信’,還有‘眾生平等,慈悲為懷’,還有‘歸心真主,真主至大’,還有‘人有原罪,神愛世人’。可見人有別於禽獸是因為可以教化,但是所信所知,乃是和教化有關的。而各種教化誰真誰偽,自然也要實踐驗證的。”

“如何驗證?”程頤眉頭大皺,武好古話中有話啊!

“自然是用教化來驗證了!”武好古淡淡地說,“存天道,而絕外道!”

這話說的……

程頤的臉色微變,武好古好像在奪自家的道統啊!

理學講究的是“存天理,滅人欲”,將滅人欲的道德聖人,當成了證道求道的路徑。

而武好古則拿走了程頤的“天理假說”,然後將“絕外道”當成了證明天理或者天道的途徑。

也就是說,就是要把相信各種外道的蠻夷統統教化了,才能證明天理(天道)和“仁義禮智信”等儒家道德是存在一定關聯的。

“那你相信天人合一之說嗎?”程頤追問道。

“信而求證!”武好古說,“先賢提出假設,我輩當信,然後求證。若不信,又何須求證?若不求證,就是盲信,就是蠢人。”

武好古這是在構建自己的“神學體系”,神學的基礎當然是神和信仰了。天理、天道創造一切和上帝創造一切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基督教《新約.約翰福音》開篇的第一句話就是“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而基督教的“道”,其實也有源頭、本源的意思。

所以構建出一個創造萬物“天理體系”的理學,也就接近於宗教,可以回答關於世界觀的問題了。

不過武好古要讓實證主義和神學體系共存,所以就提出了“信”和“證”同在的理念。

“信”和“證”當然不是矛盾的,要不然基督教和天方教體系下怎麼會產生和科學和理性派?早期的許多西方科學家不僅信仰基督教,甚至本身就是神職人員。比如開創日心說的哥白尼就是一位教士。

所以“實證主義”並不屬於無神論的範疇——有神是假設,無神同樣是假設,都需要小心而反覆的求證,才能得出最後的結論。

而有了“實證主義”,也不等於就不需要信仰了。後世喊出“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那些人,不都信仰宇宙真理?

當然了,程頤的那一套理學也不能不加改造就全盤吸收,因為理學的體系雖然比較完善,但是存天理、滅人欲那套太消極,而且也不利於對外傳播——道德標準太高了,可就沒有人肯跟著玩嘍。

……

“東坡先生,武崇道,你們可畏天命?”程頤接著提出了問題。

其實他並不太在乎武好古的“奪道統”,因為“奪道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繼承了衣缽。

“信天理”或是“信天道”,再加上“信而證”,已經構成了一個相當圓滿的體系。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不過這個體系是對大儒大哲而言,不是對尋常人而言的。

所以在國子監論道的第二天,程頤一開始就拿出了“君子三畏”中的“畏天命”來提問。

蘇東坡回答道:“吾信天道,當畏天命,懼天怒。”

這個答案,當然也是武好古和蘇東坡反覆討論出來的。

天道、天命、天怒,當然還有歸天,湊在一起,才能構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神學體系。

神學是少不了天堂、地獄那一套的,連哄帶騙加嚇唬嘛!

如果無懼無畏,那就不是神學了。

武好古補充道:“信天道,當遵守五常、五倫,最後歸於天。若不畏天命,則必造天譴,必為天所棄。”

他進一步解釋道:“天道是萬物之源,是自然知道。五常、五倫可以解釋為天道之德,是人性和天道的聯絡。最後歸於天,則是人死後歸於自然,歸於本源,得到最後的解脫。而不畏天命,不遵守天道之德,那就會遭到天譴天棄,不得解脫……”

“那麼人言和祖宗呢?”程頤又把問題引向了更加敏感的“深水區”。王安石的“三不足”(其實不是王安石喊出來的,而是別人替他總結的)的第一不足是天命不足畏,這其實是存在爭議的,但是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卻是比較實在的。

現在蘇東坡和武好古已經將“天理”、“實證”結合起來,創造出了一個相當圓滿的體系,如果再能批倒新學,那麼新儒家顯學怕是要誕生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
相關推薦
某美漫的一方通行我命妃凡睡神回檔天賦好到爆謀以長生私密關係無限獵場明星爸爸寶貝妞網遊之劍氣簫心我和神仙做買賣
作者大羅羅其他書
1825我的新大明 活埋大清朝 搶救大明朝 大宋有種 崛起之第三帝國 鐵血大民國 遊戲民國 天朝之夢 奸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