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楊廣出招治群臣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高熲說的“啟民可汗進貢的用心和動機盡皆不純”、“不能因小利上當”、“凡事不能一概而論”,不但提到了問題的關鍵,而且和楊廣心中的想法不謀而合。就在楊廣聽得高興、引為知音良臣之時,高熲卻是峰迴路轉,來了句甩包袱般的“不若等到衛王班師還朝再做定論”?這讓楊廣很不愛聽、很不高興了。

楊廣雖然沒有當眾發脾氣,可是也不想就此放過高熲,他不悅的看了高熲一眼,平靜的說道:“衛王遠在安東都護府作戰,戰後還要安置百姓、還要部署守軍、還要和海東三國制定邊界,他縱有千千萬萬條奇謀也解不了當前之事;高卿有何高見,但說無妨。”

“老臣姑且言之,不當之處,還望聖人海涵。”高熲深施一禮,他知道皇帝不喜歡蘇威這種左右逢源的圓滑臣子,要是自己一邊明哲保身、一邊又想撈好處,結果不會比蘇威好多少。所以他說了最後那一句話以後,心中也是非常後悔。好在皇帝步步逼問,要是不再逼問了,說明皇帝放棄了自己。

高熲緩緩平身之時,眼角餘光不禁看了看蘇威,發現蘇威臉色一片蒼白,心中稍微一想,便猜到蘇威回過神來了,估計他此時後悔得腸子都青了:皇帝剛才問他的時候,要是蘇威勇於擔當,多少還能讓皇帝刮目相看、挽回一點形象,但是他卻死性不改,硬生生的錯過一個修補裂痕的天賜良機;此事過後,皇帝定然失望透頂、徹底放棄。

這就是前車之鑑啊!不可效彷之。

楊廣哪想到高熲在瞬息之間就動了這麼多念頭?他聽了此番話,神色稍霽的向高熲抬手示意說:“高卿請說!”

“老臣遵命!”高熲定下心神,神情肅然、語氣鏗鏘的說道:“啟民可汗在生死關頭,因我大隋而倖存、因我大隋而興盛;可他卻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大隋、欺騙大隋。步迦可汗南侵涼州之時,他不但隱藏實力,還在大隋與步迦之間左右逢源;之後,又令其次子率軍襲擊大湖區、抄衛王后路,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正是有鑑於此,老臣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句警世名句,在啟民可汗身上得到了最好體現。要是與之講仁義,那就是為虎作倀、養虎為患。”

蘇威澹澹的看了康慨激昂的一眼,心中鄙夷的想道:‘你以前可不是這麼說的,當年要不是提議再派公主和親,也不至於落得丟官棄職的下場了。’

雖是如此想,可這話卻是只能悶在心裡,若是不識趣的說了出來,一定引火燒身。

就在蘇威胡思亂想之時,只聽高熲又說道:“我們過去講仁義,啟民可汗過去雖也年年派遣使者入朝進貢,可是他的貢品沒有一次超過百萬只羊,如今卻忽然要進貢如是之多牲口、主動加修白道,足以說明我大隋兵鋒已然令他膽寒,同時更擔心我大隋滅了高句麗以後,刀口向北,故而想賄賂我朝。”

“賄賂也就罷了,可他還打起了聯合各部之名,若是我大隋聽而信之,啟民可汗定然以我大隋之名攻伐各部、略奪各部錢財。各部不明就裡,定然以為是我大隋索求無度,繼而離心離德,投靠啟民。如此一來,啟民可汗就能兵不血刃統一草原,而後,便是如同沙缽略和步迦那般縱兵南下、犯我邊疆。”

最後這話一出,宣政殿群臣譁然。一些主張和平共處的臣子也慢慢冷靜了下來,他們聽說啟民可汗進貢的牲口如此之多,便欣喜若狂、歡欣鼓舞,當真以為啟民可汗對大隋忠誠無比,紛紛為他高唱贊歌。但是經過高熲這麼一一剖析,也都省悟了過來:以啟民可汗之前的所做所為,真有可能又在行騙。

楊廣聽得暗自點頭,高熲不愧是高熲,一旦認真起來,比誰都精明,此話一出,定然可以令許許多多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的“主和派”閉嘴。

“聖人,臣附議!”左僕射楊達出列道:“啟民自立自強不到二十年光景,即行反叛之舉,興十餘萬雄兵直逼大湖區,其不軌之心,路人皆知。”

“這一次若非我軍在遼東進展喜人、大勝連連,啟民只怕早已舉兵響應高元了。如今他分明就是迫於無奈而使出了惑敵之計,他所想要迷惑的物件,就是心存幻想的袞袞諸公!就目前情況來看,他的目的已然達成,只因替他‘仗義執言’者,佔據了大半個朝堂。”

御史大夫張衡亦是走出班列,向楊廣深施一禮:“聖人,普通老百姓和小官小吏沒有明辨是非之能,他們為突厥人所誆騙,情有可原。朝堂官員皆是當世人傑,然而許多人竊居高位,卻置江山社稷於險地、拼命鼓吹敵酋忠誠。是故,臣建議徹查一番。”

說到這裡,張衡面沉似水的一揮手,語氣森然的說道:“凡是收受突厥賄賂者、惡意推波助瀾者,一律以叛國罪論處,誅其三族,以儆效尤。至於動輒‘先賢有云’者、以及人云亦云者,無不是誇誇其談、才幹平庸、德不配位之輩,此等庸才無實幹之才、缺官員應有之學識與遠見,留之無益、用之有害;當踢出朝堂、永不錄用。”

張衡這話,宛如一道驚雷在宣政殿中炸響,震得在場文武官員頭昏目眩、目瞪口呆。一些盲從大眾的官員更是聽得心驚膽跳,他們承認自己是有一定的私心,可卻沒有想過出賣大隋王朝、沒有想過要幫啟民可汗,他們不過是就事論事而已,怎麼就成了誇誇其談、才幹平庸、德不配位之輩?

如果說收受突厥賄賂者、惡意推波助瀾者,那麼朝廷將其誅之,理所當然。可動輒‘先賢有云’者、以及人云亦云者本心並不壞,如果也要懲治,日後誰敢仗義執言、誰敢說話?

一時之間,言和者盡皆義憤填膺、對張衡怒目而視。

一般官員不敢呵斥身為為御史大夫、議事堂宰相的張衡,可薛道衡、李綱、徐文遠這類方正純厚的儒者,卻不在乎張衡是什麼官、什麼職。他們迂腐雖然是迂腐,但是他們的人品卻是沒得說,一個個紛紛斥責道:

“誇大其詞,危言聳聽!”

“包藏禍心,罪不可赦!”

“禍國之言、其罪當誅!”

“……”

楊廣目光掠過下方激憤的一眾臣子,揮手令其安靜下來,轉而向張衡問道:“張卿何出此言?”

張衡拱手一禮,沉聲說道:“聖人,啟民可汗的野心、用意,高相和楊僕射已經剖析透徹,已然無須多作贅言。然大殿如是之多的臣子,非但不能窺探其險惡用心,反而人云亦云的為其高唱贊歌。這類大臣的言談行為,往輕裡說,是嚴重失職,連基本的明辨是非之能都沒有,這種庸官又如何治理天下、造福百姓?往重裡說,則是故意影響聖人和百姓的判斷、動搖我大隋的根基,一旦聖人忽略和小覷啟民可汗,其目的自然也就達成了。”

“無論輕重,於國於民都無益處。用衛王的話來說:這種官員有事就推卸責任、沒事也能鬧出大事來;他們的存在不但對我大隋毫無益處,反而是巨大隱患,將之裁撤,勢在必行。”

“不過較之前者,好心辦壞事的官員更加可怕。這種官員文採斐然、能說會道、能言善辯,他們除了誇誇其談、舞文弄墨之外,沒有一絲實幹之才,不但不知民間疾苦,甚至就連五穀都分不清楚。然而他們在士林、民間有著非凡的影響力,被許多人視為效彷的楷模,故而他們每當口出錯誤之言,便有無數人為其搖旗吶喊,其錯誤之言也因此廣傳天下。”

一口氣說到這兒,張衡有些口乾舌燥了,他稍微停頓了一下,接著又說道:“普通錯誤也就罷了,可一旦涉及國之大事,問題就嚴重了,比如說這次,就有很多人跟著他們一起說啟民可汗忠誠,對突厥失去了警戒之心。長此以往,突厥人必將被他們渲染成道德聖人,百姓也將因此嚮往之、善待之,渾不知彼等突厥人皆是殺人如麻的強盜。正是有鑑於此,故而臣認為此等官員之害,遠勝貪官和庸官,朝廷當清理之。”

這話雖然沒有提名道姓,可是連薛道衡和李綱、徐文遠等人都知道張衡說的是自己,他們的臉在這瞬間成了豬肝色,一下子都說不出話來。

可要命的是,他們雖然滿腦子的經典學問、張衡亦不差;但是除了這些,他們就沒有別的了,而張衡卻是就事論事的說話,他們卻是無從爭辯。

與薛道衡、李、徐等儒士不同,同樣被劃入一個系列的刑部尚書李圓通卻是聽得怒意濃郁:這個張衡、張建平入主御史臺以後,一邊幫助聖人大改御史臺之制、一邊多次清洗官場。自從他成為議事堂宰相,就愈發驕橫起來了,其勢之大,隱隱約約將刑部和大理寺壓住了,此時口出狂言,分明就是視朝臣於無物,真以為你是楊集啊?

他憤然的道:“張相,現下說的是大隋與突厥未來的關係,你跑題也未免跑得太遠了吧?”

“李刑部,這並不是跑題,這完全就是在隋突關係中所出現的問題。我大隋內部這些無才、無能、無德之輩就如同身上的病患一樣,這時候若不狠下心來處理,等到威脅到生命之時,想要處理已然來不及了,諱疾忌醫的例子還少嗎?”

張衡知道冗官冗吏、人浮於事是每個朝代都存在的事情,對於這種涉及太多人、太多勢力利益的現象,史上王朝都選擇聽之任之,以免動搖國基。但也因此導致冗官冗員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當這個群體到了危害國家的時候,已然無從處理了。但楊廣一開始就察覺到這種危害,於是甫一登基為帝,便大刀闊斧清除冗官冗員、清除無數閒散官員,這份魄力委實想所未有。然而職事官個板塊目前還沒有碰,但張衡卻認為是遲早的事兒,這也是他言及此事的根本原因。

不過事有輕重疾緩,當務之要是把大隋與突厥的關係定好,所以他爭辯過後,便言歸正傳,他向楊廣拱手一禮,說道:“聖人,國與國之間的利益往往相悖,落後一方勢必要面臨強者的挑釁搶掠。一味講和,只會令對方得寸進尺、步步緊逼。真正休養生息就是用實力、刀劍震懾異族,令其心生忌憚、聞風而逃。唯有如此,方能保障邊境安穩、安心治理民生。我大隋今天的強盛更不是用和平換來的,而是戰、殺。”

“記得開皇二年,突厥縱四十多萬大軍南下、洗劫了我大隋七個郡。當時我大隋只有北朝之地,南方還要防禦南陳,然而先帝卻霸氣反擊,僅只三年時間就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突厥汗國,先帝這三年的戰績,遠超劉邦、劉盈、劉恆、劉啟、劉徹之總和。如今的大隋王朝天下無敵手、突厥也不是當初的突厥汗國,這又有什麼好糾結的?”

“反正我軍將士閒著也是著閒著,而且還都聞戰則喜,如果啟民實在不忠,大不了再打一場就是了。”

這話,楊廣和武將們都愛好,一個個聽得眉飛色舞。

“更何況,啟民可汗企圖狐假虎威、吞併草原各部不良企圖,已然為我大隋洞悉,我們即使不打,卻也可以針而對之。”

“如何針而對之?”楊廣饒有興致的問道。

“其實很簡單的!”張衡說道:“啟民可汗進貢之物價值連城;如果不要,人家反而不高興、反而認為我大隋不近情理。這個面子,我大隋得給!”

“與此同時,我們向薛延陀、回紇部、契骨部、南室韋、北室韋、薛斛部遣使,就說突厥向我大隋進貢五百萬只羊、十萬頭牛、十萬匹戰馬,其目的是希望我大隋支援突厥統一草原;但我大隋還在考慮之中,你們自己看著辦,如果你們表現得令支援突厥者滿意,我大隋可以不聞不問。”

“薛延陀、回紇等部要是自行進貢,啟民可汗便沒有理由以我大隋之名向各部施加壓力了,而他所承諾的貢品、承諾要修的白道,也全部落到東突厥的頭上。要是他膽敢背信棄義,那就開戰!”

說到這裡,張衡做了一個總結:“我大隋是文明之邦,理當尊重草原各部的傳統習俗,當以弱肉強食、強者為尊的法則待之。”

“聖人,臣附議!”兵部尚書段文振出列一禮,補充道:“按照草原人的宗旨來說,作為強者的大隋理應大殺四方、理當通吃四方,若不如此,那是不尊重他們。”

楊廣聽得異常高興、興奮,他向下方的李圓通問道:“李卿,你以為如何?”

李圓通見到韋世康、薛道衡、李綱、徐文遠都匿了,只好破著頭皮的說道:“聖人,自古以來,皆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臣認為突厥人反覆無常、失信天下,其勢不能久矣!我大隋不能效彷之,當以仁義感化之。”

“李尚書仁義,朕不能及也。”楊廣懶得爭辯下去了,他煞有介事的點了點頭,然後向李圓通說道:“自今天起,朝廷將李卿之名,將李卿父子兄弟的俸祿、實邑,贈給受苦受難的突厥百姓,以全李卿之高義。”

說完了李圓通,楊廣尤自不解氣,接著又說道:“韋侍郎、薛司隸、李右丞、徐博士等人與李尚書一樣,都是仁義無雙之人,日後亦然。”

楊廣擲地有聲的言論恍若巨石投入湖面,頓時在殿中掀起了一陣陣驚濤駭浪,殿中眾臣紛紛竊竊私議。

這皇帝的態度,還真是一如往昔的強硬吶。

“聖人英明,臣附議!”張衡當即說道:“孔聖有雲‘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聖人如今全了李尚書、韋侍郎、薛司隸、李右丞、徐博士等人之志,有先賢之風,臣贊同。”

張衡雖然也是一個大儒,可他與學歪了腐儒們完全不同,他繼承的儒學是正宗的儒學,所以他是一個恩怨分明、敵我分明的性子。每當聽到那些漠視同族生死的同僚在高談闊論、在說什麼大隋對異族當施以仁義之時,他的心中大生荒謬之感,很多時候,聽得都快氣炸了。而楊廣此法,令他驚喜至極。

哈哈,你們不是一直同情異族嗎?你們不是一直要求朝廷要善待異族嗎?你們不是一直指責朝廷對異族過於暴戾嗎?那好、那行,就從你們本人開始,對異族施以仁義。如你們不答應、不樂意,那就是口是心非的小人。

“聖人英明,臣附議!”

“聖人英明,臣附議!”

“聖人英明,末將附議!”

“……”

在浩大的聲勢之下,李圓通、韋世康、薛道衡、李綱、徐文遠等人都傻了,此時此刻,他們的腦海一片空白。

誠然,他們不缺這些錢財,這些俸祿對於出身世家的他們來說,可有可無,但問題是百姓怎麼想?怎麼看待他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今天朝會過後,他們寧可將全部俸祿全部給予異族,也不願拿一錢賑濟同族百姓的訊息,必然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傳遍天下。

屆時,他們必將臭名遠揚,遭到天下人唾罵。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光陰之外深空彼岸宇宙職業選手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7號基地神秘復甦
相關推薦
西遊:開局抽了個至尊寶極品至尊寶圖先天宗修真從培養靈根開始快穿宿主:腹黑男神,真要命大唐天外客大唐破軍龍珠之完美世界斬男色小戶千金
作者碧海思雲其他書
大隋第三世 都市傲訣 神鵰變 大唐天外客 大唐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