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七章 所謂襯托的物件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這裡祝守一還是接著上文給阿九講解一番。

當然這次是緩和角度。

在《西遊記》中,唐僧是該斷絕七情六慾的聖僧,他悲天憫人,慈悲為懷,可是他畢竟還是個人,他仍有許多人性的弱點顯現。相對於火眼金睛的英雄人物孫悟空來說,唐僧經常顯現出的是膽小、迂腐、窩囊、膿包樣,時時落淚,一點都不堅強,無能又總是處處牽制別人,可偏偏唐僧卻是取經任務中最重要的一個人,也是取經五聖中唯一的一個凡人。

歷來的文學批評家,對於《西遊記》中的唐僧向來是貶多於褒。有人認為唐僧懦弱無能,膽小如鼠,聽信讒言,是非不分,自私可鄙,優柔寡斷,昏庸糊塗,幾乎是屢教不改,在取經集團中,他既不是精神力量,也不是實際的戰鬥者,竟是一個百分之一百的累贅,至於他在取經事業中的作用,說得不客氣些,應當是個負數,他的眼淚多於行動,沒有白龍馬就寸步難行,沒有孫悟空將萬劫不復。如果一定要說唐僧也有作用,那麼,他的作用是一個傀儡、一尊偶像、一塊招牌,只因他是如來的犯錯誤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要靠他這塊招牌才能取到經。

其實以唐僧一介凡人的身分,遇到妖魔,自然是膽顫心驚,哀哀哭泣,若是我們遇到如此景況,相信應該也是同唐僧一樣嚇得心魂俱失。唐僧僅僅是一個凡人,既然是凡人,他身上就會出現凡人所出現的種種弱點,故而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對唐僧的描寫十分符合人物形象的身分。而唐僧的缺點之所以會特別突出,主要也是因為讀者對其有所期待。他是御弟聖僧,他是如來的大弟子金蟬子轉世,所有人對他都抱有期待,也因此對於他顯現出來的凡人那一面,變得越發不能忍耐。《西遊記》第五十六回中,李卓吾的總批寫道:唐三藏甚是腐氣,可厭!可厭!

在第五十七回中,李卓吾的總批甚至還這麼寫道:行者雖是假的,打死唐僧,亦是快事;不然,這等腐和尚,不打死他,如何?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吳承恩塑造的這個唐僧,真的是功力到家,讓人對他描寫的這個“迂闊”、“固執”、“糊塗”、“是非不清”、“動不動就念起緊箍兒來”的這個腐和尚,著實氣惱不已。

祝守一覺得可以從以下針對唐僧呈現出的幾個凡人的形象,做一分析與討論:

1.軟弱愛哭,膽小害怕

《西遊記》的主角不是三藏,而是悟空;三藏是個“膿包”、“一頭水”、“信讒言”、“皂白不分”、“耳軟心活”,遇到困難就“魂飛魄散”、“紛紛落淚”,是書中的“丑角”、取經的“傀儡”。

在《西遊記》中,唐僧經常落淚,剛開始悟空驚訝於師父竟然如此膿包,對於這樣的唐僧,悟空著實感覺不耐且暴跳如雷。在第十五回中,孫悟空與唐僧師徒二人走到蛇盤山鷹愁澗,一條白龍從澗中鑽出來將白馬鞍轡一口吞下肚去。悟空將自己所見告訴唐僧,唐僧先是說悟空看錯了,然後聽到悟空再三確認後,竟然淚如雨落。

剛開始悟空對於唐僧軟弱愛哭這點,著實難以忍受,但漸漸地到了後來,悟空對於這點似乎已經比較能夠釋懷。或許是因為對唐僧有了比較深厚的感情,也或許是因為體認到唐僧就是肉眼凡胎,之後再遇到唐僧哭泣時,悟空都能平靜以對。甚至在探勘地形時,會想著是否要跟師父報告實情?悟空有時會說善意的謊言,因為若是說實話,“師父他不濟事,必就哭了”。西遊記四個角色裡,唐三藏是最沒本領的人物,既不能平妖,又不擅變化,更不會騰雲駕霧,他在西行路上碰到妖怪,除了戰戰兢兢哭哭啼啼和發出“徒弟啊!怎麼辦?”“徒弟啊!救救我吧!”呼聲之外,一籌莫展。

唐僧不但多愁善感,還膽小愛哭。從第 13 回一取經之始就開始掉淚,一路跋山涉水,經過重重的磨難,到第 98 回,遇到困難和妖魔時,仍然滿眼垂淚,可以說在膽量上,一點成長都沒有。

而歷來對唐僧的負面批評除了軟弱愛哭之外,就是他的膽小。軟弱不濟來自唐僧對外在環境的驚懼害怕,不論是大自然的險峻或是妖魔鬼怪的威脅,只要遇到不順他心意的,他便一副膿包樣,怪不得悟空和八戒都曾說過他“不濟事”。

唐僧會這麼膽小有一部份的原因是因為他不夠信任悟空。悟空是五百年前大鬧天宮的響噹噹人物,天上神仙有許多都敬畏他三分,更不用說各方妖怪了。

一開始或許唐僧還不清楚悟空的本領,但經過幾次悟空的搭救後,對悟空應該有點信心才對。即便對悟空沒有信心,也該對觀音菩薩和如來佛有信心才是。想來是因為唐僧心底對悟空懷有很多複雜的情感,所以沒辦法敞開心懷相信悟空,再加上悟空一直無法受他控制,並且常常藉機消遣他。所以唐僧除了對於悟空不能全然信任之外,也不太喜愛這個能力遠遠凌駕在他之上的徒弟。而唐僧的個性又比較軟弱,於是在面對事情上,讓人感覺特別的膽小。

其實從凡人的角度來看唐僧,便可以瞭解唐僧再取經的路途上如此膽小軟弱,實在是情有可原。更何況在取經的路途中,遇到的不只是單純的強盜和山賊,還有更多擁有高超本領及厲害寶物的妖魔鬼怪。而這些妖魔鬼怪大多都把他當成一塊嘴邊肉,總是垂涎三尺迫不及待地想把他吞下肚。面對如此情景,毫無法力的唐僧,除了依靠法力強大的徒弟之外,也只能恐懼流淚。在書中每次經過高山峻嶺,杳無人煙之處,唐僧都會心驚膽顫,想是因為每次被妖怪抓走的地點,多是在這崇山峻嶺之中。

在書中,出現唐僧膽小害怕形象的章節實在是多不勝數。而在《西遊記》中,唐僧常常害怕得“魂飛魄散”、“幾乎諕死”、“諕得滾鞍落馬”、“諕得戰戰兢兢,口不能言”、“諕得打了一個倒退,遍體酥麻,兩腿痠軟”……,書中唐僧膽小至極的形象躍然紙上,和悟空那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姿態相比,更顯得突出了。想來這也是作者想達到的效果之一,唐僧越不濟事,悟空和唐僧相較起來就更令人覺得神通廣大了。

2.好逸惡勞,六根未淨

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為了要西天取經,在行前做了許多準備。當時雖然國家不許,但他一直在等待偷偷西行的機會。

在等待的同時,他開始鍛鍊身體,因為他知道前往西天取經的路程非常艱難,若沒有強健的身體,勢必無法到達;他開始和西域來的僧侶或商人學習天竺的語言,因為他知道若是他沒有學會天竺語,他無法一窺佛法的奧妙,更不能達到自己窮究真理的目的。經過漫長的十七年,玄奘大師終於取經歸來。《西遊記》中唐僧長老則和歷史中的玄奘大師相差甚遠。他是奉詔前往西天取經,雖說他是自告奮勇,但他對西天完全沒有概念,在第十二回,太宗問唐僧何時可回時,唐僧竟然如此回答:

太宗笑道:“御弟啊,這一去,到西天,幾時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徑回上國。”

取經的路途十分漫長,書中記錄是十萬八千裡路,以唐僧以一個凡夫俗子,要達成目標著實困難重重,而唐僧竟然回答三年就可回來,從這回答就可以看出唐僧無知的程度。

哪知道情況和他設想的完全不一樣,他滿懷信心地出發,在路程中越來越害怕,不但經常遇到土匪強盜,妖魔鬼怪也從來沒少過。因此他逢山哭,遇水憂,沒有一日不愁悶,還經常向悟空抱怨路途遙遠,何日可歸?

悟空也經常勸慰唐僧,在這種時候,總讓人有一種悟空才是師父的感覺。在第四十七回,唐僧和悟空的對話,哪裡有一個得道高僧的風範?在此深山峻嶺中,哪有人家可以化齋?但在唐僧的要求之下,悟空也只好無奈地去化緣。在《西遊記》當中,有許多次災難都發生在化齋之時,不是在等待中被妖魔所捉,就是誤入妖魔的陷阱,難得一次唐僧自告奮勇自己去化齋,也是羊入虎口,自己闖進妖精的洞府裡去。由此可見,口腹之慾常是造業之始,而唐僧確實是常受慾望之苦的。在第四十三回,悟空忍不住笑了唐僧。

唐僧聽完了這一番話,沒有辯解,只是追問悟空何時才可取得經書,迴歸大唐。

而除了口腹之慾之外,唐僧對於身外之物,也尚未根除慾望。在觀音院作客時,老僧吩咐童子獻茶給唐僧:

有一個小幸童,拿出一個羊脂玉的盤兒,有三個法藍鑲金的茶鍾。又一童,提一把白銅壺兒,斟了三杯香茶。真個是色欺榴蕊豔,味勝桂花香。三藏見了,誇愛不盡道:“好物件,好物件,真是美食美器。”

他喜歡好的器物,看到老僧的茶具忍不住讚歎有加。而唐僧對於太宗送給他的錦襴袈裟更是戀戀不捨,光是老僧要將袈裟借去觀看一晚,他就心有不捨,埋怨悟空。當他知道袈裟被妖怪奪去,更是氣得念了好幾次緊箍咒,就是要悟空快快把袈裟尋回。為了一襲袈裟,唐僧煩惱懊恨,心中不安,睡不著覺,眼巴巴的希望悟空快快幫他把袈裟奪回。

而唐僧在西行路上,挨餓受凍的時候並不多,不管是路上人家的齋飯或是接受各國國君的齋食,其實唐僧吃的餐食大多都很豐盛。書中對於這些豪華的飲食,描寫的也甚是仔細,在六十九回中當悟空醫好朱紫國國王時,國王吩咐安排筵席。豐富的素宴,真的叫人難以想象。在書中,唐僧經常有機會吃到豐盛的素宴,可以說他不但吃得好,也穿得好,在物質享受上面,唐僧尚未擺脫這些物質享受的慾望。

一個凡夫,很難沒有妄想。但是佛教認為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不單單是不犯淫行,不貪非分之財,不介入人我是非,更多的是不再貪逐於物境的受用。不論是看、聽、嗅、吃、穿,都不會作無謂的貪取,這樣才是所謂的六根清淨。說得明白一些,所謂六根清淨,是指我們的生理官能,能夠排除物慾,從而保持心底淨潔,這也就是所謂的一塵不染,而唐僧卻沒有做到六根清淨這一點。從以上我們可以得知,其實如何斷絕慾望,實是唐僧西行的重要課題。

3.肉眼凡胎,不識真假

唐僧不識妖魔,不信悟空,最後吃虧倒楣的情節可說是《西遊記》中一個很重要的情節,許多回目皆因此而開展而來。

在《西遊記》中,唐僧明明是肉眼凡胎,但對於有火眼金睛的孫悟空所說的諫言總是不相信,卻往往輕信於擅於撥弄是非的豬八戒所說之言。在我們眼中,豬八戒是不但六根不淨,貪食好色,還十分偷懶,但唐僧卻對豬八戒所說的話較為信服。為何會如此呢?除了唐僧和八戒一樣凡人心性較重之外,在八戒面前,唐僧也比較有師父的威嚴。

八戒嘴巴甜,常常附和唐僧,在唐僧耳邊說些他想聽的話,好聽的話。相較於八戒,唐僧是悟空的師父,但悟空經常直接一針見血的指出唐僧的缺點並且頂撞唐僧,讓唐僧心生不滿,因此對悟空產生了偏見。在第二十七回中,孫悟空對唐僧的嘲笑諷刺,也讓唐僧無法忍受。

悟空取笑完唐僧之後又將妖怪一棒打死,犯了殺戒,唐僧惱羞成怒,大罵孫悟空是個惡人,老是傷人性命。本來,悟空打死了妖怪、妖怪還原真身之後,唐僧相信了悟空的話。但是在豬八戒的一再挑唆之下,他選擇相信豬八戒,而不是有著火眼金睛的孫悟空。

他不僅立刻念起緊箍咒來,並且無情地將孫悟空驅逐。難道唐僧真的這樣糊塗嗎?寧願相信滿嘴胡話的豬八戒,也不肯相信忠心為他的孫悟空?悟空忠心耿耿,勞苦功高,每每拯救三藏於妖魔之手,照理說,唐僧就算沒有感激涕零,也該心懷謝意。

但實際上唐僧對悟空是又怕又恨,因為悟空直言無諱,一點也不為唐僧留面子,又不時罵他“膿包”,雖是要靠悟空保護取經,但他難以忍受悟空,對他心懷芥蒂也是必然的。所以他只是藉著這機會,假意聽了八戒的挑撥,念幾遍緊箍咒,惡整悟空。其實只是為了出出心中的悶氣,對悟空展現師父的威嚴罷了。

徒弟如此直接的責怪嘲笑師父,是十分不給師父面子的,也難怪之後唐僧會興起逐悟空而去的心意。唐僧知道悟空的本領高強、自己的軟弱無能,他想取回真經必然得依賴悟空。他也深刻認識到自己作為悟空的師父,並沒有辦法在本領上壓制他,讓他聽命於自己。

因此在觀音傳授給他緊箍咒之後,他為了保持自己作為師父的尊嚴時不時地打壓悟空,並以唸咒作為威脅,以顯示其地位在悟空之上。我們在文中隨處可以看到,唐僧動不動就心生埋怨,對著悟空念緊箍咒。

唐僧每每對於悟空的勸告都聽而不聞,總覺得他是個潑猴,做事我行我素,但偏偏悟空說的都是真的,反而每次都因為勸告師父,而惹來緊箍咒伺候,真可說是忠言逆耳的最佳見證。但從唐僧是一介凡人來看,連八戒和悟淨都看不出來妖精變成的人類,那唐僧又怎麼能夠辨別?悟空跟從唐僧取經也有好一時日,唐僧卻這麼不信任悟空,也無怪許多的學者認為唐僧實在是昏庸無能。

在整個故事當中,同樣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悟空說東,他偏要說西;悟空說是妖怪,他偏要說是好人,使得很多可以躲避的災難發生了。即便唐僧曾經對悟空懺悔認錯,但最後仍是一犯再犯。

總體來看,《西遊記》小說中唐僧這一人物形象的光彩被他的徒弟孫悟空給掩蓋,不僅如此,還成為了一個令人厭惡的角色,可說是褪盡了歷史人物玄奘法師的光澤,退居於小說中的配角地位。

作者有意表現唐僧在被妖精擄獲之後是何等的卑躬屈膝,貪生怕死;如何的自私自利,推諉卸責;如何的好逸惡勞,六根不淨;美色當前,是如何的心生動搖。

在《西遊記》中,唐僧似乎除了念緊箍咒以外,什麼都不會了。而作者這麼做的目的除了為了故事情節的編排外,也是為了凸顯主角孫悟空。也就是要以唐僧的弱來凸顯悟空的強,以唐僧的愚昧無知對照悟空的火眼金睛,以唐僧的六根不淨對照悟空的心性空明,以唐僧的懦弱軟弱襯托出悟空的神通勇敢,若是沒有唐僧的遇難,哪來悟空展現神通的機會?

其實祝守一覺得平心而論,唐僧並沒有多壞,他其實就是活脫脫一個“凡人”的形象。他就像你我,就像我們生活周遭的人們。而也就因為他和我們太像了,太像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了,所以我們反而沒辦法接受。

因為他是聖僧,他是金蟬子長老轉世,我們對他有太多的期待,有太高的期望,失望就越大。加上唐僧的形象是以玄奘法師為主體而來,因而當他顯現出他凡人的那一面向時,我們便覺得憤怒,無法接受。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