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好字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知縣大人那裡是要去的,畢竟是父母官。

縣丞張叔父那裡也是要去的,若無他提供的車馬和忠叔等人(李三旁白:我怎麼就成了“等人”了?),此次州試是不可能這麼順利的,也無緣結識曾氏兄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劉先生就不用說了。若非劉先生,方仲永僅靠抄些詩詞,早晚是要露餡的,最終一定是免不了“泯然眾人矣”的下場。

至於吳先生,哼哼,方仲永一定要好好地“感謝”他一番。否則,怎麼對得起他的“大嘴”?

去拜見知縣大人的時候,是要準備名帖的。現在方仲永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儘管還沒有功名在身,但十拿九穩的事兒誰會較真呢。所以,要寫名帖,還可以在名帖末尾具名“晚生某某”了。

同樣是不熱不冷的神情,同樣是不鹹不淡的談話。方仲永甚至懷疑,知縣大人是不是更年期到了。其實是方仲永想多了,人家盧知縣好歹也是進士出身——雖然是同進士,用得著對你個準秀才熱情嗎?

縣丞大人張世叔就熱情多了,甚至熱情地讓方仲永都感覺不好意思。張世叔親熱地說:“仲永這次考了個州試案首,實在是為我金溪人增光了。不,大大滴增光了。”

方仲永保持了一貫的謙虛:“僥倖而已,僥倖而已。算不得什麼!”

縣丞大人道:“毋乃謙虛過度!你的才學,叔父還是清楚的。對了,張忠和李三可還好用?若是不聽話,說與我知,定要打斷他們的狗腿。”

方仲永忙道:“一路承蒙兩位貴僕照應,不然小侄的撫州之行定然不能如此順利。這一切全仗叔父慷慨相助,來日必有回報!”

縣丞大人得到了想要的答案,很是開心:“哈哈,些許小事,不值一提!若是攀龍在此,定要與你暢飲一番才是?只可惜,洪州的生意有些問題,他去處理了,李斌、王琦也跟著一起去了。若非如此,本當你們兄弟一起去洪州考試才是。既然那二人還算得用,就還讓他們送你去洪州吧!”

方仲永聞言連聲道謝,但也覺得有些掃興。本想著能和張攀龍一塊兒去洪州呢,不想那家夥轉型成為飛來飛去的“飛人”了。算了,還是去吳先生家好好“感謝”一下他的“大恩大德”吧!

吳先生仍是一如既往地灑脫,見到方仲永一點兒都沒有做賊心虛的自覺,只是很開心地說:“我吳仁禮的弟子也能考州試案首了!想必我那心高氣傲的外甥很不高興吧,可是我很高興喲!”再配合著仰天大笑三聲,妥妥的一副欠揍的模樣。

方仲永很幽怨地看著做傲視群雄狀的先生,委屈地說:“先生,您究竟給王大人寫了什麼信?以致那王家小姐對我頗有怨氣。”

“也沒什麼。只是誇了你幾句,請他儘可能地多照顧你一下。”

對於吳先生說的話,方仲永是連標點符號都不信。王大人何止是照顧了一下,照顧得簡直是無微不至,不僅把自己兒子的案首送出去了,甚至還有送妹子的打算啊!我還是個孩子啊!您這樣過早地腐蝕祖國的花朵合適嗎?

“怎麼不合適了?老夫十四歲時,家中就有侍妾二人了。你今年快十五了吧?”

“虛歲十五。”

“那就是了。我那外甥女你也見到了吧,漂亮不?溫柔不?知書達理不?且安石亦非池中之物,他日在朝中互為臂助也是好事。如此大好良緣,你竟然推三阻四,簡直是不知所謂!”吳先生生氣了。

那王凌薇漂亮嗎?漂亮。知書達理嗎?應該也沒問題。溫柔嗎?這個還得再觀察。但是那王安石何止不是池中之物,那簡直就是“鬥戰勝佛”啊!咱這小胳膊小腿的,能和他互為臂助?雖然自己上輩子也得過幾次大紅花(幼兒園時期),這輩子也想著做一番事業,但與王荊公(王安石元豐二年封荊國公)的輝煌戰績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最讓人討厭的就是,王安石對敵人狠,對自己和自己的親戚也狠(不包括兒子王雱pang)。對自己狠主要表現在不注意自己的飲食和儀表,衣服骯髒,鬚髮紛亂,儀表邋遢,王安石的這些惡習眾所周知。對親戚狠的事史書記載不多,反而有幾首詩詞證明他很疼愛自己的孩子。但方仲永想說的是,您一介宰相,年薪五百萬朝上的大金領(合法收入),每天粗茶淡飯的忽悠誰呢?腹黑一點說,這就是《人民的名義》裡面的“趙德漢”啊!

但是咱也不能那人家還沒有做的事情當理由,那不顯得咱太虛偽了嗎?得找個看起來比較靠譜的理由。

方仲永想了一會兒,找到了理由(藉口):“先生可知,我大宋為何嬰兒多夭折,亦多有產婦難產,甚至母子俱亡者?”

這個問題過於專業,吳先生不能回答,也不願意回答,因為他的姐姐就是在王益的前妻難產而死後才作為續絃嫁給了王益。他冷冷地說道:“為什麼?”

方仲永答道:“有三個原因。其一,產婦多為少女,多有十三四歲就嫁人生育的。其骨架未成,精氣未滿,焉有弱禾能育大黍之理,是以生產時兇險無比。其二,男子婚配時也年齡偏小,雖能行周公之禮,亦如秕穀不能育壯苗也。其三,護理、營養跟不上,就不贅述了。”

吳先生聲音更冷:“你從何得知?莫非修習過歡喜佛?”

方仲永道:“神醫扁鵲擅帶下與兒科,亦多有醫術記載。學生偶有涉獵,哪裡要修習什麼歡喜佛?”

“那據你看來,男女何時婚配為宜?”

“男子二十,女子十八為宜。”

“好吧!老夫暫且相信了,也會好言與王家解釋。此事暫且不提,你去見劉必達吧!”

到了劉先生家裡,劉先生滿面笑容很是高興地說:“你師母說,今天你必然會來,特意做了你愛吃的紅燒肉等著你呢。老夫還與她打賭,你明天才來。不想你腿腳這麼勤快,害得老夫輸了十文錢。仲永,你可要賠我喲!”

方仲永湊趣道:“學生竟然只值十文,是不是有些太便宜了?”

劉先生大笑:“你呀,越發的油腔滑調了。此次州試,可還順利?”

方仲永躬身應道:“幸不辱命,弟子僥倖考了個案首回來,沒有辱沒了師傅的名聲。”劉先生擺擺手道:“老夫哪裡有什麼名聲,這都是你勤奮好學得來的,不必過謙。但也不要因此就志得意滿,小覷了四方英才。當繼續砥礪學問,不可輕慢呀!”

方仲永連聲應是,師母打趣道:“泥古不化的劉先生,飯菜已經齊備了,能不能吃完飯再教訓你的高徒啊?”二人大笑。

席間,方仲永誠懇地說道:“弟子敢請先生賜表字。”

劉先生道:“你知道表字的意義嗎?”

方仲永點點頭表示明白。

表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弱冠女子及笄後,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作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的稱呼。平輩之間,只有在很熟悉的情況下才相互稱名,在多數情況下,提到對方或別人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平輩之間,相互稱字,則認為是有禮貌的表現。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避諱”制度。

古人取表字十分講究,情況也非常復雜,但仔細考察、分析、研究,也是有規律可尋的。如常見的有按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排行老二,所以字仲尼,他還有個長兄,字孟跛。最典型的要屬三國時孫堅的其中四子了:長子孫策字伯符;次子孫權字仲謀;孫翊排行老三,字叔弼;孫匡排行老四,字季佐。

還有在表字上用“子”的情況也很多,因為“子”在古代是男子的美稱或尊稱。所以人們喜歡用它,如孔伋,字子思;仲由,字子路;司馬遷,字子長;曹植,字子建;蘇軾,字子瞻;袁枚,字子才。

這些表字雖然常見,但是與本名聯絡不大,實際上伯(孟)仲叔季和子,還不是真正的表字,而它們後面的那個字如“策”、“權”、“思”、“長”、“美”等才是表字的主要成分。

既然表字對讀書人就相當於第二個名字,在適當的時候,找適當的人,取個適當的表字就具有了不同尋常的意義。

雖沒有對身份地位的明確限定,但若是“只識的之乎”就取個表字,難免就會如元曲《端正好·上高監司·滾繡球》中的“號從簡是採帛行鋪,字敬先是魚鮓之徒,開張賣飯的呼君寶,磨面登羅底叫德夫”一樣落了個貽笑大方。方仲永眼下算是個準秀才,取個表字也不算過分。至於年齡尚不足弱冠(二十歲),天空飄過五個字。

這個適當的人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首先要有足夠的才學,否則取的表字不足以彰君子之德,與名字沒有聯絡也是落了下乘。其次是要有合適的身份,請不是師長的人取字有諂媚之嫌。最後是地位(有些人認為是最重要的),最好是名滿天下的高士、高官,MAX的當然是皇帝了。這樣你就可以打著他們的旗號了,相當於屁股上被烙上了某家標記的驢子。

劉先生婉言拒絕道:“老夫無官無職、聲名不顯,又沒有什麼才學。給你取字實非老夫所能為也。”

方仲永固請:“弟子蒙先生恩惠甚多,情同父子。對先生的道德、文章也甚是欽佩。請先生務必賜下表字。”

劉先生對弟子的知情識趣還是很滿意的:“如此,老夫就覥顏為之了。”思索了片刻,劉先生言道:“你既名仲永,你的父母自然是盼著你能長久康健。為師也希望你能文運昌隆,就叫‘文遠’如何?”

文遠?文運長遠,且三國張遼和南北朝祖沖之的字都是文遠。一文一武,很是符合方仲永對自己的期望。

好字,好字啊!(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不科學御獸唐人的餐桌我有一劍神秘復甦7號基地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
相關推薦
奪玉傲嬌女神逆襲吧快穿女配冷靜點我從遊戲裡面可以獲得力量異錦淚灼劍苟帝橫推三千界經典末世洪荒之玄源造化天尊逆天狂妃:王爺請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