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事事等衛王,朕要你們何用?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東北大雨傾盆,平壤城外積水嚴重,隋軍無法攻城,而被困在東北方的楊集長安城無所事事,只能靜候水師、以及壘土為堤的郝瑗訊息。

與此相反,中原卻是連日豔陽高照,給百姓收割秋糧、晾曬穀子提供了良好天氣。

清晨的洛陽上空朝霞破雲而出,漫天絢麗色彩灑在皇宮之上,使之如之天上宮闕,美輪美奐。就在楊集送走宇文述的同一時間,文武百官在糾儀御史導引下,進入舉辦常朝的紫微城宣政殿。

自徵東軍攻克遼東城、生擒高元,發生在東北的戰爭已不是朝廷上下關注的重點,朝野內外都認為以楊集之能,隋軍拿下平壤城、殲滅高句麗國祚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沒有什麼好擔心。即便是楊集的政敵們,他們也執此看法,雖然各大勢力因為利益和楊集結下難解的宿怨,但是楊集其軍事才華隨著一次又一次的大勝,早已得到所有人的認可。

所以近日朝會爭執的內容,還是與楊廣的人事調動有關:楊廣所任命的邊郡官員皆是武將出身,當這個訊息傳出,頓時朝野震動,不少人都認為大隋要向東/突厥發動戰爭,一些人開始跳出來反對。

他們認為朝廷奪取西海都護府貧窮落後,已經給朝廷財政帶來巨大負擔,即將到手的安東都護府肯定也好不到哪兒去,朝廷當務之急是治理、消化這兩個剛剛到手的國土,而不是無度開戰。否則的話,極可能步漢武帝的後塵,漢武帝固然是在軍事上取得曠古爍今的戰績,卻把文景二帝的積累打了一乾二淨、人口減半,此乃中原王朝的前車之鑑,不可重犯。

有反對,自然就有支持者;軍方和軍武世家出身的將領卻認為大隋與漢武帝不同,他們反駁說而大隋立國至今,沒有打過虧本的仗,除了開皇十九年的失利以外,每場戰爭都是滿載而歸,尤其是楊集,他不但明確的提出以戰養戰、以戰養國等等強盜邏輯,還在身體力行的踐行著,既然越打越富、既然越打賺錢,為何不打?

雙方各執一詞,誰也反駁不了誰,如此僵持了好幾天時間,好不容易讓這場紛爭稍微平靜,而東/突厥大可汗遣子入朝一事,又將此事引爆了:啟民可汗的長子阿史那·咄吉雖然還在雁門郡一帶,但是啟民可汗聯合草原各種向大隋進貢五百萬只羊、十萬頭牛、十萬匹戰馬的訊息卻已傳達。

於是與突厥是和平共處、還是正式點開之事經過一段時間輿論發酵,終於擺在大隋群臣桉頭,同時也正式成為今天的主要議題。

楊廣坐在坐在皇座之上,接受完文武百官的朝賀,說道:“諸卿平身,請入座!”

“謝聖人!”下方眾臣紛紛道謝平身、各自入座。

一時間宣政中內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楊廣沒有跟大家繞圈子,開門見山的說道:“前段時日對邊郡的人事安排,乃是常規的輪換,與先帝所創的一任一換、不升不降則平調的治國之策完全吻合。”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誠然,有些被撤換回來的官員到邊郡上任時間不滿一任,可這些官員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了耀眼的政績,既是清廉的能吏,當破格錄用,若是繼續讓其在邊郡,那是對人才的浪費。而新上任的官員長期在腹地任職,不知邊民之疾苦,朕便讓他們去邊郡歷練一番,這對大隋和國民、其個人都是百利而無一害之事。除此以外,別無他意。”

大致的介紹了一遍,楊廣又口是心非的說道:“此乃我大隋正常的調動,諸卿勿須過度解讀;而突厥其實也用不著擔心!畢竟我大隋是仁義之國、禮儀之邦,何曾無緣無故的向屬國開戰過?”

眾臣:我不信!

大隋真要是仁義之國、禮儀之邦,你真要是一個大慈大悲的仁義之君,那麼消失了的尹吾國、處月部、吐谷渾、奚族、取自高昌的西州是怎麼回事?即將消失的高句麗又是怎麼一回事?

雖然說每一次都是事出有因,可是每一次的因,又有哪個不是你兄弟弄出來的?若是沒有你的慫恿,楊集他敢嗎?而你分明就要磨刀霍霍向突厥,現在卻說出這種話,你自己信嗎你?

此時的楊廣語鋒一轉,有些圖窮匕見、不打自招的說道:“朕也聽了一些風言風語,知道有人主張和平共處、有人主張開戰。此事,大家都議上一議。”

在突厥的問題之上,分歧其實並不大,只有戰與和之別。只不過主張和平共處這一派善於造勢,加上他們又把突厥聯合草原各部向大隋進貢的舉動說成是啟民可汗對大隋恭恭敬敬、無限忠誠的表現,從而使其聲勢完全把主戰派給壓住了。現在除了一些沒有直接表態的重臣,和平共處的聲音在朝堂之上已經形成碾壓之勢。

尤其是刑部尚書李圓通極善借勢——

楊集去年在涼州西州郡代表大隋王朝會見了西域諸國國君,他向與會國王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完整、互不侵犯、互不⼲涉內政、互利互惠、和平共處、文化共享……”等九項原則。而《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的提出,令忐忑不安的西域諸國安定了下來,使大家認為大隋沒有西進之心,安心的當了大隋附屬國。

李圓通在談及突厥的時候,便狐假虎威的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和平共處的背景,而一些官員也相繼上疏表態,為和平搖旗吶喊,一旦有人反對,他們直接就來了一句“西域諸國因此而安定、忠誠,難道你覺得衛王說得不對?”反對者惹不起、不敢惹楊集,瞬間就偃旗息鼓。

比如這時,尚書右丞、齊王府司馬李綱便手持笏板,出班而奏道:“聖人,若是兩國戰事起,將有數以百萬計的百姓陷入戰火之苦,將有無數士兵死於戰火之中,將有無數黎民百姓失去兒子、丈夫、父親。因而妄起刀兵必將生靈塗炭,傷害無數生靈;若是用仁義感化敵人和異族,則可避巨大傷害,與其動兵戈,不如施以仁義、善加教誨。而東/突厥乃是我大隋屬國,啟民可汗更是我大隋扶立起來的大可汗,他感恩於心、向來親善我大隋王朝,進貢連綿不絕。此番,更是向我大隋進貢如是之多的貨殖,其忠誠可表。”

李綱說得大義凜然,身上透露出一股儒家推崇的“浩然正氣”,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後,接著向楊廣深施一禮,語重心長的說道:“微臣懇請聖人鑑納朝臣所言,以衛王提出的《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基,與東/突厥議好邊境、各自罷兵回朝,如此才是利國利民之良策。”

“聖人,李右丞所言極是!”司隸大夫薛道衡面色肅然的出列,他向楊廣拱手道:“老臣也以為兩國締結盟約、裁撤邊境之軍,能讓我大隋與突厥百姓不再蒙受戰亂之苦。”

白髮蒼蒼的禮部侍郎韋世康亦是說道:“聖人,亞聖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誠服也’。我大隋乃是天下正統,當繼承先賢遺志,以仁義善待屬國,令其心悅誠服、心服口服,而不是施以殺戮……殺戮只會令其暴力反抗。”

而後,一些文官紛紛出列附和,他們所執宗旨盡皆大同小異,無非就是就是建議大隋王朝秉承所謂的先賢之意、與友邦和平共處,不能擅自起刀兵。

楊廣飽讀百家典籍和史書,對於百家經典的理解並不亞於在場這些文官;尤其是從晉王到太子變化過程之中,使他對百家學說中的每個經典之說的感悟不盡相同;現如今,他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其理解和解讀自然又發生巨大的變化。

看著這些斷章取義的迂腐之輩,楊廣腦海裡只有一個念頭,那就是煩!

煩死了!

要不是這些迂腐之輩以前到處亂說先帝不尊儒、要不是需要這些人裝點門面、要不是需要這些人為復學“站臺”,楊廣早就把他們轟出朝堂了。

見和平之聲充斥朝堂,楊廣不置可否,目光看向下方的議事堂諸位宰相,他發現蘇威閉著雙眼、不聞不問,如若老僧入定一般,讓楊廣忍不住皺眉問道:“蘇卿,你執掌國政多年的開國元勳、宰相,戰是和當有高論吧?”

蘇威知道皇帝不喜自己、視自己為眼中釘肉中刺,如果自己再讓皇帝不舒服,只怕宰相之位也保不住,鑑於這個認識,所以他這些天閉門謝客,對於登門造訪的人一律不見,更沒有參與這場“戰與和”的爭論之中。哪曾想到自己都這麼老實說了,皇帝此時竟然點了自己的名字?

聞言,蘇威不禁打了一個激靈,他目光迅速掃視一下,差點氣炸了肺。

好傢伙!

高熲、楊雄、蕭瑒、李子權、張衡、楊達、楊約等人竟然都擺出一幅苦苦思索的模樣,自己與他們相比,毫無疑問成為特立獨行的特殊存在,也難怪皇帝點了自己的名!

迎著楊廣看來的目光,蘇威心頭生出一股悲壯之情,不過終究是官場上的不倒翁,他知道如何去應對。

心念電轉之間,人已起身出列,向楊廣行禮道:“聖人,長孫將軍當初提出的‘遠交近攻,離強合弱;以夷制夷,分化突厥汗國’的戰略構想,適用於此時的東/突厥和草原各部。我大隋要是再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與草原各部友好往來,那麼沒有無外敵、外患的東/突厥和草原各部定然紛爭不休。我大隋在草原各部陷入戰亂之時,則是勵精圖治,努力改善民生、同化西海和安東都護府,等到草原各部決出勝負,勝方的實力也將所剩無幾。對方縱然背信棄義、犯我邊陲,我大隋也能以強大的軍力、國力,從容將之殲滅。”

看了楊廣一眼,說出了自己的觀點:“有鑑於此,老臣認為大隋當以和為貴。”

這也是議事堂宰相首次旗幟鮮明的表明自己態度,威力遠遠超過臣子們的爭論。當蘇威此言一出,殿中文武百官心思各異。

楊廣明白蘇威又耍了奸,此番話看似極有道理,十分正確,然而實際上卻是泛泛而談,根本就沒有點到問題的“本質”——

啟民可汗進貢的財物確實是前所未有,多得連他都感到震驚,但是啟民可汗在這裡卻是偷偷的轉換了概念:一是啟民可汗是打算聯和草原各部進貢,而不是單獨由東/突厥完成;朝廷要是接受了這份貢品,啟民可汗就能以大隋的名義,壓榨和殲滅與他作對的薛延陀、薛斛部、回紇、契骨、南室韋、北室韋,從而使草原實現統一。

二是啟民可汗康他人之慨,混淆視聽,最終使大隋王朝那些目光淺短之輩真以為他忠誠大隋,然後像狗一樣為他高唱贊歌、說他忠誠仁義,大隋理當厚待之。而從目前來看,啟民這個目的已是達成了。

啟民可汗這兩個深意,就連他的傻兒子楊暕都能看得出來,楊廣不信蘇威這頭老狐狸不知道。可是現在,蘇威卻輕飄飄的忽略了。

不過楊廣也沒有與他計較,只是將目光投向高熲,問道:“高卿呢?你執何看法?”

高熲聽到楊廣點名垂詢,連忙起身行禮道:“聖人,老臣以為啟民可汗進貢的用心和動機盡皆不純,和平共處之事需要仔細斟酌方可,我朝絕對不能因小利而上了他的當。不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大隋是否向東突厥開戰,還要慎重周密地觀察、分析、研究才好,此外就是我大隋看不上積貧積窮、多災多難的北方草原,如果貿然宜戰,以我大隋之軍去擊潰東突厥,那麼最終得利者,必然是鐵勒各部,而不是我大隋王朝!”

停頓了一下,高熲又說道:“現如今,人人一概而論、人云亦云,人人都以先賢之言為據、人人都以《和平共處九項原則》為據,卻把因人而異、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等現實之事置若罔聞,實不可取。”

“老臣以前就聽到衛王說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凡事不能一概而論,否則誤人誤國’,他對邦交更是有著人所不能的見解,此時遼東戰事將畢,不若等到衛王班師還朝,再做定論?”

最後這句話,楊廣很不愛聽、很不高興,臉色也變得有些難看了起來。

有事的時候,就會找衛王來扛;一旦沒了事,就罵人家是禍國奸王,這天下間,哪有這麼好的事兒?

如果事事都要等衛王、事事都要衛王做,朕要你們何用?你們爭權奪利的時候,怎麼沒有說衛王?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深空彼岸7號基地神秘復甦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西遊:開局抽了個至尊寶極品至尊寶圖先天宗修真從培養靈根開始快穿宿主:腹黑男神,真要命大唐天外客大唐破軍龍珠之完美世界斬男色小戶千金
作者碧海思雲其他書
大隋第三世 都市傲訣 神鵰變 大唐天外客 大唐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