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話:兄弟重逢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自從玄奘從天竺歸回,帶回許多大乘佛經,翻譯成中文,大乘佛教就如雨後春筍一般,在中國綻放,小乘佛教因此日益勢微,當時人說中國佛教,皆趨大乘。

在當時印度佛教,單是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個部派之多,往往僅是為了很小的問題爭執,動輒就結成一團,分成一派。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失去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之際,般若空教義的大乘佛教,便在印度境內應運而興。

由於唯識有的思想抬頭,印度的大乘佛教,也分成了空、有二宗;密宗的興起,又將大乘佛教分為顯、密二教,把空、有二宗,歸入顯教一類。

由玄奘法師西遊歸來,中國佛教產生大變動,整合成為十三宗,其中除了成實與俱舍兩宗屬於小乘佛教,此外都是大乘佛教。後來由於各宗的相抗衡,十三宗僅剩下了十宗,涅盤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法相宗。

顯慶二年,玄奘五十六歲。玄奘隨著高宗前往洛陽,並有譯經僧若干人一同隨往;住在積翠宮,繼續譯經。玄奘乘著回洛陽之便,就順便回到故鄉,查訪故鄉的情形;但是宗族之人,離散的離散,死去的死去,僅僅尋到在瀛州的張氏老姊一人。與老姊相見,兩人痛哭流涕,相擁而泣,沒想到當時一別,已經過了將近四十年,姊弟才能相見。

後來又到了父母墳前;發現墳墓已經荒蕪頹壞,於是玄奘希望能擇地改葬。後來經過高宗的允許,將遺柩改葬於西原。改葬之日,又是一番熱鬧,洛陽附近,佛道儒有名者到場有一萬多人。

玄奘在墳前,蓋一棟木屋,為父母守孝一個月,當時因為戰亂,只能草草為父母埋葬,不能為父母守孝。經過多年,終於又回到故鄉,玄奘略表他一片孝心,為死去多年的父母守孝。

晚上仍然做譯經的工作,到了白天,就到父母墳前,為他們唸經頌佛,為他們做功德,希望上天能保佑他們死後的靈魂。

有一人來到西原山區,到了玄奘木屋附近,那人看見玄奘法師在墳前唸經,便叫了玄奘的名字。

「玄奘法師,好久不見。」

玄奘轉頭一看,竟是一位老年和尚,他全身骯髒,頭髮雜亂長出也不清理,十分落魄,是個野和尚。玄奘見那人的面孔,似乎有種熟悉的感覺,卻一時認不出他是誰。

「你認不出我嗎,玄奘法師?」

「你……,你究竟是誰……?」

「我就是捷同。」

玄奘沒有想到,眼前這個人就是捷同,捷同是他二哥,玄奘本性陳,是陳留人,他二哥陳素,陳素字長捷,法號捷同,在東都洛陽淨土寺出家當和尚。當時因為天下四起,到處強拉民兵,玄奘十三歲那年,他的父親陳慧要玄奘到洛陽投靠他二哥陳素。

在捷同帶領之下,玄奘在淨土寺出家為僧。十七歲時,河南一帶暴徒聚集,寺院裡眾僧流離失所,紛紛逃亡;玄奘與捷同流亡到蜀地,蜀地聚集許多高僧,兄弟二人在此苦心研究佛經,因年輕博學而聲名大作,名氣響遍吳、蜀、荊、楚。玄奘數度向捷同提出入京之志,卻被捷同阻止,於是與蜀地商人偷偷私約,泛舟渡過三峽,離開蜀地,前往京城,與捷同分別。

玄奘沒想到今日,能再次的見到捷同,看見捷同蒼老的臉,內心一片心酸,眼淚掛在眼框,想要哭出來,心中的感動,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玄奘身體竟不自禁顫抖。

「你真的是我的哥哥|捷同?沒想到能再次見到你?我們實在是太久沒有見面,我好想念你……」

「玄奘法師的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天竺取經而回,已成了家喻戶曉的人物,連三歲孩童都認識你。」

「一切都是因為因緣際會,我才能完成大功德。」

「可憐的我,留在國內,卻變成如此落魄,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你。」

「因為我……?這話如何說?」

「自從你歸回中土,大乘佛教盛行,小乘佛教日益衰落,你我原屬的涅盤宗,也被天台宗之人所並滅,天下再也沒有涅盤宗。我被趕出寺院,因為年老,沒有一間寺院肯收留我,我今日會如此,都拜你所賜,你將大乘佛教引入中國,使小乘佛教再沒有立足之地。」

「阿彌陀佛,這不是我所願,我所願的是,希望人人都可以看見真理,都可以領悟人生,看破生死,絕對沒有分門別派的想法,更不想消滅小乘佛教,使佛教分裂。」

「一切都如你所願,我才會落得如此地步,我變成一個人人都瞧不起的野和尚。」

玄奘沒有想到,他的二哥竟會落得如此境界,在二哥的心中,竟是如此的埋怨他。

「世間的名利,都像是雲煙,一轉眼就消逝。二哥你如今依然安在,更應該放開,接納世界,生活才能更快樂。」

「如何快樂?在我心中日日夜夜的埋怨你,埋怨你當初為什麼離開我?埋怨你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天竺?更埋怨你為什麼將大乘佛教帶回中土?如今你出名了,我卻默默無寂。如今我來,並不是想見你,而是要向你挑戰,證明小乘佛法確實是勝過大乘佛法。」

「什麼?你要跟我挑戰?」

「沒錯,你我一戰,關係勝負,如果我輸,我就自殺謝罪小乘佛教。」

「什麼?你要自殺謝罪?」

捷同與玄奘一戰,立刻傳遍佛教界,許多人笑捷同不自量力,竟然要跟玄奘挑戰?玄奘現已成法相宗之大師,更是皇帝身邊的紅人,捷同只不過是個野和尚,又如何能跟玄奘相比?但這場好戲的地方就是,捷同是玄奘的親哥哥,他並向眾人道出,若輸就自殺謝罪,兄弟鬩牆,究竟是誰勝誰負?玄奘真的能忍心看著他的親哥哥死嗎?

七月十五,玄奘與捷同紛紛來到玉華寺,不僅是佛教界的知名人物紛紛來到,這事也驚動了高宗皇帝,高宗也率領嬪妃、群臣來到了玉華寺,要看看玄奘如何度過此次難關?玉華寺裡擠滿了人山人海,大家都想聽玄奘說法。

捷同這一天特意打扮一番,這是他揚眉吐氣的時刻,一掃過去的陰霾,在眾人面前證明他的佛學高深。玄奘的處境相反,他要在如何不傷害捷同的情形之下,說服捷同,也要在這次的法會之中,宏揚佛法,讓眾人瞭解真正生命的意義。

第一天法會,由捷同對大家說法,捷同坐在高臺之上,春風得意的樣子,為大家解說涅盤經的精神。

「『何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鬼神,幟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修行者要堵斷生死源頭的根本,在不欠卵胎生各種動物生命的情況下,將生命的債還完後,生死輪迴的原動力自然就會枯竭。

「假如帶著殺孽業障修福、修善、修禪定,縱然得到禪定福分、世間智慧、聰辯善言,但以禪智幫助殺生,必定神鬼之道,隨其之神智、殺業、福德之多寡而為天行夜叉、川嶽魎鬼,稱天稱帝的魔魍。

「或是成為山林、城隍、鬼帥的飛行夜叉:或為吃人精氣的地行羅剎,及大海邊羅剎鬼國之民。

「以上是指著是帶殺生修禪之有福德者,如無福德者,直墮阿羅地獄、餓鬼、畜生道,受苦無窮無盡,逃出無可期望,那裡能成就道業呢?

「佛陀滅度之後,未有法規之間,許多鬼神熾盛猖狂於世間,自言食肉可得菩提路的兇險時代。佛陀滅度後的未有法規時期,是這些不斷肉食的鬼神投生於人間,充滿人間險惡的時刻……」

在第一天中,捷同講了許多佛法,眾人沒有想到,捷同雖然落魄,但他也是一位得道高僧,當朝皇帝高宗讚許:「不愧是玄奘法師的兄弟,今天聽捷同法師一席話,領悟了許多事,捷同法師的佛學高人一等。」

到了第二天,換玄奘法師說法,玄奘法師沉默了一個時辰,一句話都不說,眾人感到奇怪,玄奘法師究竟想要表達什麼?為什麼一句話都不說?大家等得不耐煩,有人想離席而去。玄奘拿出一本佛經,是他最近剛完成的,全名叫做《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渡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

「既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心經的用詞深奧,很多人都不明白心經裡的意思,玄奘一一的解說。

「一切修菩薩行的人們,需看透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才能從痛苦中獲得解脫,渡過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對舍利子說,舍利子,萬事萬物都是空,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等也都是空的,無一不是空。

「我們必須接受有生必有死,才能不為生死所左右;不能以表面作判斷,才能擺脫好惡的偏見;也不會因為別人的誇獎,就覺得得意忘形;也不會因為別人的毀謗,而感覺有所失。

「我們眼睛看的,耳朵聽的,親身體驗的,這一切都是空,所以從眼到意識都是空。既無迷惑,迷惑也不會消失,同樣的老死也不會消失,無法知道,也無法得到,既無大智,也無損失亦無所獲。

「無所得,所以就心無罣礙,將一切視為空,不會被世間萬事萬物所迷惑,也就自然而然的無有恐怖。以不淨為淨,以苦為樂,以無我為我,以無常為常,就能達到平安的心境,即便再痛苦的人生也會變得很快樂。

「在永恆的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諸佛們,都依般若波羅密多故,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般若波羅密多是視為完成空的智慧,就是大神咒。般若的智慧會為人生帶來光明,也是大明咒。般若波羅密多亦是我們保有的無意識的超越,是無上最上、是最尊貴的,故是無上咒。也可以說是無比,沒有能與之較量的東西,故而是無等等咒。

「般若心經把一切都視為空,甚至將空也視為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即可獲致無上正等正覺。

「存在宇宙的一切,要的是絕對與普遍之領悟。我要抵達那領悟的彼岸,也要讓別人抵達彼岸,讓所有的人都到達,我的領悟之道才算完成。」

玄奘說出了人生的奧秘、生命的價值,所有的生命都是飄渺虛幻,人從「無」之中誕生,也消失在「無」之間,看破人生的無常,就是大智慧,也是「空」的境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場的人被玄奘的話語所感動,他所說的話是真智慧,許多的高僧也被玄奘開悟,深刻明白了「般若」的精神。捷同沒有想到,玄奘的佛學造詣,已經遠遠超過他的想象,玄奘有的,不僅是佛學,而更真實的,乃是對生命的覺悟,他已經看破了生死的界限。

在那瞬間,捷同覺悟了,他不應該如此看重名利,而忘記佛教的根本。捷同走向前,跪在玄奘的面前:「是我錯了,玄奘法師,我不應該跟你爭。」

「二哥,請起,今日玄奘高興的是,能與二哥再次相聚,至於勝負與否,那只不過是表象,我根本不在乎。」

現場的人一律歡呼,為他們兩人鼓掌。

龍朔三年,玄奘六十二歲。玄奘譯完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總共六百卷。玄奘合掌歡欣對眾徒說:「此經跟此地有緣,玄奘來到玉華寺,乃是因為此經的幫助。以前在京城,被許多的俗事牽亂,無法專心翻譯此經?今日終於完成,是諸佛在冥冥之中保佑,天子與上天的福佑。」

十二月,玄奘自覺得精力衰竭,預料死期將近,於是對門徒預先立定遺囑後事,說道:「如果我死了以後,你們處理我的後事,一切從簡;可以選擇山澗偏僻之處安葬,勿靠近宮廷寺廟附近。」

麟德元年,玄奘六十三歲。玉華寺諸僧,請玄奘翻譯《大寶積經》。玄奘躊躇數時,於是對眾人說道:「此經大綱,與大般若略同;玄奘自量身體情況,可能無法完成此經。」

之後玄奘就停止翻譯佛經的工作。九日,跌倒傷及大腿,玄奘因此臥病。統計前後所翻譯的佛經,總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

二月五日,玄奘死於玉華寺。死時面如生人,過了七天臉色竟然沒有改變。唐高宗知道玄奘已死,哀慟傷感不能自己,並說道:「朕失去了國寶。」

三月十五日,高宗下令:「玉華寺已故玄奘法師的葬日,發配京城所有僧尼,送玄奘法師至墓所。」

四月十四日,眾僧將玄奘法師的靈柩,由京師運回玄奘的故鄉白鹿原安葬,京師及各州五百裡內送葬者有百萬餘人。

玄奘法師以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到天竺取經,並翻譯大乘佛經有一千三百多卷,此乃成就大功德,為不平凡的事業,為後世世人所景仰。

如玄奘所說的,人生是無常的,是短暫的,是飄渺虛無的,一轉眼之間就消逝;但是人的言行、人的智慧卻是永恆的,可以一直流傳於後世,做人應該覺悟生死,認清楚死亡,然後認清自己的價值,找出自己想做的事,一步一耕耘,所留下的成就於後世,化在永恆之中,才不愧此生。

~完(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深空彼岸不科學御獸宇宙職業選手唐人的餐桌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明克街13號7號基地光陰之外神秘復甦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極品高手小康少將至尊戰神錦繡田園千歲錦上添花冷情寶貝,他是誰無敵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