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處處細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那麼祝守一在說著說著,卻是見炳叔有話要說了。

炳叔這個人居然喜歡摳細節,這點倒是讓祝守一沒想到的。

不過摳就摳嘛,祝守一此時隨意想想就是有兩個細節可以摳一摳。

首先,西遊記裡有一個不怎麼受關注的小情節。

那是在一個叫五莊觀的地方,受不了清風明月兩個小道的嘴碎罵街,天生驕傲的孫猴子,豎起了他的大棒,推倒了人參果樹。

闖了這樣的大禍後,原著是這麼寫的:孫悟空接連找了福祿壽三仙、東華帝君和瀛洲九老,都沒能找到醫樹仙方,最後去找救苦救難的觀音,救了人參果樹。

就像是“有困難找警察”那樣,一切都挺順理成章的。

但祝守一重溫86版西遊記,才發現電視劇在這中間加了一段戲。

要知道,電視劇前後只有25集,很多地方能刪減的,就直接刪減了,比如火焰山漫天神佛的大戲,直接就讓一個哪吒替代了。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老版西遊記的編劇和導演們還是加了這一段劇情。

而他覺得,品這個劇情,細品這個劇情,才能明白老版西遊記好在哪裡。

我們從頭看。

那天,其實是孫悟空第一次遇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麻煩。

五莊觀這會,沙僧剛剛加了進來,師四人剛剛聚到一起,西天取經也才剛剛開始。

那時候,孫猴子還沒有被社會蹂躪成老狗,還不知道怎麼虛與委蛇,更沒看透這個世界的規則底線。

那會,他也還太年輕。

剛進社會沒多久,就攤上這種大麻煩。打吧,打不過鎮元子的“袖裡乾坤”;逃吧,翻不過鎮元子的五莊道觀;救吧,自己也救不活人生果樹。

聽著鎮元子那些似是而非的恐嚇,“這和尚是出家人,且與我取出七星鞭來,與我人生果出氣”,“把清油熬上一鍋,燒得滾了,下油鍋扎他一紮,與我人參樹報仇”,孫悟空明顯慌了。

“好大聖,按落雲頭,上前叉手”,孫悟空低了頭彎了腰,還上前行了一個叉手,語氣也低到了塵埃裡,左一句“好不好”,右一句“如何”,“你解了我師父,我還你一顆活樹如何”。

好不容易,向鎮元子討了三天的寬限時間,孫悟空趕緊求人幫忙。

但是,從通訊錄的第一行找到最後一行,什麼三山五嶽蓬菜仙島,什麼朋友的朋友、朋友的同學,都找了個遍,他們都表示愛莫能助。

這個時候,直接去找觀音是可以的,但總感覺缺失了點什麼。

因為在孫悟空推倒了人參果樹後,我們分明看到的,是一個捅了簍子的孩子,站在牆角,搓著褲縫,不能獨自善後的無助。

這會他不該直接找“警察”的。

所以,老版西遊記就在這時候加了一劇情:讓孫悟空去了一個地方。

不是水簾洞,也不是東海龍宮,而是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那個地方,孫悟空五百多年沒有回去了。他和菩提祖師鬧過矛盾,祖師說過,出了這個門,以後惹了事別來找他,也別和人說起他的名字。

我不知道那天孫悟空有多掙扎,他最終還是回去了。

說實話,這一段筆一丟讓我來寫,我就是喝多少瓶六個核桃都寫不出來的,都五百年過去了,怎麼見面,見面說些什麼,還是說相顧無言,兩眼淚汪汪嗎?

都沒有。

電視劇畫面一轉,遍佈的蜘蛛網,孫悟空記憶中最美好的地方,樹屋倒塌,滿目蒼夷,那些和他一起練功的人走了,那個很厲害的菩提也不在了。

孫猴子忍住了,他又來到了後山講堂,那是他第一次見到菩提的地方,還是蛛網逼布,四下無人。

這會,天生驕傲的猴子沒忍住,滿眼垂淚,但沒有說什麼“物是人非事事休”,喊了三聲“師父,師父,師父”。

就是這種洗盡鉛華、洞察人情的臺詞,一聲比一聲扎人,換成什麼樣的都不行。

因為人真正難過的時候,是說不出什麼話的,只會重複著對方的名字。

然後孫猴子一屁股坐在了地上,是真的難過了,就像是你在學校犯了錯,你猶豫了很久,究竟要不要告訴父母,最後回了家,卻發現他們不在了。

這時候很冷,那種世態無常的冷,冷得人顫慄。

也就在這個時候,半懸空傳來菩提祖師淡淡的聲音:悟空,悟空,你知道錯了嗎?

一下子,又把人從冰窟窿里拉了回來,那個人,他還在。

“你知道錯了嗎”,同樣刪繁就簡的臺詞,直接就往人心裡鑽。

這句話的背後是什麼?仔細一想,很容易就想到,此番求人時的四處碰壁,五百多年的茫茫浮沉,一如當日相見的諄諄教誨,這些都被編劇寫進了這句話裡。

而孫悟空認了錯後,那個曾經神通廣大的菩提祖師,依舊沒有出現,也沒有出手幫他,只是告訴了孫悟空一個受用一輩子的經驗:

茫茫南海,必有醫樹仙方

到這裡,這段兩分鍾的小劇情就結束了。這段小劇情,初看不以為意,但現越咂摸,越覺得心意難平。

而86版西遊記,它好就好在這樣的細節上。

在原著裡面,虎皮裙是孫悟空自已縫的,唐僧沒有在油燈下為孫悟空縫著虎皮裙,沒有扎破手指,他們之間只有“你若不聽,我便念那話兒經”;

唐僧也沒有和女兒國國王遊園,沒有說今生來世,只有“我怎肯喪元陽”的嫌棄;

在原著裡面,妖都是不得好死的,那些和唐僧吟詩作對的樹精杏仙,沒有答終沒有被饒恕,一個個都被連根拔起。

所以,原著的西遊,是個現實的世界,它有等級尊卑,它有殘暴掠殺,它是階級固化的,它是不講感情的。

86版西遊記,它拍出了原著沒有的酸與澀,拍出了原著也寫不出的那種溫存,它就在諸如靈臺方寸山這種地方,為我們敲開了一個裂痕。

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86版西遊記,就引導著那束光,照進了這個冷酷到讓人絕望的西遊世界。

現在,我們再來看那個孫悟空回到的地方,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這也是我為什麼會覺得這一處拍得天衣無縫。

“靈臺”是心,“方寸”是心,“斜月三星”也是個心字,所以說,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其實就是心裡掛念的一個地方。

一個成年人最無助的時候,總會想起那個地方,總會想起心裡的那個人。但是,我們可能都回不去了。

這個地方,孫悟空有,我們每個人也都有。

方寸山也好,縫虎皮裙也好,女兒國遊園也好,老版西遊記裡這些值得細品的故事,是一群會拍戲的人,看懂了原著,也歷經了世故,埋進去的彩蛋,塞進去的光。

所以,如果概括86版西遊記的經典之處,恐怕就是這十個字:

舉頭望神仙,低眉思人間。

這便是其中一個細節了

這裡祝守一再說說第二個他想到的細節。

而其中祝守一可以說最喜歡的劇情是烏雞國那個故事了。這個故事也是有著細節的。

烏雞國可以說是電視劇和原著區別最大的一劫之一。

電視劇不僅加了原著裡沒有的那個太監,甚至把表達中心思想最關鍵的資訊都給刪了。

原著是這樣的。

死去的真國王託夢給唐僧,求他降妖。

悟空變了只兔子,把正在打獵的太子引到寶林寺,並告訴他當朝國王是妖怪。

太子於是偷偷進宮與母親對質,確定了真相。

悟空騙八戒把真國王的屍體從井裡馱出來,並從太上老君那要了仙丹,救活了國王。

之後妖怪被悟空揭穿。

悟空剛要打殺他,文殊菩薩趕到,說了句永恆的手下留情,收走了妖怪。

電視劇沒有交待的關鍵資訊是:

原來妖怪並非無緣無故的害死國王。

當初這國王好善齋僧,如來決定派文殊來度他歸西,成金身羅漢。

因為不能原身相見,文殊變做一個凡僧,問國王化些齋供。

誰想幾句言語相難,國王便把文殊丟在御水河中,浸了三天三夜。

如來很生氣,於是派妖怪推國王下井,浸了他三年,以報文殊三日水災之恨。

大致劇情就是這樣。

原著當然要詳盡的多,前後一共五章的篇幅。

二作者寫西遊記的初衷

我們知道西遊記看似是部神魔小說,其實寫的還是現實中的事,表現的還是現實中的人,諷刺的是黑暗的明朝社會。

由於明朝的殘酷統治,因此不利於政府的事,作者不能說。

別說明朝了,哪朝哪代都一樣,只要它是由人組成的社會。

但吳老爺子實在憋的難受,怎麼辦?所以他只能採取春秋筆法,含蓄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這就是吳承恩寫西遊記的初衷。

也就是說作者並沒有描繪出事件的全貌,隱藏的真相需要我們自己去挖掘。

但即使這樣,西遊記在當時還是成了禁書。

三國王真的錯了嗎

回過頭來我們看,烏雞國費如此多的筆墨,作者究竟想要說什麼呢?

我們還是來看事件的起因。

起因是文殊菩薩來找烏雞國王化齋,但他不是真來化齋的,而是微服私訪來考察國王的。

其方式就是言語相難。

結果國王沒通過考核,把菩薩扔進了河裡。這才導致了後面的事。

那麼他倆到底誰對誰錯呢?

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因為原著並沒有說文殊是如何言語相難的。

如果文殊僅僅說了一些無關緊要的話,國王因為自身素質不行就綁了他,那就是國王錯了。

如果文殊罵了國王的八輩祖宗,那身為九五之尊的國王沒有殺了他就已經是仁慈了。那就是文殊錯了。

有人說既然文殊是大慈大悲的菩薩,又是如來的公派欽差,應該是光明正確的吧。

這可不一定。西遊記跟別的著作可不一樣。它是諷刺小說,裡面誰都可能是壞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記得有人問一個學者,紅樓夢裡麝月洗澡,賈寶玉究竟參與了沒有?

學者回答說:“研究紅樓夢的人有兩種,

一種是靠紅樓夢混飯吃,

一種是想靠紅樓夢混飯吃,混不上的。

至於這個問題我覺得一共有三種答案:

一種是參與了,

一種是沒參與,

第三種我認為最真實,那就是你認為他參與了還是沒有參與,那就是你的答案。”

其實還是那句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關鍵看讀者自己怎麼解讀了。我想這應該是我們讀一切小說的指導思想。

其實西遊記從成書到現在,每一代的人都會根據當代的時代思想賦予它新的內容。

就拿楊潔的電視劇來說,它也是根據當時的思潮對原著進行了刪改的。

也就是說它已經不是吳承恩的那個西遊記了,最起碼不完全是。

我不相信現在網上那麼多解讀西遊記的觀點,都是作者吳承恩的心中所想。

但它只要說的合情合理且對我們認識社會有一定的作用,那它就是正確的。

所以說不光是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且是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哈姆雷特。

四烏雞國寓意

回到烏雞國。既然作者沒有明說誰對誰錯。那就有兩種解讀,

一個是國王錯了,

一個是文殊錯了。

當然相應的諷刺的現實也就有兩種。

我們先看第一種,國王錯了。

也就是說國王並不是真心的好善齋僧,而是在作秀。

就像那個好龍的葉公一樣。其實他並不是真的喜歡龍,所以真龍下界來找他,他嚇壞了。

烏雞國王也是這樣。

他潛心向佛的訊息傳到了如來耳朵裡,如來很是感動,決定度他歸西。於是派文殊變作凡僧下界視察。

誰想剛問了第一個考核問題,國王就生氣了,把微服私訪的欽差綁了,丟進了河裡,闖了大禍。

結果招致了三年井底之災。

如果這麼解讀,作者諷刺的就是像烏雞國王這樣殘暴專制,或者善做政治秀,或者不辨邪正的官員或統治者。

支援此種觀點的,原著裡倒是有幾個不算證據的證據。

為什麼說是不算證據的證據,因為從邏輯上來說都不很嚴謹,所以這第一種觀點只能算是推測。

一、唐僧到寶林寺借宿。

方丈一看是個破衣爛衫的雲遊僧人,頓生厭惡,不同意留宿。原因是之前曾收留過一夥窮和尚,不成想他們卻賴著不走好幾年,還整天在寺院裡搞破壞。

於是方丈就以偏概全的認為所有的遊僧都是壞人。

最後還是悟空的棒子出面才得以解決。

你看方丈不辨邪正。

二、國王開始不識好人,得罪了文殊。

之後又不識壞人,把妖怪變的道士當成兄弟,結果一個不留神被道士推進井裡。

你看國王也不辨邪正。

三、假國王被揭穿後,鬥悟空不過,瞬間又變作一個假唐僧。

這時候悟空也認不得兩個,哪個是真哪個是假。

最後還是八戒出主意說,讓二人念緊箍咒,不會的就是假,這才辨別出來。

你看悟空也不辨邪正。

總之自始至終,這一劫都在講辨邪正的事情。那作為第一主角的真國王應該就是諷刺物件。

還有一個不算證據的證據,就是真國王給唐僧託夢說五年前國內大旱,民不聊生。

唐僧說,古人雲,國正天心順,想必是你不體恤萬民。既然大旱,你就應該開倉濟民,悔過前非,自然天心和合,雨順風調。

國王說,不是我不放糧食,而是國庫裡根本就沒有糧食。現在的情形是文武兩班停俸祿,寡人膳食亦無葷。

把國家治理成這樣,可見也不是什麼好國王。

第二種解讀就是文殊錯了。

可能文殊當領導當慣了,所以為人趾高氣昂,做事尖酸刻薄。

身為微服私訪的欽差,卻故意刁難國王,終使國王忍無可忍。

但是有個問題。

按說作為神通廣大的菩薩,文殊不會連個凡間皇帝都打不過啊。

可他為什麼心甘情願待在河裡三天三夜。最後還是靠六甲金身的搭救才回到西天,奏與如來。

我猜測可能這是他使的苦肉計,也可能他是為了等一個像六甲這樣的證人,好在如來面前栽贓國王。

說到這裡,就該提到那位西遊記裡唯一被騸的妖怪了,它就是害死真國王,變作假國王的文殊的坐騎——青毛獅子。

因為文殊怕他做假國王期間,玷汙了後宮,壞了綱常。

於是就狠心把自己的司機給騸了。

這個文殊,心是真狠呀!

如果這麼解讀,作者諷刺的就是像文殊這樣刻薄寡恩,小肚雞腸的官員。

當然這第二種種觀點也僅僅是推測。

其實吧說到底作者到底諷刺的是誰,這事並沒想象的那麼重要。

一句話你以為是誰他就是誰,這或許也是作者的真實意圖。

就像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樣,

你相信那個有老虎的故事說明你善良,

你相信那個有廚子的故事說明你真實。

連導演李安都不知道到底哪個是真的,咱們還糾結個球啊。

最後順便說一下,這一劫原著描寫非常有趣。尤其是悟空哄八戒下井馱國王的對話,比電視劇還有趣呢。

而且,悟空半夜起來叫唐僧有事,唐僧本來沒睡著,就是不想搭理他,悟空於是摸著他的光頭,說道,師父怎麼睡著了。

可以說,這裡面處處是細節呀。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