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4章: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同明殿偏殿之內,二十多名重臣竊竊私語,就在蘇威與李子權準備深入探討之時,側後門忽然傳來了內侍的聲音:“聖人駕到!”

眾臣不約而同的起身等候,過了一會功夫,側後門腳步聲響起,楊廣孤身一人走了出來,等他坐到主位之上,眾人一起躬身行禮:“臣參見聖人!”

楊廣揮了揮手,沉聲說道:“諸卿免禮,請入座!”

“謝聖人!”眾臣紛紛行禮坐下。

大殿頓時安靜了下來,楊廣目光掃視群臣一眼,最後定在楊秀臉上一下,見其微不可察的頷首,便開口說道:“自科舉問世以來,我大隋年年都在開科取士,年年錄用了大量無名卻十分的優秀人才。可是在舉辦過程當中,總是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總是發現各種各樣的不足。”

就在眾人以為楊廣會大發脾氣之火,楊廣卻是語鋒一轉,出人意料的說道:“我認為這是好事。”

眾人聽得大為錯愕,繼而認真聆聽。

楊廣說道:“衛王曾經說過:每項每條法度從無到有、從有到精準,都是歷代智者千錘百煉所成,而每項每條從創立到健全,都耗盡了製法智者的心血、精力,想讓製法者對自己的心血之作加以改進,著實是難如登天。若想儘快完善,一是讓各郡官員參與進行,查詢不足;二是找一些知法懂法且善於詭辯的人專門挑刺、挑問題;三是在施行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衛王這番話,我深有體會,也非常贊成:我大隋立國之初,先帝立時命大臣總結歷朝歷代法度得失制定出新的法度,要求大臣以‘取適於時’、寬簡為上的原則立法,幾經修改,最終形成了《開皇律》。我讓大家以《開皇律》和歷代法度為基、制訂法典《大業律》,非是沒事找事,而是《開皇律》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有些條款甚至已經不合時宜了。”

眾人終於明白“初版”《大業律》定稿之後,皇帝沒有頒行天下,而是下發各郡、讓人查詢錯誤漏洞了,原來原因在楊集身上;不過此法確實不錯,所以大家之前也紛紛贊成。

停頓了一下,楊廣言歸正傳的說道:“與各項法度相比,科舉可以借鑑之處少之又少,它在舉辦過程中出現問題很正常。而出現的問題越多、解決的問題越多,則是代表科舉各項制度越來越完善。這便是之前所說的‘好事’。”

楊廣這番話說得有理有據,更沒有惡意去責備某一個人,眾人聽得心悅誠服,紛紛抱拳道:“聖人英明!”

等大殿再次恢復安靜,楊廣又說道:“科舉各項法度不完善我可以理解,哪怕有士子用奇思妙想來作弊,那也是條文有漏洞,那也是他聰明過人,能想到他人之所想不到。但是有些事兒,卻是不可饒恕!比如說,洩題。”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楊廣的聲音並不大,也沒有帶著絲毫煞氣,可殿中臣子心頭無不生出一股寒意。

蓋因,皇帝登基以來,一直在抄家一直在抄家,導致這話讓人聽了,便有一種磨刀霍霍想抄家的意味。

洩題事大如天,一旦朝廷扭出元兇,殺人抄家恐怕還是輕的。

“聖人,洩題者十分易查,用不著興師動眾。”眾所沉默之中,蘇威站了起來,向楊廣行禮道:“知道策論題目的官員並不多,只要一一詢問、審問,便可知曉洩題者是何人。”

“這是一個不錯的法子!”楊廣點了點頭,但卻不置可否,他看了看撫須思索何妥,用一種添油加醋的別樣心思他問道:“何祭酒,你是此次科舉的主考官,對洩題一事可有看法?”

“臣有看法!”何妥起身行禮,說道:“聖人,出題官員都知道洩題乃是夷族之罪,即便有人膽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也只會偷偷向親近之人分享,而不是鬧得滿城風雨。所以老臣認為官員洩題的可能幾乎不存在。”

楊廣沉吟半晌,問道:“何以見得?”

“主要還是不合常理、不合洩題的利益。”何妥一一分析了起來:“老臣的理由有二:一是出題官員人數有限,朝廷一查就能查出來,並以嚴法處置;嚴法面前,沒有人愚蠢的到處宣揚,就算是洩題也只會向親近、信任之人洩題。二是現在的風波與洩題的利益不合,只因洩題的目的要麼是讓自家子弟事先寫好文章、背好華章,然後在考試中搶佔制勝之先機;要麼就是拿試題賣出高價錢,而買題者,也是為了搶佔制勝先機。正是基於以上兩點,所以老臣認為洩題者為了保命、獲得題目者為了獲勝,都會秘而珍之,而不是到處宣揚。”

看了楊廣一眼,何妥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聖人,涼州率先舉辦全民科舉,比朝廷還早了幾年。開始還好一些,後來每年都有士子和掮客猜策論題目,他們猜測的方向一般都是國內國外局勢、邦交、當前軍政大事、朝廷政令……這一次,極可能也是因為大隋與突厥關系緊張、遼東戰事的緣故,所以被他們誤打誤撞的猜中了。”

聽到“也”字,楊廣忍不住問道:“這麼說來,涼州也被猜中了?”

“連續被猜中了兩回,而這兩回的題目都是衛王所出!”何妥忍住了笑,補充道:“衛王經此兩次,再也不出題了,而別人也猜不中了。”

眾人:“……”

楊廣笑道:“這麼說來,衛王所出之題,應該是當時大事件有關了?”

何妥點頭道:“正是!”

楊廣回想起何妥之前所說一切,越想越覺得有理,他呵呵一笑,向眾臣說道:“這麼說來,朝廷也是犯了衛王的失誤,故而被人們把住出題關要。”

“何祭酒,會不會太過武斷了?”蘇威想了想,忽然說了一句。

“這是十分明顯的事,武斷不敢當!”何妥向蘇威拱了拱手,說道:“倒是衛王所說的兩句話與蘇相十分貼切。”

蘇威眉毛一軒,還禮道:“哦?但不知是哪兩句話?”

“第一句是‘壓住一場輿論風暴的最佳良方,就是製造一場更大輿論風暴’;第二句是‘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有多冤枉’。”何妥說完這兩句,便向楊廣和蘇威分別行了一禮,然後默然入座,任由眾人自行猜解。

但凡知道兩人過節、恩怨的人,都心生好奇的看著何妥,他們本以為又是一場點火紛飛的唇槍舌劍,不料何妥僅僅只是引用了楊集的兩句話。

一會兒功夫,這些人中英傑都回過味來了,紛紛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向臉色平靜蘇威。

記得上一場輿論風暴是“蘇威和楊集爭尚書省大權”,僅只幾天時間,轟轟烈烈的洩題便將之掩蓋。另外就是蘇威乃是位高權重、久居上位的智者,然而等到不爽他的楊廣話音剛落,他就迫不及待的說“知道策論題目的官員並不多,只要一一詢問、審問,便可知曉洩題者是何人。”

這句話,若是由武將或入仕未久普通官員來說,沒有半點問題,但是由蘇威來說那就很不合適、不正常了;就算他忽然犯昏、急於表功,可何妥都分析得這麼透徹了,他還來一句“太過武斷”,這分明就是要把洩題之罪扣在出題官員頭上。

他的表現很像是“冤枉你的人,比你還知道你有多冤枉”。

他為何這麼著急、失態?

因為他極可能是“製造一場更大的輿論風暴”的人,所以才要被冤枉者扛下洩題之罪。

“製造一場更大輿論風暴”的人,自然要用“冤枉”他人的方式來背黑鍋,好讓自己從中解脫出來。

蘇威臉上不動聲色,心中暗自罵何妥祖宗十八代,這混蛋果真是自己的剋星,一來就拆穿了自己手段。

楊廣也懷疑是蘇威搞的鬼,只是蘇威也不知策論的題目,所以只能解釋為蘇威猜對了題,然後到處宣揚,以達到壓住“蘇威和楊集爭尚書省大權”的輿論。楊廣雖然沒有證據來治蘇威的罪,心中卻是噁心得不行。他深深的看了蘇威一眼,向眾臣問道:“此事關係重大,諸卿可有其他看法、或不同見解?”

“聖人,老臣認同何祭酒的說法,且有補充。”說話的是新任大理寺卿趙綽,此人正直剛毅、廉潔奉公,先帝時期便執法不阿、恭謹恪勤而名傳於世,以“處法平允,考績連最”升為大理寺丞,並在開皇八年擔任西南道行臺尚書省民曹,此後一直在益州任職,將民事、桉件處理讓人無法挑剔。楊廣就是看中他的能力和品行,故而將他調來當大理寺第一把手。

楊廣抬頭示意:“趙卿請講!”

“喏!”趙綽一絲不苟的行了一禮,這才一步步分析:“據老臣所知,出題官員非是職事官,而是閒散官員,聖人讓他們出題之前,以外出巡視名義使其與其親屬分別,其中還有大量真正出巡官員做掩護。即是說,在出題之前,連他們本人都不知道自己負責出考題。”

“出完題,題目就被封存起來。而出題官員則被聖人著人移送到人所不知之處,加上題目尚未印製,洩題的可能微乎其微。

老臣這番淺析加上何祭酒兩個不合理的的理由,那麼連微乎其微都沒有了。”

這一番分析,使猜中題目這個概念更加穩固了,楊廣點了點頭:“趙卿所言不錯,請入座!”

“謝聖人。”趙綽行禮落座。

楊集思忖片刻,向內史令蕭瑒吩咐道:“蕭相,稍後草擬告示,就說洩題事件為假,此乃有人根據當前時事所猜,其目的是牟不法高利,而不是朝廷官員洩題,此後遇到這種人,舉報有重賞!”

沉吟半晌,又說道:“另外將何祭酒那兩個不合常理的理由、趙大理之論也附上,好讓大家相信朝廷、相信官員、相信朝廷保密之嚴、相信朝廷對科舉的重視。”

“臣遵命!”蕭瑒應了一聲

“何祭酒。”楊廣目光看向何妥:“出題這方面,你比較有經驗,新題目就由你與楊主薄、崔秘書丞、秘柳秘書監負責。”

“臣遵命!”何妥和楊坦、崔賾、柳抃一起起身接令。

解決了洩題事件,楊廣說起了另外一件事:“名門世家衣食無憂,無論是財力、師資也好,還是書籍、學習氛圍也罷,都遠遠超過寒士,如果名門子弟成績優秀,我一點不會覺得意外。可是我看了各州甲乙兩榜前十名士子試卷,竟然發現乙榜考生的策論文章遠比甲榜的優秀。我感到不可思議之餘,也在思考問題出在何處?諸卿能否給我一個精準的答桉?”

剎那之間,殿內安靜了下來,沒有人敢出來回答。過了半晌,被定義為寒門代表的高熲起身一禮,肅然道:“聖人,老臣有話說!”

楊廣頓時雙眼一亮,點頭道:“高相請講!”

“喏!”高熲很是光棍的說道:“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的官場為世家門閥所把持,然世家子弟多數是誇誇其談的清談之士,能大用的實幹之力少之又少,各個政權為了選拔更多優秀人才、實幹人才,便萌生了科舉般的‘舉明經’,但是九品中正到我大隋仍然大行其道、各級官職仍然被無才無德的世家子弟所把持。故而,臣在開皇七年建議先帝設立科考,以取代腐朽的九品中正,自此選官不問門第。另外建議先帝科考初期不能急功近利,最後更有了各郡每年選送三名人才入朝參與秀才科、明經科之政策。這也是科舉之初始!”

楊廣聽得都傻了,若不是高熲自己說出來,他至今都不知道科舉是高熲在推動,當他一想到專門搞世家門閥的《大索貌閱》、《輸籍定樣》盡皆出自高熲手筆。所以對於高熲之說,他便深信不疑了。

好傢伙,竟然藏得這麼深!幸好自己愛才心切,沒有弄死、沒有虧待曾經反對自己老高;若不然,不僅就會損失一個天大的大功臣,還會導致自己留下千古罵名!

此時的高熲已是不怕開水燙的死豬,根本就不怕眾多官員把自己供出去,他接著又說道:“科舉於國有利、於民有利,甚至連那些反對科舉的名門高實際上也是受益者。之前,他們仕途無憂,沒有競爭者,故而多數世家子弟成天醉生夢死,長此以往,那些走向腐朽必將被全新的有生機的新力量取代,而今,很多名門高第子弟有了壓迫感,都發生了改變,都在努力學習,這不是受益,又是什麼?”

“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故而推廣科舉、復學!”楊廣感覺覺說服力有點不夠,於是又把楊集拉了出來:“此事,衛王很久以前就在殿堂之上說過。”

在楊廣施行武舉之初,楊集確實在朝堂之上說過類似的話,不過楊廣當時一心搞世家門閥,連他本人都不知道自己那麼好。所以當他被楊集渲染得非常偉大、正義、用心良苦之後,非常高興的賞了楊集黃金萬兩、珍珠十斛。

“聖人英明!”高熲不疑有他,又說道:“聖人用心良苦,然許多名門高第安逸太久,忘了創業先祖之艱辛、守業之困苦,從而失去了鬥志、爭勝之心,故而他們非但無法理解聖人,反而跳出來的反對。但好在……”

這口黑鍋絕對不能由他老高一人來扛,於是老高拉了一幫人下水:“好在衛王和蘇相、蕭相、裴相、楊相、長孫相、李相、張相、楊僕射、楊納言、牛尚書等等重臣皆是目光遠見智者,並支援之。”

蘇威等人臉都黑了:“……”

楊廣愣了一下,緊接著一本正經的說道:“高相所言極是,我大隋重臣不但明白我之苦心,而且盡皆大力支持,其心可感,殿中眾人,每人賞金千兩!”

眾人儘管明白自己一旦接受這千兩黃金的重賞,就會坐實幫兇之名,但是哪怕再是不願的人,也不敢出言反駁;無奈之下,只好跟著大家起身道謝:“謝聖人厚賜!”

演了一齣戲、成功把一幫人拉下水,高熲笑容可掬的說道:“聖人,這次甲榜之所以考不好:一是今年科舉錄用的考生主要用在授課博士、縣左,而那些轉不過彎來的名門高第有很多入仕門徑,他們瞧不上這些官位。二是有些名門世家轉不彎來,他們對科舉頗為不滿,為了達到抵制科舉的目的,便抱以無所謂的態度。”

“出於這兩點,那些名門高第故而不許優秀子弟參與科考;來者,皆是才學平庸、品德敗壞、不能舉薦入仕之輩,當然考得不如人意了。”

眾人聞言默然,高熲說到了問題之根本,尤其是前者最為關鍵。

至於科舉,大家明白此乃大勢所趨,不可逆轉,於是都在適應,而且他們也不怕考。

“名門子弟生活優握、才高八斗,吃不了苦、看不上小吏很正常。”有了高熲當眾所說的這一番話,楊廣已經無須發火了,他澹化了“抵制科舉”這一條以後,說道:“然而天下各級學堂授課博士、各個縣縣左都要有人上任,所以我決定將乙榜錄取名額擴大到三千人,諸卿以為如何?”

“臣無異議!”你和該死的高熲都這麼說了,還能如何?只能認了。

————

【本章補5號,欠12、15號!厚顏求張月票、推薦票。】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光陰之外唐人的餐桌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宇宙職業選手不科學御獸
相關推薦
西遊:開局抽了個至尊寶極品至尊寶圖先天宗修真從培養靈根開始快穿宿主:腹黑男神,真要命大唐天外客大唐破軍龍珠之完美世界斬男色小戶千金
作者碧海思雲其他書
大隋第三世 都市傲訣 神鵰變 大唐天外客 大唐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