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假故事真道理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那阿一你最真實的看法是什麼呢?還有你是怎樣接觸到它的呢?”

阿九問的仔細,祝守一覺得也得答個仔細。

而若是問及祝守一心裡的緣故,其實也是說來比較偶然的呀。

其實祝守一當時並沒有什麼緣故,就是想拿起《西遊記》看看。

看完忍不住嘆一句:絕了。

書都不能細看,觀其大略是很愜意的。一旦一個個字的看,一個個字撞到你的眼裡,進度慢下來不說,還得費心查閱,是故可創一門新的讀書法,細讀原文而不求解,問題交有緣人答去罷。

(一)取經,總得有個緣由

西遊取經,是有個緣由的。取經的緣由不僅大書特書,還反覆出現在唐僧師徒的度關文牒中。

書裡這麼說,唐太宗輕許諾言卻沒做到,被索命至陰司。

魏徵通陰陽,為唐太宗事先聯絡了陰司崔判官不題。

傳神的來了。唐太宗剛走進“幽冥地府鬼門關”,李建成、李元吉似在門口等著世民,見著世民上來就揪打索命。

被崔判官喝退後,李世民與陰間鬼王一一對證,結果罪不至死,崔判官卻趁機偷改生死簿,增加了李世民二十年陽壽。

李世民返回時,因知陰司缺瓜果卻不缺冬瓜西瓜,答應送南瓜於陰司鬼王,雙方相揖而別。

因陰司有去路,無來路,李世民不得原路返回,只得遊觀地府。崔判官引其至陰山背後十八層地獄處,行至“枉死城”,一夥拖腰折臂、有足無頭的鬼魅攔住李世民,喊:還我命來!

李世民慌的藏藏躲躲,崔判官說這些枉死的冤業,需要你拿錢買平安。李世民自然是沒帶錢,崔判官說陽間有個相良老者,因為勤儉持身卻齋僧樂道,有十三庫金銀在此,你可以借一下,上去再還。

李世民自然是聽崔判官的話,還陽後搞水陸大會,超度枉死城亡靈。

祝守一當時看著,笑的停不下來。呵,人間黑話大全。

什麼“聖君賢相”?作者告訴你了,“聖君”許諾你敢信?“聖君”沒有虧心事?陰間、陽間不走人情世故?枉死之人千萬計,不也是“聖君”花錢擺平?關鍵他這度鬼魂、買平安的錢,還是盤剝善良百姓而來!

由此看,陰司的交易,自是缺陽光,所以說須要送南瓜為禮。真·人間黑話大師!

取經,竟然緣起於這麼一個交易,哼,一個“空”字怕是擔的起了!哈哈哈!

(二)取經,取的是三藏真經

何為三藏真經?書裡借如來之口交代了兩次。

第一次。如來收了悟空,回到西天,向眾敘述前事,語氣平淡無異常,唯結尾一句令人玩味:玉帝大開金闕瑤宮,請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會”謝我,卻方辭駕而回。

諸佛的反應更有意思:聽言喜悅,極口稱揚。

佛祖出馬,不過只滅一石猴,與悟空關於天道的機鋒不談,弘揚宇宙正道的意義不講,卻說了“請我坐了首席”,諸佛竟然由此“喜悅稱揚”?這文字寫的俗了些吧。

上文止住,更匪夷所思的畫面出現了。

佛祖與眾享“盂蘭盆會”,書中說,大眾感激,各獻詩伸謝。

諸位睜大眼睛且看:諸佛獻詩三首,分為福、祿、壽。

扎眼麼?竟然有“祿”?

方外之人寫出了:祿享千鍾世太平,祿爵無邊萬國榮。下筆如此辛辣酸損,真難為你是個古人了。

如來隨後微開善口,宣揚正果。書裡特意寫了一筆,李世民還陽後,大行仁政,“自此時,蓋天下無一人不行善者”。

沒事沒事,緣由這個事向來不打緊的,關鍵看這麼重要的三藏真經是什麼?

如來:我今有三藏真經,可以勸人為善。《法》一藏,談天;《論》一藏,說地;《經》一藏,度鬼。

天地之間沒有人,只有鬼?寧度鬼,不渡人?!直接解放枉死城不就行了?費唐僧師徒這麼大的周章幹啥?我一向魯鈍。

你第一次看,大概不會太在意。結尾,佛祖又介紹了一次,依舊是“談天說地度鬼”。

據悉,《三藏》共計三十五部,該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經,正善之門。

唐僧師徒最終只取回五千零四十八卷。

“度鬼”,還是殘卷,真是對得起一個“空”字。

(三)為什麼唐僧是取經人

且聽官宣版:我待要送上東土(三藏真經),叵耐那方眾生愚蠢,毀謗真言,不識我法門之要旨,怠慢了瑜迦之正宗。去東土尋一個善信,教他苦歷千山,詢經萬水,到我處求取真經,永傳東土,勸他眾生(沙和尚馬上就在後文拆臺:菩薩,我在此間吃人無數,向來有幾次取經人來,都被我吃了)。

為什麼選他?

第一次在行文中介紹唐僧身份的是鎮元子,說他是如來的二徒弟,金蟬子轉生。說他倆五百年前(沒錯,也是這個時間點)在“蘭盆會”(少了個“盂”字)上相識,“他曾親手傳茶,佛子敬我,故此是為故人”。佛祖最後又給了一層資訊,說金蟬子“因汝不聽說法,輕慢我之大教,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

即便是被貶,唐僧也不是一般人。陳玄奘是丞相之外孫、狀元之子,他在書中第一次正面出場(雖是附錄),可不是說自己是“胎裡素”,而是殺賊為父報仇,端的智勇雙全。

年紀輕輕的他,在水陸大會成為公認的頭號法師。

唐太宗問:誰肯領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經。他閃出,施禮道:貧僧不才,願效犬馬之勞,與陛下求取真經,祈保我王江山永固(這是不會說話辦事的人麼)。

觀音院丟了袈裟,孫悟空去找妖怪,唐僧恐嚇大小和尚:“這去尋著袈裟,萬事皆休;但恐找尋不著,我那徒弟性子有些不好,汝等性命不知如何,恐一人不能脫也”。

豬八戒初入門時,受悟空擠兌幾句後,發幾句牢騷,唐僧道:悟能,你若是在家心重呵,不是個出家的了,你還回去罷。慌得八戒跪下認錯。

感覺他在初期,是外柔內剛、條理分明、進退有度的一個人。

也不是沒有缺點。習慣埋怨悟空等人闖禍卻連累自己。悟空說他是法嚴量窄,八戒私下叫他老和尚。

但他怎麼就變成一個遇事就哭哭啼啼的孱弱和尚呢?

前文都是據書裡的內容如實寫的,這,我只能推論一把:他遇到超出自己認知邊界以外的事。無助。

他那一套,在南贍部洲吃得開,對普通人也可以,但遇到神仙鬼怪,他無可奈何(這麼說,佛祖讓他取經很有道理)。

你看他在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和孫悟空打殺強盜(真假美猴王之前一回)兩段中,表現的那麼堅持、那麼決絕,就是要把孫悟空趕走。因為他終於能確定自己是對的了,孫悟空打殺的就是普通人,眼見為實。

如來最終給了他當頭一棒,嚴厲警告唐僧:你今須是收留悟空。一路上魔障未消,必得他保護你,才得到靈山,見佛取經。再休嗔怪。

後面,不想說了,只想說他的一些側面。

他因人參果像小孩因而不食,最後看仙家吃,他也吃了。

八十八回,他已經開始教八戒看人下菜碟了,“物有幾等物,人有幾等人,如何不分個高低貴賤”。

後面,師徒一行只要是幫了國王的,也不念耽誤取經路程了,住一個月都行;幫了普通百姓,多呆一會兒都不行,因為耽誤了取經行程,甚至翻臉要走。

他從來沒在書裡說,取經要普度眾生。他後來只說,再不回去,唐王要埋怨我。

那請你原諒我的刻薄嘍。

(四)取經路上的影影綽綽

先說點有意思的。孫悟空嚇唬小妖,說自己“帶了個摺疊鍋,進來煮雜碎吃”。書裡很少寫他愛吃什麼,這裡自曝的點令人象深刻。

如來聞詔去拿悟空,走之前少不了叮囑,說的卻是:汝等在此穩坐法堂,休得亂了禪位,待我煉魔救駕去來。哈哈哈。

書中說託塔李天王一直託著塔,原因竟是哪吒尋機向自己報仇。哈哈哈。

偷吃蟠桃,偷飲御酒,盜食仙丹,並不怎麼打緊,只見赤腳大仙上奏玉帝,言明悟空假傳聖旨。玉帝才起殺心。但豬八戒卻是赤腳大仙越班啟奏才保下來的。

虎力大仙求雨,是驚動玉帝了的,也是玉帝同意了的。

妖精的資訊傳輸系統很通暢,前面的妖精剛說是唐朝和尚,後面的妖精就知道只是個唐朝和尚;前面的妖精知道是金蟬子,後面的妖精就基本都知道了。

孫悟空告訴觀音菩薩,紅孩兒變成觀音的模樣騙拿了豬八戒。觀音聽說,在書中唯一一次大怒道:“那潑妖敢變我的模樣!”恨了一聲,將手中寶珠淨瓶往海心裡撲的一摜,唬得那行者毛骨悚然,即起身侍立下面。後面收拾紅孩兒的手段自然重了些,還戴了金箍,老牛和鐵扇公主說他們的孩子為奴了。

觀音舉薦二郎神去捉孫悟空,還知道二郎神“聽調不聽宣”。二郎神擒住悟空後獨自上天庭交差,天師卻啟奏玉帝:四大天王等眾已捉了妖猴齊天大聖李。朝中無人難做仙啊。

車遲國毀僧尊道,竟然是太白金星託夢眾僧眾記牢孫悟空的樣子,日後找孫悟空幫忙。

太白在書裡叫李長庚,一般是他主張議和招安,那也就是說,還有一派不怎麼喜歡議和詔安。發現沒有,太上老君出境次數不少吧,而且每次帶給唐僧師徒的磨難都很重。觀音菩薩胯下的金毛犼所用的鈴鐺,也是太上老君所做。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這頭玉帝手下的太白幫著佛祖的徒弟取經,那頭佛祖麾下的觀音幫著玉帝與親屬緩和關係。兩人為何如此出力?影影綽綽。

豬八戒:我本是天河裡天蓬元帥。只因帶酒戲弄嫦娥,玉帝把我打了二千錘,貶下塵凡。

那龍道:我是西海龍王敖閏之子。因縱火燒了殿上明珠,我父王表奏天庭,告了忤逆。五帝把我吊在空中。打了三百,不日遭誅。

你看他倆的罪過,不知道衡量尺度的話,只能看責罰,小白龍重了些。

但你看沙和尚:我不是妖邪,我是靈霄殿下侍鑾輿的捲簾大將。只因在蟠桃會上,失手打碎了玻璃盞,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貶下界來,變得這般模樣;又教七日一次,將飛劍來穿我胸脅百餘下方回,故此這般苦惱。

在看不出罪過有多大時,看責罰顯得觸目驚心,每七天就要受穿心之苦。

你從他的言行有度就該知道,他確實是玉帝身邊之人,捲簾嘛,大概就是領導上轎子時給領導撩簾子的,一個領導的身邊人,究竟犯了什麼錯?凌霄寶殿寶物千千萬,因為打碎一件玻璃盞顯然有些誇張。

“當年撞那禍時,不知帶累我等多少”。豬八戒對孫悟空的這句指責,我完全同意。所以,五百年前蟠桃會上究竟發生了什麼?

最後,唐僧、孫悟空、沙悟淨是加升大職正果;豬悟能和白龍馬為“職正果”。

那是個什麼座次呢?

唐僧被封為旃檀功德佛,後面是南無鬥戰勝佛,鬥戰勝佛之後是南無觀世音菩薩。最後三位菩薩是淨壇使者菩薩,八寶金身羅漢菩薩,八部天龍廣力菩薩。八戒和大鵬金翅雕都享受祭口淨壇之權,顯然八戒打不過那位。

(五)孫悟空取到了真經

孫悟空的真經是啥?應該不是那三藏真經。

起初他的動機大概是為了長生不老、歡樂無邊吧,結果一溜做到了齊天大聖,該滿意了吧。

並不。因為沒意思,書裡的神仙忙於各種社交聚會,聚會的主題不過是好酒、好果而已。

不滿意這個秩序,老孫試著換一下。

孫悟空:“凌霄寶殿非他久,歷代人王有分傳;強者為尊該讓我,英雄只此敢爭先”。

如來:(玉帝)他自幼修持,苦歷過一千七百五十劫,每劫該十二萬九千六百年。

孫悟空: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結果被鎮壓了。

慶祝鎮壓孫悟空的“安天大會”上,龍肝鳳髓,玉液蟠桃。不過是宇宙清平賀聖朝,醒時明月還依舊。

如果這個破秩序還能執行,老孫試著在其中發揮些好作用呢?

這樣也很詭異。

看著他言語強硬的找曾經看不上的神仙幫忙降妖,我的腳指頭和他一起用力。至真假美猴王一關,他進入凌霄寶殿,竟然稱玉帝為“萬歲”,並且自稱“臣”。同學,你忘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如此重大轉折的到來,如來卻只說:且看二心競鬥而來。

我魯鈍,只看得一心。孫悟空信守承諾,始終未提第一個師傅的名字,甚至對外人說自己的名字是觀音菩薩取的;七十七回,聽聞唐僧被吃,失聲淚似泉湧,八十六回再哭,八戒罵他是個膿包;雖然未勝二郎神,但大方承認,每次自我介紹都說這段,後來見了面,叫二郎神大哥。

他悟到的“空”又是什麼?

想想人,算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學會直立行走(學藝),馴化野生物(當好弼馬溫),學會用火(煉丹爐走一遭),然後就能高呼自己是齊天大聖了?《三體》都告訴你不要傲慢。

那怎麼辦?

第二十四回,唐僧問悟空,幾時方能到西天?悟空卻說:你自小時走到老,老了再小,老小千番也還難,只要你見性志誠,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後文中,唐僧趕路途中嘆氣:幾時能夠此身閒?說:若功成之後,萬緣都罷,諸法皆空。那時節,自然而然,卻不是身閒也?

再後文中,孫悟空說唐僧只是念得《般若心經》,卻不曾解得。八戒悟能笑悟空妖精出身,妄談佛道。唐僧卻說:悟能、悟淨,休要亂說。悟空解得是無言語文字,乃是真解。

緣由是空,結局是空,都無所謂。偉大的是你反抗了,鬥爭了,始終朝著自己認為向好行善的道路前進。“我等保護你取獲此經,乃是奪天地造化之功,可以與乾坤並久,日月同圓,壽享長春,法身不朽”。

作者用一個個假故事告訴了大家這一個真道理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