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節 印度局勢(1)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中國軍隊如約沒有繼續進攻,美軍則退出了渥太華以西、聖勞倫斯河以北的英屬領地。

中國軍隊立刻調轉方向,一半兵力轉而西進,打算掃清落基山以東的廣袤土地,由於落後的交通問題,一旦調走他們短期內很難回來。

另一半兵力就地清掃五大湖區的抵抗力量,佔領區的自發抵抗十分激烈,渥太華戰役輕鬆勝利未必是好事情,大量脫離軍隊的當地青壯,許多都加入了抵抗軍,進行游擊戰。他們熟悉當地的每一條小河,每一片樹林,這給佔領軍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儘管英國農業的資本化程度很高,但在殖民地,獲得土地還是相對容易,於是有大量的自耕農,儘管他們的土地規模,很難歸類於小農,上千畝土地的農場只是小農場,放在中國都算大地主了。

永遠不要低估農民保衛自己土地的勇氣,中國人如是,英國人亦如是,跟中國不同的是,英國人的自發抵抗行為比較散亂,因為他們缺乏鄉村級別的組織,沒有宗族之類的凝聚力。而且居住地也相對較散,很難集結起來。不過他們的抵抗軍規模卻比中國鄉村團練要大一些,此消彼長,鄉村一級的組織力弱,導致他們以黨派為組織的地方組織卻相對較大,因此他們可以組建民兵。

這些民兵多則數百人,少則數十人,互動範圍很大。

民兵又具有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特點,沒有軍裝,只有武器,躲入農場,你很難分別他們是農民還是民兵。

佔領軍第一步計劃是,勒令所有英國農民交出武器,並在各地拉網式圍捕抵抗軍,一旦那個地方發生襲擊行為,立刻搜查當地所有農場,發現武器,立刻將整個農場居民逮捕。

這種措施非但沒有把抵抗行為鎮壓下去,反而愈演愈烈,激起了更大範圍的反抗,因為沒人願意交出武器。

這種情況,讓佔領軍感到頭痛不已,但卻短期內無法解決問題。

不過大問題解決了,北美的戰事已經進入治安戰階段,不會大型戰役了。而另一塊英屬領地,問題遠比想象中複雜。

英屬印度,正面戰場上,中國軍隊佔據絕對優勢,問題還是佔領的問題。

印度人比英國人更加馴服,自發反抗這種事他們做不出來,最大的問題不是抵抗運動,而是治安問題。

英國人始終無法解決殖民地經濟化程度這個問題,或者說他們沒有意願解決,還要故意推動經濟化。所以英屬領地的糧食產量是逐年降低的,連續三十年的和平,讓這裡的經濟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在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北美地區,比歐洲的法國、德國等傳統國家都高。

土地都被用作種植棉花、黃麻、靛藍、甘蔗等經濟作物了,種糧食的土地自然就少了,一方面這是英國人的推動,他們建立的商業網路,讓農產品十分便於交易,另一方面也是農民被迫的選擇,由於包稅制下的高賦稅,種植糧食在這裡根本就活不下去,只能種植經濟效益更好的經濟作物,然後換取糧食,反而能勉強為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種經濟模式,導致很容易發生饑荒,因為糧食總量是有限的,儲備糧食很少,戰爭中饑荒自然而然的爆發了。饑荒引起了大規模的叛亂,到處都是搶糧食的饑民隊伍,他們沒有目的性,眼裡只有糧食,誰有糧食他們就跟誰作戰,不管是英軍還是中國運輸隊,都會遭到他們的攻擊。

前線戰場並沒有什麼難度,在絕對優勢兵力下,公司印度軍隊的訓練水平、裝備水平跟英軍相當,甚至更好,而作戰意志上,更是遠高於傭兵性質的英印軍隊,結果突破之後,長驅直入。

在北方平原地區,突破了恆河防線。在其他方向,從海上進行了登陸作戰,加爾各答、孟買這樣的大城市不容易登陸,可是一些小城市還是很容易攻佔的。比如東南沿海的本地治裡,這裡是法國殖民地,但法國人早就失去為了保衛這裡投入的動機。這裡歷史上多次被因國人攻佔,是英國考慮到平衡問題,才將其歸還法國的,只是一個基地而已,不可能向內陸擴張。因此法國人也不投入軍事,武裝力量只侷限於維護治安。

這次法國也參戰了,結果中國海軍迅速攻佔了這裡,法國人沒有進行激烈的抵抗,一來是知道打不過,二來中法關系一向不錯,中國商船停靠這裡的次數很多,一些中國商業勢力跟當地政府關係良好,於是法國人少做抵抗就投降了。

西海岸的科欽也是如此攻佔的。

由於遍地叛亂,印度的問題,已經不是誰能佔領這裡,而是誰能養得起印度人。

誰都養不起兩億印度人,只能印度人自己養活自己,相比英軍佔領區,中國佔領區的情況要好很多,因為中國佔領區可以迅速跟外界恢復聯絡,大量糧食輸送到這裡,當地物產出口出去。可是佔領軍的壓力還是很大,需要穩定秩序,恢復經濟體系。

英印軍的情況也不好過,軍糧當然是能夠保證的,可平民陷入饑荒後,越來越多的反抗力量出現,有許多民族主義者趁機組織軍隊,導致英國能用來作戰的部隊越來越少。好在非洲公司的武裝同樣陷入治安戰中,無法全力進攻,否則英軍很難堅持。

饑荒是開戰後第二個月開始的,第三個月起,就大範圍蔓延開來。

這導致印度戰場已經不是單純的軍事問題,牽扯到經濟、軍事和政治等方方面面。

軍隊解決這個問題是欠缺經驗的。

皇太子派了自己的長子,周固去這裡坐鎮,採用政治、軍事相結合的手段。

周固相比弟弟周淳,沒有那麼大的名氣,但他是嫡長孫,受到重點培養,學識上是沒有問題的。經驗上也不欠缺,作為嫡孫,就像當年培養他父親一樣。除了在國內地方任職之外,他還在國外有任職經驗。

最大的經驗正是在印度周邊地區,三十年前,他弟弟周淳大婚,阿薩姆王國被作為彩禮交給了他與俄國公主。阿薩姆南方的效果曼尼普爾王國,則由周固一直管理,他以攝政的身份在這裡進行了二十多年的持續執政。

曼尼普爾同樣是一個以東亞人種為主的國家,當然血統中必然夾雜了一些印度成分,但從外貌上看,明顯跟緬甸人相似。當地傳說中,古代中國齊朝國王與中亞王朝公主通婚,後代建立了這個國家,這個傳說可信度不高,跟波斯、馬六甲等地傳說的某某中國公主曾嫁入這裡的故事相似,都是因為古代中國太過強盛,周邊民族給自己臉上貼金

跟阿薩姆不同,曼尼普爾不是一個容易發展的地區,這裡沒有大河通往大海,主要以山地為主。東部跟緬甸以若開山脈、納加丘陵為界,西部、南部跟孟加拉接壤,北部就是阿薩姆王國。

曼尼普爾相當於後世印度的曼尼普爾、米佐拉姆和特裡普拉三個邦,土地面積跟北邊的阿薩姆王國其實差不多。但山地佔了國土的一半,可以開發的谷地只佔了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且被封閉在一個個山谷地帶,交通極為落後。而且民族眾多,分割的地形,非常容易形成獨立的民族。能夠明確區分開來,在語言、文化上明顯不停的民族,就有三四十個。

這樣的一個國家,想要發展起來,當真是地獄難度。

對比一下北方的阿薩姆,皇太子在這裡經營的時候,費盡了心力,吸引了大量移民,才終於發展起來。而曼尼普爾連移民都吸引不到。周淳成為阿薩姆國王之後,對這裡幾乎是放任自流的,為了吸引投資,甚至將一些地區的管理權都授權給一家家商業公司。採取高度自由化的政策,只要能帶來錢的,就能得到一切。結果阿薩姆人口在最近三十年中,從八百萬人增長到了三千萬,翻了三倍。

而曼尼普爾在皇太子執政的時候,人口一百多萬,交給周固後的二十多年中,也只增加到三百萬人。

但周固這個皇太孫在這裡的執政,卻得到了高度的認可。曼尼普爾經濟落後,發展條件差,周固主要精力放在改善交通和鼓勵教育上。他將財政的絕大部分都用來發展教育。結果阿薩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可識字率勉強達到一半。但曼尼普爾卻建立了覆蓋所有人的學校,識字率高達九成。

鑑於沒有出海口的劣勢,周固用了二十年時間,用緊縮的財政修建了一個覆蓋全國的鐵路網,鐵路網的核心還不在國內,而是屬於孟加拉的吉大港。國內所有重要城市,都有通往吉大港的鐵路。

吉大港所在的孟加拉,歸非洲公司管轄,因此周固加強跟非洲公司的關係。除了吸引投資的考慮之外,他更需要透過非洲公司的商業網路,出口曼尼普爾王國的物產。

用了二十年時間,曼尼普爾人口從他接手時候的一百多萬,發展到了三百萬人,儘管連阿薩姆的一成都不到,但相比貧弱的基礎來說,堪稱脫胎換骨。

經濟上,除了改善交通之外,還高度重視農桑,山地眾多就種植茶葉,山谷平地,這植桑養蠶,花費重金建立了桑蠶學校,繅絲、織稠,儘量延長產業鏈。

這裡的桑蠶業之發達,甚至已經取代了中國,成為非洲市場上的第一大絲綢供應國和第一大茶葉供應國。利用桑蠶、茶葉、造紙等工業,將一個貧弱的國家,變成了一個工業產出和稅收高達七成的工業國。

搞教育、修鐵路、培養產業,這些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但更需要的是耐心,這被看作是皇太孫最大的優點。(未完待續)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神秘復甦唐人的餐桌不科學御獸明克街13號宇宙職業選手我有一劍深空彼岸光陰之外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7號基地
相關推薦
影子人這個秘書不好惹我在西遊鎮守天牢天書封神傳我的物品能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