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皇權不下鄉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隨著甄乾遷到鹿泉縣之後,在慢慢的積累下,現在手裡明面上掌握著四五百名奴婢,其中極少一部分是當初從甄府分家帶出來的奴婢,他們有的是甄府自己的奴婢,也有甄乾母親從王家帶來的奴婢,現在都屬於甄乾私人所有。

這裡就不得不先說一下唐代的婚姻財產制度?

首先,唐代法定的婚姻年齡,唐太宗貞觀元年定為:“男20歲,女15歲”就可以結婚;玄宗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為了增加人口,把結婚年齡又降低到“男15歲,女13歲”。

唐代確立婚姻關系第一步是立“婚書”。因唐代法律規定長輩可以包辦子女的婚姻,子女如果不服從,法律規定,杖責一百,因而,決定了唐代的婚姻並不是自由戀愛,一般不能體現青年男女的個人意願。

除了立“婚書”外,唐代由於受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婚俗的影響,買賣婚姻非常普遍。據《新唐書--高儉傳》記載:唐代的婚姻是:“嫁娶必多貨,故人謂之賣婚”。

唐代對不同等級的人結婚是有限制的:《唐律疏議》裡說:“人各有偶,色類須同,良賤既殊,何宜婚配”,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配偶,但必須門當戶對,貴賤之間既然有差別,是不能結婚的。唐律還規定,如果下賤的人娶了良家女子為妻,就徒刑一年半。唐代禁止近親結婚。唐代法律規定,禁止同姓和表親結婚,如違反徒刑或杖刑。唐代允許寡婦再婚,唐太宗貞觀元年下詔:“過了守孝期的婦女,可以再婚”。

唐代納妾是合法的,唐律規定,婢女被主人寵愛並有了孩子,可以接納為妾;妻子年過50以上沒有生育子女,丈夫可以納妾。

唐代的婚姻制度主要包括婚姻的締結、婚姻的解除和婚姻的限制三個方面的內容。在婚姻的締結方面,《唐律》規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傳統的“六禮”程式是成立婚姻的必要條件,並規定了“報婚書”、“有私約”等成立婚姻的具體條件。在婚姻的解除方面,唐朝解除婚姻關系有兩種方式:強制離婚與協議離婚。前者分為“斷離”與“出妻”,協議離婚即“和離”。

根據《唐律》規定,官府斷離的情形主要有兩種,一是“嫁娶違律”或“違律為婚”,二是出現“義絕”的情況,這些由官府強制解除其婚姻關系。在婚姻的限制方面,主要包括締結婚姻的限制和解除婚姻的限制兩方面的內容。

《唐律》禁止結婚的情形主要是“嫁娶違律”和“違律為婚”,《唐律》關於解除婚姻的限制任然是傳統的“三不去”。

唐代明媒正娶的妻子地位很高,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禮記·昏義》中有記載:“大抵因出嫁費繁之故。聞民間嫁女,無一不備,有用銀數百兩,數千兩者,最少亦須百數金。雖賣田借債,亦須湊辦。男家以厚嫁為榮,薄則笑之,甚至翁姑待媳婦,以妝之厚薄為愛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唐代制度因襲前代,女方嫁女兒花費甚大,有的甚至賣田或借債也要風光嫁女兒,因為女兒嫁妝的多少關係到她在夫家的地位,嫁妝太薄的女子在夫家會受到輕視。

唐代開元年間的《戶令》:“諸應分田宅及財物,兄弟均分。其父祖亡後,各自異居,又不同龔,經三載己上,逃亡經六載已上。若無父祖舊田宅、邸店、碾皚、部曲、婦牌,見在可分者,不得輒更論分。妻家所得之財,不在分限。妻雖亡沒,所有資財及奴裨,妻家不得追理。兄弟亡者,子承父分。繼絕亦同。兄弟俱亡,則諸子均分。其未娶妻者,別與聘財。姑姊妹在室者,減男聘財之半。寡妻妾無男者,承夫分。若夫兄弟皆亡,同一子之分。有男者不得別分,謂在夫家守志者,若改適,其見在部曲、奴牌、田宅不得費用,皆應分人均分”。

也就是說女子嫁到夫家之後,若作為配偶的丈夫為財產所有人,當他去世時,妻妾均無子,則妻妾可以繼承丈夫全部的財產;如死去的丈夫作為遺產繼承人時,則寡妻妾可以代位繼承丈夫應得的份額,即與丈夫的其他兄弟實行“諸子均分”。

如果寡妻妾有子,則由其子代位繼承其父的財產,妻子“不得別分”。如在同一大的家族內,妻子從孃家帶來的嫁妝及其他財物,孃家不得追索,即由丈夫全部繼承。

當然女子出嫁時帶到夫家去的“妝奩”是作為女子的“私產”存在的。夫妻離異時,丈夫應該歸還妻子的妝奩。更人性化的是,唐朝夫妻和離後,丈夫不僅給妻子送上美好的祝願,而且還送給妻子三年衣糧,這顯然是夫家從經濟上給予女子的一點補償和幫助。

甄乾從甄府分家後得到了一大筆的財產,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母親留下來的,也就是當初母親嫁到甄府時帶過來的“妝奩”,這一部分只能有甄乾和姐姐繼承,但因為姐姐已經出嫁,就失去了繼承權。

這筆巨大的財富,包括部曲奴婢、房地產土地和商鋪,為甄乾的創業提供了第一桶金。

不用白手起家的甄盛先是在鹿泉縣仙台村購置了大量的土地,加上繼承來的土地,現在亦然是仙台村最大的地主之一,土地面積達到了四五千畝,同時還有山林和湖泊。

封建“皇權不下鄉”,縣下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倫理,倫理造鄉紳。

對於一個封建王朝來說,中國土地面積過於龐大,人口過多,古代集權政府想要跟近代國家一樣,把國家權利滲透進地域社會,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一說到封建王朝就會提起官吏,事實上官與吏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官是一定要透過科舉考試的,而吏則並不需要。最基層的官,即縣令,轄內人口少則幾千,多則上萬戶。

有趣的是,為了避嫌縣令必須避開祖籍地,去外地上任,所以縣令上任後面對的最嚴峻的問題就是語言不通。這時候官就必須藉助常年身處地域社會的地方精英—吏與鄉紳的力量。官員任期極短,紙面上是三年一換,事實上平均兩年左右就會調任。

官員在任期間,基本只要能保證稅收到位,沒有動/亂的話,其他的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由於官對於本地事務一無所知,而且也沒有太大興趣,所以他們的普遍做法是“包辦”,把公權力讓渡一部分給吏。

吏大都是本地人,與官不同的是,吏常年呆在同一個衙門,協助不同的官員。吏大都會說官話,能跟官進行交流,他們基本是沒有薪水的,只能透過官讓渡過來的那部分權力來養活自己。舉個例子:假設官需要上繳1000兩稅銀,因為他不瞭解地方狀況,不知道誰有錢誰沒錢,而且語言不通。他就只能把公權力讓渡給熟悉地域社會的吏,讓他來包辦。至於之後這些稅銀怎麼交,交多少,吏自己裝腰包多少,這些官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要吏能按時上繳1000兩,並且不至於動/亂就行了。與此同時,我國古代集權政府基本可以看成是一個“低稅收,低福利”的政府。

與同時期歐洲以及日本這些封建制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集權政府與地域社會有一定的距離,而且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不願意插手地域社會,福祉、治安、基建很大一部分要地域社會自己來承擔,地域社會不得不進行自治。相對的,稅收佔收入比例也要比同時期的封建國家低很多。

官吏很少下鄉,就連稅收都是攤派到鄉村,一時半會難以察覺發生在仙台村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

既然是秘密,就會有洩漏的一天,不過這已經不重要了,很快安史之亂就會讓整個唐朝陷入紛亂的戰火之中,有誰還會注意到小小仙台村發生的事情。

(本章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明克街13號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
相關推薦
都市醫武仙尊國漫的世界絕聖道尊抗戰鐵血路:八千里路鐵與血亂世江湖行美女總裁的最強高手大林和小林群雄逐鹿之南方王末日之隱靈風暴極品都市風水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