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哪有終點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這裡炳叔難得問了一個讓祝守一很感興趣回答的問題。

那就是關於這本書,究竟好在哪?

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大家不懂,而是被誤導了,有了先入為主的概念。

那麼老調重彈,祝守一還是得說說這本書好在哪裡。

在祝守一心裡,《西遊記》是一部奇書,可以說是天下第一,放眼全球文壇五百年,沒有能與之抗衡者。

四大名著往往各有偏愛,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已經是百年顯學。

《三國演義》更是號稱指引滿清八旗打下天下的軍事教程。

《水滸》那是強人之書,豪傑快意恩仇。

似乎只有《西遊記》,比起來門前冷落,除了影視作品改編較多外,只是大眾娛樂的利器,似乎沒有體現出更勝一籌的美學和藝術價值。

這其實也說明一件事,《西遊記》的作者太壞了,他把自己藏得太深了,在無數妖魔鬼怪形象之上,他把自己巨大的創造力以及破壞力全部隱藏,如魔鬼的慾望,悄無聲息的侵入你的心靈,吞噬你。

後現代,無厘頭,荒誕,喜劇,信仰,破滅,虛幻,反諷,折射,五百年來所有的文學玩法、各種流派,都能在《西遊記》這部書中找到源頭和影子。

你以為你讀懂了《西遊記》,從小就懂,這個世界還會有比神話故事更難懂的書嗎?

可當你閱過滄桑,再回首西遊時,會突然發現觸動你的別有玄機。

在全書中隱含了無盡的迷宮,曲筆,作者把自己隱含在重重的幻像之下,一層層剝開後,作者的真實意圖深不見底。

看似整個西遊故事就是一場大型的神魔秀,但落到實處,從仙到妖,無不是現實的產物,魔幻與現實交織一色;

從大鬧天空到漫漫取經路途,充斥著浪漫色彩,可細探究一個個細節,真可謂看破世事驚破膽,識透人情冷透心;

全書充滿了黑色幽默的基調,可細品味全書的人文精神充滿了挫折和感傷;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猿意馬,一個個象徵接踵不斷,重重隱喻後,懂與不懂之間收穫恍惚迷離的閱讀意境;

作者是迷茫的一代,是垮掉的一代,是魔幻現實的一代,手法是古典的,精神核心則超越時代,直擊現代,甚至跨越未來。

第一點,有人會覺得祝守一是不是言過其實,《西遊記》是偉大的作品不假,但至於高到這種地步嗎?

首先這裡告訴你,《西遊記》的作者具有魔鬼一般的精神,和這哥們的叛逆勁頭相比,曹雪芹就像剛滿月的小娃娃,施耐庵就像搶學弟保護費的初中生,羅貫中就是一個文人嘴炮。

《紅樓夢》毀了一段愛情、四個家族、一群美女,真幻虛空;

《水滸》毀了兄弟情義,描摹了江湖厚黑;

《三國演義》帝王將相,傳奇爭霸,又帶著三分江湖氣;

《西遊記》呢?毀滅的是世界,毀滅的是信仰,格局一比,就不知道大到哪裡去了。

《西遊記》作者擁有一個非同凡響的世界觀,看似講了一個取經故事,寫僧人的,但這哥們其實什麼信仰都沒有,他對佛教不信,對道教依然不信,對儒家,呵呵。

這哥們看似把佛祖描寫的神通廣大,全書戰鬥力第一,可他真的信仰佛教嗎?未必。

在降伏青牛怪一節中,佛祖明知妖從何來,明知十八羅漢難降伏此妖,依然走這麼一個過場,堪稱職場宮心計的高手段位,這種描寫哪有對教義的尊嚴可言?

在降伏獅駝國金翅大鵬時,佛祖雖然出手,但實際上,作者筆下,這妖精竟然是仗著佛祖勢力縱橫天下的,也是可驚可怖。

師徒四人在好容易拿到經文後,佛祖的兩大弟子又在西天聖地公然索賄,這種曲筆若不是潛藏著懟天懟地的念頭,是斷然不會行諸筆端的。

對道,這哥們更是生猛,車遲國牛力鹿力羊力三大仙,都是披著道教之皮,招搖撞騙,比丘國裡要吃小兒人心的,竟然是壽星胯下的白鹿,而白鹿精天天嘴上喊的就是道家至尊。整個西遊世界,這樣假借王權要吃小孩子的,在妖界也是屬於變態需求級別的,竟然是壽星的寵物,這絕非隨機的妖精出場,幼童和長生不老之間的對比強烈,這背後的諷刺與隱喻讓人深思。

全書在諸多細節裡也充斥著對和尚、道士的諷刺,動不動閒來幾筆,就諷刺這些所謂出家人的虛偽,貪圖袈裟的長老,作威作福的道士,在作者筆下,哪有什麼神聖感可言?

如果對宗教具有虔誠信仰的作者,行文筆觸絕對不會如此。或許一些有信仰的有識之士也會批評宗教中的不良現象,但那也飽含了愛之深責之切的中肯,不會像西遊作者這樣,全是辛辣的諷刺,且諷刺無所不在。

當然更直白反映作者思維世界的,莫過於大鬧天宮一系列的恢弘篇章了,什麼天宮至尊,什麼地府主宰,什麼龍王洞仙,全部打倒,橫掃一片,擁有這種魄力寫作的,古今中外五百年僅此一位,此外再沒有任何一位作者能夠在文筆之下,在自己的幻想世界裡,把人類已知的宗教神話世界全部推翻的。

哪怕是進入現代,西方那一大堆所謂的反這、反那流派的作者們,也沒有如此大膽的想象力,尼采說了句上帝已死,就已經瘋了,自己把自己嚇瘋了,社會把他嚇瘋了。

但西遊記的作者呢,玉帝被打的滿街跑,天宮都不穩了,佛祖要趕來救駕,在妖猴的偉力下,世界動搖。

常人想想這些事,都會覺得罪過,更何況這作者還是在五百年前,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那是哥白尼剛剛出版天體執行論的時代,那是布魯諾說一句日心說,還要被燒死的年代,那是神仙女巫麻瓜的時代。

沒有顛覆性思想的人是寫不出大鬧天宮這種篇章,了不起。

然後在華夏神州大陸上,在朱氏帝國的統治下,有一個作者滿腦子胡思亂想,就顛覆了宇宙。

第二點,在結構上,西遊作者更是別具匠心,結構精巧,大膽。

古典小說的結構一項為人詬病,確實,古代文人把小說當作遊戲之作,寫著玩而已,有的古典小說連平鋪直敘都做不好,比起來《金瓶梅》、《紅樓夢》的結構已經讓人驚豔,就連《水滸傳》的結構,也常常是武十回,魯十回的,比較生硬,話本、評書的痕跡很重;

《三國演義》的結構就有意思了,曹操、諸葛亮兩個男主寫死後,羅貫中恨不能一筆結束後三國,姜維、司馬懿、鍾會、鄧艾那些波瀾壯闊的故事,在小羅筆下恨不能直接省略號上,前後失衡,結尾倉促,放在當代,羅貫中同學絕對是堪比古龍、江南的坑王。

很多年來,《西遊記》的結構也不少為人詬病,多認為後面的取經部分冗長而拖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其實不然,與其他古典小說不同,《西遊記》的結構其非常有趣,甚至可以說《西遊記》作者玩出了古今中外所有小說中最牛的結構。

迴歸到作者創作時的視角,要知道唐僧取經的故事其實早有流傳,在《西遊記》之前,很多作者都寫過這個故事了,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金代的《唐三藏》、元代的《唐三藏西天取經》雜劇,雖然諸本流傳的七零八落的,但從流傳下來的內容來看,所有故事都是以唐三藏為主角的,這其實才是正常邏輯。

迴歸到事件本身,是高僧玄奘大師去印度取經歸來,這是毋庸置疑的歷史上一件標誌性的文化事件。

所以唐僧成為小說主角是天經地義的,所有的故事都是從唐僧講起,然後是取經故事,再到取經歸來。

這是正常的思維邏輯,也是故事邏輯,也是常態的小說邏輯。

但《西遊記》把之前積累的幾百年唐僧故事徹底推翻,石破天驚的從孫悟空入手,把在以往神話故事中等閒配角的人物,一下賦予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的白衣秀才一下子生動形象立體了起來。

但這種形象立體,並不是簡單的增加篇幅,而是從結構上顛覆,《西遊記》是從孫悟空寫起的,石猴出世,水簾洞,過海學藝,龍宮借寶,地府銷名,大鬧天宮,推翻八卦爐,火眼金睛……

一系列超級精彩的故事如同噴湧而出,讓人應接不暇,滿眼珠寶,玲琅滿目,這種改天換地式的創造,把全書的浪漫色彩,大無畏的氣勢,提升到了一個天下無敵的高度,橫掃六合。

孫悟空天崩地裂結束了,這才引入了唐僧,從大鬧天宮入手,到人間皇帝的世界,魏徵夢斬龍王的段落,一步步帶出唐僧。

從極度無邊無際的魔幻世界,一步步收斂到人間大事上,這真是大才子的手筆,經天緯地。

古今中外小說能玩出這種結構的再也沒有了。

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西遊記》也像其他取經故事那樣,從唐僧入手,孫悟空只是後期加入,那全書會失色多少?

很多人讀《西遊記》,往往會覺得有些取經故事沒勁,其實不是取經故事沒勁,是開頭太燦爛了,簡直是人類文化的瑰寶,反叛思想的巨大釋放,顛覆性的生命力都凝聚在那麼前七回裡,太好看、太精彩了,把其他篇章都映襯的黯淡了。

作者的全書結構也是精心打磨的,孫悟空橫空出世用了七回,介紹完唐三藏也是七回,豬八戒和沙僧加入取經隊伍用了八回,這個篇幅節奏是非常有控制感的,絕不是作者不加思考隨便玩玩寫就的。

全書取經故事的結構也是很有講究,你會發現越近西天,出現的妖精都越和氣,前面的妖怪都是熊,獅虎,但等到快到西天了,最後出現的妖怪都是玉兔、犀牛,這些食草類妖精在後期是主流,很有意思。

第三點,多少人這百年來,為了《紅樓夢》的隱喻猜來猜去,一會對映曹家自傳、一會寫明珠家、一會隱含了宮鬥大戲,都是盲人摸象,自得其樂罷了……

但試圖破解《紅樓》隱喻的隊伍很熱鬧,比起來,試圖破解《西遊記》隱喻的很少,猜《西遊記》的為什麼很少?

因為根本猜不了,《西遊記》一書簡直就是隱喻的世界。

孫悟空是什麼?是不是心猿?

六耳獼猴為什麼能和孫悟空抗衡?

就算還有一隻了不起的猴子,為什麼六耳獼猴為什麼能有堪和金箍棒相比的神器?並且讓人分不出來?

為什麼六耳獼猴連金箍都有,同樣受到緊箍咒的束縛?

佛祖降服六耳獼猴前曾說了一句話:且看二心競鬥而來……

孫悟空和六耳獼猴是不是一體?

為什麼六耳獼猴死後,唐僧再也沒有趕過孫悟空?

想明白後,真是想為孫悟空一哭,為六耳獼猴一哭……

白龍馬是什麼?是不是意馬?

心猿桀驁,縱橫天下,

意馬為何龍化於形,只知守拙?

心當縱橫,意當堅守。

為什麼歷史中大無畏、真勇氣、求解脫、智慧無二的玄奘大師,

到了作者筆下會成了哭哭啼啼的唐僧?

要知道歷史中的玄奘真是無比燦爛,

那是自學梵語,在佛學界,靠一口外語拿下辯論大賽冠軍的人物啊,

這什麼戰鬥力?

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大師可是對著五印十八位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發表佛學宏論,論文答辯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的啊。

玄奘大師可是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的無上人物。

這就好比你現在用英語,在西方哲學終極命題問題上,吵贏了各個世界一流高校的聯隊教授大師們,並獲得了諾獎和一堆學院的終身教授榮譽啊。

為什麼《西遊記》的作者會無視玄奘的智慧和勇氣,而只盯上了他的肉?

吃一口長生不老。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設定,讓西天路上所有妖精的行為,都有了合理化的動機,

不然為什麼那麼多行人不吃,非要堵你這麼狠的師徒四人?

那毛臉雷公看著就沒胃口?

那豬、那沙和尚……

這樣的TEAM,要沒有唐僧肉做引子,

你搶他幹嘛?

點子又硬又扎手還沒油水,

幹嘛不找個大戶油膩膩的吃他娘?

玄奘求的是智慧,是解脫,但從唐到明,從寺廟到塵世,玄奘大師求來的智慧,在南贍部洲落地了嗎?

在真實的歷史中,玄奘大師涅槃後,他所發揚的“唯識宗”很快就衰落了,因為教義太繁複,沒幾個人真正懂的,

玄奘大師的取經偉業,又給了幾人智慧,幾人勇氣?

大家都把玄奘當什麼?

《西遊記》的作者真正讀懂了玄奘大師的慈悲,讀懂了塵世幾百年變遷的悲哀,他把這一切慈悲和悲哀,默默承受,最終畫出了一個充滿悲哀、戲謔、黑色幽默的答案,大師想傳遞的是精神世界,而凡夫俗子、各種慾望想要的是只是長生不老,只是吃人。

隱喻,巨大的隱喻,而背後的悲哀與失望,誰人能懂?

在看似喜劇的設計中,唐僧成了你爭我搶的瑰寶,

可搶的目的是什麼?

是吃了他。

誰關心他取經的智慧和目的?

誰關心他的勇氣?

《西遊記》裡的隱喻,解讀過後驚破心。

曹雪芹的隱喻還蘊含著美感,蘊含著對塵世的愛,

《西遊記》的隱喻不是,隱喻背後全是絕望,慘不忍睹的吶喊和尖叫。

只不過作者把自己的絕望,藏在了微笑之後。

至於《西遊記》各個篇章中的隱喻,更是不勝枚舉,女兒國、黃眉怪,人種袋,軟狼牙棒,作者太有意思了,袈裟、緊箍、白馬、釘耙……各藏玄機。

所以祝守一感覺,西遊作者的很多隱喻是多重的,隱喻之間彼此環環相扣,靠隱喻互相之間鉚定和固定,解讀起來確實容易跑偏,但隨著閱歷增加,你每次閱讀《西遊記》都會發現不一樣的寶藏,收穫獨有的心驚肉跳。

儘管西遊記的作者底層是絕望的,是嘲弄信仰的,是對人世間失望的,但他也是有愛的,在《西遊記》的最最後,唐僧、悟空、八戒、沙僧、白龍馬各得正果,悟空最後問道:師父,趁早念個松箍咒,脫下來,打個粉碎……唐僧回答:今已成佛,自然去矣,豈有還在你頭上之理!你試摸摸看。

行者一摸,果然無之。

每次看到這段時,都會鼻子一酸,忍不住為悟空一哭。

人生在世,緊箍哪有終時?

拋脫皮囊,心猿自然去矣。

人生的無奈與掙扎,苦悶與求解,對個人來說,至死方休,對群體來說,哪有終點?

所以祝守一覺得在最終大絕望、大涅槃的底色裡,到最後,作者也還是記得要專門給孫悟空解脫了緊箍咒,無窮隱喻的背後,還是有那麼一點點愛吧。

上一章 返回目錄 下一章
熱門小說
7號基地唐人的餐桌宇宙職業選手光陰之外神秘復甦神印王座2皓月當空不科學御獸深空彼岸明克街13號我有一劍
相關推薦
手術檯簽到,醫術震驚全世界!我從火影開始傳播黑暗完美世界之光明仙帝截教少教主假面騎士之慶賀就能變強三國影片君:開局盤點十大猛將!大秦祝巫師諸天投影,開局盤點十大裝逼人物從黑光病毒打穿世界神詭大明