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子規聲裡雨如煙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整編結束後,朝廷直轄的武裝力量如下。

左神策行營三萬,右神策行營三萬,紫微天樞、天權、天璣、天璇、玉衡、搖光、開陽七營三萬五千,御馬監虎豹、陷陣、大正、武原四營兩萬,鳳翔護國、承天二營一萬,隴右軍一萬,天威軍八千,山南西道興元、橫山、威風三營一萬五,算上左右金吾衛、左右監門衛、左右威衛、左右武衛的一萬八千兵,隸屬唐廷中央的軍隊達到了十八萬人。

南衙諸衛名義上是府兵,實際以僱傭兵為主,是唐廷流亡成都時期招募的,不過隨著朝廷政策變革,南衙諸衛將恢復本來的兵役職能,同時承擔京師治安維穩,事實上金吾衛也一直在履行這樣的職責,京城每有暴力事件發生,當事人除了去京兆尹報案,還會派人去金吾衛府報警,每有朝廷大員出行,金吾衛還承擔保衛工作,職能等同武裝警察部隊。

話說回來,十八萬人真不少。

不算常額衣資錢絹賞賜,僅日常吃喝消耗就是個天文數字,要不是神策軍有轄區,要不是收回了山南和劍南二道,朝廷根本養不起這麼兵馬,歷史上昭宗也就只擴張到了十萬人。

節度使之所以手握地方軍政司馬賦稅一切大權,原因就在於中唐以後朝廷無力養兵,只能讓節度使自行解決,管你是搶是借還是怎麼,別找朝廷要錢就行,盧從史擅自出師成德,唐廷命他滾回防區,盧師從辯解的藉口是:“將士飢餓,臣沒有辦法,只能去成德徵糧。”

口上說是徵糧借糧,實際上當然是搶了就跑。

秦宗權跟王緒動手的起因是,秦宗權向王緒借糧。

王緒說:“大哥,我也沒餘糧啊,您別處看看?”

秦宗權大怒,認為王緒為難自己,於是發兵攻打光州,僖宗令他撤軍,他的辯解理由是:“將士飢餓難耐,臣沒有辦法啊,再不想個法子,恐怕兒郎們又要吃人了,陛下您看?”

朝廷無奈,只能默許。

中唐以後鄰居節度使互相偷割甚至明搶對方麥子的事都有,搞得雙方最後不得不派牙兵守田,河北藩鎮也大都也是搞生產的行家,盧龍節度使張弘靖、幽州節度使張仲武、范陽節度使張允中、魏博節度使何進滔這幾個更是種田小能手,芒種時節會帶著牙兵下田收水栽秧播種,收成時節華北平原上就能看到數以萬計的武夫光著膀子在田裡收麥谷。

每有監察御史過境,都會忍俊不禁的記載兩句。

“每春則勸農,每夏則行縣,以較其下之稼檣。”

“荒蕪不精,當眾怒撻。”

“五穀豐登,仰天大笑。”

誰的兵種田種得不行,是會當眾挨鞭子的。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節度使,抱劍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官田輸供盡,拾此充飢腸,日夜恐兵變。

苦啊,眾生皆苦。

所以朝廷在收回鳳翔山南兩鎮節度使的行政度支財賦之權的同時,也要承擔兩鎮將士的日常吃喝及軍械等消耗及發放常額衣資的義務,不能再鬧出連開拔餉銀都不肯出的事。

當初涇原兵變為什麼?

河北大亂後,德宗調兵遣將平叛,涇原五千將士抵達長安待命,想到即將出關與逆賊搏命,涇原將士覺得到長安後能得到朝廷的優厚賞賜,結果等到離開長安都一無所得,德宗雖然命令京兆尹王翃犒軍,結果這傢伙只給涇原將士吃了一頓粗茶淡飯,士兵們十分憤怒。

有人說道:“我們離開父母妻兒,要出關去跟國賊拼命,但是卻吃不飽穿不暖,朝廷連一件禦寒衣服都不肯發,恐怕不等死在逆賊手裡,我們就得凍死餓死在路上了,瓊林大盈兩座倉庫堆積寶貨無數,朝廷對我們如此刻薄,我們為什麼還要出關?乾脆搶了他娘的!”

還有人怒罵神策軍道:“人給五十千而不識戰陣,彼何人也!常額衣資不足而前蹈白刃,此何人也!驢草的北衙兵,你們怎麼不出關為國殺賊,滾出來答話,不要縮在殼裡!”

神策軍被罵得不敢還嘴,躲在大營裡裝死。

怒吼聲震動長安,滿朝文武心膽俱裂,行進到滻水的時候,涇原將士直接擊鼓吶喊要求回軍了,節度使姚令言安慰道:“兒郎們,到了東都洛陽就會有厚賞,你們不要魯莽行事。”

將士不聽,把節度使姚令言亂棍打出軍營,姚令言急忙上奏,德宗嚇得半死,急忙命令賞賜布帛二十車,又讓普王與學士姜公輔前往安撫,二人剛走出宮門,叛軍已衝入長安,陳兵與丹鳳樓下了,振刀高呼要狗皇帝和宰相們滾出來答話,德宗君臣匆匆逃出大明宮。

由此可見,朝廷沒錢就不要想著削藩,與其自己頭疼,不如給大權給節度使,讓將士們去找節度使的麻煩,後來也確實這樣做了,每到權力交接的時候,朝廷並不干涉,只讓監軍使持節聽事,任憑一鎮將領殺到天昏地暗也不管,誰得到將士支援就奏報誰為節度使。

當然,說到這就得講講唐廷為什麼沒錢了。

安史之亂平定後,由於田承嗣等人多次復叛,唐廷又打了不少惡仗,國庫資金已捉襟見肘,再鑑於嚴重的邊防危機,唐廷在短時間內已無力對安史舊部發動毀滅性的打擊。

為防遏河朔安史舊部與幽燕一帶的強悍邊軍,保護西輸漕運和江淮財源,唐廷不得不在中原地區囤積重兵,昭義、義武、河東、太平、忠武、永平、滑汴、易定、滄德等藩鎮相繼建立,大量中原防遏型藩鎮的成立,在減緩唐廷關東軍事壓力的同時也減少了唐廷的直屬收入。

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緣邊空屯十萬卒,飽食溫衣閒過日,吐蕃人殺得唐朝皇帝狼狽亡命,唐廷首都面臨嚴重的邊防危機,集結在關中地區的兵馬超過二十萬人,還有關東各鎮發來長安保衛皇帝的防秋兵,這筆開銷在肅代時期就已是難以承受的鉅款。

注意,這還不算神策軍。

元和以後,神策軍一度擴張到了十五萬,待遇遠高藩軍,德宗為了養活這群大爺可謂是絞盡腦汁,不知有多少人被他搞得傾家蕩產,後來乾脆讓代掌軍隊的宦官繞過中樞去搞錢,於是宦官對神策軍的影響也就急劇增加了,畢竟誰給咱們飯吃,咱們就給誰效力。

仇士良、田令孜、楊復恭等輩,哪個不是搞錢小能手。

但現在局面不一樣了,南詔和吐蕃都步入了末日,党項人也還沒有做大,首都防禦壓力和邊患約等於無,李曄只要有錢,且保證節度使的性命富貴,就可以漸漸削除畿輔諸藩,先行解除京畿道內弱小節度使的權力,重新納入朝廷直轄,然後希圖破解以上死循環。

當然,整編也存在一個難題。

對山南的整編工作中,難免有文官武將利益受損,妄圖對抗的也有,最典型的是在伐岐伐蜀戰爭中履立戰功的江西牙軍,楊守亮入朝後,他的嫡系江西牙軍一直在興元,聽說建制將要被打散,江西牙軍極度不安,鼓譟著正要譁變殺官的時候,節度使張威輕騎而至。

張威問:“你們為什麼會得到聖人的鉅額賞賜?”

牙兵們回答:“因為我們伐蜀立功。”

張威冷笑道:“難道你們現在成全別人的功勞?”

眾兵大驚,這才乖乖就範。

遵照楊守亮的意願,一千多江西牙兵如下安置。

願意回江西洪州老家的,給足遣散安家費。仍然想自由自我的,去隴州當馬匪,去禍害吐蕃人。想留在長安定居的,賜二十畝永業田。想繼續當兵的,選送到神策軍和御馬監四營。

除此以外,還可以去金吾衛應聘。

路很多,自己選,但就是不能成建制的留在興元。

四千多江西兵最終還是被打散了,每條路都有人選,選擇回洪州老家的佔了一半,離開長安那天,楊守亮和張威在斷橋驛大擺筵席,為這些跟他拋頭顱灑熱血近十年的手足送行。

早先年隨王仙芝造反,楊復光來討,戰敗後反正降朝,之後隨楊復光蕩平江西,再隨楊復光鏖戰河南,攻鄧州,敗朱溫,克南陽,戰黃巢,反攻長安,血戰太極宮。

再戰朱玫,降服王行瑜,攻討李昌符,太和關惡戰楊崇本,岐州城內再戰李茂貞,蜀中戰事爆發後,攻殺陳元卿,奪取劍門關,大敗吳自在,奪取魏城,惡戰王建,進軍大西門。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最開始的六千將士,打到現在只剩一千三百人,大夥兒又是喝酒又是高歌,憶往昔崢嶸歲月,不少人都哭得稀里嘩啦。

他們,見證了歷史。

原本歷史上,這殘餘的一千多江西兵會在李茂貞與楊守亮的戰爭中盡數戰死漢中,李曄改變了他們本來的悲慘命運,讓這些功勳卓著的將士善終,而不是揹著逆賊的罵名被殺。

綠遍山野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城上風光鶯語亂,城下煙波春拍岸,綠楊芳草幾時休,淚眼愁腸先已斷,楊守亮彈琴,張威舞劍,武士自發在驛站外慷慨悲歌:“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一曲罷了,楊守亮破琴絕弦。

“你們……都上路罷,別再回頭了!”

走了一半,剩下的流入了神策軍、御馬監四營、武學、隴右節度使,還有一百多兇殘非常的被李曄放到了朔方軍,這些狠角色去哪都不合適,去跟著鄭孝遠禍害党項吐蕃人好了。

十幾萬軍隊一年的軍費開銷超過百萬,杜讓能說了好幾次,請求加徵稅種、提高徵稅比例、加大對直屬州縣的攤派數額,再增加一門練餉,專供御馬監和紫微七營的日常開銷。

李曄表示不急,等蜀中兩省的統計工作結束再說,口上雖然這麼說,但心裡依然打起了老百姓的主意,當然主要目標是同一陣營的中大地主,他打算給宗室世家寺院放放血。

封建王朝立國初期,由於長期戰亂導致的人口銳減,朝廷會掌握大量無主土地,人少地多,怎麼分都好說,不過幾代之後,社會安穩,人口增加,就會出現人多地少的情況。

由於均田制是按人口授田,家裡人越多的,分的田地就越多,加之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非常脆弱,地主的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小家庭卻極易因天災破產,接著土地就被兼併。

就事實而言,土地兼併主要分以下情況。

一,某年某月受災,家貧不能度日,官府賑濟不力,戶主以名下田地為押,向本縣地主借高利貸,還上了田地還是自己的,否則要麼主動賣地還錢,要麼被迫以田地支付本息,即使借的不是高利貸,勉強把今年挺過去了,明年再一次天災徭役,還挺得過去嗎?

二,某年某月徭役,官府衙役捉人,不但男丁要拉上戰場打仗,女丁也會被拉去燒水做飯運東西,石壕吏說得好:“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室中更無人,惟有乳下孫。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急應河陽役,猶得備晨炊。”

仗打起來了,官府可不分男女老少,對此新安吏還能提供佐證:“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中男絕短小,何以守王城?”

人被拉走了,田地基本上就會慢慢荒廢,德宗《罪己大赦詔》描繪了這樣的畫面:“遂用興戎,徵師四方,轉餉千里。賦車籍馬,遠近騷然,行齎居送,眾庶勞止。力役不息,田萊多荒。暴令峻於誅求,疲民空於杼軸,轉死溝壑,離去鄉里,邑裡丘墟,人煙斷絕。”

人沒了,地無主,兼併繼續。

三,寺廟道觀的永業田,是大數目且幾乎都是欽賜。

四,均田制不但對被剝削者授田,對單字王、公主、郡王、國公、郡公、郡侯、郡伯、縣主、縣男等獲爵貴族也授田,受永業田一百頃遞降至五頃,內外職事官從一品到八九品也授,永業田六十頃遞降至二頃,什麼上柱國、開府儀同三司、參知政事、左右散騎常侍、雲騎、武騎尉之類的散官勳官名譽官職也授,受永業田三十頃遞降至六十畝,此外各州縣官府還領有多少不等的職分田和公廨田,職分地租作為官僚俸祿補充,公廨地租作官署費用。

貴族是逐漸增加的,地是有限的,所以政府持有的地會越來越少,哪些張口就是什麼世家禍國兼併土地的,連均田制是怎麼執行的都不知道,這就是封建社會的屬性決定的。

基於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和封建社會的本質特徵,土地兼併不可避免,繼而就會導致既得利益集團的勢力越來越強,政府控制的人口和土地越來越少,大量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大量人口淪為少數人的租戶,供養統治機器的自耕農越來越少,最終導致王朝的財政崩潰。

事實上,如果不是李唐皇族在武周改制中受到的清洗,如果涇原兵變時大批皇族沒有被亂兵殺害,如果不是黃巢天街踏盡公卿骨,現在關中的田地不知道還會緊張成什麼樣子。

到李曄上臺這會,關中人口銳減,鳳翔下轄的州縣,如靈臺、武亭川、岐陽、良原、安戎關、華亭、義寧、岐山、寶雞山、麟遊、太和關等地,荒蕪田地的幾乎一眼望不到頭。

偌大的岐州,在冊戶口居然只剩三萬多人。

言歸正傳,基於以上情況,李曄現在有恢復均田制的底子,但實施地區有限,考慮到自耕農數目不足,李曄暫時也只能貫徹兩稅法,把手伸向特權階級和他們名下的僱戶佃戶。

想到這裡,李曄不禁又有些感謝德宗了,兩稅法既是宰相楊炎為解決租庸調制失效而想出來的新稅法,也是愛錢如命的德宗為對付宗室世家公卿寺院的好辦法,為什麼這麼說?

兩稅法的執行原則是,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即不再區分本地戶口和外來客戶,不管你人在哪裡,只要在一地有資產,就算當地人,那就要上籍徵稅。

崔胤問:“我是河北冀州人,在首都當官,我如何納稅?”

杜讓能道:“你名下在河北冀州的一切家業,贖買田、永業田、分家田交地稅,僱戶和租戶按人頭徵丁稅,依據田地、糧食、金銀、銅錢、布帛等資產總數確定你的戶等,按照戶等高低和資產總數徵戶稅,戶稅不分籍貫,如果你在長安有田地,還得按畝數徵地稅丁稅。”

崔胤點頭:“明白了,相公放心,我準時報稅。”

只要是大唐公民,人在大唐,那就得按貧富等級和土地多少分徵財產稅及土地稅,不分名望高低,不看出身尊卑,不看官職大小,都得乖乖報稅上稅,誰說唐朝世家不交稅?

德宗表示:“大唐不是魏晉,世家門閥沒有特權。”

當然,兩稅法有幾個弊端,一是最開始徵收貨幣地租,而市場流通貨幣量不足,導致錢重物輕,農戶不得不賤賣絹帛穀物或其他產品以換取貨幣交納稅錢,這很打擊生產積極性。

二是兩稅法體制下,買賣土地合法,導致土地兼併更加盛行,賣方賣了地,買方往往隱瞞不報,官府不查就不知道,仍按先前的資料徵收,另外買方還會以稅存的方式合法避稅。

稅存就是,提前在官府開戶登記,提前預存稅錢。

比如崔胤要買一百畝地,可是馬上又快到夏稅的徵收時間了,但他不想交申報這一百畝,他就會先把現有資產要交的稅預存到官府,等戶部下令徵收夏稅,官府直接從他預存款中扣錢,不用再通知他,同時他和賣方談好,你等幾天,等夏稅徵收結束我再跟你籤地契。

像崔胤這種有錢人,如果一次清把十年要交的稅錢都預存起來,只要大唐沒完,只要李曄沒下令戶部全面清查訂正戶等,那誰也不知道他逃了多少稅,要解決這個問題,戶部就只能年年開展大清查,但這是一項浩大工程,參與人員眾多,且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必須強,否則下面的人一頓飯一吃,查方隨便添幾筆,清查基本等於零,且難免有廟堂內鬼報信。

打個比方,比如杜讓能奏請全面清查田畝訂正戶等,同為宰相的柳璨、崔胤、韓正、劉崇望、楊涉就都會知道,戶部郎官也都會知道,其他朝臣能瞞一時,但等大規模官員調動起來,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杜讓能要幹什麼,隨便透漏兩句出去,下面的人馬上就會轉移資產。

如果追查到底的話,倒是也能查出來,但很容易激化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加劇統治集團的內部分裂與消耗,杜讓能要是搞事,那些功臣的夫人們還不得進宮來跟李曄告狀?

當年憲宗滅了淮西,韓愈奉命撰寫平淮西碑,考慮到裴度的宰相身份,韓愈在碑文中狠狠誇獎了裴度,相形見絀,雪夜襲蔡州的李愬成了空氣,李愬倒也沒說什麼,結果他老婆跑到丹鳳門前長跪不起,又哭又鬧,大罵韓愈不是人,我夫君為國建功,他怎麼寫我夫君的?

丹鳳門是什麼場合,加上韋氏是德宗的外孫女,是韓國貞穆公主的女兒,又受封魏國夫人,憲宗沒辦法,把表妹接到宮裡好好安慰了一頓,隨後下令鏟了韓愈的碑文重新寫。

要是皇族宗親跑去太后面前哭訴,說什麼七哥刻薄寡恩,酷虐太宗皇帝後人,您要為我們做主啊,管管那不成器的罷,雖然太后管不了李曄,但難保這些皇叔們跑去太廟前跪倒。

就拿素來驕橫的懷王李洽來說,他早就跟杜讓能這些戶部官員放過話了,他的永業田是父皇所賜,誰敢打他家產的主意,就是對聖武獻文孝皇帝的大不敬,他要上告宗正寺!

懷王是宣宗的兒子,是李曄的皇叔,驕橫慣了的主,發起橫來連田令孜都退避三舍,當初田令孜曾委婉跟他表示想借點錢充當軍費,李洽直接指著他鼻子開罵,田令孜落荒而逃。

事後找僖宗訴苦,僖宗說我也沒轍。

黃巢兵臨長安,田令孜忌恨在心,走之前沒通知他。

沉思良久後,李曄決定先不管他,李曄現在的想法是,組織一個商行,向達官貴人銷售香料、絲綢、瓷器、琉璃等奢侈品,再從陸海絲綢之路的商品中挑一些好玩意限定。

商人進口的某些商品必須賣到商行,實施對奇貨的進出口專營,這個商行由內侍省掌握,盈利的大頭拿出來成立基金,作為供養宗室之用,此法執行以後,包括新的皇子在內,都不再賜土地,而是賜股份,同時用股份換取掌握在皇親國戚手裡的土地,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最大的阻礙來自皇親國戚,如果解決了他們,一定程度上解決土地兼併也是有可能的。

為此,朝廷在四月中旬重新頒佈了三項法令,一是《限奴令》,二是《限地令》,三是《敕令整頓京畿質庫公廊櫃坊抵貸利》,這三項法令曾多次頒佈,但收效甚微,李曄也不指望有多大成效,只是為了方便將來動手時能夠有法可依而已,表明大唐皇帝是講道理的。

李曄很清楚,他的六位宰相中,有意整治解決土地兼併問題的只有柳璨、韓正、劉崇望,柳璨雖是名門之後,但家道早已衰落,小時候窮得編燈籠為生,韓正雖是昌黎韓氏出身,但年少時也吃了不少苦,杜讓能、楊涉、崔胤在政治立場上屬於保守派,就是既得利益集團。

但當李曄提起這事,杜讓能這個保守派並不保守,說早就想這麼幹了,李曄知道他是被財政給逼的,杜讓能現在號稱計相,各方面都指望他弄錢,他天天都在想辦法怎麼搞錢。

劉崇望現在正忙著思考如何解決關中藩鎮和鄂嶽觀察使的割據,正在編撰資料與兵部官員制定對策和各種預案,同時還忙著寫他的《定初國計簿》,而韓正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大法官正忙著主持對蜀中兩省的巡視工作,南直隸四府也歸他分管,天天都在召人開會,御史臺、大理寺、刑部、秘書省、翰林院等衙門的官員對他非常不滿,說他的會太多了。

第二天的內閣會議上,杜讓能交上了第一份草案,說道:“如今百姓向上交的賦稅分成三份,一是上供,二是送使,三是留州,建中初年兩稅法初行時物重錢輕,後來漸至物輕錢重,百姓賦稅交錢,這樣稅額到現在就增加了一倍甚至幾倍,此外本朝的貫或緡按規定為一千錢,但在習慣的市面流行中並不足千錢,州縣官吏為了中飽私囊,強迫百姓交足額,稱為實估,這又加重了百姓負擔,請陛下准許把直屬省鎮府州的送使錢改為按省估徵收,東川行省和西川行省只能徵收駐州的賦稅作為公費開支,如果不足再把預算報送度支核准。”

兩川的稅不免了,先降稅減費把蜀中百姓在繳稅過程中的附加增值費用去掉,極大減輕他們的納稅負擔,也避免他們賤賣穀物布絹等實物,讓生活必需品保持均衡穩定的價格。

草案完善後,李曄下令草詔,喻令京兆府和兩川遵照實施,同時命令韓正選派監察御史分赴京畿各縣巡查,韓正說此法甚善,但橫徵暴斂慣了的地方州縣往往不願意收手,不少地方的小吏出自同一個家族,往往結黨欺上瞞下,須加大打擊力度,李曄點頭同意。

杜讓能的發言還有引起李曄注意的地方,根據杜讓能的說法,不足額的錢照樣在市場上流通,這顯然發揮了一般等價物的職能啊,這樣的話缺錢的問題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去年戶部曾因為缺錢上書請求禁止民間鑄銅,但是一味禁止不能解決問題,問題的根源在於缺銅缺白銀,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根本禁不住,但現在一個解決的機會出現了。

“在朕看來,銅錢就是個衡量物品價值的東西,銅錢出爐的時候是足額重量,流通久了自然會磨損減重,但重量減輕並不會導致降低銅錢購買力,決定銅錢價值的是流通總量。”

“所以朕認為,銅錢磨損減重不代表其本身價值降低。”

幾位宰相都露出了奇怪的眼神,杜讓能試探道:“陛下的意思莫非是想鑄造大錢?此法萬萬不可,楊國忠曾鑄推當十大錢,結果對百姓盤剝過甚,弄得民怨沸騰,最後不了了之。”

其他五個宰相也連連點頭,一副恍然大悟原來如此的模樣,眼看劉崇望就要長篇大論準備給皇帝上上課,李曄當即抬手阻止,繼續解釋道:“鑄推當十當五大錢是惡政,朕很清楚,但各位有沒有想過,為什麼百姓不願接受當十大錢?的確有關盤剝,但主要是因為,大錢本身不足十,楊國忠卻要老百姓以足十錢兌換,人家又不是傻子,所以大錢不能流通的根本原因在於大錢沒有信用,楊國忠鑄推大錢,簡直就是黃鼠狼給雞拜年,誰會信楊國忠?”

杜讓能點頭道:“確實是這個道理,如果當十大錢的信用建立起來了,當百大錢都能鑄推流通起來,一張紙也能流通,但民間現在根本不信大錢,楊國忠這廝真是遺臭萬年!”

李曄一笑了之,從懷裡取出一張票子放桌上,含笑道:“杜相公不愧是計相,朕就是你這個意思,只要把信用建立起來,不要說當十當五大錢,就這一張薄薄的匯票也能流通。”

李曄拿出的這張匯票來自全國最大的盧記櫃坊,即盧崔鄭王四姓高門之首的範陽盧氏,六位宰相拿過匯票傳看了半天,韓正納悶道:“臣知道匯票,契條而已,怎能當錢用?”

其他五人也用不解的目光看著李曄,李曄笑笑道:“這張匯票是李克用在太原的盧記分櫃存入的,然後隨奏章一起發到朕這裡,朕憑這張匯票就可以到盧記總櫃兌現成金銀,這樣李克用就不用派兵把銅錢千里迢迢的押送到長安來,朕只要在長安扣除一點手續費,就能在盧記櫃坊把錢取出來用,這錢的存入取出保管當然要花一點費用,但這些小錢和押解所需的人力物力相比較,實在是微不足道,不過這不是重點是,重點是朝廷可以借鑑這種理念。”

上個月三十一日是李曄生辰,李克用正在帶兵打仗,但沒有忘記皇帝女婿的生辰,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寫了賀表,又快馬通知蓋寓,命他取三十萬貫錢給皇帝女婿寄過來作賀歲。

李曄說完話,六位宰相都陷入了沉思,崔胤卻沒明白李曄強調的重點,沉思少許後突然搭腔道:“臣明白陛下說的理念了,這個手續費用也可以徵稅,而且也得按戶等的方法課!”

純粹是想錢想瘋了!

其他五個人沒想到崔胤這麼奸,不滿的朝他看了看,李曄卻對崔胤讚許一笑,接著說道:“朕有一個疑問,願諸位相公為朕解惑,老百姓認範陽盧氏的匯票,也認清河崔氏的匯票,七姓十家的匯票都能信,為什麼偏偏不信朝廷,難道朕在百姓心目中還不如七姓十家嗎?”

這話一出,六個宰相齊齊跪地告罪,崔胤和杜讓能更是口呼罪該萬死,李曄搖頭道:“諸位相公不要誤解,朕的意思是,既然七姓十家可以發行匯票,那朕的李家也可以,七姓十家能把自己的匯票取信於民,朕作為大唐天子,當然也能把朕的匯票取信於民。”

見宰相們都不說話,李曄繼續解釋道:“如果朕是一個賈人,打算帶一筆錢從洛陽到長安來做生意,諸位相公認為,朕是帶著銅錢安全方便,還是帶一疊匯票安全方便?”

杜讓能道:“陛下是天子,不能自比賈人。”

崔胤又插嘴道:“若是臣,會帶一批貨來長安,不會空走。”

“你還是真是無利不起早……”

李曄啞然失笑,無奈道:“杜相公,朕就是打個比方,姑且就算是這樣吧,那朕賺到的錢怎麼辦,也都隨身帶著嗎?所謂財不外露,朕要是帶太多現錢,難保不會被歹徒盯上啊。”

“若是臣,自然把錢寄存到櫃坊。”

“好,如果這家櫃坊信譽極好,某一天朕要做生意,卻偏巧沒有現錢,只有匯票或者存錢的存根,那對方願不願意接受朕用匯票存根進行結算?”

“自然會的,現在也很流行。”

被李曄帶著走,杜讓能已經認可了這種民間奇術,一直默不作聲的劉崇望卻嘆氣道:“臣明白陛下的意思,陛下是想發行匯票取代銅錢,可大錢都不能取信於民,匯票如何能行?”

李曄點頭道:“大概就是這樣,朕已有良策。”

六位宰相集體黑線,千年來這方天地就一直流通實物貨幣,現在皇帝突然想要改用賈人玩弄的匯票,宰相們能接受才怪,好在李曄再三解釋,承諾暫時先只設立朝廷櫃坊,經營一些跨地區的遠端存兌業務,比如蜀中兩省的賦稅可以存到櫃坊,報送一批匯票到戶部就行,朝廷要給地方撥款,也直接派飛馬送匯票,讓地方官員拿著匯票去轉運府支取錢糧,這樣就節省了押解錢糧布絹的人力物力費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央與地方在財政上的溝通效率。

如果試點的效果非常好,那麼再嘗試一下是否可以用作貨幣。

杜讓能半信半疑道:“若果真如此,那就方便多了。”

經過一個時辰的討論,最終商定由戶部組織成立朝廷櫃坊,至於這個受中央控制且能會通四海的要害衙門如何命名,李曄提供了四個名號供宰相們遴選:櫃坊、錢莊、票號、銀行。

杜讓能摸摸鬍鬚道:“朝廷開辦的櫃坊,名號必須大氣端莊,櫃坊已被民間賈人採用,錢莊和票號聽起來小家子氣,既然決定仍然以金銀絹為本位,臣覺得就叫銀行好了。”

“不愧是杜相公!”

李曄哈哈大笑,點頭道:“那就叫銀行!”

定初二年四月十八,延英殿會議決定成立大唐銀行,因為前期業務主要面向兩省工田報送和大宗商品交易結算,李曄和杜讓能一致決定命名為大唐工商銀行,以金銀絹作為本位,計相杜讓能為首任行長,皇帝指示道:“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裨補缺漏,試點推廣。”

先在京兆府、興元府、成都府、梓潼府四地進行試點,觀察效果,總結得失,完善制度,然後逐步推廣到蜀中兩省和京畿道,一開始的業務只是接受存款匯款,主要是為了方便蜀中兩省轉運府和戶部的溝通,降低錢糧在上交途中的附加損失,但也鼓勵存票匯票的流通。

在皇帝陛下看來,既然是朝廷的銀行,那麼作為大唐至高無上的統治者,他本人的畫像應該出現在存票匯票及以後的唐寶鈔上,作為朝廷信譽的象徵,結果卻被宰相們集體否決,理由當然是天子何其尊貴,印在票子上被三教九流的凡夫俗子摸來摸去,成何體統?

“為了好看,其他圖畫總要有吧?”

李曄仍不放棄,盡力爭取。

杜讓能想想道:“實在要圖畫,凌煙閣怎麼樣?”

柳璨不以為然道:“大明宮是天子所在,畫大明宮好。”

杜讓能道:“也可以,但畫師不好找,至少得有吳道子的功力。”

柳璨得意一笑,拱手請命道:“陛下,臣來畫!”

“那就大明宮,交給柳相公了。”

票子的設計就不用操心了,負責籌建銀行的杜讓能把各方面因素都考慮周全了,當杜讓能把樣票拿到李曄面前的時候,李曄還是很開心的,柳璨畫的大明宮很不錯,樣票的設計樣式也很大氣,聽杜讓能細細介紹完防偽標識及種種預防措施後,李曄被古人的智慧驚到了。

宰相韓正奏道:“銀行與度支、戶部、轉運掛鉤,又會通四海,將來難免與天下商賈打交道,責任非常重大,所以臣認為應該成立一個監督銀行的衙署,防止銀行官吏欺上瞞上。”

想起前世銀行的那些惡霸行徑,李曄深以為然道:“韓相公所言極是,監管也是很重要,權力失去監督就會失控,得把權力關進籠子裡,韓相公精通法制,回去擬一道章程。”

韓正轟然應命道:“臣遵旨!”

敲定這件事後,李曄又交代道:“解決土地兼併和貫徹變革兩稅法的事也該有結果了,諸位相公明天先在政事堂自行商量一下,求同存異,擱置爭議,不要吵架,把你們都暫同的條例擬給朕過目,如果沒什麼問題,下月初一就開始在京兆府和南直隸四府試點。”

“臣等遵旨。”

五相離去後,劉崇望問道:“臣之前上的奏章……”

李曄含笑點頭道:“照� ��,草詔即可。”

定初二年四月二十八日,朝廷詔令龍劍節度使楊守貞、武定節度使楊守忠、奉天節度使楊守文、山南西道節度使張威、奉天節度使齊克儉、玉山節度使楊守信、金商節度使楊守宗、天雄節度使李茂莊、涇原節度使張播、彰義軍節度使令狐陳、感義軍節度使滿存、鎮國軍節度使韓建入朝覲見,除張威以外均為關中小藩鎮,擁兵最多的楊守貞不過一萬人。

時機已到,該和這些忠臣們談談心了,根據六位宰相的看法,除了韓建和李茂莊這兩個矬鳥比較難對付之外,其他的均可一鼓而下,實在不肯體面的,宰相們會幫忙體面。

命關中小藩鎮節度使入朝覲見的詔書發完第二天,經過緊張的籌備,在噼裡啪啦的鞭炮聲中,大唐工商銀行在長安東市正式掛牌營業,掛牌之前行長杜讓能召開了座談會,與盧、王、崔、鄭、韋等數十家歷史悠久的老櫃坊管事人進行了親切的交流溝通,明確承認了私人櫃坊的存在合法性,聯合確定建立了行業統一標準,規範整治了行業各種不合理亂象。

範陽盧氏南祖房支、僖宗朝宰相盧攜族弟、盧記櫃坊大老闆盧先之代表發言,強調盧氏櫃坊全體員工一直遵守唐律唐規,堅決擁護貫徹朝廷各項政令,將一如既往的如實報稅按時上稅,願意無條件接受戶部監察,今後會極大降低盧記櫃坊的貸款利率,盧記櫃坊與高利貸不共戴天。

隨後在金吾衛的保衛下,十三家櫃坊老闆陪同行長杜讓能出席了大唐工商銀行的掛牌典禮,新成立的銀行監理臺亦於同日在戶部正式掛牌,負責審理中外商賈對大唐工商銀行和在京民間櫃坊的舉報,也受理生意糾紛並提供高利貸司法援助,由刑部侍郎吳紹寧實際負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看著滿牆的行規,商人們感慨道:“看看,到底是朝廷辦的櫃坊!”

一位俊秀的年輕郎君含笑道:“今上天資英斷,睿識絕人,有漢宣厲精,光武大度,太宗英武,憲宗神志,自即位以來,剷除積弊,懲斃奸宦,悍誅賊藩,從諫如流,朝野氣象更新,朝廷聲威大振,我有強烈的預感,這將是一個與眾不同的時代,一個盛世將緩緩走來。”

“那可不是,以往稅吏遍地,現在都沒了!”

第120章 子規聲裡雨如煙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唐人的餐桌光陰之外宇宙職業選手神秘復甦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深空彼岸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7號基地
相關推薦
沒人比我更懂穿越!御獸:開局覺醒九星天賦在遮天變成女妖的那些年詭秘:魔女先生與獵人小姐攝政王的寵妻日常第三種絕色精靈:我轉生成了百變怪科學修仙:開局製造飛劍加特林精靈時代:帶著裂空座去高考半死人之停止輪轉的齒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